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摘要:《子夜》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以写实的艺术,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关键词:子夜;象征主义;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3
象征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兴起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诗坛,并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影响遍及欧美。
象征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前后,人们面对丑恶和腐败的社会现象,在极端空虚和寂寞中,借助艺术以寻找精神寄托的表现。
通常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把象征主义化为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
象征主义,但均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视客观世界为主观世界的“象征”。
象征主义在文学创作中具体表现为,重视主观幻觉而轻视客观描写;重视艺术想象而轻视现实再现;重视暗示启发丽轻视正面灌输;象征主义强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精神世界,并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从而表达作者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是一群作家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结果。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
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
(黑格尔语)因此,象征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直接描写的物象中,蕴藏着超越性的、潜在的、含蓄的内容,而且是通过物象的作用,触发作家性灵的媒介,是作家理性精神的凝注.是接受者审美联想、感应的起点,是作家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为一种手段,它所概括的内容比一般比喻更为深广。
象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绝非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专利,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各具特色。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样式,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世界。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正如高尔基所说:“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客观地描写现实.这种描写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那些最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生活画景和人物典型。
”“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谓之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则是一种同传统的创作方法相对立的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现代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精神文
明陷入严重危机,异化现象普遍存在的这。
历史阶段的产物。
理论上受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说等资产阶级没落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般描写资本主义制度下畸形的社会关系,病态心理及病态生活现象。
反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各种关系的全面异化;艺术上强调写个人的情绪、心理、幻觉、幻想等,忽视或根本否定环境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形象或隐晦难辨,或荒诞不经.或抽象混乱。
虽然有些作家的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败,但其总的思想倾向是消极颓废,甚至腐朽反动的,对艺术形式破坏多而创新少,但其某些艺术表现手法经过改造后仍可借鉴。
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与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区别。
象征主义只是构成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之一,是现代主义的从属.在范围广度以及深度上远远不及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以其内容的广阔性、流派的多样性、哲学基础的不同性等多方面区别于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区别则在于两者对物质世界客观性的认识,现实主义以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认为艺术的表现在于对物质世界做真实的客观的典型艺术再现。
而象征主义则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认为艺术的表现在于人的主观幻觉、想象,只有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才是构成艺术表象的源泉。
象征主义虽然有别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但是在文学创作中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不论是在现实主义文学还是在现代主义文学中都
有广泛的运用。
同时,象征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中又具
有明显的区另别。
现代著名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茅盾的创作,就是以严峻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而著称,不仅在人物塑造上规定了“最近的典型性格”的准则,而且在史实上也可以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
即使如此,在艺术实践中,茅盾仍然多所探求,多所吸取,创造新境。
例如,他对象征主义的逃避现实,破坏思想逻辑,把艺术引向神秘主义是反对的,但是他认为象征主义的技巧却可以为现实主义作家所吸收和利用。
象征主义是反对现实主义,排斥理性,祟拜直觉的。
这在茅盾的创作中恰成逆反状态。
但是,在技巧和方法上,象征主义的“对应论”观点一一认为大自然神秘玄奥,万事万物都相互应和;人的各种感官会互相影响,互相转换,构成“联觉’’与“通感”现象:物理世界同心理世界可以互相感应、契合等等;在茅盾的审美观点中,不能说没有同化,契合的印迹。
自然象征作为艺术手法来说,并非完全是舶来品,研究者曾不断地从《诗经》的《硕鼠》等诗篇中阐发它的寓意,而楚辞《离骚》中的“辟芷”“秋兰”“芙蓉”这些幽花香草,似乎作为艺术的符号而成为高洁的品德的象征,这些传统的艺术积淀,对于注意中西合璧的艺术大家茅盾来说,早已化为艺术创造的力量,在他的代表作《子夜》中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就是以写实的艺术范式,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但就某些侧面,某种角度来说,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以某一事物引发另外的事物,造成活脱,宽广的联想,暗示更为广泛的普遍的意义。
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
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局部性象征三个方面。
一、主题性象征
主题性象征是指被象征物所蕴藏的内在的思想内容,代表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并通过象征物的“指向性”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性象征是对文章思想广阔性的艺术“定格”,也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艺术“速写”,达到“名如其人”的艺术效果,通过“寥寥数字”便将文章的神韵、作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
主题性象征通常以文题作为象征物,从而达到统领全篇的目的,茅盾在《子夜》这篇巨著文题的确立上,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构成主题性象征。
赋文题以特殊的含义。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斗争是残酷的,情况是复杂的,然而,从整个形势来看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题为《子夜》”。
《子夜》正是借助“子夜”这一自然景象,暗示中国人民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宽广的社会意义,同时向人们揭示出一种必然。
黎明前的黑暗必将过去,必将被光明的晨曦所代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作者将象征物的必然性与被象征物的必然性紧紧相联,表达出作者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中国人民必将迎来光明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望。
《子夜》与茅盾早期作品《创造》、《蚀》等相比,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类似性上更加恰切。
茅盾说:“《创造》中,我暗示了这样的思想:革命既经发动,就会一发而不可收。
”
这种思想与《创造》文题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然而,《子夜》却在某种意义上消除了作者的这种主观性,使作者的思想自然流露出来,并且对通篇都起到了“航标灯”的指向性作用。
主题性象征另外一种表现是以象征物来揭示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构成主题思想的一个部分。
《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确立,就是主题性象征的一种表现。
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同文章主题思想密切相联。
他与赵伯韬的斗争,实际上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
文章中吴荪甫奋斗、挣扎直到破产的命运,征示着中国民族资产彤灏在帝国主义统治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必将走向失败的历史命运。
从而表现出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情节性象征
情节性象征是指象征物在情境的更迭中不断出现,贯穿在情节的更移中,形成重叠反复的印痕,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渲染形象的旨意,同时,通过象征物地位,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对文章情节的贯穿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厚的封建地主逝去了,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逝去。
《太上感应篇》着实地被人们所忘却了一段时间,然而
封建思想的余根并未枯死,都市的生活没有能够使四小姐惠芳忘记过去的一切,而是在新生活的冲击中,又重新捧起了《太上感应篇》,并且有了自己新的体验。
如文中所述:“藏香的青烟在空中袅绕,四小姐嘴里默诵那《太上感应篇》,心里便觉得已不在上海,而在故乡老屋那书斋,老太爷生前的道貌就唤回到眼前,她忽然感动到几乎滴眼泪。
她沉浸在甜蜜的回忆里了:在故乡侍奉老太爷那时的平淡恬静的生活。
即使是很细小的节目,也很清晰地再现出来,感到了从未经验过的舒服”。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太上感应篇》最终也未能逃脱与吴老太爷同样的命运。
“四小姐卧房里那一对窗也是受雨的,却没有人去关。
雨越下越大,东风很劲,雨点煞煞地直洒进那窗洞;窗前桌子上那部名贵的《太上感应篇》浸透了雨水,夹页纸上的朱丝也都开始漶化。
……香又溶化了,变化黄蜡蜡的薄香浆,慢慢地淌到那《太上感应篇》旁边。
”社会韵进步使《太上感应篇》的毁灭成为一种必然。
《太上感应篇》作为理念化的“道具”或者“符号”,作家为了强化它的使命,不仅时刻调谴读者的审美耳光,而且将它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情节发展,深化思想.渲染形象服务,作者把封建思想封建道德意识这在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思想,通过几代人的描写自然的反映了它的最终灭亡的结果,使读者接受起来并未感到生硬造作。
《太上感应篇》的忠诚信奉者吴老太爷爆死,初找感觉的四小姐惠芳最终摒弃了《太上感应篇》,没有人再把它做为至宝了,没有人再信奉它了,在革命的狂风暴雨中,它的毁灭确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者的高妙之处
就在于,用无声的行动消灭了封建思想、封建意识,使人可信丽不造作。
对于林佩瑶手中那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枯萎了的自玫瑰的描绘也是如此。
作为幻灭的爱情的象征,它是流逝的天风,流逝的梦螅见证。
雷参谋把它重新交回林佩瑶时说得很清楚。
后来,当林佩珊为情爱思绪所苦时,又在姊姊的房中看到了“那本破书和那朵枯萎了的玫瑰花”。
最后,当吴荪甫事业败北要去牯岭避暑时,这什物又从少奶奶的膝头“掉在地上!”。
这些小小的道具,时时牵动着人物——作家——读者的心,在不断复现中强化着象征的意韵。
三、细节性象征
细节性象征是相对于主题性象征和情节性象征来讲的。
细节性象征的象征物通常在细节描写中显现出来,达到强化思想,引人深思的目的。
例如:林佩瑶在小客厅沉思的处境便是如此,那只关在笼子里的鹦鹉的细节描写。
这对于阔绰的资本家的客厅来说,是很恰切的点缀。
这个“小东西”不时地叫出“不成腔”的“话语”使吴少奶奶从“忆想中惊醒”。
它有时也发出一声怪叫,冲击着小客厅中的沉郁的空气,这该是作品情境氛围的需求吧。
然而,它的存在,也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冲击,从而在吴少奶奶与鹦鹉之间产生某种暗示性的联想。
是以艺术描绘的直接性唤起间接性的超然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启示会因审美接受层次不同而异,但其象征的指向比实体丰富、深邃..开放。
诚然,现实主义的某些情节、细节可能就是为
了增强写实,渲染生活气氛,但是,精心的作家在任何细微的机运中都想取缛“一石三鸟”,发人深思的效应。
吴少奶奶在华丽的客厅中的情境,不是很有几分金丝笼中的鹦鹉的韵味吗?这个曾经幻想过骑士和王子影像的少女,如今却投身于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王子”的怀抱了。
资产阶级华贵的客厅,优越的生活,自然投合她的胃口,但是,那个只想抓钱,满脸紫泡的丈夫却使她深感“缺少了什么似的”,于是在爱情,玄想的幻灭中,只好充作”金丝笼中的金丝鸟”,在幽怨中过着二重生活。
如此看来,吴少奶奶与鹦鹉之间所引发的暗示性的苦涩韵味的联想,这种象征性的比照并非是牵强的吧!这种暗示具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意的指向,它把象征的艺术魅力导向对人的命运乃至人生道路的思索。
如果说,这种解释也许重于批评主体的领悟的成分了,那么《子夜》第十二章,当吴荪甫在旅馆中向刘玉英面授机宜,决心同赵伯韬火拼时,突然切人一个细节,应该说是颇具匠心的:“这花玻璃上出现两个人头影子,一高一矮,霍霍地在晃。
吴荪甫陡的起了疑心,快步跑到那窗前,出其不意地拉开窗一望,却看见两张怒脸,瞪出了吃人似的眼睛,谁也不肯让谁,原来是两个瘪三打架。
”这个细节的插入,自然也有烘托气氛,深化生活气息的意义,但是,它所寓含的潜在内容,显然比画面艺术实体提供的东西要多得多。
作家也许唯恐人们还不在意,所以接下写道:“窗外那两个瘪三突然对骂起来,似乎也是为的钱。
‘不怕你去拆壁脚!老子把颜色你看!’——这两旬跳出来似的很清楚。
”到这里,谁会认为这个细节
是“闲笔”呢?这精妙的构想,正是象征的妙用。
从两个瘪三之战到赵伯韬与吴荪甫这两巨头之争,还不都是为了金钱在拼死拼活! 从对《子夜》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茅盾在《子夜》中不是单纯摒弃了象征主义在表现中以幻觉、想象为主,轻视客观描写等缺欠。
而是将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同时,表现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现实主义文学中虽然不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例子。
但他们的运用常常停留在细节性象征上,《子夜》中不但在细节性象征的运用上独具特色.而且将主题性象征与情节象征集于一处,三种象征手法兼收并蓄,以主题性象征的“指向性”,情节性象征的”贯穿性,细节性象征的“强化性”的方式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终于使《子夜》成为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为象征主义手法的广泛使用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中田.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1980,(5).
[2]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2,(7).
[3]丁尔纲.茅盾作品浅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