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________)轩邈.(________)泠.泠(________)千转.不穷(________)
鸢.飞(________)戾.天(______)经纶.(________)窥谷
..(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书。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5.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C.风烟俱净,天山
..共色。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三、语言表达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流飘荡(______)
(2)猛浪若奔.(______)
(3)互相轩邈
..(______)
(4)经纶
..世务者(______)
(5)皆生寒树
..(______)
(6)蝉则千转.不穷(______)
(7)窥谷忘反.(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四、句子默写
10.根据提示默写原文。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

(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的:__________。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

(5)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

11.根据《与朱元思书》的内容,按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一文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富春江水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泉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横柯.上蔽(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4.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和______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和______特征。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

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竹子),益奇而坚。

其疏数(cù,稠密)偃(卧倒)仰(上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其疏数.偃仰稠密
18.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环之可上
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C.其气之灵
D.是二者,余未信之
19.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20.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技”。

D.文中“造物者”“神者”都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
1.piǎo miǎo línɡ zhuǎn yuān lìlún kuī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缥”不能拼成“piāo”;“千转不穷”的“转”通“啭”,所以应读作“zhuàn ”。

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一种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

故A 项说法有误。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把握。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D.作者在第三段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是为了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景象,表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为后面写“息心”作铺垫,并不是为了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故选D。

4.D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D项“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读古今异义词语的辨析能力,要注意在句子翻译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

C.“天山”在文中的意思是天和山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天山”是山名,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欧亚大陆腹地,天山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四国。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

6.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解答时根据各个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判断。

A.“千丈见底”运用了夸张的修辞;B.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C.此句没有运用修辞;D. 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故选C。

7.(1)转: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2)反:通“返”,意为返回。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积累与识记。

要确定通假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通假字的意思。

(1)句意: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

转:通“啭”,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2)句意: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

8.(1)顺、随(2)飞奔的马(3)向高处和远处伸展(4)筹划(5)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6)通“啭”,鸟叫声(7)通“返”,返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奔”是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转”是通假字,通“啭”,鸟叫声;“反”是通假字,通“返”,返回。

9.(1)(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3)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4)(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从”,顺,随;“东西”,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戾”,至;“好”,美丽的;“韵”,和谐的声音。

10.(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解析】
【详解】
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要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

默写时,要注意俱、缥、碧、湍、荡、碍、蝉、猿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11.(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碍、奔、御、疾、湍、箭几个易错的字形。

12.(1)树枝(2)同“返”,返回
13.(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14.(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清(清澈)急(湍急)山高树多景美
1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6.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意
【解析】
【分析】
1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柯”是树枝的意思;“反”是通假字,通“返”,返回。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1)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清、深、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点。

据此即可完成填空。

1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思考即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此句写出水的速度快;结合对《三峡》的理解,可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感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分析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感情即可。

根据句意“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情感。

从内容上看,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年代:南朝梁
参考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7.B
18.C
19.(1)积石上面有的像高低相同的城垛子,有的像纵横支撑的房架子;积石旁边耸立着一座天然的小石头城堡,上面有个石洞像城门一样。

(2)历经千年也没有一次展现它的景致的机会,这本是劳而无功。

20.D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学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的意思是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

“箭”是竹子的意思。

18.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C项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其余三项的“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

19.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若”,像;“更”经历;“售”,展现。

“睥睨”,城上的矮墙。

“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似望楼一类的建筑。

20.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即可。

D.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

所以“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说法有误。

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柳宗元年代:唐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
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