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
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起源: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民间街头花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拉花"产生并形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无文字可考,但众说纷纭,或曰宋金,或曰元明清,或土生土长,或外地传入等,皆无确凿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传说罢了。
早在先秦,一条长约百里的驿道贯穿了井陉的东西,沟通了燕晋,成为天下九塞之六塞。
这种特有的通衢要塞之地,也成为历代民间游动文化的生存地带。
特别是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从人口密集战争少的山西晋南、晋中、晋东南于1373年和1388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井陉增添了一百多个晋籍村庄和数十个晋籍姓氏。
自然,一些外地民间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并在井陉开花结果。
"地拉花"的代表之一"庄旺拉花"《货郎担》的传人李氏,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民。
美妙传说:
其一,"拉花"是由一个叫"拉花"的村姑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编成的舞蹈,并以其名而命名的。
庄旺拉花"货郎担"中这种意味就很浓,他的歌曲"货郎谣"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很协调。
其二"拉花"即拉花。
此说在横涧一带最为流行。
传说,该村有一名叫杨名举的人,明朝万历时在河南任西华县县令,任满路过牡丹胜地洛阳时,将数簇牡丹带回,在以本村老君庙内以"花王"敬神。
从此每到花开季节,总吸引许多男男女女前往观看。
为纪念牡丹在井陉扎根这件喜事,一些民间艺人将其编为舞蹈。
因当时交通不方便,在近千里的路途中,牡丹花的迁移只能用人力拉运,故取名为"拉花"。
这样演员就出现了身背花、头插花、脸画花、肩挑花的无处不花的装束和与拉有密切关系的前倾、落步、撇脚的舞步姿态。
至今艺人任持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说法。
其三"拉花"是"拉荒"的谐音。
十年九旱的井陉,以及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
特点:
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
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
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
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容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
“下关东”等。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宫廷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
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大多为4/4拍,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
发展:
建国以来,井陉拉花进一步得到了挖掘继承,改革发展。
一九五七年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为中央首长做了专场演出,并受到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后,井陉拉花如日中天,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大型演出活动,享誉国内外。
国家著名舞蹈家贾作夫、赵宛花、资华筠等亲临井陉学习指导,使古老的拉花艺术焕发出勃勃英姿,在全国性舞蹈大赛中频频折挂。
现状:
从师承关系看,"拉花"在井陉流传到现在,主要是以祖传孙、父传子侄的传统保守方式。
如庄旺老艺人李树芳(1909-1989)11岁跟当时就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梅小学习"拉花",他又将技艺传给孙女巧玲、爱玲等。
其他"拉花"大体与庄旺相同。
近年来,井陉拉花各流派拉花老艺人相继谢世,大量拉花技艺不能真传实教,使拉花濒临危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