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选择结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程序的选择结构——IF条件语句
执教教师:信息组 **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时间:2014年4月9日
【教材分析】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是算法和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所有算法都可以用这三块“积木”通过组合和嵌套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广东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第2章第3节《程序的选择结构》第1课时。
前面2.2节已经学习了程序的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为简单基础的算法结构,其特点是从上到下顺序执行,本节开始学习的选择结构需要进行条件判断,根据条件的成立与否,算法结构中出现了分支。
选择结构一方面在顺序结构的基础上让算法增加了可控性,另一方面也为循环结构打下了基础。
“ IF条件语句”是选择结构程序中最常用、最基础的语句之一,正确描述选择结构的算法是应用IF条件语句的前提,识别和理解IF语句的基本执行过程是学习的关键。
教材中的接受性学习思路是以数学问题引入选择结构,提出IF 条件语句,再阐述其执行过程,实践练习。
这仍然是一种偏向接受性学习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主动产生学习需求,也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学情分析】
本期的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相比较必修模块的信息技术通晓性知识,学习难度明显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与实践,对使用顺序结构解决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对赋值语句、输入函数、输出语句有所掌握,但因上机实践机会较少,还有待熟练,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前述语句都是正确应用IF条件语句的基础。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选择性问题(双分支),学生能用自然语言作大致描述,但用流程图形式作描述时存在条件提炼不准确,进而导致流程混乱的情况。
当选择性问题变得复杂(嵌套或多分支),对条件的提炼和算法流程的表达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晰地描述算法才是正确应用语句编写程序的前提。
【设计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到“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程序实现”这一编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本节课以“看视频,画算法流程图,归纳条件选择问题的基
本执行过程”为核心问题展开教学。
学生观看两部电影中的选择情节,提炼其中的选择性问题,画出算法流程图,找出流程图中的选择结构基本单元,归纳条件选择问题的基本执行过程。
学生在活动中有了对选择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其执行过程的识别与理解,IF条件语句的提出与应用就成了算法转化为程序的需要,在这里,学生对于IF条件语句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而是为了将自己设计的算法得以实践的主动需求,这就是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学生的深度体验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学习,其学习效率和知识的可迁移性都会提高。
对学生活动的预设:(1)学生可能存在对于选择性问题的条件提炼不准确;(2)在画算法流程图时,学生可能会对选择结构的嵌套有所体现;(3)运用反馈环节的抛硬币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正反两种情况,个别学生可能会想到硬币竖立的第3种情况;(4)对于抛硬币的3种可能性,学生可能会以两个IF 语句的嵌套,或三个IF语句的顺序判断来编写程序;(5)学生初次应用IF条件语句往往都会出现格式上的各种错误,从而导致调试运行不成功。
本堂课中教师课堂评价的预设:(1)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典型学案的评价,从选择性问题定位的准确性、算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2)反思提升环节中学生对选择结构基本单元提取及其执行过程描述的评价,从其流程图的规范性进行评价;(3)对于考虑到了抛硬币的3种可能性的评价,从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算法结构、算法与语句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能将生活中的简单选择性问题用局部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出来;
2、能抓取出选择性问题的基本结构单元,并能描述其执行流程;
3、能将选择结构算法从流程图转化为程序,在VB6.0中编写、调试、运行;
4、在分析选择性问题并应用IF条件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选择性问题的提炼、选择结构的算法流程图与if条件程序语句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
分析视频片段中的选择性问题,画出算法流程图,抓取出选择结构基本单元。
【教学难点】
准确提炼出选择问题的条件。
【核心问题】
提炼视频中的选择问题,画算法流程图,归纳条件选择问题的基本执行过程【教学环节】
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