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采写深度新闻报道的实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采写深度新闻报道的实战技巧
[要做好深度报道,让节目有独家的视角,关键在于一名记者对新闻的作用、对记者的作用的认识。

如果自以为记者就是为民请愿的,新闻就是揭露丑恶监督一切的,记者的思维就会囿于既定模式,就可能因此把丑的东西归结于腐败,把美的东西都视为崇高,在单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是不可能找到独家的角度,记者的采访也不可能有多角度的质疑。

新闻就是要尽可能地理清事实真相,尽可能地把记者所了解的真相告诉观众,而不是要居高临下地监督什么。

记者就是一个职业,就是“记”之者,就是调查和记录一个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细节的工作者,而过分夸大记者的作用会使记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要有质疑精神,不仅问题事件里有可质疑之处,所谓的正面报道中也会有,要靠自己把事件从头搞清。

一、关于采访角度的确立
好的深度报道,在把事实呈现给观众的同时要提出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

因此选择采访角度是影响记者选题确定的最大难题。

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角度敏感?选取角度没有窍门,全在记者平时思想的积累,要多思考,多看书,多看各种媒体的新闻评论栏目,掌握基本的法律准则,注重新锐的法律视角,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眼界,开阔思维空间。

思想敏锐,角度才会独到。

二、关于采访方式的选择
在采访中应把握几点:
1.独立采访。

尽量不和其他媒体记者联合采访,尽量谢绝当地媒体记者陪同采访。

因为大家关注的角度不同,工作方式和节奏不同,共同采访会互相牵制,影响效果。

对于一些恶性事件,共同采访目标太大,不易深入。

2.不让当事人陪同采访,尽可能对每个当事人的采访都是没有第三者在场的独立采访。

采访过程中尽量不让当事人(哪怕是向你反映线索的人)掌握你的准确行程,从下到上进行采访,一是可以看到原始的东西,二是避免当地主管部门掌握你的信息进而给你的采访设置障碍。

3.反复采访。

很多事件都有对立方,在不可能让对立方同场辩驳的时候,需要记者反复验证。

因此可能形成对一个采访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采访。

深度报道基本上是第二落点的报道。

采访前,记者的所有问题只是在现有报道基础上形成的,比如采访甲,提完了现有问题和在对话中发现的新问题,再采访甲的对立方乙,乙会对甲所述提出新的事实和不同意见。

如不能发现乙所述的明显纰漏,记者就需带着疑问再采访甲,当然中间还会有丙、丁等的介入。

如此反复,尽量使采访所得一步步趋近真相。

4.公开采访。

让被采访者知道他在面对记者、面对采访,这样他可以选择说与不说,可以选择趋利避害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更严谨更负责任的表达。

这是对采访
对象,也是对人权的尊重。

当然,有些现场的东西,有些公开的演讲或议论,负责任地引用应该是没问题的。

采访的时候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让被采访对象感觉你就为套他一句话,而不是想耐心地听他的说法。

有时候采访就是聊天,要让被采访对象感觉到你会充分为他做表达的诚意。

三、关于编采内容
要有明确的主线,并依次对采访素材进行取舍,深度报道忌无主次罗列采访素材,要力争让观众明白你通过报道想要表达的东西。

用事实说话,通过采访挖掘出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记者自己不要跳出来,不要在叙述事实时夹带评议,更不要在节目中做主观的总结。

每一句对事实的叙述都要有出处,忌捕风捉影,当然更不能有丝毫的杜撰。

还要平等地体现矛盾双方的看法,让对立观点在分配上权重平衡。

即使是赞成某一方的观点也不要锦上添花,不赞成的观点更不要落井下石,要让各方观点的精华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这样,被采访对象也会对记者没有隐瞒或歪曲他们的思想表示认可,这也是新闻减少诉讼的重要环节。

在一般的报道中,尽量不把专家请出来说话。

很多时候,记者觉得自己的节目不够分量,请专家来发表看法。

如果没有关注过该事件,匆忙中专家不可能拿出有说服力的看法,结果专家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点缀。

其实,如果采访足够扎实,用事实来让观众作评判比用专家来影响观众的评判更有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