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1. 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
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
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2.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
这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C.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3.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4. 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B.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C.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D.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5. 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6.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
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科举制的平等性受社会级差制约B.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者入仕C.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D.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7. 下表是唐初对突厥采取的统治措施。
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2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周王自称“天子”。
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2.《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春秋时诸侯争霸C.周王室对诸侯已失去控制D.周代分封制崩溃3.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封地内的百姓甚至只知有领主,而不知有周天子。
这反映出西周A.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B.宗法制分封制已走向崩溃C.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D.小宗并未真正的服从大宗4.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
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34.78%、65.22%。
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
这说明了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5.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①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②负责监察百官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④执掌群臣奏章A.①B.②C.③D.③④6.“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7.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②唐朝设置节度使③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长官④元在地方设“行中书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8.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C.君相关系日见疏远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9
郑州市第47中学高一年级12月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0分)1.“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2.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 )A.世袭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
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
上述分析说明( )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君臣政治 B.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4.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5.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检测(三)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图1、图2分别是唐朝和南宋的对外贸易交通路线图。
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图1 图2A.国家海权意识增强B.朝贡贸易体系的影响C.指南针已广泛应用D.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2.先秦汉唐之儒多注重仁民爱物、休养生息之治术,一遇“富强”之言,即斥为申(不害)商(鞅)之霸术,不以圣人之徒相许。
然而两宋时期,欧阳修、王安石、陈亮等人则公然大阐功利之说,他们“斥心性之空谈,究富强之实务”,倡导义利统一。
这种变化是因为宋代()A.重文轻武出现文官政治B.市民阶层兴起推动观念更新C.理学使得空谈之风兴起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思想观念3.北宋文士对一些可以定格和标示自身独特性的绘画元素做出了主观选择和内涵演绎:山水、梅竹等具有人文象征寓意的绘画题材,手卷、扇画等雅玩性质的绘画形制受到文士钟爱,水墨风格也因其笔墨特性和哲学意味而广泛流行。
这一审美取向()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C.得益于自然经济发展D.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4.图3为南宋农业种植分布图。
据此可知()图3A.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B.农作物种植因地制宜C.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D.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5.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蕴含着诸如华严、天台宗教义等较为深奥繁琐、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
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及新道教鼎立而三,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B.文化转型深受政治经济发展影响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宋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6.《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的目的是()A.强化封建皇权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C.监视官民D.控制国家兵权7.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2次月考高一级历史科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12月9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公布:“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其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是()A.墓葬随葬品的差异B.打制石器与祭坛遗存C.用火的积灰层遗迹D.一些碳化谷物的出土2.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背铜器已超过20000件。
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
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A.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C.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D.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3.《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诸侯之礼);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
据此可知()A.礼崩乐坏导致政局动荡B.诸侯实力强大挑战皇权C.春秋诸侯之间交往频繁D.政治经济实力影响礼制4.“老子所说的道,是虚静无为的性格;在韩非子手上,却成为人君隐秘自己、洞察人臣的最高权术的神秘殿堂”;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重其身,而不以物累形,静其心,而不以物乱神,韩非子将其引申为重“势”和把握赏罚权力。
韩非子的上述解释()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B.凸显了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C.继承了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D.体现了治国方式的礼法之争5.秦朝时,尚书为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汉武帝时.尚书参与朝政,与侍中、常侍等共议军国大事;东汉时期,朝廷决策大权集中于尚书台,时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指尚书台)。
”尚书的这一演变反映了()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丞相权力不断扩大C.中央官制趋向成熟D.行政决策更加科学6.据记载,汉武帝多次巡行“北边道”不同路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南海区2027届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23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良渚遗址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此外,还出土了石犁、镶玉漆木器、黑陶和微雕玉琮等器物。
这表明,当时()A. 早期国家形态出现B. 已经进入阶级社会C. 定居农业生活形成D. 南北经济存在交流2.《道德经》中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一主张()A. 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B. 反对国家政权的过度干预C. 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D. 符合封建经济的发展趋势3.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简文记载:“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为善,有如此者,牒书(书于简牒,传之后世)”。
据此可推知,秦朝()A. 孝道伦理融入律令B. 儒家思想得到重视C. 严刑峻法深入人心D. 文化教育迅速发展4. 司马相如《上林赋》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国势和汉天子的威严,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张衡《二京赋》是其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
由此可知,汉赋()A. 是体察民情的渠道B. 真实反映了历史状况C.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5. 北魏建国之初,部内通婚现象仍广泛存在。
孝文帝即位后,将汉族第一等士族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
这一变化()A.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形成B. 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C.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6. 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高一历史满分: 100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计15道小题,共计45分)1.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2.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这说明()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3.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其中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A.行都指挥使司台湾省B.行中书省台湾府C.驻藏大臣台湾办事大臣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 山西太谷曹家是一个商业经营很成功的家族集团,其商业版图不仅雄踞大半个中国,更一度横跨亚欧大陆,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
曹家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商号达640多家,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雇员达37000人。
这种情况出现于()A.战国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5. 下表为《明代阁臣入阁前之相关个人和仕宦履历统计表》,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阁臣的选拔比较重视科举出身②明代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达③品秩高级的官员才能进入内阁④能力强的官员可以承担批红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7.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记载:“英国之制,相二人,一专司国内之政,一专司外国之务。
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A.魏、齐、北魏、隋B.秦、前燕、北魏、隋
C.前秦、北燕、后秦、唐D.魏、前赵、后赵、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分为魏蜀吴三国,①是魏国;东晋灭亡后,南朝政权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②是齐;北魏结束了北方十六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局部短暂统一,③是北魏;隋朝最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时期的战乱的局面,④是隋朝。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与之属于同一思想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D.政在四方,要在中央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思想,“政在四方,要在中央”是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儒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4.下图是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的织锦护臂,质地为汉代蜀锦。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文字,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 20 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由此可以得出( )
A.隶书是汉代官方字体
B.新疆在汉代已归属中央政府
C.是研究汉代丝织技术的第一手史料
D.汉代对外丝绸贸易兴盛
【答案】C
12. “古人铸鉴(镜子),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这一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湖北省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PDF版含答案
汉川一中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3.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
《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
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5.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6.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皇权的宗室外戚19%-38%7%19%-38%门阀的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7.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阜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 分,共75 分)1、《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2、《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A.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B.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管理C.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3、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设立实业部。
”这反映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推翻清政府 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平均地权 D.建立民主共和国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际意义在于A.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利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5、我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理由是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出现6、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其成果不包括A.北京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B.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北洋军阀被迫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D.收回了山东的主权7、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B.斗争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C.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D.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先锋作用8、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其主要目的是A.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B.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C.收回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D.维护国共合作9、万里长征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
这里的“转移”是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10、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标志着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国民党政权被推翻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1、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13、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
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清朝黄龙旗中华民国五色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A. 国家领土变化B. 国家性质变化C. 思想文化变化D.国际地位变化14、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A、《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B、《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C、《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D、《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15、“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C.国民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17、以下文献,哪一部是新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图甲图乙图丙图甲《共同纲领》图乙《1954 年宪法》图丙《1982 年宪法》A 甲B 乙 C丙 D 都不是18、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9、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0、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21、下列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22、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A.《告台湾同胞书》中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C.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D.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中23、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A、首先提出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B、最先发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C、最先发表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D、最初是为早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24、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在A.1991年 B.1992年 C.1995年 D.1997年25、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B、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D、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2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A.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参加社会主义阵营C.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D.独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27、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28、“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①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②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③取缔帝国主义的所有特权④拒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A.①② 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9、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促使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3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31、“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思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32、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其中,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A.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中美关系的缓和C.中日关系的缓和 D.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33、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C.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34、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5、2000年 9 月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
该图反映了A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政策B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C 五大国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D 中国和西方国家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36、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
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37、假设某年公元前430年,雅典全国公民人口约20万,自由民约为16.8万,其中成年男性公民约4.5万人,外邦人约3万人,奴隶约为1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A、约16.8B、约4.5万C、约7.5万D、约8.5万38、《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
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39、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4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里克利任首席将军期间41、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A、疆域最辽阔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42、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