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创新学院:行知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吴雨萍学号: 11836121
完成时间: 2013 年06月06 日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
调整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这一战略暴露出了自身的弊病。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加速推进迈向贸易强国进程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应在全面审视目前外贸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贸易政策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外贸体制机制的创新。
后危机时代,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步入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推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外贸发展新战略的内涵应当明确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眼于自主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提升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一是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资源进口的主导权,降低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二是注重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服务贸易均衡发展。鼓励重点领域服务出口、有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三是既要注重外需,又要注重内外需协调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在发展模式上,由对外贸易“赶超”、“优先”、“超高速”、“外需拉动”发展模式向“巩固地位”、“适度优先”、“速度适中”、“稳定拉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在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贸易的比较利益,实现国际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不断改善贸易条件。
在发展方式上,从追求数量、规模、速度、粗放、外生、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向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速度适宜与效益提升并存的集约、内生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改变增量不增利的出口局面,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使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增强在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进出口商品的议价能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战略的定位是:全面融入全球化,发挥综合优势,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际地位。
全面融入全球化,就是指发展对外贸易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对外贸易发展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形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发挥综合优势,就是指对外贸易发展既要吸收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也要吸收新贸易理论的合理内核,更加注重和培育对外贸易综合优势,获取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的综合利益。即应当通过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从而获取源自进出口两个方面的比较利益。这要求我国既要积极促进出口,也要合理扩大进口。与此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技术差异、产业集聚、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垄断等因素,在更高层次上获取国际分工利益。因此,在对外贸易发展中,不仅要基于既有比较优势,还要培育动态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形成生产要素、市场结构、基础设施、经济制度等在内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拉动经济增长,就是要吸收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理论的合理内核,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出口贸易对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作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不仅有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面向出口的产业在实行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和“引擎”。这一命题为近300年世界大国交替崛起的历史经验所证实。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吸收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合理内核,充分发挥出口贸易对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倍增效应,这就要求一国应保持适度的顺差规模。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只有当一国进出口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因此,保持适度贸易顺差,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从而实现共享贸易福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提升国际地位,就是要吸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积极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全方位培育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是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状况、产业配套能力、公司组织与竞争、国家战略、经济制度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尤其是取决于一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国对外贸易新战略应以培育国家综合竞争优势为目的,在迈向贸易强国进程中,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硬实力”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但是,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考虑其综合影响,要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根据贸易政策的特性,以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中国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与完善。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考虑其基本特征及综合影响,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当前,对贸易政策的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认为贸易政策是单纯的产业政策的延伸,从而使外贸政策处于产业政策的附属地位;另一方面,也存在过度拔高外贸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忽视外贸政策的相对独立性,频繁动用外贸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扭曲了外贸政策的本质属性。同时,贸易政策与后危机时代加快推进贸易强国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应根据贸易政策的特性,以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中国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与完善。
一是强化贸易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增强贸易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提升贸易政策在宏观决策中的地位。在外贸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就业日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背景下,必须将贸易政策放在宏观政策中的重要位置。但是同时要注意到,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比,贸易政策本身有其自身特点,其政策功能与定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提升贸易政策在宏观政策中地位的同时,也要保持贸易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二是明确政策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增强政策调控的统一性、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在政策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政策调控只是起到补充、引导市场的作用,而不是临驾于市场之上。外贸政策不能像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那样相机抉择,也不能像宏观调控中为避免“理性预期”而采取“突然性”地调控政策。相反,外贸政策应保持相对统一性、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以此为外贸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三是外贸政策调整应有利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此必须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与进口贸易结构,以利于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后危机时代,政策调控应着力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好字当先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外贸政策调控应该更加突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效益(三自三高)产品出口;更加注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沿海与内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及不同贸易方式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贸易与环境、气候的和谐发展;更加强调外贸发展对经济增长、国内就业和国民福利的贡献。
四是遵循WTO倡导的自由化、便利化和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在当前全球经济体制下,外贸政策必须以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相关规则为依据,不断推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维护公平竞争的对外贸易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