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

生活中的禅修——如何训练觉性?一、因果的原则禅修有一基本的原则,即任何的禅修开始的‘因’若不同,后面的‘果’当然不同。

所训练的方式,其‘因’若掌握正确,正确的‘果’自然呈现。

一开始,心怎么摆在所观察的对象上,必须掌握住正确的要领。

传统的禅修是强调专注,切掉外面的讯号,一开始若是种下此‘因’,后来的‘果’一定偏向于一种安静,排斥外面的讯号。

这样就如世尊时代早期外道修定的方法,只专注于一境,身心上产生一些喜悦,但‘果’也只能停留在这里。

只专注于一境,应用在生活上就有一距离。

要前进的话,一定要有所转变。

故一般的修法是到一阶段,又要改变另一种方式、方法。

用前面的修法为基础,后面改变另一方法。

密宗也是如此,一开始修生起次第,观想一尊佛的形相,令心专注。

接下来修圆满次第,观身体的气脉等,转变另一方式来修。

最后到大手印、大圆满,就舍弃心的专注,走入心的觉性本身。

因不同,果不同。

必须改变一下因,才能呈现另一结果。

以上先介绍第一个基本的观念 : 因不同,果就不同。

二、专注行与觉知行的不同第二要好好分辨专注式的修行(以下简称专注行)以及觉知式的修行(以下简称觉知行)的不同之处。

专注(concentration)与觉知(awareness)的不同,以走路为例子,专注行是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旁边。

觉知行是心仍是开放的,可觉知旁边的状况。

此二者有一共通点,都是要求没有妄念,但是觉知行可同时觉知外在状况。

同样是没有妄念,但一种是专注一点,忘记旁边。

一种是心是开放的,看到房子还是看到房子,但心没有妄想。

专注的譬喻:如握紧拳头,有紧张、压力,禅修者易头痛、身体不舒服,而且专注行不能持久。

握紧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专注会有很多副作用。

觉知行的譬喻:如轻轻的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二者方式不一样,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易出状况的是专注行,而且专注一点,多少有排斥心理。

例如,在禅修时有声音传来,心就不舒服,不喜欢声音,心是处在紧的状态。

人生修禅感悟

人生修禅感悟

人生修禅感悟人生修禅感悟1. 安静下来人生中很多时候都是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去静静地想想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没有时间去感受每个当下的瞬间。

安静下来是修禅的第一步,只有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柔软的声音。

2. 心无挂碍修禅的重点是打通身体与心理的通道,当身体进入僵硬,呼吸无序时,就需调整一下呼吸,心情也会跟着平静。

这时,心里再没有任何杂念,心无挂碍地接受外界的一切。

3. 化繁为简在生活中,人们会经历太多浮躁和迷茫,事无巨细的琐碎事物总能让人失去自我。

而修禅则是崇尚简单,可以让人在自己的世界中找到真正有趣的事物。

4. 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每天醒来,你应该想着你所拥有的、不够完美的生活。

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并且这也是修禅者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有感恩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接受生活的琐碎和挑战,更好地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5. 慢慢地走与生活中快节奏相比,修禅则是让人缓慢地走完人生。

成长,就是一种缓慢而连续的积累。

缓慢地走,可以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瞬间,也可以更好地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6. 接纳一切接纳是修禅理念的核心之一,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应该积极地面对,没有抗拒或者躲避。

通过接纳,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

7. 就是现在当下,就是修禅者的世界。

没有太多想象,没有太多遐想,安静和平和的身心,享受着此时此刻的生命。

你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此时此刻的美好而存在的。

8. 依然需要奋斗修禅并不代表着不需要奋斗。

任何人,无论喜欢与否,人生中都会遇到许多特别的事情。

但是,通过修禅,我们可以减缓节奏,沉静内心,处理事情;并且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有信心的面对未来。

如何修到四禅

如何修到四禅

如何修到四禅1.初禅初禅是很粗的定,粗到什么样呢?佛曾经形容——声音是初禅的刺。

一个人在初禅里如果听到外界的声音,心里难受到好象耳朵被针刺而出定了。

初禅经不起声音的嘈杂,可见是很浅的定。

初禅虽然很浅,还是禅定,这个定有声音干扰就退出来了。

因此,好多人不信这也是定。

未修好初禅的人,无法到嘈杂处坐禅,声音一干扰,他的心就不安了,所以修初禅的场所不可以有声音干扰。

但是,修到二禅的人听到任何声音就如同没听到。

因为他非常专注,知道有声音却不知道其内容。

如果你们坐着坐着,觉得全身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这是初禅,你就先暂时假设这是初禅嘛!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总之,当时你有定、有喜、有乐嘛!既然如此,就是一种定了,就假设它是最低的初禅。

入定之后怎么办呢?前一讲,我说过了,初入定的人千万不要在定里呆太久。

凡是不懂修禅定的人,他初入了定就想要呆太久,这是绝对错误的。

初入定的人,一旦进去,要快点出来。

要在出来的那一小段时间注意一切变化,很多修禅定的人,没有注意如何入定出定,以后就不记得如何入原来的定。

所以,初入定时要快点出来,要注意出来之时,心会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退掉了,你一定要观察这三件事。

当你再度集中心力入定,你可以动个念头,心想我现在要进入初禅,然后再专注在原来的修法——观呼吸。

并注意三件事情:呼吸变细,心念变细,乐受出来了,于是又入定了。

如果不懂入什么定,先当它是初禅来修,不理会别人的看法。

一定要先训练如何出入定这样出出进进初禅,越训练越熟悉,以后,你可以心想入初禅就入了,那些修过的同学都有这些经验。

总而言之,懂得修禅定的人,不要立刻想我要定得长久,我要加强定力,一定要先训练怎么进和出。

对于不懂入了什么定的人,千万不要想定得长久,这是绝对错误的。

当你出定入定分辨很清楚以后,才在定里留久一点以加强定力。

当你加强到定力稳定了,就有信心说:我的确进入了定。

而且知道只要心念如此集中,我要入那个定就能入。

只要我放松集中,我就出了那个定。

禅学实修案例

禅学实修案例

禅学实修案例
禅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强调通过冥想和内省来达到心灵的平静。

以下是一些禅学实修案例,展示了禅学如何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心态和生活。

1. 坚持静坐冥想
一个人每天早上起床后坚持静坐冥想20分钟。

他发现这种冥想
方式能够帮助他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当他面对艰难的局面时,他能够保持冷静并集中精神,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2. 通过观察呼吸来放松身心
一个人在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呼吸冥想。

他只是简单地观察自己的呼吸,并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这种练习使他的身体放松下来,他的头脑清晰明了,因此更容易入睡。

3. 学会倾听
一个人通过禅学学会了如何倾听。

他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仅停止了自己内心的喋喋不休,也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这使他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更深的人际关系。

4. 排除杂念
一个人学会了排除杂念。

他发现自己经常会被思维的浪潮所淹没,导致他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任务。

通过禅学实修,他学会了如何平息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让自己更好地集中于当下的任务。

5. 修习慈悲心
一个人通过禅学实修,学会了修习慈悲心。

他发现,在他日常生
活中,对他人更加友善和关爱,这使他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让他的人际关系更健康。

这些案例只是禅学实修的一小部分示例。

实行禅学实修的人们认为,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学会使自己的头脑保持平静和专注,可以改善自己的内心和生活。

通过禅学实修,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建立更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作为在家佛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脱离了这些,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什么是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呢?我曾经讲过四句话,这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这是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四句口诀,也是在家学佛的人应有的心态。

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句话随便说说容易,可实际做起来比念经打坐、烧香磕头不知要难多少倍!你怎样把信仰落实在生活当中,或者说你怎样在生活中去把佛法的精神体现出来,这是硬功夫。

佛法的引导方式正日趋多元化,有些引导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把它一般化了,推而广之就会出问题。

因为用一种方式讲某个问题,它总是有一定的时间、环境、人物作为讲话的出发点。

比如我今天讲素菜馆不必设佛堂,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讲的,能不能用到寺院里去呢?不能!在寺院里,宗教气氛一定要浓浓的,你们到那里去才会有感受,如果寺院里也不供菩萨了,你就不会去了,如果寺院里也没有宗教气氛了,那它的定位就错了.今天我讲的东西,它的精神在寺院里可以用,但是具体的操作在寺院里就不行了。

所以我在这里讲的有针对性,也可说是有局限性。

在家居士都有家庭、有亲人、有工作,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家学佛就是要把你的信仰和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结合起来,把两者融化成一体,成为不二法门,这是关键!现在我们在家学佛学不好,症结出在我们听闻佛法后没有认真去思考,没有真正领会佛法的精神,得一点皮毛,一知半解,或者到寺院走了几趟,看到出家人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于是回到家里依样画葫芦,照此办理,那就错了。

比如有人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像明天就要走了,在家里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既不出门,也不想干活,对妻子、孩子也不理睬。

石家庄有一位女居士,是一个知识分子,人非常热情,也很懂道理。

佛教与生活

佛教与生活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圣严法师一、身心合一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

例如: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它的念头。

自己的头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

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

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

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

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

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

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

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

修禅定注意事项

修禅定注意事项

修禅定注意事项
修禅定是一种专注和冥想的修炼方法,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内心平静。

以下是一些修禅定的注意事项:
1. 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选择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地方进行修炼,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房间或一个寺庙。

2. 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可以选择坐在地上,交叉腿或盘腿坐姿,也可以坐在椅子上。

重要的是保持身体松弛和舒适。

3. 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每一次呼吸的进出。

不要刻意调整呼吸,只是观察。

4. 不要抗拒思维:在修禅定过程中,思维可能会不断冒出。

不要抗拒这些思维,也不要追随它们。

只是将注意力转回到呼吸上。

5. 基于目标的定时:如果是初学者,建议开始时设定一个时间,例如10分钟或20分钟。

随着修炼的深入,慢慢增加时间。

6. 坚持修炼:修禅定需要持续的实践。

每天都花一些时间进行修炼,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7. 寻求指导:如果是初学者,可以考虑参加禅修课程或寻求禅定指导师的指导。

8. 不要期望太高:修禅定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要期望立即感受到效果,要给自己时间去探索和发展。

修禅定需要坚持和专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带来许多身心上的益处。

这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修禅定,并获得更好的效果。

生活修行知识点总结

生活修行知识点总结

生活修行知识点总结一、正确认识生活修行1. 生活修行不是一种宗教教义,而是一种修养自我的方式。

生活修行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提升内在修养和品质。

2. 生活修行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习得,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提升自我修养。

3. 生活修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不断提升自我。

二、生活修行的重点与方法1. 重点:生活修行的重点在于培养内在品质,包括善良、宽容、勇敢、耐心、谦卑等素质,以及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2. 方法:生活修行的方法包括:积极思考,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接纳与感恩,培养自律与自控,持续学习与成长,参与公益活动等。

三、生活修行的意义与目标1. 意义:生活修行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内在修养,提高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2. 目标:生活修行的目标是实现自我完善与提升,塑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心灵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四、生活修行的实践方法1. 思维修行:通过阅读、学习、思考,培养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智慧和见识。

2. 情感修行:通过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宽容、感恩、爱心等情感品质,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3. 行为修行:通过实践中的自律、自控、助人为乐等行为方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4. 文化修行: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五、生活修行的途径和方式1. 读书学习:通过阅读书籍、杂志等,学习人生经验、智慧和知识,开阔视野,得到心灵的洗涤与滋养。

2. 参与公益: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帮助他人,激发自己的善良、热心与爱心,并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3. 冥想修行:通过冥想、冥思等修行方式,调理身心,达到心灵宁静与平衡。

4. 心灵疗愈:通过音乐、艺术、自然等方式,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得到心灵的治愈与愉悦。

禅修需调五事

禅修需调五事

禅修需调五事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明一法师发布时间:2011-12-23 16:26:17繁體版禅修需调五事:第一,调饮食;第二,调睡眠;第三,调心;第四,调身;第五,调呼吸。

第一,调饮食。

在我们初学打坐的时候,尽量吃得清淡一些,少量多餐。

我们寺院里打禅七的时候,总要准备点心、茶水,就是不让你吃得太多,因为吃得太多,容易昏沉,也容易使你妄想多(也叫掉举)。

因为初期打坐就是调伏两种状态,一个是昏沉状态,一个是掉举状态。

我们通常一打坐的时候,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掉举(打妄想),在那里胡思乱想。

如果这两种状态基本上没有问题的话,你打坐就上路了。

饮食清淡些、少一些,能够使您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做到身体的意识最清明的状态,避免昏沉。

吃得清淡一些,少一些,也就是七分饱或者是随饥随食,如果是太饿,饿得发慌,那么肯定是妄想纷飞。

如果吃得太多很容易发困。

调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状态,一般的就是清淡不要吃辛辣,这是调饮食的重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基本方式,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处理就行了。

第二,调睡眠。

睡眠好是让我们能够在坐上最清醒,昏沉最少,妄想最少,使你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调睡眠。

睡眠不足上座发困,这是必然的,谁都会这样。

有的时候,睡眠太多也反而发困。

所以睡眠也是不能多也不能少。

有些用功的人,总觉得我要少睡觉多用功,这样以来,你一上座就发困,与其这样,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睡个痛快,然后再上座。

所以调睡眠也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

第三,调心。

调心就很难讲了,因为整个佛教就是教你如何安心,如何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你如何安心。

安心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这几分钟时间肯定是讲不出来的,那么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调心就只是给大家说一下如何在我们打坐的时候,以什么的心态来禅修,这是佛教里面的禅修和其他气功、其他的宗教里的打坐所不共的,因为修定,也就是修四禅八定的法门不是佛教独有的,是所有的修身养性所共用的方式。

禅修活动 注意事项

禅修活动 注意事项

禅修活动注意事项禅修是一种修行方式,帮助人们通过冥想和专注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参加禅修活动可以带来许多益处,如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减少压力和焦虑,增强内心的平静和快乐感等。

然而,在参加禅修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重要事项,以确保我们能够充分享受禅修的好处。

以下是一些禅修活动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禅修活动:禅修活动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静坐禅修、行禅和食禅等。

在选择禅修活动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

如果你是初学者,建议选择较短时间和较简单的禅修活动,逐渐提升挑战。

2.寻找合适的环境:禅修活动通常需要安静和宁静的环境。

找一个没有干扰和杂音的地方进行禅修。

这可以是一个安静的房间、寺庙或自然环境。

确保你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禅修,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身体准备:在开始禅修之前,要确保你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做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或伸展,放松身体。

这有助于提高血液循环和身心的平静感。

保持一个舒适的坐姿,可以是盘腿坐、跪坐或坐在椅子上。

4.呼吸控制:呼吸是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整呼吸,我们可以平静思绪和放松身心。

当你开始禅修时,专注于自然呼吸,观察呼吸的进出。

随着禅修的深入,你可以尝试调节呼吸的节奏和深度,以提高集中力。

5.注意观察:禅修的关键是观察内心和外界的变化。

练习观察身体感受、情绪、思维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当我们观察这些变化时,不要做出判断、评价或参与其中。

只是观察和接受现实,不与之争斗。

6.保持耐心:禅修是一个长期的修行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培养。

不要期望一次禅修就能够达到完全的平静和觉醒。

要持续练习,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禅修,逐渐积累成果。

7.处理干扰: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干扰,如杂念、身体不适或外界噪音。

学会接纳这些干扰,并学会让它们逐渐溜走。

不要强迫自己去排除干扰,而是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呼吸和观察上。

8.寻求指导:如果你是禅修的初学者,可能需要一些指导和指导。

可以寻找一位有经验的禅修老师或加入禅修团体,与其他禅修者交流和分享经验。

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人生哲理

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人生哲理

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人生哲理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人生哲理生活禅的四句口诀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生活禅有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才是生活禅。

生活禅的宗旨: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生活禅的理念展现: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

这十六个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

禅是重实践的生活禅更是重实践的。

落实在当下,实践在当下,受用亦在当下。

禅,生活禅,禅生活,如是而已。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起码要做到三点:第一点,对于名闻利养要看得破、放得下;第二点,在五欲的烦恼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稳当;第三点,在眷属上也要能摆得开。

如果你用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你周围的人,用一颗智慧的心看待你周围的人,可能你当下就能把一切的烦恼都化解,一切的热恼都会变成清凉,你就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喜悦的人。

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经常有满足感,经常有快乐感。

渴求是贪的表现,我们的心老在渴求中,希望得到这个,希望得到那个,总在焦虑中,总在渴求中,总在痛苦中。

有求皆苦,无求自乐。

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贪心也好,嗔心也好,痴心也好,都是从本能出发,然后衍生成为生命堕落的催化剂;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

生活禅悟: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

生活禅悟:本分事,平常心,自在人

本分事还有个特征,就是跟自己有关; 非本分事则是跟别人有关的。怨天尤人,哭爹骂娘,完不成任务找理由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典型的非本分事。有句名言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这句话对整体是对的,对个体则是容易有误解的!匹夫有责就是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责任其实就是我没有什么责任啦,是别人的事情。真正的说法应该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遇到事情,挺身而出,迎接压力,承担挑战,才是本分事。自己的责任自己抗,不要推给别人,把“责”推给了别人,其实就变成了“债”,所谓责无旁贷嘛!这样的债利息可是大大的。遇到困难别退缩,英语有句话非常好,讲的就是本分事:if you don't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execuses not to do it;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ways to do it.
好高骛远的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关切圈里,认为自己很能干,不屑去做影响圈内的小事,久而久之,就变成没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我们把这个叫做眼高手低。同样两个下属,领导分配同样的小事情给他们做。一个自视很高,不屑于做,做的时候就耍小聪明,马马虎虎,对付着完成任务。另外一个呢,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之后还想老板有没有别的需求,预料到老板的下一步需求,并同时完成。你说,下次再有机会的时候,老板是给第一个人还是第二个人呢?这就是本分事。人生的基础就是本分,连本分事都做不好,谁敢让你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学佛也是一样,千万不能越学越执着,有些人不学佛的时候很有文化,一学佛反倒没有文化了,变得过分迷信,执着于佛教名相。根本问题是要能够进得去,出得来,也不能被佛教名相所困。真正的把佛理掌握住,而不仅仅是佛教仪规和各种神秘现象。所谓“假名施设,随立随扫”。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寄托,而是当下活得自在和超越。

生活禅的真谛

生活禅的真谛

生活禅的真谛文/净慧平常讲生活禅,总离不开两句话:“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人生所面对的一切,无非就是生活。

在生活中,怎样处理我们的心念,也就成了人生的最大问题。

何为“生活禅”?草堂寺有一块匾额,上面写了五个字:“烦恼即菩提”在我看来,那就是生活禅:烦恼是我们的生活,菩提就是禅。

在生活还没有转化的时候,烦恼与菩提处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那么如何转化呢?这就要在中间的“即”字上做功夫。

“即”得了,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即”不了,生活是生活,禅是禅,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

若能在烦恼中觉悟,我们的生活便是觉悟的生活,也是圣者的生活。

如果烦恼不能觉悟,那么生活则是凡夫的生活,是普通芸芸众生的生活。

生活禅在佛教的传统理念当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是在祖师禅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当代社会人心的需要提出来的一种修行理念,是人间佛教在修行上的具体落实。

生活禅的宗旨有八个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佛教的精神两个字:一“智”、二“悲”。

“智”就是大智大慧,“悲”就是大慈大悲。

大智大慧和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也是佛法的总体精神。

有大智慧所以觉悟人生,有大慈悲所以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把悲与智用现代的语言加以诠释,并且把它落实于生活这个很具体的范围之内。

现代观念认为,一切要人性化、生活化,而佛教的修行,实际上就是最生活化的一种方法。

大家不妨想想看,“烦恼即菩提”不就是最生活化的理念吗?烦恼能觉悟,修行当下就能落实;如果烦恼不能觉悟,修行就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仅仅停留于一种宗教仪式。

因为烦恼是当下的,所以,修行也必须是当下的。

我们在读书,我们在做学问,我们在做事业,有没有烦恼呢?都有烦恼。

烦恼是平等的,它不会回避任何一个人。

虽然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烦恼的表现也在改变,但是,烦恼对人的逼迫,对人思想的搅动,使人不安定,这种烦恼的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而我们之所以修生活禅,就是要随时起觉照,不去找烦恼。

禅修的要领

禅修的要领

圣严法师《禅修的要领》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1-2-22 19:03:43繁體版身心放松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松、神经放松、肌肉放松;放松之后,再用方法,便能著力。

用方法时,不要紧张,而是有意无意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这样,就不会消耗太多的体能。

禅修期间,一天能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是足够的,除此之外,饭后会有一些昏沉,那是因为胃部正在消化,头脑血液不够,请诸位不必担心。

我有一本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书《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

它的意思是用扇子接羽毛,不能急,而且要非常地小心。

当你的心放在方法上时,就像把羽毛放在扇子上,不是用扇子搧羽毛,而是用扇子轻巧地接着羽毛,慢慢地移动,这样,在扇子上的羽毛是不会动的。

不会用方法时,好比拿着扇子在羽毛后面追赶,那么,羽毛永远在空中飞舞,不会停留在扇子上,因此,如果以紧张的态度用方法时,就会愈来愈累,妄念地愈多,心自然无法安定。

请诸位好好的体会以怎样的态度用方法。

诸位要用悠闲的心情,来努力用功;这二种心态本来是不相同的,但是,禅的修行就是在练习着如何付出耐心,若以轻松自然的心情用方法,很快就能进入安稳的状态,用方法时,不要担心妄想及昏沉,知道有妄想和昏沉时,回到方法上就好。

正在禅修中头脑虽无妄念,还是要有正念,那便是不离方法。

随时随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继,身与心合,忘却身心而只有方法。

关闭六根我们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心,但是,在禅修期间,除了用鼻孔呼吸、用嘴巴饮食、用眼睛看示范的动作、用耳朵听老师的开示、用身体禅修、用心思惟观照之外,其他一切不用。

六根勿被六尘干扰,六识勿向心外缘境,时时用心眼看你自己在用方法,时时用心耳听你自己正在参话头,或在数息、或有念佛的无声之声。

佛教自称为内明之学,要我们用宁静的心,向内心的深处观照。

向内用功的第一步,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而不用六根。

生活禅总结

生活禅总结

生活禅总结引言生活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通过调整自身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使人能够更加平和、宁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中,生活禅给予了人们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和压力,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本文将总结生活禅的基本原则和些许实践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活禅于日常生活中。

生活禅的基本原则1. 接纳与宽容生活禅强调接纳一切事物,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总是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和宽容。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不抱怨不满,不攀比嫉妒,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2. 现在的力量生活禅强调眼下的现在,认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只有当下的现实才是活生生的真实存在。

我们应该抛开对过去的执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当前的事物中,感受当下的美好和快乐。

3. 自我反省和内观生活禅鼓励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和内观,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渴望。

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逐渐改善自己。

同时,内观也是一种修炼,有助于我们放空心灵,超越自我,达到内心的平静。

4. 简化与专注生活禅倡导简单生活和专注当下。

生活中的繁琐事务和物质的追求只会增加我们的负担和焦虑。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物质的拥有和提升心灵的专注力,享受生活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宁静。

5. 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禅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季节的更替,悦纳风雨雷电,与自然共生共荣。

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助于我们平衡身心,找到内心的宁静。

生活禅的实践方法1. 冥想冥想是生活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净化身心、放松思绪,达到内心平和的境地。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采用舒适的坐姿,集中注意力于呼吸,排除外界的杂念,感受呼吸的起伏和身体的感觉。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提升内心的平静。

2. 合理时间规划生活禅鼓励我们合理规划时间,避免过度忙碌和拖延。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三则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三则

(一)处理交通堵塞回到繁忙的都市,经常会遇到交通阻塞。

以往每每遇上这情况都只会抗拒或压抑烦躁和焦急的情绪,现在却会尝试用觉知来观察自己的心怎样去执着对周边环境的预期。

然后提醒自己友善地面对拥塞的交通的情况(外境),亦友善地看待不耐烦的情绪(内境)。

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训练,渐渐这一切都不再是以往的烦忧,而是训练友善与耐性的机会。

珍惜到若没有这样的机会,训练友善与耐性便是纸上谈兵。

正正就是因为有这些机会,才可以真正一小步一小步地修禅。

这时候才从实际的层面明白到以往的烦忧并不是有交通拥塞这个境象所带来,而是源自对这个境象的抗拒和抑压。

每当提醒自己友善地面对当前的境象和友善地看待自己生起的情绪,就是没有抗拒或抑压它们的时刻,结果就是虽然环境没有改变,情绪依然继续,但没有苦,没有激动的反应,只是安详而平和地继续观察,继续学习如何与不如意的外境与内境交朋友,继续正面地运用面前的景象与情绪训练觉知和舍心。

祝愿各位尝试友善地看待面前的一切内境与外境,运用友善来训练觉知和舍心,以抵消抗拒与抑压的习性。

(二)以糟糕的客户做镜子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客人,无论如何向他解释,他总是坚持己见,就算有时候他明白了我的解释,下次再会面时又完全忘记,再坚持他的立场。

这位客人就像一块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耐烦、嗔怒和激动的样子。

但这时也无需给他或者自己一个减号(指负面评价),只需正面地反思,提醒自己下次见他时先听听他的见解,尝试找出互相不了解的地方,然后再尝试用另一个方法去解释,处理这个问题。

一次又一次地见面,一次又一次地运用他作为一块镜子来看清楚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反思,渐渐发觉到原来不断地用耐性去解释,有些意见最终都被这位客人接纳,有些意见却会自动撤销,因为后来发现不合理的原来是自己;有些合理的意见仍然没有被这位客人接纳,因而有时候情绪依然会生起,但可以从这块镜子看到生情绪的次数已比以往少,情绪生起的时间也比以往短,情绪的程度也比以往浅。

2.生活禅.入世篇概论(2016.4.22)

2.生活禅.入世篇概论(2016.4.22)

生活禅——入世篇概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一千多年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提出这句话时,已经指出佛法的最终目地是世间修行,而离开世间寻求真理实相,如同寻找长角的兔子。

作为佛法中国化的第一人,六祖开创了一个时代。

他不仅把佛法简单化,更把佛法世俗化,使佛法迅速溶入百姓家,并溶合了本土的道家与儒家。

众所周知,北渐南顿,正是禅宗神秀大师与慧能大师分庭抗礼的主要区别。

神秀大师的禅法,有一定程序,需要次弟修行才能开悟;而慧能大师的禅法,以心印心,使受法者当下见性开悟。

以开悟的速度来论,慧能的顿悟法门在神秀之上,所以顿悟法门兴旺的同时,渐悟法门逐渐衰亡。

但人们恰恰却忘记了,慧能大师的顿悟法门,是建立在渐悟法门之上的。

慧能大师的弟子,开始都是走的渐悟之路,在遇到慧能大师后,直了见性开悟。

从这点看,法无高下,本无渐顿之分,是人的根性分出了利钝。

生活禅的目地,是把修行落实在生活之中,所以在禅修篇探讨过禅修后,必须要理解世间修行,才能走向解脱之路。

而上面对渐悟与顿悟的讲解,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不管修习任何法门,都不能一步成佛,实修是关键,入世修行更是关键。

接下来,将以四点来具体论述生活禅:一,禅修16字的运用;二,修止的重要性;三,善念的重要性;四,对境练心的重要性。

一,禅修16字的运用“持名为主,觉受为辅,反思善恶,证悟涅磐”为禅修时的关键,而禅修要点16字,不仅是禅修的要点,更是入世修行的重中之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静态修止,动态修观,平静思考,生活之禅”16字。

不管身在任何场所,只要处于静态时,就开始修习止禅。

如端坐、静立、睡觉等。

在处于动态时,就开始修习观禅。

如行走、吃饭、运动、说话、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等。

在身心明显波动或需要思考时,需要借助止禅与观禅的力量,使内心平静为重点。

如大喜大悲过后的思考、创作表演、记忆学习等。

入世修行,是进入天堂的唯一方式,这一点,修行之人必须时刻紧记。

禅修基本须知

禅修基本须知

禅修基本须知禅修基本须知安般念(入出息念)修法要点一.静坐时,以舒适、自然、正直、稳固的姿势坐着(不一定须要盘腿)。

二.先放松身心,自然呼吸。

三.在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选择能感觉呼吸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一点”(接触点)。

四.持续地觉知经过接触点上的入出息(呼吸)。

五.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只应专注于接触点上的入出息。

六.行、住、坐、卧都持续如此专注,避免间断。

说明“舒适”:坐姿舒适则心易专注,不会被身体的不适所扰。

因此腿痛时可以换腿(换腿同时应继续保持专注),不应强忍,以修心为重,不在于外表形式上的精进。

“自然”:坐姿应自然,不应勉强,自然才能持久,勉强不能持久,而且易生病痛。

“正直”:坐姿应正直,头颈正直,下颚微收,背脊端正,两肩平垂,胸部微张,小腹微收。

“稳固”:以最稳固的坐姿静坐,则最能持久。

“不一定需要盘腿”:可依个人的习惯,或盘腿、或两腿分开并排平贴地面、或侧坐等等。

“放松身心”:静坐时若身心紧绷,则心难以平静,修行不易收效,而且易生病痛。

“自然呼吸”:安坐后,最初可以先慢慢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应保持自然平顺的呼吸,不应加以任何控制。

若控制呼吸,则易引生胸部不适等问题。

“人中”:鼻子正下方人中部位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作为专注入出息所依靠的接触点。

“鼻孔出口处周围”:接触点亦可选在两鼻孔之间的鼻中隔外缘,或一侧鼻孔边缘上的任何一点,或一侧鼻孔,或同时注意两侧鼻孔(的入出息)。

“接触最明显”:接触点应选在入出息的感觉最清楚的那一点。

既已选定接触点之后,最好每次固定专注于经过该点上的息,不应轻易更换到其他点,如此对定力的培育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若选一侧鼻孔边缘的某点为接触点时,专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因为身体自动更换到对侧鼻孔呼吸,而难以感觉入出息。

此时可更换到对侧鼻孔边缘的某点为接触点,并继续专注经过该点(新接触点)的息。

尽管可以如此,仍不应频频更换接触点,守在一个接触点至少应持续三十分钟以上,不得已时才能更换接触点,否则不易培育稳固的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在家佛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脱离了这些,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

什么是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呢?我曾经讲过四句话,这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这是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四句口诀,也是在家学佛的人应有的心态。

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句话随便说说容易,可实际做起来比念经打坐、烧香磕头不知要难多少倍!你怎样把信仰落实在生活当中,或者说你怎样在生活中去把佛法的精神体现出来,这是硬功夫。

佛法的引导方式正日趋多元化,有些引导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把它一般化了,推而广之就会出问题。

因为用一种方式讲某个问题,它总是有一定的时间、环境、人物作为讲话的出发点。

比如我今天讲素菜馆不必设佛堂,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讲的,能不能用到寺院里去呢?不能!在寺院里,宗教气氛一定要浓浓的,你们到那里去才会有感受,如果寺院里也不供菩萨了,你就不会去了,如果寺院里也没有宗教气氛了,那它的定位就错了。

今天我讲的东西,它的精神在寺院里可以用,但是具体的操作在寺院里就不行了。

所以我在这里讲的有针对性,也可说是有局限性。

在家居士都有家庭、有亲人、有工作,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在家学佛就是要把你的信仰和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结合起来,把两者融化成一体,成为不二法门,这是关键!现在我们在家学佛学不好,症结出在我们听闻佛法后没有认真去思考,没有真正领会佛法的精神,得一点皮毛,一知半解,或者到寺院走了几趟,看到出家人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于是回到家里依样画葫芦,照此办理,那就错了。

比如有人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像明天就要走了,在家里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既不出门,也不想干活,对妻子、孩子也不理睬。

石家庄有一位女居士,是一个知识分子,人非常热情,也很懂道理。

但就是很执著,要把寺院的生活搬到她的家里去。

如同世间的家庭生活不能搬到寺院里去一样,寺院生活也不能照搬到家庭里,但她却硬要照搬。

她的丈夫是一位机关工作人员,人也非常好,他很耐心地劝说妻子,她都不听,最后他就到柏林寺找我谈话,说他妻子信佛后,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家庭责任、义务不尽了,丈夫孩子不管了,有时候班都不好好上了,书也不好好教了,到处跑寺院,她这样做对他影响很大。

他说得非常恳切,请我一定要好好教育他的妻子。

我对他说,这是我们引导上有问题,希望他谅解,并请他回去后叫他妻子到柏林寺来一趟。

这位女居士来后,我告诉她,居士就应该守居士的戒,居士不能完全过出家人的生活,当然出家人也不能完全过居士的生活,这是一样的道理。

我说,你有这么好的家庭,这么好的丈夫,不能弄得妻离子散。

历史上儒家曾批评佛教:入家破家。

可是佛教并没有告诉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要像出家人一样生活,佛教告诉我们要按照你所处的位置,按照所受的戒律,把你的信仰定好位就行了。

经过几次做工作,她转变得很快,她丈夫又来找我,表示感谢,说她现在在家很好,也好好上班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这在于我们有些法师引导上不能对机,听的人又不善于活用而走偏了。

比如有的法师说信佛就必须马上吃素、不能吃肉了,或者你信佛之后要马上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后再受菩萨戒,不是根据个人信仰的不断提升并在取得家人认同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信仰的层次,而是一种生搬硬套、强人所难,这样就容易出偏差。

从这个素菜馆应该怎么办,说到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应该怎么修,都是讲如何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的问题。

我不赞成在家居士不问情况每家每户都要设个佛堂,每家每户都要烧香。

有位居士开装修公司,他跟我说他在公司请了两尊一米多高的菩萨,还要贴金。

我说你是在修庙?还是在办公司?信佛的人有多少搞得起房屋装修?你的客户中信佛的人比例有多大呢?你必须面对全社会,面对许多不信佛的客户,你应该用佛教的精神去热情、优质地为大众服务,不能走形式。

客户到你公司一抬头看见两尊菩萨,可能扭头就走不谈了。

人家产生了疑虑,还跟你谈什么生意呢?有时候你们思想上那一点窍开不了,就阻碍了你们弘扬佛法的道路,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超走越窄,最后走进了死胡同。

我们要领会佛法的真精神,把这种精神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不是走形式。

如果老板能够设身处地体贴职工的疾苦,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管理企业,这个企业一定会管理得很好。

日本人把四摄法看做是经理管理企业的四条基本原则。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是菩萨的精神、菩萨的思想,但我们往往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做。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先反省自己做到了哪些?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做些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位定好。

我在柏林寺提倡“三自精神”,就是“自觉、自由、自在”。

我刚提出这个问题时,许多徒弟都反对,怎么能自由、自在、随随便便呢?我说,你们理会错了,首先是自觉,这是素质教育,每个人都自觉了,他才真正自由、自在了。

自觉意味着什么呢?自觉就是每个人要认识自己,为自己定好位,每个人都定好自己的位:我有什么责任?我该做什么?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都能够时时刻刻去主动落实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你说他能不自由、能不自在吗?他一定是自由、自在的!我们提倡的“三自精神”,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同。

并不是我这么一说,大家就能够自觉了,还是要去督促、去落实。

我们带头的人必须首先自己做到自觉,如果我们自己不自觉,只要求别人去自觉;我们自己自由、自在的而没有自觉,叫别人怎么能够自觉?学佛学到自觉的程度很不容易。

早晚打坐几支香、念几个钟头的佛号,念几个钟头的经文,那还算容易,唯独把信仰落实于生活当中不容易,但这正是我们修行的着力处啊!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我们的思想往往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今天的事很少想,当下的事想得更少,总是在追悔昨天或幻想明天,这就是脱离实际。

要知道,一切事情,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当下是基础,今天是基础。

明天你赚一百万,是从今天赚一份钱开始的,如果今天这一分钱你不赚,明天的一百万你别想得到。

你说明天我要走多少多少里路,今天我寸步不移,行吗?所以说,抓住当下就是抓住机遇,不晓得抓往当下的人,永远都抓不住机遇!修行也是这样。

着力照顾当下的心念,清明自觉,清净无染。

分分秒秒如此,心心念念如此。

久而久之,就能把握自己,灵明觉照,当下自觉,当下自在。

我们不是为学佛而学佛,佛法也不是为佛法而佛法,佛法是一种教化,它是希望将众生教而化之,光教了不化没有用。

什么是化呢?化就是改变。

现在不是在讲什么电器化啦、现代化啦,这个化就是改变旧的面貌、实现新的面貌。

化有两重意思,一是动词,一是名词,名词是动词的结果,先“教”而后达到目标,那就是“化”了。

“化”要从当下开始,在当下来展现,离开当下去谈“化”,寄希望于将来的“化”、死后的“化”,都是说食不饱的。

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

这里大家别误会了,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就是佛化家庭,而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

小孩看到母亲来了,赶快迎上去;母亲看到小孩来了,赶快亲两下,这就是爱心,这就是佛化家庭的精神。

看到小孩都不理,“你别打我的闲岔,我正念佛呢!”你看看,这行吗?要有爱心,还要学会用佛法来净化家庭。

因为我们的爱心往往是一种很狭隘的情执,你要把这种爱心提升到慈悲的精神上来,把爱心扩展开来,由近及远地扩展到更多的人身上,它就不是情执而是慈悲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家庭一定不会有矛盾,一定是个团结、和睦、幸福、佛化的家庭。

你别看有些人不信佛,家庭生活却非常融洽,那也是在体现一种善的精神,善法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了。

一个佛化的家庭,一定是个非常清净的家庭,一定是妻子守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丈夫守丈夫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子女各尽其责、各得其所,那必然是一个和睦的家庭。

作为在家佛弟子,首先自己一家人要生活得和好,你自己家庭生活和好了,才会影响邻里,才有精神和精力去帮助他人,你自己家里都搞不好,成天争争吵吵、打打闹闹的,你去给别人讲佛法,人家说你先讲给自己听吧,你自己做好了再说,必须以身作则。

因此,将佛法融化于世间,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世间的一部分,世间是什么?用佛法的眼光看,烦恼就是世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就是息灭烦恼、得清净自在。

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菩提从哪里来?菩提从烦恼中来,烦恼息灭的当下就是菩提,烦恼炽盛菩提就没有了,所以菩提就是烦恼的觉悟。

我们信佛一定要理性化,要多领会佛法的实质。

要知道,离开了烦恼就没有菩提,离开烦恼到哪儿去找菩提呢?到哪儿去找佛法呢?也可以说,没有世间就不需要佛法了。

佛法的作用与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沉淀世间的烦恼,能够净化世间的烦恼。

如果我们学佛数年,烦恼来了却不能对治,学佛有什么用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我们学佛要以佛法的心态来学佛,如果以世间的心态来学佛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以佛法的心态来学佛就是解行相应。

行什么呢?行我懂得的那点东西,行我知道的那点东西,如果你知道的那点东西而不去行,那永远都是理论脱离实际。

想吃,你不去动嘴,你肚子永远是空的;你说这个茶好啊!好啊!就是不去喝,你总是干渴的!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最后一点,就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讲这句话,几个字脱口而出,很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也只是高山仰止,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已!这是很难的事情。

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就是要时时刻刻知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没有一分一秒、一呼一吸的时间离开了大众、离开了社会。

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尽那么一点点责任,那么其它种种责任靠谁去尽呢?比如说,我们的车一出门就有一条路,走到哪里都有路,谁给我们创造的呢?是大众!什么事情都由我们自己去做,行不行呢?不行!社会是整体的、互相依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滴水难成河,独木难成林,这是个简单的道理,认真体会落实就不简单了。

那么,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时时刻刻对大众怀有感恩之心、报恩之心。

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都对我有恩,我都要对他们感恩。

我们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唯我独尊,我执太重。

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越是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总是越谦虚。

而那些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人,往往是没有力量的人;因为没有力量,才会装得自己有力量。

什么人有力量呢?就是能够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能够真正走群众路线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