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调读后感

合集下载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历史三调》副标题为“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从此书的标题来看,作者用三个片段来构成全书,其中事件和神话部分,作者企图重新认识义和团,这场发生在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经历”在书中占有的比例最大;从作者的自我期待——“对义和团事件进行简明扼要但可信度高的叙述”可见作者想尽量还原历史。

作者柯文为美国的第二代汉学家,西方人写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本身人写自己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东西方写史的差异,研究历史的角度,有时甚至得出的结论都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而言外国学者关于历史的写作更多的是带着问题意识而去研究,中国古代写史,一方面是纪实的要求,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服务或宣传其政权的合法性,或以史来进行思想控制、宣传正统思想。

我想这只是由于中国史官一般而言为政府服务而造成的,并且政府在文化领域一般控制较严而造成的。

可以说与《天朝的崩溃》、《王氏之死》等文类似,《历史三调》也是一本以叙写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微小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然后去探视整个宏观与历史环境,就是所谓的“大历史观”的著作,而与第一部的不同之处在于,《天朝的崩溃》企图用大量的史料来描写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同时描绘出当时的清朝状况,所引用的史料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并且大部分都是可信的史料。

《王氏之死》在引用资料时还加入很多个人猜想和揣测同时引用的史料中有小说这一文学资料,一般而言是很少作为史料而引用的。

《历史三调》花费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义和团这种降神附体仪式所导致的结果,他们用宗教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克服自身的恐惧,让个人通过仪式来让自己刀枪不入,这种愚昧的认识得到作者的彻底否认。

在这些百姓中,期中又以妇女的地位最为悲惨,他们被视为肮脏的、附魔的、会导致法术失效的妖孽而或被禁止出门,或遭到无情的驱逐,更常常是无理由被残杀的对象。

每当义和团作战失败,其领袖经常归咎于父女,认为女人尤其是不洁的女人是导致法术失效战斗失败的“罪魁祸首”。

《历史三调》读后感范文

《历史三调》读后感范文

《历史三调》读后感范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与神话的义与团》不是一本新书,出版于1997年,有两个中文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分别于20xx年与20xx年出版过。

由于“读书岛”20xx年终分享会上有读者分享这本书,因此我先借来阅读。

读完照例写下一点体会。

《历史三调》的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柯文。

他是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的学生,被称之终结了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汉学(或者曰“中国学”)的后来者,开创了“中国中心观”的美国汉学(或者曰“中国学”)研究的新时代。

读了这本《历史三调》,尽管不能全部赞同书中的观点,但却引发出我对神话与历史关系的思考。

正如书名所示,柯文在书中从3个方面对义与团运动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事件的义与团”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都连接着发生事件的原因与事件造成的后果。

历史正是由一桩桩大概偶然的事件串联起来的。

那些看起来彼此独立的小事件由此前各类因素催生,然后又对后来的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与团运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

“作为经历的义与团”则指出,各色人等对义与团的经历五花八门,比如干旱,比如降神附体,比如法术,比如谣言。

这些经历虽说常常带有主观色彩,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也受后世各类环境因素的干扰,但总体却真实可信,丰富了历史的细节。

把所有这些经历串联起来,我们足以感知真实的义与团,既不丑化,也不美化;足以认识义与团运动关于现代中国历史的意义。

“作为神话的义与团”阐述了神话关于历史的影响。

从义与团运动发生的当时到现在,关于义与团的各类各样的神话传说不断产生,不断演化。

义与团先后被当作新文化运动、反帝国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先驱,不断推高。

相反,全盘否定义与团的“反神话”也一直兴盛不衰。

从事件、经历、神话三个方面来重新认识义与团,当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客观地认清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读《历史三调》得出的最重要的启示。

神话本就是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读后感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读后感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读后感近期刚读了柯文的《历史三调》一书,柯文写作《历史三调》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但他也希望该书“能够引起那些关注义和团运动本身及中国人在20世纪纪念该运动的方式的中国专家的兴趣。

”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该书归为关于历史书写的理论著作,至于对义和团历史的探究只不过是作者为了解说的方便而选取的一个例证。

柯文认为,“历史学家重塑历史的工作与另外两条…认知‟历史的路径——经历和神话——是格格不入的。

对普通人而言,这两条路径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 因此,柯文在《历史三调》中对义和团运动这段历史的书写分作三部分,即事件、经历和神话。

一、事件在这一部分里,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来书写义和团运动。

作为历史学家,柯文对作为事件的义和团的叙述相对于经历和神话两部分来说所用笔墨是最少的。

可见他的重点也不在此,他并非要向人们展示义和团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

因此他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高速发展阶段、经历的国际化。

其中所用资料亦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或是大陆方面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文献,并无特别之处。

作为三调的这一调估计作者本人也不企望它能奏出精彩华章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分析义和团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提出1898年冬季以来殃及华北地区的干旱是促成的原因之一,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他指出饥荒和饥荒造成的恐慌情绪使人们易于相信某些人对现实问题的宗教解释:“不下雨是由于神发了怒,神发怒是由于基督教和其他洋物成泛滥之势”。

二、经历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是作者重点着墨之处,也是三调中最精彩的部分。

柯文在这部分里力图从事件的经历者的角度来再现他们经历之事:干旱、降身附体、法术、谣言和死亡等,书写历史参与者的经历。

这与我们从前习见的历史书写方式大为不同。

过去的经历者和历史学家感受过去的方式也不同。

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与历史学家和神话制造者在动机意识上也不同:“历史学家的目的是了解和解释历史,神话制造者则从历史中吸取能量,为现实的政治或宣传目的服务,为深层次的心理基础造势。

最新《历史三调》读书笔记

最新《历史三调》读书笔记

《历史三调》读书报告《历史三调》的读书报告是我大学第一学期里唯一的文科作业,读完此书时,概括来我得到了对“义和团”运动的大致了解和对“历史”本身的所思所想以及几点对学习历史的启示,收获不小。

关于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读此书之前,我和很多同学一样知之甚少。

什么是义和团?它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它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回顾? ......简要概括,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下层劳苦人民的生活质量连年下降,导致群众自发的组建自卫组织,其后来的发展又历史性的遇到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当时人们的无知,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无知的”拳民“们甚至残忍杀害了无数信教的中国同胞。

如果说这种极端情绪只是在民间的话,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

不过很不幸的,这股力量卷入了一场更加巨大的政治斗争之中并被迅速催生成更为可怕的政治运动。

义和团的极端行为引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联合打压。

这场运动最终以辛丑条约的签订告终,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还趁机占领了东北。

我认为“义和团”运动本身有一定的必然性,它发生在一个特殊时期,西方文明和古老的东方文明交汇的时期。

也许出乎其参与者意料的,它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又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义和团“运动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的美名,只是这样的美名未免太过牵强。

他们真的在“反帝“吗?他们分明是在非黑即白的“排外“,他们真的”爱国“吗?光是被他们杀害的同胞数目就远在洋人之上,还”顺带“让中国又多一次耻辱。

这让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曲解了这段历史,失去了从义和团运动中反思的机会。

关于历史柯文教授的这本专著不同于大部分的历史专著,他在向我们揭开义和团的面纱之前煞费苦心的撰写了一些文字,其中辩证的向读者说明了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比表面上更复杂,细腻的关系。

这些文字对我来说比这本书的主题“义和团”更有意义,它让我认识到,同一段历史,用不同的眼光去回顾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历史三调》读后感解析

《历史三调》读后感解析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是第一眼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当时并不知道全名,就误以为这是一种文艺的说法,然后就打算读这本书。

后来读了书的内容柯文的《历史三调》所写的并不仅仅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借义和团来阐释史学思考和史学理论,通过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①事件是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的解读,是历史学家在对已知结果的情况下的一种马后炮式的重建与分析。

他们往往以求真、寻找规律为鹄的,企图恢复真正的历史场面。

②经历是当事人的回忆或记录。

每个人在事件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可能随着情绪、生活经历和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经历者为保持记忆的连贯性也在塑造自己的那段经历。

③神话是因为政治和现实的需要。

人们出于某些现实目的,对许多历史事件往往抽取某些片面,通过夸张和变形,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做出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真实不是最主要的,为我所用是其着力所在。

当然为了保证宣传的效果,他们也照顾历史的真实,但这仅仅是手段而已。

一、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运动”,是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叙述了“义和团起义”这个史实,以叙事为主,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义和团本身,而在于说明义和团与其前后历史事件的关系。

但全书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并非要向人们叙述整个义和团的事件过程,而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高速发展阶段、义和团经历的国际化等。

其中所用的资料大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主要运用的是二手资料。

如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或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

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历史三调》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柯文在这部分里探讨了在义和团事件的不同阶段中,直接的参加者——外国传教士、清朝官员、华北农民、中国知识分子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这些人不知他们是否能从这场劫难中逃生,而且他们脑子里,事先也没有该事件的全影,因此,他们对自己遭遇的理解和史学家们反观、回溯的解释有着非常根本的差别。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认识历史真相的途径—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素材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认识历史真相的途径—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素材

认识历史真相的途径——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内容摘要:本文借鉴美国学者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关于历史撰述的方法论启示,主张历史教学要重视史实真相的重塑过程和相关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渗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证性。

关键词:历史真相认识途径以史导论的前提是了解历史真相。

正确的历史结论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史实的基础上。

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搞清“教什么”的问题。

否则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也是在误人子弟。

但是要弄清历史真相是何等困难。

严格地说,历史并无所谓“本来的面貌”,而只有人们所理解的面貌。

1因为历史事实本身是不会说话的。

说话的乃是掌握着所谓史实的人,即历史学家。

但历史学家并不等于史实本身,而只是所谓的史实的阐述者。

我们对历史的知识和认识是通过史家的炮制,再又通过我们自己思想的折射而形成的。

因此,历史认识的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和断章取义。

如何让历史教学更具有实证精神?近读美国学者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深受启发,该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

2事件、经历和神话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意义、探寻并最终认识历史真相的不同途径。

它们也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原则塑造历史的不同途径,反映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调子”。

3如果我们对塑造历史的各种途径之特点有所了解,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形成的途径,博采各种历史认识途径之长,去伪存真,那么我们的教学无疑更能彰显历史思维的过程性,促进学生对历史方法论的元认知,减少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偏执、僵化和盲信等错误倾向,从而营造出体悟、探究和批判的历史课堂氛围。

一.如何看待历史学家的认识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

作为后来人,历史学家知道事情的结果,对整个事件有全方位的了解。

与历史事件的原始参与者不同,历史学家具有宽阔的视野,即辨别历史上不同的个人的经历之间有无联系和把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的大量零散史料组合起来写出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反思》,转引自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序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读《历史三调有感》

读《历史三调有感》

读《历史三调有感》读《历史三调》之感历史是对过去的解释,而事实是错综复杂的。

这是作者柯文在文中提到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对于我们认识当前所了解的历史和更加清晰的认清没有发掘出来的历史具有极大的意义。

历史具有解释的功能,在我们的认知成长经历过程中,我们认知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更多的是基于电视以及课本以及种种宣传和历史遗迹等的参观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历史的看法都是基于史学家或者一些其他学者的对于过去的解释。

历史是对于过去的解释,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基本上是条例化、明晰化的历史。

我们认识到的历史是一条不断的线、一张不断的网,历史对过去的解释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所知网起来,经过各式各样的线网络起来。

但是这样所认知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客观的历史事实以及某一特定的事件其实是有害的。

第一,我们在将种种历史事件网络起来的时候很可能夸大或者是缩小某一事件的影响。

第二,我们在认知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种种思想背景应用于这一历史事件上,虽然这样有利于国家的思想统一以及对历史的共同认同的产生,但是,无疑,这将使我们无法更加客观的还原清楚我们所认知的历史。

义和团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是否完全具有扶清灭洋的性质我们似乎无法简单的进行界定,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的起因、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最终的结果各个层面结合起来进行界定。

在我们熟知的义和团运动中,其是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扰造成的种种压迫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事实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然而,我们却容易忽视义和团发生过程中当时的灾荒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在认识的历史事件等等都是“在于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这是G.R 埃尔顿讲到的。

我们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一下一些。

一是错误地推定已成事实的结果的必然性,这里讲的主要是错误的将种种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而不是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我们认识历史事件,确实是应该正确的认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观点。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读完《历史三调》,我深感历史是多么丰富多彩的一门学科。

这本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事件的深入探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历史三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纵向对比,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渊源。

作者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使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我们无法理解一个时期的历史,就无法真正理解后续时期的历史。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其次,《历史三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横向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

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路径和影响因素的不同。

这使我认识到历史是多元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背景。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去理解不同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最后,《历史三调》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使我反思了人类的历史进步和未来方向。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尽解析,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变化。

历史有时候是无止境的反复和循环,但同时也有一种希望和向前进步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综上所述,《历史三调》是一本深入剖析历史的好书。

通过读
本书,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和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文化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

首先,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

它不仅关注历史的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还关注了历史中的小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这些人物的视角,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细节和背景,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非常深刻。

它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关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最后,这本书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形象的描写不仅使历史更加生动有趣,还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历史三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诠释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认识到了历史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永远触摸不到的真实——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有感

永远触摸不到的真实——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有感

永远触摸不到的真实——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神话的义和团》有感
董筱
【期刊名称】《传播与版权》
【年(卷),期】2013()6
【摘要】也许会有一种演绎与想象,恰巧最为接近真实。

到底哪一个版本的历史才最接近真实?历史书上关于义和团的这段历史,曾经是否真的作为经历发生过?而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作为事件的"历史"还是作为"神话"的历史?经历、事件、神话是泾渭分明的吗?许多人认为它们三者各行其道,而笔者却模糊地看到密密麻麻的细线缠绕在它们之间,也许那细线便是无法摒弃的人情。

【总页数】1页(P63-63)
【关键词】历史;经历;事件;神话;真实
【作者】董筱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13
【相关文献】
1.认知历史的三重维度及相关思考——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J], 石超
2.课程"三调"刍议——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运动》 [J], 焦健健
3.“任人打扮”的义和团事件——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J], 雷永芳
4.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
和团》 [J], 陈颖
5.历史真相的“三重人格”——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有感 [J], 王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三调读书报告

历史三调读书报告

历史三调读书报告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记忆,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历史三调,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历史三调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认识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同时,也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和视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首先,学习历史三调可以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历史三调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涵盖了中国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阶段,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名人传记和文化背景。

这些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还可以对历史人物有深入的了解。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吸收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对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有助于我们对历史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其次,学习历史三调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开拓我们的思维。

在历史三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国的历史,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国外历史文化,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可以对文化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此外,历史上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历史和现实的异同,启迪我们的头脑,开拓我们的思路,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学习历史三调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三调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经典,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这些经典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录和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也是指导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的保证。

同时,历史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涵盖了文化、民俗、市井风情、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三调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掌握和领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历史三调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我们全面具体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演变,同时也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学习历史三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的人会加入历史三调的学习群体,一起为了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陈 颖(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 本文认为柯文的《历史三调》,从“事件”、“经历”、“神话”三个角度入手,以历史研究者、历史参与者、神话制造者三方视角对义和团事件进行考察,启发历史研究者与学习者多角度的认识历史,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关键词】 柯文;《历史三调》;事件;经历;神话保尔·柯文,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7年,柯文所著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下简称《历史三调》)一书出版。

众所周知柯文是“中国中心观”的提出者,在本书中作者依然延续“中国中心观”的观点,并运用大量史料考察了分别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为事件的义和团,以历史学家的角度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第二部分讲述作为经历的义和团,以历史参与者的角度阐述当时各类人物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第三部分讲述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以20世纪当时世人的角度阐述“神话化”的义和团。

一、以事件的角度认识历史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事件?仁者见仁,笔者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也包括对往事的记录;事件则是客观发生的具体事务。

在《历史三调》中,以“事件”的角度认识历史,指以历史学家或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求真”,想来这个观点是我们很多人都赞同的,但笔者认为“求真”与其说是历史学家的任务,毋宁说尽己所能重塑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学家及历史研究者的任务。

柯文认为“历史学家重塑的历史实际上根本不同于人们经历的历史”。

的确,即使穷尽世间所有的文字、文物史料,历史还是无法真正还原,只是对历史做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因为时间的一维性,我们只能透过史料去了解过去发生的历史,然而我们终究躲不过历史记录者本身的个人立场与喜好。

此外,过去发生的事件,能被记录下来的也只是一部分,我们所能看到的史料是不全面的,因此看到的历史自然是经过历史记录者重塑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记录者眼中的历史。

历史三调第三部分读后感

历史三调第三部分读后感

历史三调第三部分读后感篇一历史三调第三部分读后感读了《历史三调》的第三部分,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历史就是一堆板上钉钉的事实,没啥可商量的。

但这本书的这一部分,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开始怀疑起自己以前对历史的那些“想当然”。

书里说,历史事件的解读可以有好多种,就像一个多面的魔方,每转一下都能看到不同的颜色。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学过的那些历史课,老师在上面讲得口沫横飞,我们在下面死记硬背,可我们真的理解了那些历史背后的复杂吗?也许并没有!比如书上提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眼里,居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好比看一场电影,有人觉得主角太惨了,有人却觉得这都是他自找的。

我就在想,那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真相”,是不是也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那一面呢?我觉得吧,历史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你以为你抓住了它,可它一转眼又跑掉了,给你留下一堆问号。

我们总是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个清晰的结论,可历史偏偏不给我们。

它总是模模糊糊,让人捉摸不透。

难道我们就没办法真正了解历史了吗?这可太让人沮丧了!不过,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因为历史的这种不确定性,才让我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一会儿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迷茫,觉得自己在历史的迷宫里转得晕头转向。

但不管怎样,我知道,我对历史的看法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篇二历史三调第三部分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历史三调》的第三部分,我这脑子都快炸了!你们说,历史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以前我觉得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儿,摆在那儿,清清楚楚。

可这本书的这一部分告诉我,没那么简单!就像书里说的,同样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能解读出完全不同的花样来。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道历史也是这样?我不禁问自己,那我们学的历史到底是真相还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真相”?也许,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都能给她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近期刚读了柯文的《历史三调》一书,柯文写作《历史三调》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但他也希望该书“能够引起那些关注义和团运动本身及中国人在20世纪纪念该运动的方式的中国专家的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所写的并不仅仅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旨在阐述不同的主体对历史事件认知路径的不同,而本文恰恰是通过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路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对于事件、经历和神话,作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一、事件所谓的事件既是记录下来的历史,具体来说就是历史学家在已知事件的结果前提下对历史事件的特殊的解读,以便达到恢复历史事件原来面貌的目的。

在这一部分里,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来书写义和团运动。

作为历史学家,柯文对作为事件的义和团的叙述相对于经历和神话两部分来说所用笔墨是最少的。

可见他的重点也不在此,他并非要向人们展示义和团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

因此他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高速发展阶段、经历的国际化。

其中所用资料亦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或是大陆方面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文献,并无特别之处。

作为三调的这一调估计作者本人也不企望它能奏出精彩华章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分析义和团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提出1898年冬季以来殃及华北地区的干旱是促成的原因之一,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他指出饥荒和饥荒造成的恐慌情绪使人们易于相信某些人对现实问题的宗教解释:“不下雨是由于神发了怒,神发怒是由于基督教和其他洋物成泛滥之势”。

二、经历经历即事件的创造者和参与者的回忆和记录,但由于他们无法预知事件的结果,每个人对事件的主观感受便会不同,即使同一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对特定事件的解读也不会一样。

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是作者重点着墨之处,也是三调中最精彩的部分。

《历史三调》 书评

《历史三调》 书评

歷史的重塑与回响:關於歷史的认知途徑和社會意義的反思——評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與書名的直觀印象不同,《歷史三調》並不是一本研究義和團問題的學術專著,其重點落在它長長的定語:“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也即是主標題所指的“歷史三調”。

歷史是有調性(Tonality)的嗎?我們需要回顧“歷史”的內涵以回答這個問題,最淺顯直接的歷史指向“過去的事實”,時間線上過去的總和即是歷史,然而認識這些過去的客觀事實卻依賴人主觀的所思所為,因此,討論歷史的“意義”需要將其視為具有社會屬性(或被社會要素影響的)的被認識客體,如作者在書中所闡述的,歷史具有解釋的功能,歷史作為事件經由歷史學家“敘述”而變異,歷史成為經歷與神話而塑造社會意識。

也由於歷史依賴于敘述而存在,由於歷史客觀性與認識主體主觀性的割裂,認知歷史和敘述歷史(不論作為科學、神話或經歷)實質上分別成為了在自我意識中和在社會語境中重塑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之音調便指向了對於歷史的認知方法(或路徑)和社會意義(或影響)的思考。

作為一本討論、反思歷史學理論的專著,理解其基本的假設,也即“歷史之音調”自然是首要的問題。

對於過去事實的追索自然是不可窮盡的,然而追索的意義與結果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將認識、研究歷史的科學稱為歷史學,然而並非所有人類認知、敘述歷史的過程都是“科學理性”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自也有其內部的缺陷;由於時空的差異,不同人群間認識歷史和歷史在不同環境、情況下的歷史作用亦不盡相同。

因此,柯文先生提出了歷史之調(key),也即對歷史的認知路徑、“歷史”之塑造影響社會的方式與結果、乃至研究、認知歷史的方法論與歷史觀等歷史理論與哲學問題的并包概括。

與其說是歷史的音調,不如說是認知、解釋歷史者敘述歷史的音調。

一、作為事件的歷史作為事件的歷史,或稱歷史學中的歷史,是歷史在學術研究中作為命題和事件而受解釋、敘述而呈現的調性,是由歷史學家書寫的歷史。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历史三调》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小说以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中的艰辛生活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真实的描写。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家庭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困苦生活。

在日寇的侵略下,人民生活艰难,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小说中的主人公家庭也是如此,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这些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艰难处境,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

其次,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主人公家庭成员在困难面前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他们虽然生活在困苦中,但却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努力克服困难。

尤其是主人公母亲,她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承担起生产劳动,她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和勇敢,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抗日战争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日寇的侵略下,中国人民虽然生活在困苦中,但他们却毫不退缩,勇敢地与敌人抗争。

小说中的主人公家庭也是如此,他们虽然遭受了很多磨难,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对抗日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些描写让我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段历史充满了敬意。

总的来说,读完《历史三调》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生活的描写,对人性的描写,以及对抗日战争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的坚韧和勇敢,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描写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人性的作品,它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段历史充满了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三调》读后感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所写的并不仅仅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借义和团来阐释史学思考和史学理论,通过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①事件是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的解读,是历史学家在对已知结果的情况下的一种马后炮式的重建与分析。

他们往往以求真、寻找规律为鹄的,企图恢复真正的历史场面。

②经历是当事人的回忆或记录。

每个人在事件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可能随着情绪、生活经历和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经历者为保持记忆的连贯性也在塑造自己的那段经历。

③神话是因为政治和现实的需要。

人们出于某些现实目的,对许多历史事件往往抽取某些片面,通过夸张和变形,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做出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真实不是最主要的,为我所用是其着力所在。

当然为了保证宣传的效果,他们也照顾历史的真实,但这仅仅是手段而已。

一、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运动”,是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叙述了“义和团起义”这个史实,以叙事为主,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义和团本身,而在于说明义和团与其前后历史事件的关系。

但全书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并非要向人们叙述整个义和团的事件过程,而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高速发展阶段、义和团经历的国际化等。

其中所用的资料大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主要运用的是二手资料。

如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或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

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历史三调》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柯文在这部分里探讨了在义和团事件的不同阶段中,直接的参加者——外国传教士、清朝官员、华北农民、中国知识分子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这些人不知他们是否能从这场劫难中逃生,而且他们脑子里,事先也没有该事件的全影,因此,他们对自己遭遇的理解和史学家们反观、回溯的解释有着非常根本的差别。

作者运用了人类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心理学等各种方法分析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

最精彩的论述包括:首先,是关于1899-1900年间在中国发生的那场席卷整个华北与西北地区的大旱灾—很多中外学者都认为这是义和团运动的直接起因的论述;其次,是关于被历史学家们作为“迷信”的义和团成员的法术;再次,是关于谣言以及谣言引起的恐慌;最后,是关于死亡的论述。

而这部分所用的资料则是义和团参与者留下的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揭帖、书信、日记、笔记、口述史料、回忆录等,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亢奋、不安、恐惧等个人感受的义和团运动。

在这五章的叙述结构中,作者把看似毫无关联的章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把由旱灾引起的各种经历过程层层推进,环环紧扣,动人心弦,最终推向了死亡的阶段,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述能力和建构水平。

第三部分“作为神话的义和团”,考察了后人是如何围绕事件的本身,而产生各种神话了的历史,并仔细研究了20世纪中国人对义和团运动塑造为神话的过程:义和团运动时期官方所留下的文字中对义和团的贬斥,将其称为“匪”、“乱”“邪教”;改良派人物指责义和团的迷信、盲目排外;革命派谴责义和团,邹容认为义和团是野蛮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理性,民主知识分子批评义和团的迷信、非理性,把它当作中国旧文化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时期把义和团当作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在文化大革命中,义和团作为攻击刘少奇的武器,义和团中的红灯照被与妇女解放联系起来;在与苏联修正主义的宣传战中,义和团又成了揭露苏联的政治工具。

柯文就此对历史和政治的关系提出了精确的见解:“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撰写脱离政治的历史,而在于撰写反正确政治观的历史”。

“然而,一个人只有在具有正确政治观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反应正确政治观的历史”。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本书的高潮,为最为精华的部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个人感悟第一、史料的大量运用和解读。

作者在收集材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不但重视原始档案,而且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在这一领域的著作,把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义和团的研究论述以及一些间接的说法都放在搜索之列,并加以解读。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义和团参与者留下的揭帖、书信、笔记、日记、口述史料、回忆录等资料,为作者的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但作者对搜集而来的史料并不是原封不动的采用,而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历史学家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也无法保证占有的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因为遗留下来多少证据,什么样的证据具有极大的偶然性。

而历史学家的工作只能在证据的基础上开展,也就是说“任何历史学家都可能在其著作中过多地使用容易遗留下来的那类证据”。

1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和认真利用现存的史料,对待史料要有一种辨伪的态度。

第二、各个学科方法的应用研究。

过去仅仅用有关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而本书则运用了多种学科方法对义和团进行了研究,比如人类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心理学等。

如柯文从民间宗教的角度来分析义和团的降神附体现象。

他认为这一现象和中国的民间文化秘密相关。

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20世纪的中国,都有与此相类似的现象。

他也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一味的纠缠于这类现象是否是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分析义和团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提出,1898年冬季以来殃及华北地区的干旱是促成的原因之一,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他指出饥荒造成的恐慌情绪使人们易于相信某些人对现实问题的宗教阐释:“不下雨是由于神发了怒,神发怒是由于基督教和其它洋务成泛滥之势。

”2第三、跨文化比较的方法的应用。

柯文认为,面对灾难,超自然的力量是人们对此进行解释的一个普遍的文化因素。

人们经常把自然灾害看作是超自然力量对人类错误行为的惩罚。

他列举了《旧约全书》中上帝对他的选民偏离正路的将遭惩罚的警告:1973年,尼日利亚的穆斯林和英国,16世纪90年代的基督教徒认为当时的旱灾或大饥荒是安拉或上帝对人类的惩罚;1980年象牙海岸的本加人因为该地区的旱灾惩罚一对行为不检点的夫妇;19世纪的博茨瓦纳人们把干旱归因为基督教的入侵。

很明显,他在这里用了跨文化比教的方法,指出这种现象并非义和团独有,实际在实际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

柯文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并没有简单地按照传统的叙事方法,把对义和团的解读仅仅看作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从三个不同的叙事主题出发,按照三种逻辑来解读义和团的历史。

柯文认为,事件、经历和神话,作为不同的方式来唤醒过去,都是建立在历史史料的不同体验上。

历史学家对过去的“重新描绘”,目的“就是了解和概括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经历”是指“各个不同层面的人们迅速加入的思想、感觉和行动”。

例如,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北部中国曾经发生过,并使义和团运动在1900年春夏迅速发展起来的长时期的旱灾、外国妖魔的壮大等,都是一种“经历”。

柯文认为“经历作为已经过去了的事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空间中再现”,他们总是“独一无二的”,“那些掺杂在义和团运动的经历,就像任何经历过过去各个阶段的经历一样是唯一的和不会重复的。

”但当现实生活需要这些“经历”时,就马上“被加工成神话的形式,这样的神话便成了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历史三调》就为我们展示了解读历史的另一种形式,这种新的视角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可以从这三个向度去把握认识历史。

三、进一步的反思第一、历史有真实性吗?柯文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人也称柯氏的著作是后现代的。

他在此书中对历史的性质进行了质疑。

柯氏是反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具有真实性品格的论述。

就历史学家言,他们是标榜“求真”的最大群体。

但是他们是在事后,在结果已知的情况下研究。

这样在起因、结果等等的追寻中,写出了条理清晰的、具有内在理路的历史。

他们并且相信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相。

但是,这个研究过程是对资料进行舍弃的过程。

留下了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材料。

历史是复调的。

往往是越清晰越有条理离开历史本来的面相就越远。

至少那些被舍弃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说明。

但它们确实是以往历史的一部分。

正是这些以求真为归宿的历史学家也参与了“为我所用”的宣传史学中,沦为政治的会说话、懂历史的工具。

历史的当事者也许最有权力来诉说历史。

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命运。

他们的诉说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

他们身处庐山中,不能对历史进行鸟瞰,因此很难觉知当时所发生的历史面相。

而且为保持记忆的连贯性,往往也在添加、减少东西。

而宣传者是迎合宣传的需要,对历史进行歪曲式的解读。

在这里也找不到所谓的“真实”。

但是真的就没有真实吗?历史学家的真实是相信自己的学科规范的有效性,是以学科规范的剪刀来切割历史。

经历者的真实是寄予了自己的自我认同。

通过对个人经历的记忆保证自我的统一,而神话的制造者的真实是自己宣传的意图,以意图的需要随意的塑造历史。

历史学家、经历者、宣传家都是在切割历史。

事实上,真不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谎言”的有效性,需要人们“信”,共同维系一种认同,寄托一种理想。

如,圣经之于信徒;“求真”之于历史学家。

又如,道统论维系中国王朝的存在,或者对政权合法性的追求。

第二、我还可以固守什么?生于现世,总有飘飘然,不知所至的无力感。

古代的著史者还有“道”的信仰,经世致用,著书立道。

他们还有深深确信的、固守不移的、切实践履的东西。

而我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术也是用金钱堆砌。

潜心为学问终生难得疗饥寒。

因此很多钟情于历史的人们在历史的烤刑架上受难。

因此著作等身的大家满天飞。

因此应当早成名。

司马迁拿着一本《史记》可否生存?段玉裁40年功夫注解《说文解字》,在现代是否早就饿死?古今确乎是不同了。

但是一种精神的“龙脉”应当传下来。

我应当固守什么?第三、制造自己的神话。

古人的那种道心是很难再追寻了。

那种践履的精神应当继承。

我应当创造自己的“道”,去维系自我的统一和认同。

那就是对自己所钟情的历史的“信”,把历史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像虔诚的宗教徒一样去信仰。

精神之根茁壮,方可抗拒劲风。

第四、我们年轻人将大有可为。

学术研究一要有台阶,二要前进。

先要对所研究领域的成果比较觉知,许多前人的成果我们至今还没有超越,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因此空头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是历史工作者,没有雄厚的积累,妄谈创新,只能是假创新。

我现在要做的是:放下身子去读书,去读前人的书。

继承其学术成就和学术精神。

二要前进,怎么前进?我认为着重点有二:新理论,关注现实。

在这方面,我们年轻人大有作为。

现在是史学的转型时期,跨学科理论、后现代理论最终会对以往史学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年轻人年富力强,接受新东西快,而且也没有以往大理论背景的束缚,因此我们必将在“趋新”的时代走在前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