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课堂反思《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是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第一章节的第一课,为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做铺垫作用。本课程利用有创造力、有思想的作品,让学生的审美水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以此拉开围绕整本书的重点问题,“美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本课程中所学的作品是画家们呕心沥血的成就,更是中国画上千年的沉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同学们打开探索美术“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能将我们生活的世界表现在画面上,还能将我们内心的世界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课堂教学过程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一课为美术当中的“欣赏·评述”课程,首先在课本中呈现的是傅抱石与关山月为建国10周年献礼所作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也是本节课程的主要讲述作品。在本节课程的讲授中,主要以下面几个节点为主做欣赏、分析:创作背景、表现手法和历史意义。

1.积极思考,深刻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首先,选取摄影作品,在正式进入课堂时由四张表现中国壮丽河山的图片做引导,学生在对图片的认识当中感受中华河山的壮丽,由此引出毛泽东作词《沁园春·雪》,并对此词的历史背景进行欣赏分析。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来分析本篇文章,加以思考。并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导出本节课欣赏的作品,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本作品长9米,宽5.5米,现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教师引导学生融入当时情境,感受巨幅中国画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壮观场景。教师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做分析后,由“艺术作品能不能够脱离生活背景”为辩题引发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热烈的探讨。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了解“画面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中,自身达到对艺术审美潜移默化的目的。让学生理解艺术源自于生活,与生活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从而体会到艺术的创造力来源于生活。

2.明确角度,体会艺术的表现力。

由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程,根据诗词引入画面,让学生的欣赏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在画面上的问题分为两个角度:第一是构图: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分别体现在哪里?第二是季节:画面是如何体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词中的季节的?根据问题的角度欣赏画作,欣赏画家的表现力,体会画作的风格。画面中的近景,傅抱石先生将自己创造的“抱石皴”风格描绘的淋漓尽致,为学生讲解“抱石皴”的背景故事及风格特点,让学生对画作的艺术风格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在课程丰富的表现当中学会自主把握学习,提升七年级段学生对艺术的基础感知,对艺术表现力的基础把握能力。

3.积极探索,提升自身情感认知。

本节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设置了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源自于学生对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的深入探索,表现作品的价值意义。“从画面形象结合背景来分析,画面中的太阳代表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根据前面对文章历史背景的了解以及对画作创作背景的了解,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给学生以空间思考、分析,给学生留有互相讨论印证、组织语言的时间。引导学生领悟画作的中心思想,理解作品与人物、历史、自然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欣赏分析了本课的作品后,为加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又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齐白石《蛙声十里出清泉》作为引导,加深对“艺术的创造力”一词的印象,提升自身对艺术领域的情感认知。

三、教学反思

本课程在教学目标中,以欣赏名家艺术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及创作过程,学习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体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价值为知识技能目标,以按照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多角度的欣赏和认识作品,理解作品与人物、历史、自然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过程方法目标,以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课堂教学收获。

本次的课程是我从事教师行业的第一课,也是人生履历当中的又一个转折点。第一堂美术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些都是我在上课前深思熟虑的问题。首先,我认为美术兴趣与美术专业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七年级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美术兴趣阶段,更加需要的是教师对浅表性艺术理解的引导。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趋近生活,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所思所想,将视野由课本转向生活,让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高级艺术”。最后,这堂课是“欣赏·评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这两种方法,通过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互相讨论,围绕课程的中心问题进行个人对问题理解的自由交流,加深对课程的记忆点,培养伙伴之间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对美术课堂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欣赏中收获,而我也在经验的积累当中成长、收获颇丰。

2.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1)忽略了美术课堂与语文、历史课堂教学的关联。

①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发现,对于刚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的“旁系”繁多,虽然有教师引导讲解,但学生对课程的领悟还是有些牵强,学生在小学时期对我国近代的历史不甚了解,然而开学初期七年级历史课堂还未进入到对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便会产生“恍然大悟”却又不知缘由的状态,如果照此继续拓展,那“欣赏·评述”的课程性质将会大打折扣。

②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由七年级课本改到了九年级上册的课本当中,成为了九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我在进行诗词讲解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刚刚升上初中,对于诗词的赏析也只是初出茅庐,在美术作品赏析的一开始,就在私下没有做功课的情况下接触社会、历史、创作背景相对复杂的作品,会影响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在小学时期,美术课堂大多以兴趣小组动手制作为主,学生对这样突兀的改变可能难以

适应,会认为美术课堂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2)对于“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课堂总结不到位。进入课堂是以围绕《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进行讨论和展开,进而进行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由齐白石《蛙声十里出清泉》作为本节课的结尾。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对课堂上几种不同风格作品的赏析,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理解?”这个问题在课堂开始前提了出来,让学生在课堂的结尾来解答。但是在课程讲授中,将课堂重点偏向了对作品的赏析,从而忽略了学生对课堂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认为这堂课“就是看了几幅画”。让学生理解了其课程表象、却未真正理解这一课程的设计目的。

3.改进教学课堂

(1)我认为可以在上课的环节上加以更改,首先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私下查阅了解相关的政治、历史背景,在学生都了解并且贯穿前后以后,再由教师连接其创作背景、表现风格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这样一来,在课堂主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完整性也得到保证,学生也在教师引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颇有收获。

(2)整个课堂的主题是以“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为主题所展开的,课程应由画面赏析开始,以对造型艺术的理解作为结束。应利用讨论法,将三幅作品的创造力、表现力由教师做仔细引导,让学生做整体结束总结。从而真正理解这堂课的立意,拓展学生思维,将“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对造型艺术的理解贯穿始终。

(3)本课意在“创造力”,创造力的灵感来源于对自然生活的理解和共鸣。在讲授的过程中怎样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是这一节美术课堂里重中之重的环节。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画作过后,主动谈一谈在自己的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旅行,并把所到之地的所见所闻在画面上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在了解艺术的同时,也同样热爱生活。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了解艺术是富有创造力的,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画面走进自然。教师完善一种新教法,学生收获一种新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