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
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的建筑特点基本反映了南京清中、晚期及民国初年南京的民居特色。
甘熙故居位于南京城南,东邻中山南路,南临升州路,叫南捕厅的一条小巷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
廊挂落花格窗”,这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清代古民居建筑,总占地21000
余平方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沧桑。可谓“南京的老古董”,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地处南京中山南路,目前统称为“熙南里”。
为什么是“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
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实际上,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
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
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
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
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一进套着一进,彰显明清建筑的神韵。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
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
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即青砖小瓦白粉马头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
统一,结构的多变,形成了民居造型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可谓匠心独到。多进穿堂建筑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构件,成为研究南京地区明清民居的宝库。
瞻园
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乾隆皇帝以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位于南京城南瞻园路。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瞻园也是南
京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瞻园分东西两个部分,大门在东半部,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一
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西半部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古建筑有一览阁、花篮厅、
致爽轩、迎翠轩及曲折环绕的回廊,这些建筑和回廊把整个瞻园分成5个小庭院和一个主园。静妙堂位于主
园中部,三面环水,一面依陆,堂之南北各有一座假山,水是相通的,西边假山上还有岁寒亭一座。园不大,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
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为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岁
寒(或“三友”)亭、扇面亭隐黔在香樟、女贞等常绿乔木形成的城市山林中,游人漫步于林中曲径或置于
亭中小憩有坐享林泉之乐之雅趣。南假山则采用土、石并用做法由绝壁、主峰、洞盒、山谷、水洞、瀑布、
步石、石径等组合而成,表现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达到雄壮、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
正是“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山前池畔、溪涧多植花草、灌木、藤萝,以免遮挡观赏视线山后黑松成
林并兼以红枫、银杏点缀其间,这样既可形成古木参天的山林气氛.又有四季色彩的对比与变化并可遮蔽一墙之隔园外的楼房、电线杆。北假山是以太湖石堆叠而成。临水石壁下有贴近水面的平桥山中有纵深的山谷。
谷上架旱桥还有低而平的较大石矶二层这是全国园林中的唯一孤例,可使石矶与石壁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石
壁挺拔高耸,石矶生动自然。另有高出水面9.5米的石屏置干平台之上,轮廓起伏明显气势磅礴从静妙堂远
观效果尤佳。山之东北角临池耸立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径,游人行于其上向上仰视,顿觉石壁耸峭悬崖
险峻,而低头俯视峭壁之倒影又反衬水池之深同时又打破了园墙的平淡呆板。其艺术处理可谓妙矣。整个北
假山体量得宜,轮廓丰富,真可谓山重山水重水,佳山妙水层出不穷。
瞻园是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园水体以聚为主,这样在较小的空间方能显出水面宽广、开朗.并为山林,亭、榭展开美妙的景色;再辅以分,使得水体漾泪曲折似断似续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北池水面最大.与池周山林、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全园水景中心,在其池面处理方面则采用开与合的对比法以取得“小中见大”
的艺术效果。北池之西北角水面弯入处,架立四折平桥。桥面低矮、濒于水面既可增加游览趣味,又使水池
一角更显得生动自然,产生广阔中蕴含深幽的意味。东北角由一孔平桥分隔出一小水池,环绕至北假山后山
脚下尽头处以狭窄的水湾收尾并伸入峡谷间,藏而不露有深远不尽之意境体现出“一水之漂,有江湖万里之情”。北池之西南角接一水涧经静妙堂西与南池相连。这种有源头有去处的水体布局蕴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
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瞻园的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哲学理念,有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南池位于静妙堂南池北紧贴水榭,池南濒临假山绝壁。池面也分大小二池。两池间散
点步石代桥,维持小池水位略高于大池,瀑布下泻时,于步石间形成散泉。步石贴近水面,并与池周石径相通。立于步石仰头南望,绝壁高耸。洞盒幽暗,石钟乳下垂显出山景奇观。步石造成水体远近二重空间,也
增加了园景的深度。水池西南角藤萝掩映,池岸蜿蜒曲折、凹凸相间,似与东部景区的水廊、水院一脉相承。愚园
愚园又名胡家花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园2号,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晚清金陵名园之一。
其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后该园易主徽州商贾汪氏,再易主为吴用光。乾隆以后,该园逐渐
败落。同治十二年,清代名人胡恩燮辞官归里,购下西园故址,光绪初年构筑愚园,建有清远堂、春晖堂、
水石居、无隐精舍、分荫轩、松颜馆、青山伴读之楼、觅句廊、依琴拜石之斋、镜里芙蓉、寄安、城市山林、集韵轩、延青阁、容安小舍、秋水蒹葭馆、栖云阁、春睡轩、柳岸波光、课耕草堂、啸台、养俟山庄、在水
一方、漱玉、小沧浪、竹坞、小山佳处、岸窝、憩亭、牧亭、西圃、梅崦、愚湖、鹿坪、界花桥、渡鹤桥等
三十六景,是为该园的鼎盛时期,号称“南京狮子林”。辛亥革命后,愚园被张勋辫子兵所据,三次革命时
毁于战火。其后虽有修复,抗战期间再次被毁,现仅存原水池和部分遗迹。
愚园巧妙地动用了借景的手法,在园外,近借凤台山,远借钟山,使有限的空间得以无限延伸;在园内,景点构筑用传统的对景手法,使各景点能相互渗透和借取,增加了双方的风景艺术价值。在水体处理上藏引
得法,动用了藏源、引流、集散、延伸等手法,让水面有流有滞、有隐有显,使水体活跃于园中,构成多变
的水景空间,生发无穷之意。愚园“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精在体宜”的设计原则,堆山理水的处理手法,
植物造景的运用等等,很多地方是值得今人借鉴和取法的;对研究南京的园林史也有较大的价值,确是江南
古典园林艺术中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王安石故居
在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今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内。因主塘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
谓半途上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 1084年,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神宗派国医到江宁府给他治病。病好
以后,他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排夺”,又称半山寺。明代亮山国划入皇宫
禁地范围内,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在半山国故址重建半山寺。咸丰时被毁,同治九年(187年)重建,宣
统时重修。
玄武门
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是南京城,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开始修筑的,历时21年建成。明南京城周长33.65公里,城高平均12米,宽10至18米。城墙以条石砌基,巨砖砌身,城砖用优质粘土和白瓷土烧成,每块重20斤到40斤。砖上还印有制砖府县和烧砖人的姓名和烧制日期。以糯米浆拌石灰作粘合剂,非常坚固。虽经年月的风吹雨打,至今还有20公里城墙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南京全城共有13座城门、1万3千6百个垛口、2百多个堡垒。规模最宏大的是正南方向的聚宝门(今中华门)。
中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