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解读
摘自《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育部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本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个体系、三个层次和八项措施,本刊在此对该计划作一解读。
一个体系
“一个体系”,是指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这一体系旨在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个层次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按照支持对象不同,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看点:
新设创新团队项目是一个崭新的项目,每年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
增加增加了讲座教授数额,由过去的每年10人增加到100人。
扩大实施范围扩大到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教育部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主要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该计划包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两个项目。
长江学者项目,是1998年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继续和发展。
该项目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由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该项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实施范围扩大到高等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二是增加了讲座教授数额,由过去的每年10人增加到100人,以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著名学者短期回国进行合作研究;三是进一步增强岗位设置的针对性,要求高校在进行岗位设置时必须坚持与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与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相结合,与高校科学研究整体规划和学科布局相结合;四是更加重视发挥招聘学校的主体作用,强化高校在长江学者的岗位设置、遴选聘任和提供科研配套条件等方
面的责任;五是在长江学者的任职条件和职责任务中,强调长江学者不仅要学术造诣高深,创新能力强,而且要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能够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使长江学者聘任与创新团队建设紧密结合。
该项目每年遴选聘任10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0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创新团队项目是一个崭新的项目,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对优秀人才群体的支持项目,是一个重大创新举措,目的是为了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群体力量,争创标志性重大成果。
创新团队项目将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对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该项目每年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
第二层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看点:
集成这个计划是由过去的“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四个人才计划集成产生的。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际上是对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支持计划。
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台阶、创造条件。
该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第三层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看点:
支持每年重点支持培养10000名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主要着眼于培养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这一计划主要靠高等学校实施。
为推动高等学校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将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六个项目,每年重点支持培养10000名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
八项措施
为了保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将采取“八项措施”。
一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基地、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要与“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密切配合,整体实施,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二是加大人才投入力度。
教育部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有关人才计划的实施。
在重大建设项目经费中,明确要求划出相当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如要求“985工程”建设经费要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211”工程的配套经费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创新人才组织模式。
积极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打破人才组织上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组建一批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
这次实施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就是想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支持长江学者组建创新团队,努力实现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与平台建设的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建设新模式。
四是改革人才遴选评价机制。
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在人才遴选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同行专家在评审中的作用,严把人才遴选质量。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学风和科学精神、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素质。
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不同类型的学科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
五是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加重视支持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全员聘任制改革,逐步形成人员能出能进、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局面。
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指导,加强评估检查,规范合同管理,对未按聘任合同履行职责的学校或个人,要坚决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取消资格或停止资助。
六是创新留学工作机制。
紧密结合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多方筹措留学资金,并积极推动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强强合作或联合培养,进一步扩大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规模,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派力度,选择一大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
要建立国外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著名教授资源库,增强选派的针对性。
对入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要优先选派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
七是大力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
继续实施“春晖计划”。
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做好出国招聘留学人才工作,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创业引进、智力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建立优秀留学人才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高等学校与优秀留学人才的联系,制定并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八是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相关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司局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重大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方案,做好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
同时还成立了教育部人才发展办公室,作为协调小组的办公室。
2、中国西部正逐渐成为“海归”首选的创业热土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截止去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中,“海归”创办企业达十五家,今年头四个月,这个数字就增长到二十八家。
有迹象表明,中国西部正逐渐成为“海归”首选的创业热土。
内蒙古自治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于二OO二年五月,在全国六十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是唯一一家官办民营的创业园。
今年四月,逐渐成熟的创业园迎来了三十六名留学人员,他们带来二十个自主知识产权项目。
此外,另有六十余名留学人员已与创业园进行洽谈,部分留学人员准备在适当时候来创业园创业。
留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郭长庆博士的提高COBRA合金机械性能研究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在创业园的政策宣传和情感交流下,放弃了去天津大学工作的优厚待遇,留在内科蒙大并组建高技术公司进园创业。
经过两年的孵化,创业园二十个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中,有的已出壳落户稀土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留美博士王宝峰的联方公司投资一千万元,征地四十三亩,建起厂房生产最新的电磁搅拌器,生产产值达两千多万元,产品应用在包钢以及宣化、太原等钢厂。
在西安,一九九八年五月成立的西安留学人员创业园,两年后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一百八十多名留学人员,创办留学人员企业五十家。
主要从事软件、通信、电子、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生产。
可以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吸引了国内众多科技人员投身其中,而且也吸引了大批海外学子回西部创业。
他们以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中心城市为创业基地,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动西部产业不断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仅成都市近十年就有一点八万人赴海外留学。
这批学子中不少人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具备了较高的科研开发能力。
为了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西部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向他们介绍情况,释疑解惑。
为海外学子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吸引他们回国创业的关键。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西部各省区中率先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吸引留学人员创办企业三十三家,入园的六十七名留学人员中,有博士后十一人、博士二十五人、硕士三十一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所上项目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等高技术产业。
西部地区在注重“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同时,重点实行了“事业留人”。
留美归国博士罗军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专门从事山羊营养生理研究。
尽管条件艰苦,但他认为“这里有事业发展的特殊环境”,几次拒绝沿海城市的高薪聘请,专心从事三个课题的研究。
一些海外学子回国后不仅在科研上获得了成功,而且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在重庆大学,有三名回国人员担任了校级领导,全校十七个二级学院中,十四个学院的院长、副院长都曾留学国外。
3、人才市场求职形势趋好
人事部近日发布今年第二季度37个城市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分析。
数据表明,全国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平稳,求职形势趋好。
二季度人才市场新登记职位需求247.4万人,登记求职者510.9万人。
职位需求比为2.06∶1(即职位数为1,求职人数为2.06)。
与一季度相比,招聘需求和求职登记人数下降15%和19%,职位需求比从2.17∶1降为2.06∶1。
据人事部官员分析,和前两年一样,到二季度招聘需求和求职登记人数都会出现下降现象,这种下降是正常的。
经过上年底和今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过后,二季度供求双方总量都有所下降,这是规律性变化。
各专业间供求形势差异较大。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建筑等专业依然是人才市场的热门专业,财会、经济、文秘等专业的职位需求量保持旺盛,而管理、电子工程等专业的职位需求量有所下降。
中介服务、教育、医药卫生、外语等专业供大于求的态势比较明显,职位需求比超过3∶1;而建筑、机械、化工制药等专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求职形势乐观
4、我国教师节的由来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
2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
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走访了85岁高龄为教师节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方明先生,让他谈谈教师节的由来。
谈起教师节的由来,方老说:“事情最早要从一份提案说起……”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
案由: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提案人:徐伯昕吴贻芳史念海李霁野张明养叶至善徐楚波郑效洵马力可霍懋征葛志成方明巫宝三张景宁叶圣陶雷洁琼柯灵(注:原件签名顺序)
理由: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
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在提案人中,叶圣陶是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
雷洁琼是民进中央第四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
张明养、柯灵、方明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
而方明又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人。
方老接着告诉我们,其实,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
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
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
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
”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方明征求过谢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
冰心先生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习仲勋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张承先副部长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习仲勋问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介
绍了1949年6月6日陈毅同志参加上海解放后庆祝教师节的情况。
习仲勋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
全国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
”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
报告中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
……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
”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从1981年到1985年,教师节的建立前前后后经历5个年头。
方明激动地说,“要办成一件事还真不容易啊!”
教师法的诞生
方明不但为教师节的建立奔走,还为教师法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酝酿、提出、调研、民进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到颁布,方老告诉我们:“前前后后经历10个年头。
”
80年代曾一度出现教师外流的情况,成为当时普教事业发展潜在的危机。
1984年,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全国政协教育组联合对此进行调查。
通过调研,一致认为,必须立法,依法治校,用法律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
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组的2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尽早制定“教师法”案》。
提案中写道:“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四化建设和国家兴衰,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大事。
但长期以来,没有把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放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以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认为应尽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1986年初,方明收到广东石人嶂钨矿中学教师朱源星寄来的《教师法》设想稿,这是真正来自群众的第一个《教师法》文稿。
在此基础上,全国教育工会草拟了《教师法》初稿,并将草案和有关资料分送给民进中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
之后,全国教育工会和上述四家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联合起草小组,方明任组长。
1986年4月,在调查研究,约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座谈的基础上,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梅克执笔,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草案(一稿)。
通过全国教育工会和民进中央两个渠道,组织了约有一万人参加的讨论。
广大教师对此事非常关心,纷纷献计献策,并寄予厚望。
起草小组又写出草案的二稿、三稿、四稿。
1987年,中国教育工会在青岛召开《教师法》研讨会。
同年,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教师法》研讨会。
联合小组均派人参加会议。
为使《教师法》尽快出台,1988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一次大会上,方明和民进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葛志成联名作了“制定《教师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发言。
发言指出:“根据两年来就起草《教师法》与广大教师的接触和思考,我们深深感到,必须通过立法,把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待遇、培养和进修、考核和奖惩等等肯定下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建立一支合格的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
方明呼吁,必须正视当前出现的“教师危机”,加强制定《教师法》的紧迫感。
教师危机,实际是教育危机,民族危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制定教师法的目的,既要规范教师,激励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提高教育质量。
又要规范社会,使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和支持教师的工作,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把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终于颁布。
对于此,方明难忘地说:“许多同志,包括起草的、研究的、组织工作的,以至数以万计参加讨论的都为教师法的诞生出了一份力。
至于我们的贡献是很微薄的,不过我们是努力的、真诚的。
教师法作为国家的一部重要法律,主要是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教委的工作成果。
”
听着方老真诚谦虚的话语,我们感慨很多。
言谈中方老说,他非常赞赏陶行知先生的这两段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方老是这样做了,他为教师谋权益,惟独没想他自己。
方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
1917年出生,江苏无锡县人。
1935年春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是上海教师运动地下党的负责人。
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0年担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世界工联产业--教育工会国际(FISE)副主席。
50年代至“文革”前,方明年年率教师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并多次见到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
1964年方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1978年起,方明连续担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七届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方明1979年担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分党组书记。
现在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