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科)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义:研究某对象时,可以把它的大小、形状、体积都可以忽略但又具有它本身所有质量的一个点。

(注意:如果以自身上的某样东西为研究对象时,不能把自己看作质点)
一、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两个时刻间的间隔,标量
2.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

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
3. 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

路程>=位移的大小;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4.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V
(3)平均速率: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测量(实验)
5.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Δv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a、加速度和速度大小都在变化,加速度在增大,速度在减少,加速度最大时速度
最小;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在增加,速度最大时加速度最小,以上情况都有可
b、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方向变化(平抛运动)C、有速度变化,一定
有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仅受G或者G》f阻且V0=0)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

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课外补充公式
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
平均速度
即任意相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一个恒量(该结论反过来可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初速度(V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T为单位时间如
T=3s,5s,10s等)
4、1T末、2T末、3T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 n=1:2:3:…:n(由公式)
5、1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
6、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7、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8、通过前1s, 通过前2s, 通过前3s,…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一滑块由静止开始,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s末的速度6 m/s,求:
(1)第4s末的速度;(2)前7s内位移;(3)第3s内位移
方法一:解:(1)因为V1:V2:V3:…:V n=1:2:3:…:n
所以V4:V5 =4:5,所以第4s末的速度
(2)由 前5s内的位移=15m;
,所以,
前7s内的位移S7=29.4m
(3)
S1:S3=1:5,S1=0.6m,所以第3s内的位移为3m.
方法二;
例题:1、一艘快艇以2m/s2的加速度在海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是6m/s.求这艘在8s末的速度和8s内经
过的位移.
2、一艘快艇以2m/s2的加速度在海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是6m/s.求这艘在8s末的速度和8s内经过的位移
实验(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流电;电磁打点计时器:6V 交流电频率 50HZ)
1、纸带选择:从打点计时器重复打下的多条纸带中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作为基准点,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或者说每隔4个点取一个记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便于计算.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
2、s3 …
2.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利用s1、s2、s3…可以计算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2-s1、s3-s2、s4-s3…,如果各Δs的差值不等于零且在5%以内,可认为它们是相等的,则可以判定被测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求被测物体在任一计数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v:应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
求被测物体的加速度有3种方法:
方法1:“隔项逐差法”.从纸带上得到6个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则.
方法2:利用任意两段相邻记数点间的位移求加速度,最后取平均值.如
方法3、利用v-t图象求加速度.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1-5-2所示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O
A
B
C
D
E
F
cm
2.80
4.40
5.95
7.57
9.10
10.71
图2
图像(S-t,V-t)
S –t图像能得到的信息
1)读任一时刻的位置;
2)读任一时间的位移;
3)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

4)判断物体的速度。

(斜率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倾斜的线越陡,速度也大)
5)截距代表物体的初位置。

如上图:物体的初位置是4m,从A—>B做匀速直线运动,B—>C静止,静止的时间为2s,
C—>D和刚开始的运动方向相反地做匀速直线运动,最终到达-10m E 处。

V –t图像能得到的信息
1)读出任一时刻的速度值
2)任一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3)可求出任一时间内的加速度。

(斜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倾斜的线
越陡,加速度越大)
4)可求出任一时间内的位移。

(在速度时间图象中,物体的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速度图线与时间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5)截距代表初速度
6)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
如图:物体的初速度V0=0,OA段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段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C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点时的速度为0.CD段物体做与原来速度相反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时间轴上方围成的面积代表物体的位移为正,下方的位移为负。

正的代表物体在O点的右方。

物体从O->A 的位移
物体从O->B 的位移
物体从O->C 的位移
物体从O->D 的位移
OA段的加速度
AB的加速度
BC段的加速度
CD段的加速度
追及问题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

在追上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
(2)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①若当v减=v匀时,两者仍没到达同一位置,则不能追
上,且此时有最小距离;
②若当v减=v匀时,两者正在同一位置,则恰能追上,
这种情况也是避免两者相撞的临界条件;
③若当两者到达同一位置时有v减>v匀,则有两次相遇的
机会。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①若当v加=v匀时,两者仍没到达同一位置,则不能追
上,且此时有最小距离;
②若当v加=v匀时,两者恰好到达同一位置,则只能相
遇一次;
③若当两者到达同一位置时v加<v匀,则有两次相遇的机
会。

 (4)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①若当v减=v匀时,两者仍没到达同一位置,则不能追
上;
②若当v减=v加时,两者恰好到达同一位置,则只能相
遇一次;
③若第一次相遇时有v减>v加,则有两次相遇机会。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要点解读
一、力
1.物体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3.矢量性: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力的表示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精确表示力,线段应按一定的标度画出。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有向线段粗略表示力,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某个力的作用。

二、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
(1)产生条件: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2)三要素①大小:G=mg。

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重心。

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
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
(1)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2)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3)弹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垂直(注意:轻绳,轻杆,轻弹簧的弹力方向)
(4)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拉伸、压缩时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即:F=kx
x—弹簧的伸缩量(压缩量)k—比例系数(称劲度系数)
【例】 一根弹簧原长l0=10cm,若在它下面挂重为G1=4N的物体时,弹簧长l1=12cm,则在它下面挂重为G2=3N的物体时,弹簧长多少?
3.摩擦力(既可是动力也可是阻力)
(1)产生条件:有粗糙的接触面、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三要素
①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
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大小: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f=μF N。

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

F N为滑动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
力。

B.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

静摩擦力的大
小范围为0<F f≤F m。

③作用点:在接触面或接触物上。

三、力的运算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合力为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法则。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原理:合力与分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中使橡皮条伸长相同的长度。

(2)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措施:
①保证两次作用下橡皮条的形变情况相同(细绳与橡皮条的结点到
达同一点)。

②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办法记下力的方向,所以两点的距离要
适当远些,细绳应长一些。

③将力的方向记在白纸上,所以细绳应与纸面平行。

④实验采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和计算合力,应选定合适的标度。

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3.力的正交分解:它不需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原则是方便简单,让尽可能多的力在坐标轴上,被分解的力越少越好。

学法指导
一、弹力的求解
1.判断弹力的有无
形变不明显时我们一般采用假设法、消除法或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弹力的有无。

2.计算弹力的大小
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我们利用胡克定律求解;对非弹簧物体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动力学规律(如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二、静摩擦力的求解
1.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
静摩擦力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对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的情形,我们可以依据不同情况,利用下面两种办法进行判断。

(1)假设法。

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

有则相对运动趋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无则没有相对运动趋势。

(2)效果法。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看物体的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判定。

2.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是看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来计算。

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1.牛一含义: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二、牛顿第二定律(F=ma)
1.牛二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三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

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四.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平衡摩擦力以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当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即为小车的合力。

(3)保持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增减砝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小车的质量一
定,改变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合力之间的关系。

(4)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画出a—F和a—
图线,最后通过图线作出结论。

五.超重和失重
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

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相比,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六.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七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力学基本单位;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物质的量
第五章 曲线运动
要点解读
一、曲线运动及其研究
1.曲线运动
(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

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v
A
F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小船渡河)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
(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v y
S
A
x
y
C
O
v x
v y
B
v0
二、平抛运动规律
1.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轨迹方程为
2.几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1)加速度
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
的加速度为g。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

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速度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
;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

②合速度:合速度。


为(合)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3)位移
①分位移:水平方向的位移
,竖直方向的位移。

②合位移:物体的合位移


为物体的(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3.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
(1)实验器材:斜槽、白纸、图钉、木板、有孔的卡片、铅笔、小球、刻度尺和重锤线。

(2)主要步骤:安装调整斜槽;调整木板;确定坐标原点;描绘运动轨迹;计算初速度。

(3)注意事项
①实验中必须保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方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②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即应在斜槽上固定一个挡板。

③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而是小球在槽口时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应在实验前作出。

④要在斜槽上适当的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道由木板左上角到达右下角,这样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⑤要在轨迹上选取距坐标原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可使结果更精确些。

三、圆周运动的描述
1.运动学描述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
):
,国际单位为m/s。

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
):
,国际单位为rad/s。

同一个转盘上的角速度都相同
③转速(n):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单位为r/s(或r/min)。

④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际单位为s。

⑤向心加速度
: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国际单位为m/s2。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2)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
①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②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③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④转速与周期的关系:
⑤向心加速度与其它量的关系:
2.动力学描述
(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向心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可以是某一性质力充当,也可以是某些性质力的合力充当,还可以是某一性质力的分力充当。

(2)向心力的表达式: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向心力表达式为。

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与半径成反比;在角速
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与半径成正比。

离心现象
1.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F合< F向
2.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1)离心运动的应用
①离心干燥器②离心沉淀器
(2)离心运动的防止 ①车辆转弯时要限速②转动的砂轮和飞轮要限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要点解读
一、天体的运动规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几何定律)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
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面积定律)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

(周期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同样适用于其他星体围绕中心天体的运动(如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比值仅与该中心天体质量有关。

二、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星体所受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是星体作椭圆轨道运动或圆周运动的原因。

若将星体的椭圆轨道运动简化为圆周运动,则可得如下规律:
引力常数G: G=6.67×10-11N·m2/kg2,它在数值上等于两质量各为1Kg的物体相距1米时的万有引力的大小。

地球半径:
6.4×106m;
1.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2.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3.角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4.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若星体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上述公式中的轨道半径r
为中心天体的半径R。

学法指导
一、求解星体绕中心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星体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时,万有引力看成与重力相等。

二、几种问题类型
1.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式中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h为物体距中心天体表面的高度。

2.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1)由

(2)由

式(2)说明了物体在中心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时,物体所受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该式给出了中心天体质量、半径及其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代换式。

3.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第一宇宙速度是星体在中心天体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最大的环绕速度。

(1)由
=

(2)由
=

4.中心天体密度的计算
(1)由


(2)由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千米/秒;
(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地球卫星最大的环绕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11.2千米/秒;
(卫星挣脱地球束缚变成小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16.7千米/秒;
(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人造卫星,它的周期
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

T=24h。

①所有的同步卫星只能分
布在赤道上方的一个确定轨道上。

②所有的同步卫星的轨道
高度为一个定值。

得:h=3.6×10双星系统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要点解读
一、热量、功与功率
1.热量:热量是内能转移的量度,热量的多少量度了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内能转移的多少。

2.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1)功的公式:
(α是力和位移的夹角),即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
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热量与功均是标量,国际单位均是J。

(2)力做功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力做功既可以说成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也可以说成是物体的位移与物体在位移方向上力的乘积。

(3)功的正负:根据
可以推出:当0° ≤ α < 90° 时,力做正功,为动力功;当90°< α ≤ 180° 时,力做负功,为阻力功;当 α=90°时,力不做功。

(4)求总功的两种基本法:其一是先求合力再求功;其二是先求各力的功再求各力功的代数和。

3.功率: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1)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公式分别为:和
,式中是F与v之间的夹角。

功率是标量,国际单位为W。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长时间正常工作时输出的最大功率。

机械在额定功率下工作,F与v是互相制约的;实际功率是动力机械实际工作时输出的功率,实际功率应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发动机功率不能长时间大于额定功率工作。

实际功率P实=Fv,式中力F和速度v都是同一时刻的瞬时值。

二、机械能(动能+势能)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表达式为。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势能,其表达式为E P
,其中
是物体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

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正值表明物体处在参考平面上方,负值表明物体处在参考平面下方。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即 W G=mgΔh。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E P=E P2-E P1=-W G
①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②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

如图,桌面距地面0.8m,一物体质量为2kg,放在距桌面高为
0.4m的支架上。

(1)以地面为零势面,试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桌面的过程中,重力做功
多少?重力势能减少多少?
(2)若以桌面为零势面,上述结果又如何?
3.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

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
,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为弹簧的形变量。

三、能量观点
1.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公式表述:
2.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