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基本理论

2. 学习心理学

3. 教学心理

4. 群体心理

5. 个体差异

6. 学生心理健康

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8. 教师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开创阶段

2. 发展阶段

3. 成熟与完善阶段

(一)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喻的原则

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3.教育理论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而且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4)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后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

苏联教育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

1. 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 在本世纪50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发展和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60年代到现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94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1)主动性: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合作学习,把个人的思维与群体工作相结合,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

(4)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建构产生的。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他对社会的认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等等都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交往。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等方面。

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幼儿期已经产生,但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哈特(S.Harter,1987)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到5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

哈特(1982)的研究还表明,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这表明小学生已经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

我国学者王宪清(1982)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

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一直很稳定;女生的得分随年级上升而下降,即年龄越大,自我评价越低。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

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萌发自尊感,表现为犯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害怕当众被训斥等。学龄初期儿童普遍具备了比较稳定的自尊感。

2.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小学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从了解他人的外部具体特征向了解他人的一般的心理特征发展。

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认识的特点。

赛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赖和服从开始走向富有批判性的怀

(一)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实践或练习次数减少,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等。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三)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影响。非特殊迁移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明确,既可能是一般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特点

一、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的特点

2.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3.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4.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

2.顿悟说

3.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4.现代认知理论

一)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

2.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3.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手段-目的分析法、向前探索法、逆向反推法)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第二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因素

1.知觉情境

2.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3.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它功能)

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酝酿效应

二、个人因素

1.有关的知识背景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1.技能的概念

2.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

一、技能的概念

1.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二、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关系

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第二节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概述

1.概念: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2.组成成份

(1)动作或动作组

(2) 体能

(3)认知能力

3.种类

(1) 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3)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第三节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的概念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分类

1.一般智力技能

2.特殊智力技能

联系

1.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2.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总是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心理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4.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

幼儿心理学教学教材

1.幼儿教育心理学定义: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 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又将此书发展《教育心理大纲》这一 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幼儿教育心理是一门什么学科)? 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直接或间接(象征性)的表达方 式表现其想法及思考,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同伴之间的互动,解决矛盾冲突,获得自信 7.萌芽期:福禄培尔是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之一,确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 的基本形式”,蒙台梭利著作《吸收性心智》,为幼儿创造一个能激发主动性的“有准备的环境” 8.初创期:凯米—德芙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是被认为“正统”的,而且是唯一被皮亚杰 本人认可的建构主义的幼儿教育模式,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9.发展期: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识,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 10.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提出者是法国的卢梭 11.幼儿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方案是直接教学方案 12.奥苏贝尔认为学前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这两个过程 13.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1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萌芽期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15.福禄培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并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其确立的游戏 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教学原则已成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 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电子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的一门科学。 2、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奋对自卑、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亲密感对孤独感、生成感对停滞感、完善感对绝望感。 3、认知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觉、注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活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心理特征。 4、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5、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 6、尊重的需要包括__________、自重和__________。 7、学习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内外控制点、焦虑、 __________、态度等。 8、在幼儿的个性差异教育中,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幼儿创造性学习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表现性创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杰出的创造。 10、影响幼儿语言学习的因素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待幼儿态度的影响。 二、选择题: 1、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3-4岁 B、4-5岁 C、5-6岁 2、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3、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幼儿期的记忆能力有哪些特点() A、无意识记忆、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无意识记忆、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忆、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4、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唤醒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驱动作用 C、维持作用 5、学习“力”这一概念,对学习“重力”产生的影响属于()。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一般迁移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讲课教案

1.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教育心理 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 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 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 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 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 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 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 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 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 研究方法。 4.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 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 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 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 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 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 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 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 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 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6.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 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 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 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 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 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 一种研究方法。 7.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 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 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 理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 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 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 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 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 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 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 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特殊认知活动。 9.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的、认为 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10.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 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 质性的联系。 11.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 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 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合性程度。 12.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 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 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 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 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4.学习理论: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 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 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 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 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 学说。 15.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 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 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 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 会正确反应。 16.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 释,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知觉的重 新组织,是主体借助于问题情境 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 顿悟的过程。 17.效果律:桑代克认为,决定学习 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行为 后果,凡是导致满意行为反应后 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就会加 强,凡是带来令人烦恼的行为反 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就 会被削弱。 18.操作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 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 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 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连 结。 19.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 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 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20.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 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胜 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 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21.认知内驱力:源于学习者自身需 要的内部动机,是一种要求掌握 知识、技能和阐明、解释学业问 题的需要。 22.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自己所附属 的长者或权威的赞许和认可,而 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 做好的需要。 23.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者来 说是新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 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 表征,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 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24.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 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 倾向 25.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 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 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6.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 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是一个尚 未成熟有可能崛起的学习理论 流派。 28.幼儿学习:是指幼儿在适应环境 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 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 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29.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图形或表 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 30.知识系统化:是指在向学前儿童 传授关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知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题第六章,第一节 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2 教学目的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意义、发生发展及分心的克服。及要求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发展及分心的克服。 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 课程作业预习第六章第二节,三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审阅意见 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 第六章第一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概述 一(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及其功能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严格的说,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于它的基本功能。一般认为注意有两大功 能: (1)选择功能。 (2)监督和调节功能。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获得更加清晰、更加丰富的信息 (二)注意是婴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随着儿童成长,注意不断发展。 (一)原始的注意行为 新生儿有一种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其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 这种本能的定向性注意在儿童以至成人的活动中不会消失,比如,突然出现的巨大声响,总是会引起本能的“是什么”反射。但是,这种定向性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 (二)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1(新生儿的选择性注意 研究表明,新生儿对外界事物已有选择性注意。且其选择性带有规律性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为视觉偏好。 Step 3 互动环节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3章 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 2 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掌握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目的 及要求乳儿的身体发展; 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的内容 理解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难点 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 课程作业预习第一章第二节,三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审阅意见 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 第三章第一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二(乳儿的身体发展

三(幼儿的身体发展 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出生后的两年里,婴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体快速生长期,明 显的变化来自于身体大小、身体比例和骨骼。 一、身体的生长 (一)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 1(身体大小的变化 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小发生了变化。 2(肌肉组成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早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 1(身体比例的变化 2(骨骼生长的变化 新生儿的骨骼很小,很柔软,不易站立,也不易保持平衡,但是此时的骨骼很有韧性,因此不易骨折。 二、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 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身体发育受到人类共同遗传基因的影响。 除了人类共有基因的影响外,我们身体的发展还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如身高(Tanner,1990) 。 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章节课题第五章幼儿活动的动机及其调动课时 4 教 学目的1.了解学习动机的相关基本知识。 2.掌握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重 点难点在实际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各种动机或通过培养和激发等教育手段,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 学 方 法 板书、案例分析、讲授、讨论、提问 教具 及教 学参 考书 《幼儿教育心理学》姚梅林郭芳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业1、动机的含义? 2、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3、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4、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课后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教师授课,并且能跟随教师引导掌握学习方法,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堂气氛较好;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还算可以。 章节总结: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导入语:引用案例《幼儿的探索行为》说明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都将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幼儿的活动动机。想要利用动机规律来促使幼儿从事某种活动,首先应了解动机的含义与基本结构,幼儿所具有的不同的动机类型等。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动机与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并未一致。这表现在同一种动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而相同的行为活动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此外,动机与行为结果的不一致还表现在并非良好的动机就能产生良好的结果,也并非动机水平越高,行为水平也越高。例如:好心办坏事 二、动机的作用 把动机比喻成汽车的方向盘,引出作用:①激活作用②维持作用③指向作用④投入作用 二、动机的构成要素 (一)、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内部原因) (二)、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强化物) (三)、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1)需要、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需要占主导地位。 (2)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动机产生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可以把动机分为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①原始动机→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生理性需要,随着成长,带有社会生活色彩。 ②习得动机→后天学习而产生变得,较持久,较大的个体差异。 (二)根据动机是来源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把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①内部动机:是指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 ②外部动机是指受外部刺激物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③运用: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幼儿学习初期要激发外部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内部动机;幼儿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深化、拓展内部动机。 第二节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导入语:对于学习,不同幼儿有不同表现,这与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关系。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