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无论寺观园林、皇家园林或私家园林,造园者顺应自然,利用自 然和仿效自然地主导思想始终不移。认为只要“稍动天机”,即 可做到“有真有假,做假成真”,外国人称中国造园为“巧夺天 工”。 纵览我国造园的范例,可见巧就巧在顺天然之理、应自然之规。 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秩序,撷(xie)取天然精华,布局 顺理成章。这种规律表现在众多的具体造景手法之中,如《园冶》 中论造山者“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 穷,洞、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 另有“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峥;构土成岗,不在石形之巧 拙;……”,“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 求,花木情缘易逗。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约十亩之基, 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曲曲一湾柳月,濯 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 桥”,对曲水流觞主张“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入瀑布, 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做瀑布可以利用高楼檐水,用天沟 引流,“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寄畅园的八音涧是 利用跌落水声造景的范例。无论古今园林,大水小溪都是人们喜 爱的造园要素。广泛利用天上降水,地下引流,池中挖井,高差
3、因地制宜,随机生动 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 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 随势生动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 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 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 主”。《园冶》中也多次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 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 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 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 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 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 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 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
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 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如避暑山 庄、圆明园、颐和园的景名,就是一定历史人物的审美 意识和文化素养对园林意境的追求。如“食蔗居”位于 避暑山庄松林峪山谷端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 至谷端景最佳之意。 以景名代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如 颐和园“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 水暖鸭先知”一诗;“秋水亭”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苏州网师园的 “月到风来亭”出自韩愈诗“晚年秋将至,长风送月 来”。 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 “怡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 广州越秀公园五羊群雕,揭示了羊城的美丽传说。南京 雨花台烈士群雕,表示了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白鹭洲 公园的白鹭群雕,点出了李白诗中“一行白鹭上青天”、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因借是利用外景来扩大空间的作法。小中见大,则是调 动内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 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效果。这多 用于较小的园林空间。利用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手法, 以小寓大,以少胜多,是中国画的惯用技法。李渔主张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园冶》要求做到“纳千顷 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掇山要“蹊径盘且长,峰峦 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在不大的的园 林空间内,不是抄袭自然,而是取其精华部位再现组合, 创造峰峦岩洞,谷涧飞瀑之势。苏州环秀山庄就是咫尺 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水天环绕 的典型佳作。取得小中见大的秘诀,不外乎山以动势取 胜,峦仿风云变换,峡谷进而仰视,林木层层覆盖,水 面宽而回环。俯可见山影云影;平可视曲水无尽;仰可 望峰峦洞穴。人们可赏、可游、可居、可食,足可见小 中见大无边的艺术效果。巧用对比反衬的方法,可以在 任何局限的小空间里,纳时空之一角,现无限之风光。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流传古今中外,经久不衰,一是有符合自然 碧霞祠 规律的人文景观,二是具有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画文学。“文因 景成,景借文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正是文、景相依,才更有 生机。同时,也因为古人造园,寓情于景,人们游园又触景生情, 到处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才使中国园林深入人心,流芳 百世。 文、景相依表现在大量的风景信息之中,体现出中国风景园林的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泰山被联合国列为文化与自然 遗产,就是最好的例证。 泰山的宗教、神话、君主封禅(shan)、石雕碑刻和民俗传说,伴 随着泰山的高峻雄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向世界发出了风景音符 的最强音。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大观园,以文学的笔调,为后人留下了丰 富的造园哲理。一个“潇湘馆”的题名就点出种竹的内涵,一则 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二则表现环境的清凉,三则反映了黛 玉的愁肠,实在深刻而生动。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以脍炙人口的诗句,把寒山寺的 钟声深深印刻在中国和日本人民的心底。
中国园林艺术是伴随着诗歌、绘画艺术而发展起 来的,因而它表现出诗情画意的内涵,我国人民 又有着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风尚,所以又具有 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的比德观,又使园林艺术带有“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于是顺着这条漫漫的历史长河,逐 渐形成了我国造园艺术的独特传统艺术法则与手 法。从全国范围而言,纵有南流北派、东西风格 之别,或受到西方古今造园艺术的影响,但中国 的园林艺术却始终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万变不 离其宗。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东西方造 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 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为 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 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 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 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 义的习俗。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 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 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如世外桃源,给人无限向往。如在造园 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入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 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 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 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拉长了 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绝路逢生的 无穷情趣。
再如植物配植。古人对树木花草的厚爱,不亚于山水。为了创造 种植条件,为了利用植物的人格化特征创造不同的意境,或利用 植物题名造景,都反映了在植物造景中“天人合一”的哲理。如 《园冶》中多处可见:“开林择剪蓬蒿;……在涧共修兰芷 (zhi)。”“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 “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杂树参天,……繁花覆地,……”, “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开荒欲 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梅”。“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古人在植物造景中,还找到一些规律性的配植方式, 丛植而成山林气氛,并突出植物特色,如牡丹园、月季园、菊花 园、蔷薇谷、桃花峪、芙蓉隈、杏化邨、梅花岭、松柏坡、枫林 晚、珍李坂、竹林寺、海棠坞、木犀轩、玉兰堂、远香堂(荷花) 等。清代陈扶摇(陈昊子)的《花镜》有“种植位置法”,其中 有“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 薰。”“梅花……宜疏篱竹坞”;“桃花……宜别墅山隈、小桥 溪畔”;“李花……宜屋角墙头”;“梨……李……宜闲庭旷 圃”;“榴、葵……宜粉壁绿窗”;“木樨……宜崇台广厦”; “紫荆……宜竹篱花坊”;“松柏……宜峭壁奇峰”;“梧、 竹……宜深院孤亭”;“荷……宜水阁南轩”;“菊……宜茅舍 清斋”;“枫叶飘丹,宜重楼远眺”。至于利用植物的性格内涵 进行造景者,多处可见,不再引述。 另外,对山石的玲珑巧安,对建筑的随机摆布,对蹬道的自然盘 曲,对天然风雨云雾的利用等,都是在探索了自然规律之后,才
Baidu Nhomakorabea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 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 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 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 “园林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 应”依乎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 丘陵多树等地,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 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 地,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种水、 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 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 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 为主,绿地应占有园林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 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 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 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 终不相宜“(红楼梦大观园)。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 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 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地“因借”手法,给有限的园 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 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 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 尽为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 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如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寄畅 园仰借龙光塔,拙政园平借北寺塔,玄武湖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 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晖,秋借红叶, 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强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 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 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 效果。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则起结开合给人们以韵律 感。写文章、绘画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放有收,由疏有密, 有轻有重,有虚有实。造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如果在一条 等宽的胡同里绕行,尽管曲折渐进,层次深远,确贫乏无味,游 兴大消。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园林艺 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 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 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风景园林是一个流 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特色之一。无 论是登临泰山,还是游览长江,沿途空间处处都有宽窄、急缓、 闭敞、明暗、远近之别,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呼吸脉 搏。以此为借鉴,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现代综合性园林 有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 游程,所以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 设施的景区布置、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可以仿效古 典园林的收放原则,创造步移景异的效果。比如景区的大小,景 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园林建筑的虚与实等等,这种 多领域的开合反复变化,必然会带来游人心理起伏的律动感,达 到步移景异、渐入佳境的效果。
第六章
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园林艺术观赏、品评的素质基础
一、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寺观园林以超凡脱俗、普度众生为宗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 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 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 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据园林的性质、地位 而定。 《园冶· 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 说,它表现了设计、主持人的意图起决定作用。意境指 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景存、境 皇家园林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 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