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报道的源起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深度报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理念方面不断自我整合,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

在历史新闻学看来,深度报道在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特征的不清晰,长期以来被人视为与消息、特稿等新闻体裁并列的一种新闻文体。

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兴盛以后,深度报道的张力被凸现出来,它的理念正在全面地向新闻事业的各个领域扩散。

深度报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它在过去一直处在发展之中,现在它仍在遵循演进法则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第一节深度报道的全景化发展现代新闻写作向来强调背景的运用。

新闻背景相对于新闻主体而成立,新闻主体依托于新闻背景而产生意义。

与其它新闻不同的是,在深度报道中,不仅仅需要新闻背景的介入以产生生动或全面的阅读效果;而且,由于深度报道强调“意义”,因此它对于新闻背景的重视与依赖,对于新闻前景的多视角透视,其分量要远远超出于其它任何新闻文体。

深度报道在这个方面还将有进一步的发展:深度报道的本质力量之一,就在于记者拥有超宽的背景与前景视野。

我们认为,未来的深度报道在技术和方法上倾向于全景化。

这种全景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全背景,第二是全前景。

背景(background)和前景(foreground)这两个术语来自于绘画中的透视理论。

如果将其借用到深度报道理论中来,全背景就意味着,记者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能对于不同方面的背景给予全方位的关注;而全前景则意味着,记者对于所要表现的主体人物和主体事实,应给予巨细无遗的展示。

一、全背最所谓新闻背景(news background),是指能够说明新闻主体相关事实。

譬如说一列火车脱轨了,这是新闻主体事实;而火车上前后发生的事,相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击者、评论者话等等,则都会构成新闻背景。

沃尔特·福克斯指出:“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

”①背景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的基本背景,报道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等背景材料就是这一类,几乎任何新闻报道都要涉及基本背景。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关键字:视点新华社新华栏目社会深度报道新闻事件发展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华社刊物“新华视点”和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例,来探询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深度报道的定义,并简略说明西方及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作用,接着以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深度报道,重点论述“新华视点”在深度报道上的探索,并辅以《南方周末》说明深度报道对报纸的重要影响力,最后找出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华视点南方周末挖掘栏目深度报道的定义,与深度报道发展过程。

A ,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学。

《新闻学简明词典》在希望新闻术语短篇的条目介绍中表述如下:“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竞争的产物。

西方报纸面对新闻媒介“后起之秀”:广播,电视能新兴媒介“快”的优势,特别是电视传媒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报纸只有采取新的对策与之竞争。

当时报界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内容,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能吸引受众,战胜广播,电视的有效途径。

这一措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一段时间内,广播以快取胜,报纸以深度报道取胜。

这样深度报道成了报纸和广播电视竞争的手段,也成了报纸的优势所在。

B,在我过,深度报道也被认为是报纸的最突出优点,深度报道在我国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其实深度报道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就有自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和对目一类事件,经过分析后进行的综合报道。

在1921年周恩来同志在深度报道在西方报纸上流行之处,就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

就是要把一个新闻事件的前前后后都搞清楚并进行报道。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开始深化,各种社会现象(物价上涨,经商成风,知识贬值)十分急促地呼唤着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功能。

这样,一批紧握时代脉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媒体和新闻记者开始了对深度报道新的探索,试图用深度报道来回答社会和人民的困惑。

第三代新闻写作主流文体——深度报道在我国的现状以及走向

第三代新闻写作主流文体——深度报道在我国的现状以及走向

深度报道 对记者有一个共 同的要求 , 那就是要 求新闻记 者经过深 入的调查采访 , 通过各种 新闻背景 的合 理运用 , 深刻而全面 的视 角与采写手法 , 帮助受众 深入地理解新 闻事 实 , 并诱 发受众 的深
入思考 , 而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 2 我 国报 纸 深 度 报 道 的 兴 起 18 年 5 至 6 , 中 国青 年 报 》 表 了有 关 大 兴 安 岭 火 灾 97 月 月 《 发 的 “ 色报道 ” 6 ,光 明 日报》 表 了《 三 ;月 《 发 一个 工程 师 出走 的反

No. 5 T ME I EDUCA ON TI M ay
第 三代新 闻写作主流文体
— —
深度 报 道 在 我 国的现 状 以及 走 向
胡 瑛
摘要 :深度报道” “ 一词在我 国出现 的频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 高。各类媒体用深度报道的方式 , 向人们展 示社会 生活中“ 近发 生的事实” 新 。报 纸 更是 凭借 着深刻而独特的深度报道 , 来吸引受众的 目光 , 引导受众对各种社会 问题进行 思考 。而美 国新闻学者 , 则把 深度报道 称为继 “ 党派新闻” “ 、客观新 闻” 之后 “ 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 ” 新 。对 于今天的报纸来说 , 深度报道 无疑是一 个非 常重要的 内容。深度报 道兴起 于报 纸媒体 , 对于其他媒体 , 纸更具有传统继承上的优 势。在 实际生活 中, 相 报 一份报 纸要 想建立起 自己的品牌 ,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 中
3 报 纸 深 度 报 道 的 形 式 与 特 点 如果 仔细分析各种对深度报道 的解释 , 可以发现这样一条基
本规律 : 深度报道实 质上是对薪 闻信 息的拓展和延伸 , 其拓展和 延伸集 中体现在 对新 闻事物 的事实判 断和价 值判断上 。 事实 判 断是指对新 闻事实 自身情况 的认识和判断 ; 值判 断则是对事 价 实的意义 、 影响等价值情况方面的认识和判断。这既是对深度报 道基本规律 的揭示 , 也是对深度新 闻总体特征的揭示 。

关于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究竟是一种报道方式还是一种新闻体载?对于深度报道本身所采取的“结论式”报道与“进行式”报道的关系如何看待?如何看待深度报道在未来发展中的信息化走向?笔者将就深度报道的一些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形式,而不是一种报道体裁。

深度报道的出现首先是在美国。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的新闻界首先出现一种旨在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报道方式,被称之为“解释性新闻”。

它除了报道新闻事实外,还向读者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及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做出展望,题材多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国际问题。

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深度报道的。

深度报道于1985年第一次在我国出现的时候,就体现出了它的挖掘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因果关系、反映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及发展过程、意义、趋势的特点。

这被我国一些新闻界学者称之为出现了一种“新的采写观念和报道方法”。

我国的深度报道的开篇之作《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就是以系列通讯的报道体裁写成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主旨在“深”而不在于它以什么文字形式来表现,所以它不能被当作是报道体裁,而是一种采写的观念和报道的方法。

深度报道主要是求“深”而并非求“长”。

当然深度报道需要一定的篇幅,也需要一种新闻体裁作为自己的载体,但只要是满足了深度报道的求深的需求,能够满足“报道题材重大,反映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在报道过程中寻根溯源,深刻剖析事件背后的含义,起到释疑解惑,引发思考的作用,无论是一篇也好,或是系列也好,长篇也好,短篇也好,都可以称之为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模式,深度报道所采用的报道载体也不光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长篇通讯,它还可以出现在消息、通讯、述评、特写、新闻分析、新闻综述等多种新闻体裁中。

二、关于深度报道写作的“结论式”和“进行式”。

深度报道的写作有两种形式:结论式和进行式。

结论式的报道方式,在新闻界一度相对于全息摄影的进行式报道,被称为“平现照相式”报道,是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

第二章深度报道的历史

第二章深度报道的历史

2011版
深度报道
31
案例:杨乃武案与《申报》
ð 1874年(同治十三年)1月6日《记余杭某生因奸
命事细情》,13、14、15日连续披露此案疑点, 及县、府审案过程中杨乃武遭刑讯逼供、报省复 审时翻案等情。 ð 《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进行了全程 追踪报道,三年间发表了70多篇相关文章,使得 该案广为人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同情。
2011版
深度报道
20
(2)广告企业对新闻的干预加深 美国报业广告收入的下滑使大型企业尤其 是广告大户成了报纸不敢触碰的势力,关 于它们的问题或丑闻的线索基本成为禁区。
2011版
深度报道
21
二、解释性报道
ð 产生之背景
ð 发展之过程
ð 成熟之表征
ð 式微之趋势
2011版
深度报道
22
一、产生之背景
2、人员因素:调查性报道人才流失
(1)大量优秀人才流失
【外因】裁员几乎波及全部美国新闻业,
而传统媒体是重灾区,报业是极重灾区。
具体到报纸调查性报道团队的裁员更加不 留情面。
2011版
深度报道
17
(二)记者自身的改造
【内因】多功能已经成为报社考察记者素质的重 要因素。提升自己数字设备使用能力成了报社记 者的巨大压力,记者求职的最重要的素质成了能 不能快速更新微博、能不能熟练掌握发稿所需的 数字设备等等,而是否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 类奖项显得无足轻重。
ð 代表杂志:《麦克卢尔氏》、《世界主义 者》、《芒西氏》。
2011版
深度报道
5
知识卡片:
ð “掏粪运动”名称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赐,他把
写揭露新闻内幕的记者比作班扬的小说《天路历 程》中的主人公——埋头拿粪耙收集污物,不愿 抬头看天主。在罗斯福看来,这些记者就是令人 不屑的掏粪者,但新闻界却把这一称呼视作光荣 的奖赏接受下来。

新闻写作第七章:深度报道的写作

新闻写作第七章: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四节:深度报道的写作
二、写出具有吸引力的开头。
2、特写具体场景。对一个具体场景进行细致描写,能起到 引起读者注意力的作用。这在〈南方周末〉、〈新京报〉的 深度报道中都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谁动了神木的根》 开头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当年过七旬的高永泽点燃一根烟、在院子里的砖石堆上坐 下来时,下午的阳光正照在他背后的堂房废墟上,那里砖石 乱堆、檩椽横陈。 “这是镇上干部让撬的,墙上到处都是裂缝,住着危险。” 深深吸了一口烟的高永泽把手指向东边的院墙,“你看看那 里就知道了”。低矮的墙体上,赫然散布着一道道虬曲的裂 缝,下端直通地表。
第四节:深度报道的写作
三、运用鲜活的细节。 4、背景材料在文章中灵活穿插运用。 深度报道需要对事情进行深度挖掘,所以关注的不仅仅是 当下发生的事情,还需要对历史背景进行回顾,这里就涉 及到各种背景资料的运用,而这也是让文章变的生动鲜活 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 把背景穿插起来。比如下面这段: 上世纪70年代,若尔盖牧区境内有哈丘湖、措拉坚湖、 兴措湖、鬼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300余个,最大的面积有 6000多亩,最小的也有1亩左右。到现在,除了热尔大草 原的几大湖泊和其他几十个较大的湖泊外,其余200余个 较小的湖泊都已经干涸。著名的隆刚木措湖于1988年干涸, 留下一大片盐碱地,幕措干湖于1998年干涸,瓦延尔措湖 已萎缩了2/5,哈丘湖、措拉坚湖等几大湖的面积与20年 前相比缩小了至少20%。
第四节:深度报道的写作
三、运用鲜活的细节。 2、写出记者本身的感受。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于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 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感受,在写作中,如 果能把这些亲身感觉描写出来,对于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增加文章的鲜活性非常有帮助。比如下面这 段: 进院子里,更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一丝凉意,掩盖在 半腿高杂草下的一条条裂缝,如同一张张大嘴,仿 佛会在脚踩上去的时候突然张开,记者踮起脚,小 心翼翼地避开这些裂缝。

第八章 深度报道

第八章 深度报道

思维4:开掘深度


深度包括以下元素: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事实的 本质是什么以及专家的权威分析、评价。 例:
《焦点访谈》曾报道过“增高手术”。该篇报道从经历者 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发作切入,多方调查、探询,揭开各种增高 手术的本质,即在脚跟垫一块特殊材料,拨开真相后,再请医 生分析后遗症产生的原因,最后在邀医学专家、相关职能部门 点评此种行为。
3、解释性报道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 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它是一种用相关 事实来解释或分析最新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 以《焦点访谈》为代表。
4、调查性报道


它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 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以《新闻调查》为代表。
5、预测性报道
2、集合型



即是由多篇报道组成的深度报道。又可分成以下几种: 连续报道: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 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系列报道: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运用多种报道体 裁和形式反映同一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它不是着眼于时间 性和连续性,而是重在深入解剖、深刻透视。 组合报道:围绕同一主题、同一主线、同一问题,将内容不同、 形式和体裁不同、来源不同的新闻稿件编排组合在一起(同一版 面上),从而形成强势,使报道深化、立体化。也有人称作“捆 绑式”或“混合式”报道。
发展过程类:
2004年8月2日《武汉晚报》刊登了深度报道《赌徒 顽凶留下警世真言》:一杀人嫌疑犯,因赌博一贫如洗, 最终泯灭人性,抢劫杀害一个拾荒者。该报道通过案件 的破获过程的描述来构建深度: 案发(拾荒者被害)——调查(是谁杀害了拾荒 者?)——追捕(凶手落网)——审讯(民警无私资助, 感化冥顽凶手)——凶手交代(为儿子留下醒世真言)。

中国深度报道百年发展轨迹探析

中国深度报道百年发展轨迹探析

中国深度报道百年发展轨迹探析韩永青李芹燕西方有新闻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继党派新闻、客观新闻后“新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

①很多中国学者对深度报道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有人认为深度报道的概念出自西方,中国的深度报道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深度报道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自主创新独立发展起来的。

但笔者认为,从19世纪60—70年代王韬、郑观应等中国最早的本土报人独立办报开始,就有了深度报道的影子,也就是说中国深度报道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一个多世纪以来,深度报道“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②对新闻事件进行揭示、解释和预测,在中国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中独具魅力,并留下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拟对中国深度报道百年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加以评析,力求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一、中国深度报道的发端:用事实阐释政治主张和披露政治活动1815年,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刊,被称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随后的几十年里,香港、澳门及大陆的中外文报纸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控制,主要功能是搜集情报、传播教义和赚钱。

在早期的报业活动中,许多中国人被雇佣进报馆,从事文字印刷和散发报纸等工作,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新闻工作者。

如王韬在1862年前后,曾主编外国人理雅各控制的《近事编录》。

以王韬为代表的这批人中,目睹内忧外患,心怀报国之志,决心以“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

”③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被称为早期国人所办报纸中最出色的一份。

这份报纸,既和以传抄上谕、刊登奏章为主的我国古代邸报不同,也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近代外报不一样,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即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并提出建议,可以说已初步运用了深度报道解释和揭露的功能。

另一位报人郑观应在一篇题为《日报》的文章中写到,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所谓“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

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新闻学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任勍【摘要】报纸深度报道发展至今,已有着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

中国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如何?面临其他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挑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于新锐媒体网络,又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报纸深度报道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发展自己?本文试从这一系列问题入手,对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深度报道现状发展融合深度报道起源于美国。

20 世纪80 年代,正式登陆中国,极大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深度报道因其独特的深入、深刻而被公认为报纸最突出的优点。

然而,在当今,面对各种各样其他媒体的激烈竞争,报纸深度报道的发展与改革,再一次被学界和业界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深度报道之“深”———什么是深度报道?多年来,学界对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不断,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确切答案。

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或为社会舆论所关注的有争议的问题的报道方式。

”“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将新闻带进读者关心的范围之内,告诉重要的事实、相关的原故及丰富的背景材料。

”笔者在这里将深度报道界说为一种“报道方式”,而没有把它定义为一种“新闻文体或体裁”。

因为“报道方式”与“新闻文体或体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深度报道和有深度的报道也完全是两回事。

前者是就新闻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而言,后者是就这种反映的质量高低而言,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真正的深度报道,需要的是逻辑的力量和高屋建瓴的视角,需要的是记者广博的知识以及深入细致的调查,需要的是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如果说新闻事件本身是一个“点”的话,那么深度报道就是由这一点在时空上的延伸与发展。

揭示的是新闻事件本身与社会背景、当前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的普遍联系与结合,既有典型性,又有特殊性,不但要向人们介绍发生了什么,还要说明是怎样发生的,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浅谈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浅谈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浅谈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作者:杨振辉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报纸行业深化发展的推动下,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随着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纸深度报道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此,本文对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其探寻优化对策,促进报纸深度报道创新发展。

关键词:深度报道;报纸媒体;现状深度报道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媒体行业,深度报道以其报道深入与深刻等特点推动了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成为报纸报道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近年来,经济与科技的创新发展,媒体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正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报纸媒体深度报道巨大的冲击。

因此,在媒体语境环境下,认知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现状,并进行创新与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一、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现状分析目前,深度报道已成为我国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1]。

就报纸媒体而言,深度报道已成为报纸媒体不可获缺的存在,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报道体系。

笔者从深度报道题材、报道方式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出发,对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深度报道题材深度报道是一种侧重于对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形式。

因此,其报道的题材与内容多是受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新闻事件的本质以及事件对人们的影响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报纸媒体办报宗旨相协调。

在长期发展下,形成了报纸媒体独特的报道优势。

这是全球信息传播速度下电视媒体、广播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在当今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热点问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热点问题无法长期间停留,人们的关注点渐渐的由“社会热点问题”变为“社会难点问题”[2]。

对此,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其题材发生了转变,更侧重于对新闻事件本质因素的探索,强化受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

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

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案件:邓玉娇刺官案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案件: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3、标志时间:1986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设立了深度报道 奖项;1987年,被新闻界业内人士称为“深度报道年”。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案例: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案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连续报道
1、1874年1月6日《记余杭某 生因奸命事细情》13、14、15 日连续披露此案疑点,官府对 杨乃武严刑逼供的过程,复审 时翻案等。 2、《申报》对“杨乃武与小 白菜”案进行全程的追踪报道, 三年发表70多篇文章,使得案 件广为人知,引起社会广泛关 注。Biblioteka 四、繁荣:20世纪90年代
1、代表媒体:《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 查》
2、专题深度报道的平台:《南方周末》、《冰点》
HO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3、深度报道繁荣的原因
社会责任理论
一种需要
媒体间的竞争
原因
受众的新需求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诗词佳句 ,都是必不可少 的手段。我 国 古代诗 词 曲 , 深 、 精 博大 , 多优 美 、 许 典 雅、 精致的句 子, 是我们制作标题用之不 竭的“ 给养库 ” 0 9年暑期《 。2 0 秦皇 岛 日
奇心。许多精明能干的记者在制作标题
时 , 是 抓 住读 者 的好 奇 心 理 , 作 出 精 正 制
业 务探 讨
试 论 深 度 报 道 的发 展 趋 势
口杨 海莲
( 山 日报 社 , 南 保 云 保山 6 80 ) 70 0
‘摘 : 报 道 形 成 于 本世 纪初 。在 英 国和 美 国 , 度 报 道被 称 为 大 标题 后 报 道 , 法 国则 称之 为 大报 道 . 要 深度 深 , , , 。如今 , 深
人 回味无穷 。如 《 风沐雨蓓蕾出绽》 栉 、 《 日新月异玉缀珠联》 《 、风正帆悬百舸争 流》 等等 , 不胜枚举。
标 题 的 吸引 力 是 新 闻 写作 中永 无 止 境 的学 问 。 辑 的文 字 功底 如何 , 标 题 编 看 便 可 一 目 了然 。 做 一 个好 的编 辑 , 断 要 不 加 强 自身 的 文学 修 养 是 十 分 必要 的 。同 时, 要充 分 发 挥 想 象力 , 想 、 练 、 推 多 多 多 敲, 只有 不 断 地创 新 , 能使 标 题 产 生摄 才
人 心 魄 的 效 果 。 一
报》堪称楷模。它的组版有别于其他报 纸 , 以黑体 大号字体 , 配 还有很 多留 白, 形成强烈的视觉 冲击力 ,能一下子就吊
起 了读 者 的 胃 口。
问。不同载体的新闻媒 体对标题 的要求
不 尽 相 同 。报 纸 的 新 闻标 题 特 别 注 意 词
修 饰 好 新 闻的 标 题

中国深度报道起源论

中国深度报道起源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深度报道起源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20050401中文摘要在中国的学界,深度报道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课题。

特别是关于深度报道的起源,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我国的深度报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也有部分学者意识到,我国的深度报道可能起源更早,但是缺乏详细的论述和证明。

本文用翔实的资料和充分的理论依据证明了中国的深度报道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20世纪80年代的深度报道只是对辛亥革命前后的深度报道的继承。

文章第一部分证明了深度报道在辛亥革命前后已经发生。

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之。

第一,深度报道在当时的报纸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比例;第二,出现了一批专写深度报道的知名记者;第三,深度报道的理论在此时也有了萌芽。

并且分析了深度报道产生的历史背景,证明了深度报道发生的必然性。

文章第二部分表明,正是因为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深度报道锐减,使人们认为深度报道在我国还没有出现,并且分析了深度报道锐减的几个原因。

第一,从受众角度来说,受众缺乏深度报道需求;第二,从传者角度来说,传者(主要是报纸)并未意识到深度报道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度报道意识;第三,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来说,我国党报长期以来重视“展示”,忽视“解释”,深度报道被忽略;第四,从理论划分来说,一直以来,部分深度报道被划归在通讯中,深度报道更显稀少。

文章第三部分着重论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盛的深度报道是对辛亥革命前后的深度报道的继承。

首先分析话方深度报道的写法,然后分析中国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的写法,指出二者的差别并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深度报道比较,以证明20世纪80年代的深度报道并不是“舶来”的,而是对过去的传统的继承。

关键词:中国,深度报道,辛亥革命,起源ABSTRACTTheIn—depthreportsisadebatingsubjectintheacademicfiledofChinaallthetime.EspeciallyontheoriginoftheIn—depthreports,mostscholarsinclinetothinkthattheIn—depthreportsofourcountryoriginatedfromtheeightiesofthe20thcentury.SomescholarsrealizethattheIn-depthreportsofourcountrymayoriginatealittleearlier,butthedetailedargumentationandidentificationlacknow.Basingonfullandaccuratematerialsandabundanttheoreticalfoundation,thispaperprovesthattheIn-depthreportsofChinaoriginatedfrombeforeandaftertheXinhaiRevolution,andtheIn—depthreportsin1980’Sjustonlyinheritfromthem.XinhaiChapterIprovesthatIn-depthreportshavearisenduringtheRevolutionfromthreeaspectsmainly.First,thereiscertainproportionoftheIn.depthreportsonthenewspaperatthattime;second,abatchoffamousreporterbegantowritetheIn-depthreports;third,thetheoryoftheIn—depthreportshassproutedatthismoment.Furthermore,thisthattheIn_depthreportschapteranalyzesthehistoricalbackgroundproduced,andprovesitiscertainthattheIn-depthreportsappearatthattime.ChapterIIindicatesthatmanypeoplethinktheIn—depthreportsofChinahaven’tappearedyetin1940’Sto1980’S,justbecausetheIn-depthreportsdecreasedsharplyduringthatperiod.AndthischapteranalyzesseveralreasonsthattheIn-depthreportsdecreased.First,fromtheangleofaudience,theylackthedemandfortheIn-depthreports;Second,fromtheviewofdisseminate,theydidn’trealizetheimportanceoftheIn—depthreports.ThereisnoIn—depthreportsconsciousnessintheirmind;Third,environmentofthesocietyatthattime,‘‘showing’’haveonthegeneralbeenpaidmoreattentionbythePartypaperofourcountry,but“explaining”havebeenignoredforalongtime,SOtheIn—depthreportshavebeenneglected;Fourth,fromthedivideoftheory,partsofIn—depthreportshaveincorporatedintothemassageforalongtime,thentheIn-depthreportsseemedtobeevenless.ChapterIIIexpoundsemphaticallythefactthattheIn-depthreportsprosperedinChinain1980’SinheritfromtheIn-depthreportsoriginatedfrombeforeandaftertheXinhaiRevolution.ThepaperAnalyzestheliterarystyleofthewesternIn—depthreportsatfirst,thenanalyzestheliterarystyleofChineseIn—depthreportsin1980’S.ThepaperpointsoutthedifferenceofabovetwoandcompareswiththeIn-depthreportsduringtheXinhaiRevolution,toprovethatChineseIn—depthreportsin1980’Sarenotexoticnessbutinheritproductfromthepasttradition.Keywords:China,In—depthreports,origin,theXinhaiRevolution引言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一词随着高普鲁的《深度报道论》引入我国之后,我国关于深度报道的论文和专著一时间纷纷涌现。

论报纸的深度报道

论报纸的深度报道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报纸的深度报道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5.1内容提要本文就报纸深度报道的原因、特征、采写及当前报纸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论述,就报纸的深度报道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f深度报道在我国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新闻界从1986年以来,耙深度报道单列成一个“品种”,深度报道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对新闻事实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关系、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向进行深入报道的新闻写作形式,也是社会报纸常见的新闻文体之一。

深度报道揭示的是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阐明新闻事实本身内涵的客观规律。

深度报道具有跟踪性、丰富性、立体性三个基本特征,深度报道可以给人以震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造成“轰动效应”,并能唤起读者与各界人士的参与意识。

之所以出现深度报道这种形式,是因为媒体竞争、社会责任、受众需求、人类认知心理等因素造就的。

深度报道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组成了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而整合报道、连续报道及系列报道则组成了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

其次深度报道的形式特征包涵了集合类深度报道和单项类深度报道。

其三,深度报道有其显著的思维特征,它注重新闻事实成因的探究,由其一点谈及其全,呈现出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思维网络,注重对新闻事实进行不同方向的观察并给予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求异思维形态,注重对新闻事实发展过程的跳跃性追踪报道,显示出一种持续而连贯的运动形态。

另外,深度报道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高屋建瓴、理性启迪、容量丰富、题材重大、纵深开掘等方面,使广大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其它报道难以达到的审美感受。

就如何加强深度报道和如何采写深度报道是本文思考的重点,本文在第三章从选题特征、新闻策划、采访要求、写作要求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深度报道的源起

深度报道的源起

深度报道的源起
1987年我国兴起深度报道热,新闻界将这一年称之为“深度报道年”。

这一年,《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的三篇调查性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既揭开了“深度报道年”的序幕,又充当了以“逆向思维”挖掘新闻深度的“领头羊”。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恐怕是每个记者都努力思考的问题。

纵观一些成功的深度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报道之所以能出类拔萃,引起社会关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在寻找新闻角度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逆向思维”。

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国内外深度报道的实例来探究逆向思维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总结并作出如何以“逆向思维”挖掘新闻深度的思考。

我国经济深度报道的历史演变-最新文档资料

我国经济深度报道的历史演变-最新文档资料

我国经济深度报道的历史演变继晚报、都市报浪潮之后,财经报刊风起云涌,一改软性的大众化、通俗化之风,以深度报道见长,我国的经济深度报道在经过近20年的探索演变后,逐渐走上成熟的轨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和发展1987年被称为是深度报道的崛起年。

正如学者杜峻飞所言,“自报纸出现以来,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

”这一年,出现《关广梅现象》(《经济日报》)、《鲁布格冲击》(《人民日报》)、《西部贫困探源》(《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人民日报》)等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深度报道作品,因而这一年也是经济深度报道的崛起年。

(一)经济深度报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为什么经济深度报道会在这一时期产生?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1.经济深度报道是社会变革的产物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新闻事业也就具备了把主要工作精力转向经济报道的条件。

特别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更为经济深度报道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经济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兴起,不仅是一种新闻体裁的创新,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的产物。

2.经济深度报道是一批精英记者主动探索的产物。

(二)这一时期经济深度报道的特征对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深度报道,有学者说,20世纪80年代末,深度报道有两大特点:经济报道的非经济视角;非经济报道的经济视角。

1990年3月11日至1990年6月10日,《经济日报》发表《迎奥运体育与经济系列谈》,一共14篇文章,近4万字,把只注重实况报道的体育新闻与经济报道联系起来,找到了非常寻常的角度,在体育和经济的结合处做了新颖的文章,大大提高了深度报道的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徘徊和衰落1992年南巡讲话发表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快,经济信息需求增加,一些新的经济类报纸问世。

经济报纸增加,经济深度报道的刊登量也增加,但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深度报道却下降了。

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一、述而不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中国电视节目中“大器晚成”的一种节目形式。

80年代中期,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日益繁荣,中国电视新闻界开始涉足这一崭新的领域。

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开播,这是中国电视新闻中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

大规模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出现应该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创办,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对深度报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很快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其收视率长期稳定在30%。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队伍不断壮大,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它定位于“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每期片长45分钟,是迄今为止中央电视台播的片长最长、最有深度的新闻栏目。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这些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

因此,它提倡“多报道,少评论”。

如对1996年6月26日至7月7日的《焦点访谈》作的统计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纪录事件和人物的11条,占总数的78.6%;从访谈形式上看,“访”多于“谈”的10条,占总数的71.4%,由此可见,《焦点访谈》“以叙代议”。

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重报道轻言论”的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从电视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评论的排斥是由纪实热曝光热的误导造成的。

热衷于纪实热和曝光热的电视编导或认为电视应该忠实生活的原型(以前《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栏目为代表);或认为电视还原生活是不够的,应该达到干预生活的目的(以《焦点访谈》为代表)。

这两种看法都认为主题先行似的电视形态不可取,认为电视不能成为附属于思想的画面工具。

有些编导甚至把电视评论与主题先行划上等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深度报道的源起与发展趋势
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是中国深度报道两次大的发展时期,那么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深度报道将迎来第三次大发展,其理念、操作方式等方面也将发生变革。

什么是深度报道?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对深度报道的概括非常简明而准确:“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明日之意义。


尽管研究者对中外深度报道的起源时间有争议,但对中国深度报道勃兴的时间高度认同,均认为深度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顺应改革开放潮流迅速崛起。

从1986年开始,带有思想启蒙功能的深度报道热持续发酵,连全国好新闻评选也设立了“深度报道奖”。

《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火灾反思的系列报道(《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和《命运备忘录》《大学生毕业成材追踪记》《武威收报事件》被公认为这一时期的深度报道代表作。

如今,无论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还是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都加大了深度报道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纷纷开设深度报道栏目或版面,以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