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闸争议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水闸争议再起
11月3日,今年由于鄱阳湖水量提前退至低水位,湖区湿地被万亩蓼子花覆盖。图为一名儿童在鄱阳湖都昌湿地花海玩耍
季节性湖泊
11月23日,江西省环保厅发布信息公示,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江水道上,建造一座3公里长的泄水闸,利用这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持续时间延长等问题。这不是鄱阳湖水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围绕鄱阳湖拦水建闸(坝)的问题,十几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等句描写的就是鄱阳湖上渔歌互答、湖面浩渺的意象。整个鄱阳湖都在江西省境内,75.4%的水源来自上游的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五条入湖河流,鄱阳湖湖口在正北面,经由40公里长的八里江水道与长江干流相连。鄱阳湖水量占长江流域的15%,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是长江的重要水源。
长江、五河、鄱阳湖之间,形成了一种联动的江、河、湖关系,这让鄱阳湖成为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
每年4~6月,上游五河河水注入,让鄱阳湖水位从4月开始抬升。到7~9月,长江洪水出现,鄱阳湖作为“长江之肾”,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大量江水涌入鄱阳湖,湖区水位大幅上涨。因为鄱阳湖整个湖面较浅,水位变化会导致湖面范围剧烈的变化,冬季的浅水滩、泥滩、草洲会随着夏季涨水迅速变成湖面。从10月份开始,湖中水位逐渐下降,直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地势高的湖面此时会变成一片草原,地势低的地区会在枯水期脱离主湖区,形成相对独立、大小深浅不一的子湖。
这样枯水期/汛期交替的节律,如今因为三峡大坝等一系列上游水库的影响,开始发生明显的人工干预后的变化。
按照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的说法,近十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化的新变化,造成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难于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周边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10月22日,在重庆市云阳县“阳凤山庄”远眺长江与县城。当天云阳水域水位达到172米,三峡蓄水正在向“最后3米”冲刺。三峡大坝从9月10日开始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鄱阳湖比往年正常的枯水期提前了30多天
一种解决方法是,在湖口建造一座2993.6米长,有64个泄水孔的水闸。这个水闸在汛期闸门全开,江湖连通,不干预长江向鄱阳湖泄洪。在汛末开始逐步控制水位,拦住要倾泻回长江的洪水,从9月至次年3月,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控制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以保持鄱阳湖湖区面积。初步估算,这座枢纽工程需要总投资128.85亿元,每年运行费用约1.21亿元。这一次,江西省为水闸提出的新理念是: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生态争议
11月23日公示一发出,立刻引起了环保界的大规模反应。实际上,近几年来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正反意见一致有激烈冲突,除了水利问题,最核心的争议是围绕候鸟、江豚等生态保护问题。
根据水文记录,鄱阳湖在洪水位21.69米时,湖泊面积达2933平方公里;在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0.20米时,湖泊面积仅为146平方公里。湖泊水位大幅度的季节变化为鄱阳湖洲滩湿地
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使得鄱阳湖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鸟类越冬场所,平均每年有34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最多的年份达到73万只。世界上95%以上的白鹤和75%以上的东方白鹳在此越冬。
水闸支持者认为,控制枯水期水位,能减缓湖区湿地的提前出露,避免过早形成一片荒滩。水位下降意味着食物减少,与此同时,水位下降也给受珍禽价格飙升诱惑的盗猎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按照南昌大学胡振鹏等人所作《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的研究结论,无论丰水期还是枯水期,高水位反而会导致候鸟取食困难,有可能使候鸟数量减少。当枯水期水位较低时,“如果科学管理碟形湖的水位,对候鸟越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但主湖区水位太低,对候鸟越冬不利”。
上图:2016年11月29日,大批白鹤陆续飞抵鄱阳湖越冬下图:2014年1月19日,江西余干县康山大堤鄱阳湖区内戏水的江豚
对于鱼类、江豚等水生生物保护,工程公示中提到,水利枢纽工程在枯水期保持湖泊一定的水位,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将增加湖区鱼类的生活空间,可降低被捕捞的概率,并有利于鱼类越冬。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研究员姜加虎反对这种说法:“湖泊经过建闸控制后,原江湖间的水力直接联系被隔断,湖泊丧失了自然吞吐江河的能力,鱼类资源得不到来自江河的适时补充,重要产卵场地随之消失。湖泊建闸控制后,水位起涨与水稳回升不同步,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自然繁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水闸对江豚的影响。鄱阳湖被视为江豚的最后避难所,现在长江江豚总数不足600头,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最多。如果枯水期水位抬高,湖区水面扩大,按照水闸推动者的说法,湖区内渔业资源增加,江豚的食物更加充足,而且降低了船舶航行和“斩秋湖”“电捕鱼”对江豚的伤害,也减少江豚因为水位急降搁浅的危险,但江豚是否会因水位急降而搁浅,这还是一种令人存疑的说法。江豚经常在鄱阳湖与八里江河段洄游,鄱建办承认修水闸会让江豚的迁移受阻,解决办法是在水闸上留出了4孔60米宽的大闸,让江豚过闸。
鄱建办认为,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60米宽的大闸是足够能让江豚自由过闸的。一是江豚依靠自身声纳导航,能顺畅游弋实验室2米宽的水道;二是历史上江豚能自由通过20米宽的桥孔。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认为,这4个桥孔能否真正使用还是个问题:“60米的孔让江豚巡游,是没太大问题,问题是60米水闸全打开,过水能力很强,就不可能控制上游的水位了。”
“今后真正运行起来,很可能闸门是部分关上的,实际只是下面给江豚留一个60米长的缝。这条缝的水流流速会达到每秒6米以上,江豚是不可能顺利钻过去的。”周建军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持反对意见,WWF认为,拟建的鱼类洄游通道、豚类迁移通道建设方案在国内并无十分成功的先例,无法确保消除巨大的生态风险。
争议30年
人力控湖,在江西省是一个老话题。最早1980年提出时,还是为了防洪,当时上游省市采取新的防洪方案,导致下游鄱阳湖水位抬高。江西省提出修一座高25米、蓄洪量达到100多亿立方米的水坝来削减洪峰。
此时反对的还是长江中游相邻省份,这些省份担心如果遇到洪水,鄱阳湖不分洪,上游平原地区就有水患的危险。
到了90年代,防洪的思路变成了防枯水,江西省就提出了《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设想》,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