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练习

1.宋徽宗时期,大臣朱“田产连跨郡县,岁收租课十余万石,甲第名园,几半吴郡,皆夺士庶而有之”。材料所述现象()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得益于政府的土地政策

C.导致当时土地交易频繁D.削弱了国家控制的土地

2.宋诗《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B.耧车

C.翻车D.水排

3.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反映了当时

A.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B. 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

4.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 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5.战国时期,政府组织力量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如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这表明战国时期()

A.最高执政者已建立绝对权威B.各诸侯国加强治水方面的联合

C.重农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施政D.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6.宋代的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集约经营的出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D.勤俭精神的发扬

7.傅衣凌主编的《明史新编》中记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的技术……”材料反映了明朝()

A.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8.《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9.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这主要反映了()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

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

10.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11.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12.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13.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

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14.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15.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