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马嵬驿:大唐命运的转折之处
马嵬驿:大唐命运的转折之处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的马嵬之变,是千古悲情的经典历史场景。
一代国色天香的杨贵妃,是这场悲剧的最主要角色。
说起这场事变, 后人的情绪和关注的重心集中在香消玉殒的38岁杨贵妃身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惊世爱情,却以“君王掩面救不得”收场,曾经的歌舞都化作一抔黄土,空留遗恨在人间。
马嵬之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深刻地改变了此后大唐帝国的运行走向,但是从历史学家的视角来看,杨贵妃肯定不是这场事变的真正主角,她只是一名被命运选择了的悲情人物。
一个女人无论如何三千宠爱,在高度男权化的时代,她的被抛弃也和她的受宠爱一样,只是碰巧被选择上罢了:一场爱情无论如何惊世骇俗,在与最高权力也就是皇权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不堪一击的肯定是海誓山盟过的爱情。
▍杨贵妃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和很多唐代上层社会的妇女有着过于旺盛的权力欲望不同,杨贵妃很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未擅权弄权,甚至对政治权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冷淡,虽然远房兄长杨国忠是凭借这层裙带关系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并且最终官至宰相,但杨国忠受信赖重用,主要还是得益于他的善于揣摩上意以及刻意经营,才最终接替李林甫,从而把持整个朝政。
对于杨贵妃来说,争权夺利不如跳舞,尽情享受这个盛世时代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是一代女神的人生旨趣。
杨贵妃(719-756年)之所以如此,一是杨贵妃性格使然,更重要还在于唐玄宗对女性干政有着高度戒备,毕竟玄宗是亲自领教过奶奶、姑姑、婶婶这一群宫廷女政治家们给李氏皇权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性,所以无论武惠妃还是杨贵妃,尽管都万般宠爱,玄宗却始终坚持不再给她们加以“皇后”这样的名分,在玄宗眼里,妇女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专心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还有一点:杨贵妃可能没有生育能力,在和寿王李瑁的五年以及和玄宗的十余年生活期间,都没有留下后代,杨贵妃也就不必如之前的武惠妃那样把心思全部投入到给儿子争太子这种又费精力又危险的事情之上。
马嵬坡兵变真相
马嵬坡兵变真相安史之乱爆发当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天下局势像紧绷的弦。
宰相杨国忠与藩镇安禄山斗得不可开交。
杨国忠向唐玄宗献计,召安禄山来京,夺其兵权,又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宅院,搜捕安禄山的门客,并将与其勾结的大臣吉温杖杀于狱中。
安禄山则企图以献马为名入京发动政变,并上书指斥杨国忠二十条罪状。
当宦官拿着唐玄宗的手诏去见安禄山时,安禄山一反常态,高坐不拜,只问一句:“圣人安稳?”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犹如笼罩在帝国上空的乌云。
但唐玄宗李隆基没有及时对两京、河北采取军事措施,仍然与杨贵妃“幸华清宫”,寻欢作乐。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领15万大军趁夜出发,向西南行,到博陵(今河北定州)后鼓噪而进,杀声震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从长安的盛世迷梦中惊醒,走向人生的最后时光。
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安禄山、史思明叛唐,是唐玄宗一手酿成的后果。
而安史之乱的第一年,唐玄宗又在军事决策上接连失误,导致形势急转直下。
安史叛乱次月,唐玄宗下诏宣布将亲征,以为只要自己巡幸东都,就可以“翦除凶佞”。
但还没来得及调兵,唐军在黄河以南设置的三道防线即被安史叛军攻破。
洛阳城下,唐军被安禄山的铁骑践踏冲击,又见飞矢如雨,皆“望贼奔散”。
一个月间,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东都洛阳失守,唐玄宗只好放弃亲征的念头。
年过七十的李隆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年轻天子。
他一手打造开元盛世,将大唐帝国推向顶峰,却在此后走了下坡路,任用小人,轻信蕃将,声色犬马,好大喜功,对朝政亦不愿闻问,日渐抛荒。
盛世之下危机乍现《旧唐书》对此评价道: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
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谋之不臧,前功尽弃。
前线溃败后,唐玄宗没有三省自身,反而听信谗言,处死了带兵的将军高仙芝、封常清。
封常清为大唐立功无数,此前多次上奏玄宗报告叛军情况,劝说其放弃轻敌思想,但玄宗不听。
究竟是谁策划了“马嵬之变”
究竟是谁策划了“马嵬之变”“马嵬之变”发生在公元835年,是唐朝时期发生的一起政治阴谋事件。
这起事件导致唐宪宗被迫退位,并由其弟李适继位为唐顺宗。
关于谁策划了这一事件的真正始作俑者尚存在争议。
根据历史记载,马嵬之变发生在唐宪宗与安禄山、史思明之间的激烈权力斗争中。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唐宪宗亲信的大将,曾多次出征边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战功。
他们的威望在唐朝朝廷中逐渐抬头,甚至超过了宪宗本人。
注目于此,安禄山和史思明密谋推翻宪宗,逼迫其禅位。
他们还与葛从周等宦官相结合,共同策划了这次政变。
这些宦官在朝廷中攀附权贵,并拥有极大的权势,他们希望借此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和影响力。
这个阴谋的策划者中,安禄山和史思明以及葛从周等宦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嵬之变的具体经过如下:安禄山、史思明和葛从周等人与一批忠于他们的部队一起,秘密聚集于距离长安城约50公里的马嵬驿。
另一批忠于唐宪宗的部队在一些地方发动少数起义,试图分散唐军的注意力。
随后,安禄山亲自率领部队夺取了马嵬驿的守卫,并开始进军长安城,以迫使唐宪宗退位。
唐宪宗得知了这个密谋,但犹豫不决,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这一事件的发生。
最终,他只得妥协,宣布退位,并与其太子李重俨一同被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安禄山、史思明和葛从周等人是马嵬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但他们并不是唯一的参与者。
这次政变涉及到了许多唐朝朝廷中的官员和将领,他们或出于恐惧、或出于利益的考虑,纷纷选择支持这次政变。
所以,“马嵬之变”并非是由某一个人或少数个体所设计和策划的,而是涉及到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庞大的背景。
“马嵬之变”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和葛从周等人合谋,并得到了一些唐朝朝廷中的官员和将领的支持。
他们共同推翻了唐宪宗,使得李适继位为唐顺宗。
具体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在历史中尚未有明确的结论,至今仍被学者们争论不休。
历史趣谈马嵬驿兵变 死的并不是杨贵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马嵬驿兵变死的并不是杨贵妃
导语:杨贵妃在马嵬驿到底有没有死?这是一个十分让人迷惑的问题,有人说,她出家当了道士,也有人说她东渡日本,那么真相如何呢?天宝十四载对于
杨贵妃在马嵬驿到底有没有死?这是一个十分让人迷惑的问题,有人说,她出家当了道士,也有人说她东渡日本,那么真相如何呢?天宝十四载对于唐玄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爆发。
时隔一年的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
6月13日黎明时分,仓皇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
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
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
逃亡队伍从延秋门出宫,沿途经过县城没东西吃,因为县令也跑了。
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没吃上一口东西。
杨国忠就买了些饼拿给他填肚子。
这个饥渴交迫的时候,还是老百姓可爱,有的献米饭,有的献小麦,有的献大豆;那些皇子皇孙可算见到粮食了,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光了,却还没吃饱。
这个情景十分悲惨,大家都哭了,唐玄宗也掩面而泣
老先生郭从谨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危害天下的坏心已不是一天两天。
曾经有人到京城告发他,陛下去把告密的人杀了。
所以安禄山才有实施叛乱的机会,害得陛下流亡。
还记得宋当宰相的时候,常常向陛下进忠言,天下因此得以太平,可是近年来,大臣都忌讳进谏,大多都是阿谀奉承。
这样一来,陛下对宫廷以外的事所知甚少。
身在宫外的臣子,很早就预料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谁敢说呢?只有真到了今天,臣也才敢说心里话。
马嵬驿兵的事件介绍
马嵬驿兵的事件介绍马嵬山兵变过程复杂多变,那么你知道马嵬驿兵的事件都有哪些吗?马嵬驿兵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马嵬驿兵的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马嵬兵变的事件介绍这次兵变过程和影响对后世学者对于唐文化和兵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嵬山兵变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潼关失陷。
潼关是中国古代京城重要的关口,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道路狭窄。
唐玄宗派精兵大将重兵把守。
叛军攻不进去潼关,但唐军内部却出现了矛盾,唐玄宗听信谗言,接二连三下令让其大将不再蹲守潼关,而是派兵迎战。
关外的敌军早已预谋已久,养精蓄锐,只等唐朝大军出关,一举歼灭。
待大将哥舒翰带兵出关被敌军打的落花流水后,想要收拾残局,却有心无力,最终惨败被俘。
第二阶段。
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大将哥舒翰被俘虏后,长安城内乱作一团,一些官员和士兵纷纷放弃长安城,开始出逃。
唐玄宗意识到想要挽救已无办法,身边大臣筹谋划策却无计可实施,最终不得不带着贵妃杨玉环和皇子出逃。
第三阶段:发生兵变。
唐玄宗带着贵妃和皇子出逃,一路走走停停,受尽千辛万苦。
走到马嵬山时,遇到了叛军主帅陈玄礼,陈玄礼杀死皇帝身边士兵,逼迫他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为保性命,狠下心来,将杨贵妃赐死在了马嵬山西门外。
第四阶段:灵武即位。
叛乱主谋李亨登基。
马嵬山兵变过程跌宕起伏,后来被改编到戏剧和影视之中,是唐朝著名的一次兵变事件。
从兵变名字可以得知,这次兵变发生在马崽坡,即现在的陕西兴平市西侧。
兵变时间是公元前七百五十五年,俗称天宝十四年。
马嵬驿兵变的主人公是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和唐朝最大的地方军阀安禄山。
马嵬驿兵变简介主要概括了这起兵变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据历史记载,马嵬山兵变是由于安禄山和地方将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之为安史之乱。
由于事发突然,唐朝军队阻挡不及时,唐玄宗只得带着他宠溺的贵妃杨玉环和皇子逃离长安,在行军走到马嵬山的时候,禁军主帅陈玄礼杀死了皇帝身边的亲信,并逼迫唐玄宗杀死杨玉环。
《马嵬坡》因安史之乱而载入史册
《马嵬坡》因安史之乱而载入史册马嵬坡【唐】郑畋(唐朝宰相)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马嵬(wéi )坡:即马嵬驿,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在今陕西兴平市西,为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天刚蒙蒙亮,寂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已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
唐玄宗出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古老的长安城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
有一伙盗贼趁机作乱,他们闯进皇宫,砸开国库大门,抢夺金银财宝。
当年,以唐玄宗为首的一群逃难者,就是奔走在这一片渭河平原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迫逼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此前,经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等五任皇帝总共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迎来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在这期间,虽然有过长达十几年的武氏专权,后来又有韦氏和太平公主二次君临的威胁,但无论是在老百姓的眼中还在外族人看来,大唐王朝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迈进。
公元712年八月,28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
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一年后,李隆基诛灭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势力,稳定了自己的政权。
李隆基从小仰慕他的曾祖父,即开创“贞元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位年轻的开元天子,下定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要将李家王朝继续推向强盛。
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身上。
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检括田户,变革军事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
三十年过去,王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
盛唐气象喷薄而出。
大唐帝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伟大的功业面前,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封建君王要做到慎始敬终恐怕很难,唐玄宗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之中。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 政治方面- 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政治逐渐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
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2. 经济方面-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而贵族、官僚和富商却大量占有土地,贫富差距悬殊。
虽然唐朝前期经济繁荣,但到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3. 军事方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
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为了防御边疆,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一人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军事力量。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1.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由于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事,军备空虚,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河北地区的郡县纷纷沦陷。
2. 叛军进军路线- 安禄山叛军从范阳出发,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洛阳。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接着,叛军继续西进,逼近长安。
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大军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守不出,本可阻挡叛军西进。
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3. 长安沦陷与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
马嵬驿事变原因考
马嵬驿事变原因考09级历史学郑自忍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直捣京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在叛军攻入京师之前,唐玄宗带领王公大臣仓皇逃蜀避难,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记,这就是轰动历史的“马嵬驿事变”。
对于这次事变的原因,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有的认为“马嵬驿事变”是高力士在天宝十三载攻击杨国忠未达到目的后乘安禄山叛乱之机指示陈玄礼利用禁军所发动的一次清君侧行动;有的认为这次事变是禁军统领陈玄礼主使;有的史书记载说太子李亨主使了这次事变。
认为高力士是马嵬驿事变的主谋主要是以黄永年为代表的很小一部分人。
黄永年认为马嵬驿事变的幕后主使是高力士,黄认为玄宗末年高力士已形同内相,由于权力之争,和外朝宰相冲突激烈,而陈玄礼的禁军实际上也为高力士所控制,因此马嵬事变是高力士借玄宗出奔的时机,动用禁军除掉了政治上的对手。
我个人不认同这个观点,原因有下:第一,高力士是以功臣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不能简单的用专权来形容他。
在皇位继承,抵制宰相专权、边将专兵,安史之乱后替玄宗收拾局面、促使玄宗幸蜀这些关系政局的大事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高力士始终与诸王公大臣保持和谐的关系,史料中保存下来一些高力士与宰相交往的事迹,颇能说明问题。
材料包括他和当时先后居于宰相位置的姚崇、张说、张九龄等人的交往。
根据这些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力士不跋扈,与朝臣的关系很融洽,不仅不为百官妒恨,甚至还受到姚崇、张说等人的敬重。
第三,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适时进谏,审时度势,谨慎提出自己的看法,支持他认可的朝臣和他们的正确意见,促进了皇帝和宰相们的沟通与和谐,在调节君臣关系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
《神道碑》赞扬他“传王言而有度”。
姚崇刚当宰相时,向皇帝禀报事情,玄宗一言不出,姚崇惶恐而退。
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间可能有误会,对玄宗说:“陛下初承鸿业,宰臣请事,即当面言可否。
而崇言之,陛下不视,臣恐宰臣必大惧。
”待玄宗说明原因后,高力士向姚崇作了转告,打消了姚崇的疑惧。
马嵬驿兵变真正的导演是谁?
马嵬驿兵变真正的导演是谁?来自: [南国风] > 《唐》"马嵬驿兵变"发生在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当时叛军攻破潼关,导致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文物百官逃至马嵬驿,在马嵬驿后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最终杀死了杨国忠,将士们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一次军事政变。
这次兵变的结果是玄宗赴四川避难,太子李亨向北收拾残局。
不久后李亨自立为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从此失去了权力。
作为一场军事政变,"马嵬驿兵变"绝对不是偶然爆发的。
它的导演是谁,为什么要发动这个兵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有禁军大将陈玄礼主谋说,有太子李亨主谋说,也有大太监高力士主谋说。
但是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还是两种意见,就是太子李亨主谋或者高力士主谋。
让我们回到公元756年的马嵬,去共同探讨一下这场兵变的深层原因吧。
一、高力士有多大能量高力士可不是普通太监,他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他权力极盛时,天下进呈给皇帝的奏折,必先送高力士阅览,由其分出轻重,大事进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决。
如果高力士是主谋,那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大将陈玄礼就是高力士的合谋人,因为出面发动兵变的是陈玄礼。
可是陈玄礼是如何与高力士勾结的,并无历史证据。
陈玄礼是因为除韦后、安乐公主有功而晋升禁军龙武大将军的,他并不是高力士提拔的将领,而且如果是高力士主导了马嵬之变,事后也未见对陈玄礼有什么封赏。
高力士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与杨国忠并无太大的矛盾,他也不具备操纵朝廷的本事和实力。
实际上,在安史之乱爆发前,高力士对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态度是两不得罪的。
唐代的宦官专权是始于肃宗和代宗时期,唐玄宗时还没有这个先例,玄宗虽然信任高力士,但也没有要把朝政交给一个太监来打理的意愿。
因此,高力士不可能产生除掉杨国忠,自己来把持朝政的想法,他也没有发动兵变的理由。
从事后看来,高力士并不是这场兵变的受益者,唐玄宗失去权力,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高力士了。
马 嵬
嵬
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晚唐诗人。 李商隐 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 约 晚唐诗人 义山,玉奚生 ,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 义山, 出身小官僚家庭。 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 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 年, 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 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 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 僧儒)李 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 僧儒 李 (德裕 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 德裕)党争影响 德裕 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 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 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 近体律绝, 的艺术特色。 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 作了六百多首诗, 李义山诗集》 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 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 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 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 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 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 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马嵬驿之变及其他
• ②杨国忠为首的宰相外朝集团:外朝因权力过于
集中,又与内廷发生矛盾,如天宝十三载(754)高 力士曾在唐玄宗面前攻击过杨国忠,玄宗想利用二人 矛盾搞政治平衡,因而‚久而未答‛。两年后,高力 士利用动乱之机,唐玄宗因个人安危无暇他,在马嵬 驿指使陈玄礼把杨剪除。
• 与皇帝开创大业的从龙人物倍受重用,他们作为皇帝亲 信充任外朝宰相,在皇帝身边参与机密,因而皇帝不需 要宠信内廷宦官。
• 《旧唐书· 宦官传》“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
三品官,内侍是长官,阶四品。至高宗永淳末向七十 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閤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
• 2. 则天至睿宗时期:内廷一度把持政权
• 王毛仲是因为参与唐玄宗发起的宫廷政变,从而得到玄 宗信任与重用。所不同者:高力士是凭宦官身份得以替 代处理进奏文表而形成其内朝,而王毛仲则是由勾结万 骑营将领,进而成为禁军实际领袖人物。 • 2.王毛仲之煊赫权嚣 • ‚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 皆惧其威,人不敢犯。苑中营田草菜常收,率皆丰溢, 玄宗以为能。开元十四年赠其父秦州刺史。毛仲虽有赐 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常于闲厩侧内宅住。 每入侍燕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 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 其妻已邑号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每入内朝谒, 二夫人同承赐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 故中官杨思勗、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七年,进位特进, 行太仆卿,余并入故。‛
• ⑶兵变动因分析 • ①兵变动机:陈本人没有杀杨动机
• 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掉杨国忠、贵妃等人动机考察: A为国尽忠:消除安禄山反叛所谓清君侧的口实。 • B权争有隙:陈玄礼本人与杨国忠争权夺势矛盾。 • 《旧唐书·陈玄礼传》 • 其一:陈性格‚谨守‛,对唐亦无忠贞可言,不会因 安禄山借清君侧口号造反,而怨恨杨贵妃、国忠等人。 • 其二: ‚(陈玄礼)以淳朴自俭‛,非怙势弄权之辈, 并且作为禁军长官,他杀掉杨国忠后亦不能做宰相。 • 其三:动用禁军杀宰相,皇帝面前逼杀其宠妃,政治 风险太大。
马嵬驿之变
马嵬驿之变
“马嵬驿之变”,又称“马嵬驿兵变”,是756年7月15日在今天中国陕西省兴平县以西的马嵬驿发生的一次兵变。
756年6月反叛唐朝的安碌山军队攻入潼关,唐玄宗于7月12日决定放弃长安逃亡四川。
路上无人接洽,十分辛苦。
第三天驻入马嵬驿。
保护皇帝的禁卫军无粮,将他们的怨恨都归到唐玄宗的宠臣宰相杨国忠身上。
因此发生兵变,士兵杀杨国忠后将馆驿围住,要求唐玄宗杀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
唐玄宗迫于形式紧张,不得不命令将杨贵妃缢死,才稳住军心。
这件事使唐玄宗大受打击,此后他决定将皇位让给随同他的太子李亨。
李亨与玄宗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
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继皇帝位,尊玄宗为太上皇。
马嵬的诗意_马嵬的诗意及解析
马嵬的诗意_马嵬的诗意及解析你把花的形象留下,你把花的芬芳留下,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留下。
想起你,我的岁月永远鲜艳,永远芳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马嵬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赴陕西任职途中。
唐代天宝十四载(76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京都长安逃往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
历代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多有题味。
其中最著名者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诗人缅怀历史,自然想到《长恨歌》,创作此诗,抒发感慨。
原文:《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释:马嵬: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银河:天河。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对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诗意: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赏析: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情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
马嵬ppt课件(2024)
后期昏庸无道
02
然而,到了唐玄宗晚年,他逐渐变得昏庸无道,沉湎于酒色之
中,重用奸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马嵬之变中的表现
03
在马嵬之变中,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表现出极度的无奈和
软弱,晚节不保。
杨贵妃:美貌无双却红颜薄命
美貌无双
杨贵妃天生丽质,美貌无双,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深受唐玄 宗宠爱。
土地兼并严重
大地主兼并土地,农民失 去土地,成为流民,社会 动荡不安。
赋役繁重
唐朝的赋役制度使农民负 担沉重,无法维持生计, 加剧了社会矛盾。
玄宗个人因素及决策失误
玄宗沉迷享乐
玄宗在位后期,沉迷酒色,不问 政事,导致朝政混乱。
信任奸佞小人
玄宗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 人,使得朝政更加腐败。
对外政策失误
马嵬之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历史教训
马嵬之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的腐蚀和个人私欲的 膨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文化传承
马嵬之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马嵬之变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价值。
《长恨歌》等文学作品对马嵬之变的描绘
《长恨歌》中的马嵬坡
诗中详细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马 嵬坡的诀别,表达了作者对这段历史 的深刻同情。
文学作品中的马嵬之变
除了《长恨歌》外,还有许多文学作 品以马嵬之变为题材,通过不同的角 度和手法,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丰 富内涵。
马嵬之变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的演绎
02
马嵬之变事件经过
玄宗逃离长安与杨贵妃同行
马嵬兵变—搜狗百科
马嵬兵变—搜狗百科马嵬之变之所以有名,还在于杨贵妃的香消玉殒。
杨贵妃的美,众所周知,与其它三大美人不同的是,她是比较胖的,有一句话叫“燕瘦环肥”,说的就是杨玉环是个胖美人。
唐代的审美比较别具一格,以胖为美,我们看唐代的壁画、雕塑,人物都是很丰满的,没有太瘦的。
但唐朝真的不喜欢苗条一点的么?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唐玄宗下诏选女子进宫,其中有一条要求就是身材要苗条一些,忘了确切的用词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用的不是丰满,由此可见,唐朝不单是以胖为美,只要是美的,不管胖瘦都能接受,这也比较符合唐兼容并蓄的特点。
所以,其它朝代的美女到了唐朝,也不会失业,照样可以很风光。
好了,闲话不多说。
要唐玄宗杀杨贵妃,确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玄宗侧首站立的那会儿,柔肠寸断,苦不堪言。
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真的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那样,那么缠绵悱恻么?非也非也。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他们生离死别的场面没有那么夸张,连个抱头痛哭都没有,而且杨贵妃死后,玄宗还大大方方的叫陈玄礼等人“入视之”,核对一下身份。
这里似乎有问题,为什么还要核对身份呢?如果说是大臣信不过皇帝,认为皇帝会做假,那也实在有点大不敬。
究竟,陈玄礼等人有没有这样去看过杨贵妃的遗体呢?如果有,他们看到的,是不是真的杨贵妃呢?再引申一下,杨贵妃有没有真的命丧马嵬?首先,我觉得史官记载此事,从行文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主观倾向。
这位史官没有与陈玄礼等人一个鼻孔撒气,否则就该把陈玄礼的行为再上升一个台阶,并且将这个人也抬高一下,但实际上陈玄礼甚至没有个人的独立传记,只是作为“附”才在《旧唐书》中出现一下。
另一方面,一般来讲,都是为尊者讳,从玄宗这个角度来说是不该记下这件有损皇帝颜面的事的,从两唐书来看,也确实未曾记载,但到了司马光的时候,就与唐朝的皇帝无关了,可以大胆的直书其事。
所以这样说来,这件事应该确是发生过的,不过就像史书中所写,是玄宗主动让陈玄礼去看,否则,陈玄礼等人也不好提出这个要求。
历史趣谈马嵬驿兵变主谋之谜 是谁煽动士兵们发动兵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嵬驿兵变主谋之谜是谁煽动士兵们发动兵变?导语: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潼关。
唐玄宗见势不妙,仓皇出逃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潼关。
唐玄宗见势不妙,仓皇出逃。
逃至长安西北的马嵬驿时,疲惫饥饿的士兵把宰相杨国忠斩杀,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
而杨贵妃的两位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也被乱兵所杀。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是唐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
它标志着唐玄宗统治的结束和唐肃宗统治的开始,在唐代政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兵变的历史真相,历来是唐史学界积极讨论的课题,不少学者已经做了十分深入有益的研究。
756年,安禄山大军西进,唐军守将哥舒翰虽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但最后还是失败,叛军直逼都城长安。
玄宗见势不妙,连夜带着杨贵妃姐妹和皇子皇孙们奔蜀,禁军将领陈玄礼、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杨国忠护卫在左右,大家乱作一团,急急地朝蜀中逃命。
途经马嵬驿时,饥饿疲乏的禁军将士发动了一场军事动乱,他们要求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兄妹两人,否则大家都不走了。
玄宗在禁军们的逼迫下忍痛下令杀掉杨家兄妹,这一历史事件史称马嵬驿兵变。
不过在关于谁是兵变幕后主谋的问题上,大家出现了分歧。
那么到底是谁在煽动士兵们发动兵变?一种看法认为,这是一场自发的士兵哗变。
由于士兵们饥饿不堪,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组织指挥下,士兵们发动了这场群众性自发性的救亡运动,没有幕后主使者。
这种说法显然流于现象,因为在封建生活常识分享。
究竟是谁策划了“马嵬之变”
究竟是谁策划了“马嵬之变”“马嵬之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变事件,发生于公元前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夺取皇位之前。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因为宠信外戚杨国忠,大开官爵之门,导致贪污腐败,政治腐败不堪。
而“马嵬之变”就是在唐玄宗打算去宣武门狩猎时,以严霜为前夕,在马嵬驿车中被突袭,宰相李林甫、韦孝宽等皆被杀,玄宗被囚。
但是,对于“马嵬之变”事件的策划者,历史上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争议。
下面将一一列举。
1.唐玄宗的宠幸之后,集权运动的加强,引起了官员和民众的不满。
据《旧唐书》记载:“世宗时清天子忌勋功臣,恣侈锦衣卫,爵赏巨庆,年少驾驭,外内私奔,万机尽委内宰。
行止任意,大臣奄至于厨,倍之于宰,昔贤连破壁而进,今庸祸社稷。
”说明唐玄宗的喜好和个人偏爱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感,加上官吏和民众的不满,或许有人就对玄宗展开了策划。
2.对于“马嵬之变”的具体策划者,前资料提到的外戚杨国忠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历史上,在唐玄宗后宫的权力斗争中,杨国忠曾经是极为活跃的一个人。
他因为得到唐玄宗的信任,曾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
而且玄宗曾经追封他的祖先“英国公”,让他家族掌握了很多国家财富,这让很多人都认为,杨国忠有可能是“马嵬之变”事件的策划者之一。
3.在所有的策划人中,最受人质疑的是当时担任东都监管赫连通。
据《资治通鉴》等史书中记载,赫连通是一位极其狡猾、卑劣的官员,常常作妖言惑众、挑拨离间等行为。
之后在“马嵬之变”之后,赫连通缺席庭审,逃亡至死,这也让很多人质疑他的身份。
有人认为,赫连通的多次暗示是为下一步的谋害进行铺垫,参与了“马嵬之变”的策划。
总之,对于“马嵬之变”的策划者,历史上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和疑惑。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唐玄宗的宠幸,加上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让很多人感到不满和反感,这或许就是“马嵬之变”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袁枚《马嵬》诗词赏析马嵬袁枚
袁枚《马嵬》诗词赏析马嵬袁枚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女*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袁枚《马嵬》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马嵬清代: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译文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注释马嵬: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银河:天河。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刘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赏析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
历史趣闻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导语:发生在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的“马嵬驿兵变”,在历史上算不上一个重大事件,过程也不复杂。
然而,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发生在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的“马嵬驿兵变”,在历史上算不上一个重大事件,过程也不复杂。
然而,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
因为这个事件的内涵相当丰富,透过它,可以看到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特点。
那么,这一事件何以发生?主谋,或者说策划者是谁呢?无可置疑,前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于后者,学者们各执一词,争议颇多。
是太子李亨?龙武将军陈玄礼?还是宦官高力士?学者们各持己见,各有其辞。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对开元、天宝年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有所了解。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国运升平,百姓安乐,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况。
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兵力的强盛,唐玄宗的骄奢淫逸之心日趋显露,“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以声色自娱”(《纲鉴易知录》卷四十九)。
尤其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玉环入宫后更是沉湎酒色,倦于国事。
而杨玉环的得宠,使其家族也一步“升天”:“姊妹兄弟皆列土”,特别是她的堂兄杨国忠,位居右相,兼任四十多个职务。
权盖朝野,势倾天下:“自公卿以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旧唐书》卷一百六)。
杨国忠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朝中文武百官无人能敌。
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拥有重兵,实力渐大的边将安禄山。
开元末年,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唐玄宗对胡将的重用,使得安禄山很快崛起,其地位在天宝年间扶摇直上。
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发生在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的“马嵬驿兵变”,在历史上算不上一个重大事件,过程也不复杂。
然而,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
因为这个事件的内涵相当丰富,透过它,可以看到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特点。
那么,这一事件何以发生?主谋,或者说策划者是谁呢?无可置疑,前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于后者,学者们各执一词,争议颇多。
是太子李亨?龙武将军陈玄礼?还是宦官高力士?学者们各持己见,各有其辞。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对开元、天宝年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有所了解。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国运升平,百姓安乐,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况。
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兵力的强盛,唐玄宗的骄奢淫逸之心日趋显露,“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以声色自娱”(《纲鉴易知录》卷四十九)。
尤其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玉环入宫后更是沉湎酒色,倦于国事。
而杨玉环的得宠,使其家族也一步“升天”:“姊妹兄弟皆列土”,特别是她的堂兄杨国忠,位居右相,兼任四十多个职务。
权盖朝野,势倾天下:“自公卿以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旧唐书》卷一百六)。
杨国忠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朝中文武百官无人能敌。
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拥有重兵,实力渐大的边将安禄山。
开元末年,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唐玄宗对胡将的重用,使得安禄山很快崛起,其地位在天宝年间扶摇直上。
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赋予安禄山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边地任何一个将领,身兼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
使,“恩宠特殊,总握兵柄。
”安禄山的崛起,对杨国忠无疑构成了极大地威胁。
“国忠知其跋扈,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旧唐书》卷一百六),二人之间颇多仇隙;而安禄山呢?他早已把朝廷的腐败、皇帝的昏庸看得清清楚楚。
因此,他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奇珍异宝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博得他们的信任;一方面加紧积累钱粮军资,招兵买马,伺机以反。
和杨国忠矛盾的激化,更使他加快了反叛的步伐。
谈到“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忽视、不能不提及的。
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和安禄山反叛没有关系,或者说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却与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嵬驿兵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立第三子玙(天宝三年改名亨)为太子。
起初唐玄宗还对他多有扶持,到了天宝九年(公元745年),针对太子的韦坚、皇甫惟明、王忠嗣几次事件的发生,唐玄宗对李亨的疑忌逐渐加深,并予以防范。
李亨为此极为忧虑和不安。
而杨国忠呢?在李亨初为太子时拉拢不成的情况下,深恐日后太子监国与自己不利。
几欲动摇李亨的地位,使李亨十分痛恨,又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想亲自领兵平叛,让太子监国,亦担心李亨在监国过程中提高了威望。
但出于对安禄山反叛的气愤,决定御驾亲征时还是准备让李亨监国,“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
事平之日,朕当高枕无为矣”(《资治通鉴》卷217)。
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则利用上述唐玄宗的矛盾心理,鼓动杨氏姐妹、尤其是杨贵妃对唐玄宗施加影响:“太子素恶吾
家。
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夕矣”,“使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
”(《纲鉴易知录》卷五十)使得李亨终未监国。
这无疑更加深了李亨对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仇恨。
这些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对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嵬驿兵变”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里,有必要略谈一下“马嵬驿兵变”: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自幽州南下诣阙,以诛国忠为名”(《旧唐书》卷九),率十五万大军扯旗反唐。
唐王朝由于承平已久,武备松弛,安史乱军一路攻城夺隘,势如破竹。
很快就兵进洛阳,逼近潼关。
翌年六月,潼关失陷,唐玄宗携杨贵妃及亲信官员在龙武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下,仓皇逃蜀。
十四日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马嵬)时,“将士饥疲,皆愤怒。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杀了杨国忠极其家小,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之下,“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縊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处死杨贵妃后,唐玄宗这才得以逃往四川。
综上不难看出,“马嵬驿兵变”绝不是一次单纯的兵变,它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场政治夺权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说,杨贵妃不过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兵变后,李亨借口百姓“遮路乞留”,没有随唐玄宗前往四川,而是率众北上,并于一个多月后即公元756年7月12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位,即唐肃宗。
可以说,太子李亨想除掉杨国忠,早登皇位是蓄谋已久的,而“马嵬驿兵变”不过是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