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办起了自己的附属中学 ,如中华大学办有湘校 、渝校两 所中学 ,武汉大学在乐山开办有附中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 有昆华中学等[4 ] (P26) 。无论是高校携同西迁或是新设之 附中 ,虽然为数总计不过十几所 ,但凭借其高校显赫的声 名及有力的师资保障 ,影响不容小视 。现根据有关资料 , 将抗战时期西迁高校的附属中学列表如下 :
2005 年 7 月 第 7 卷 第 4 期
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ly 2005 Vol17 No14
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①
冉 春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其一 ,国立中学的创办 ,是国民政府战时教育应变的 一大措施 。在抗战爆发后 ,因为战事紧张 ,很多处于战区 的中学无法继续维持而被迫自行解散 ,加之大片国土沦入
敌手 ,造成大批失学中学生向后方四处流亡 。国民政府教 育部面对这种情形 ,便开始着手收容这些失学中学生的工 作 。先是通告失学中学生前往登记 ,分发至各公私立中学 减免学费入学 ,随之成立以省名命名的各临时中学和中小 学教师服务团 ,开办中山中学班登记收容战区流亡来的失 学中学生[1] ,后因陆续迁来的学生数量日益增加 ,教育部 便改办成一批战时国立中学 ,承担起收容战区失学中学生 的主要责任 。教育部为了救济青年失学学生并发挥教育 功能增加抗战实力的目的 ,先后于抗战期间创办了 34 所 国立中学 。从狭义上说 ,部分国中就是由原战区公私立中 学在转迁西部的过程中直接改设的 ,如国立八中 、十四中 、 十八中 、二十一中 、二十二中 、汉民中学 、东北中学 ,还有一 部分是先在战区设立后再转迁于西部 ,如国立一中 、东北 中山中学 。从广义上说 ,所有国立中学都是为救济收容战 区流亡后方的战区中学教师和学生而设 ,34 所国中里仅 有 3 所未曾涉足西部 ,而且其中很多学校自创办之日起也 随着战局不断变化而四处流亡迁徙 ,成为名副其实的“流 亡中学”,加之其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和招生目的的针对性 以及生源的特定性 ,成为抗战时期中学西迁中一个尤为引 人注目的组成部分 。
后与文华二部等校合并为“鄂湘教区联 合中学” 系西南联大西迁后开办
乐山
系武大西迁后开办
湄潭 贵州平越
系浙大西迁后开办 系交通 大 学 唐 山 工 程 学 院 与 贵 州 省 教 育厅合办
其三 ,各公 、私立中学的独自西迁 ,是战时西迁中学的 主力军 。随着战区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中学通过不懈努 力 ,克服重重困难 ,陆续迁到了战时大后方 。这批中学多 来自上海 、江苏 、湖北等省市和平津地区 ,山东 、山西 、湖 南 、安徽等省也有一些中学进行了迁移 。其中以迁入四 川 、重庆地区的中学数量为最 ,也有的在云贵陕甘等省择 地重建校址 ,还有一部分迁往鄂西 、湘西的偏僻山区 。这 批中学包括原战区的一些省立 、市立中学 ,如 1938 年 6 月 武汉告急时 ,湖北省教育厅即令武汉的大部分公立学校往 鄂西方向分别撤退 ,其中中学的转移情况如次 :武昌高级 中学迁恩施 ,武昌第一女中迁公安 ,武昌第二女中迁崇阳 , 武昌初级中学迁蒲圻 ,汉阳初级中学及鄂东各地的公立中 学同时亦奉命西迁[5] 。次月初 ,汉口市立一中 、汉口市立 一女中等校也退至建始组建联合中学[6] 。当年秋季 ,湖北 省内大部分公立中等学校都已经相继转移到了鄂西北各 县 ,并由湖北省府出面将其全部整合为湖北联中 ,省政府
国立十四中 贵州贵阳
京 、苏 、浙 、皖 、赣等省失学学生 察 、绥 、冀 、鲁等省失学学生 晋 、鲁 、冀 、察 、绥 、平 、津及东北等省失学学 生 冀 、鲁等省失学学生 晋省退陕学生
皖省退陕学生 皖省退川学生 豫省退陇学生 湖北及湘北撤退学生 武汉撤往四川学生
中央各机关公务员子女
1938 年 2 月筹设于陕西安康 ,1939 年 10 月迁至四川阆中 1938 年 2 月筹设于湖北郧县 ,1939 年 2 月迁至四川绵阳 原安徽颍州中学 、颍州女中和颍州师范学校合组改设
备 注 1937 年 2 月筹设于河南 ,1944 年 4 月迁至陕西城固
国立二中 四川合川 京 、苏 、沪 、浙 、皖 、鄂等省失学学生
国立三中 贵州铜仁
国立四中 四川阆中
国立五中 甘肃天水
国立六中 四川绵阳 国立七中 陕西洋县
国立八中 湖南乾城
国立九中 国立十中 国立十一中 国立十二中
四川江津 甘肃清水 湖南武冈 四川长寿
关键词 :抗战 ;中学 ;西迁 ;西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Ο413X(2005) 04Ο0030Ο08

抗战时期的中学西迁 ,实为日寇侵华所迫 。早在日本 侵占东北后 ,就强行关闭了我东北三省境内所有学校 ,随 之利用我原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所谓的整顿 、恢复和发展 , 将整个东北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完全纳入其殖民主义的教 育体系 。抗战全面爆发后 ,日寇又在所占领区域对我文教 事业进行破坏和摧残 ,不少学校成为废墟 ,广大师生流离 失所 。为免重蹈东北境内学校的覆辙和尽量减少教育事 业的损失 ,很多位于战区的学校纷纷迁往抗战大后方的西 南 、西北地区 。在这场特殊的教育西迁中 ,西迁中学按其 主办性质及所属关系 ,其迁办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 类是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面将各西迁中等学校及其师生 重新组合而创建起的一些国立中学 ;一类是伴随着各西迁 高校而前往西部的有关高校的附属中学 ;再就是以各校为 单位整体迁至西部的各公立 、私立中学 ,后者既有省立 、市 立 、县立者 ,亦有由私人或某些组织 、团体主办者 。
其二 ,高校附中的转迁 ,是战时高校西迁的随行者 。 这类西迁中学 ,应以南开大学附中分校的创办为其嚆矢 。 早在 1936 年初 ,时为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因禁烟会议 之便入川 ,因“默查敌寇野心欲望无穷 ,而教育事业不可一 日终止 ,故即决意在渝另建中学”。其返回南京后面谒国 民党总裁蒋介石 ,征得后者的大力支持及捐助五万元捐 款 。这所定名为“南渝中学”的新校于当年 2 月便开始在 重庆沙坪坝动工 ,暑期过后即行招生开学 。一年后 ,抗战 爆发 ,大批原南开中学退往后方的师生自然相率投奔而 来 ,幸亏渝校各项建筑多已齐备 “, 各项计划之未雨绸缪 , 故能迅赴事机 ,切合需要”[2] 。1938 年 9 月 ,南渝中学董事
现将当时设于西部各省的国立中学列表如下 :
Ξ 收稿日期 :2004Ο12Ο27 作者简介 :冉春 (1978Ο) ,男 ,汉族 ,四川达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
·30 ·
表一 :战时设于西部地区之国立中学情况表 ②
校名
百度文库校址
主要招生对象
国立一中 陕西城固 冀 、察 、绥 、平 、津 、苏等省失学学生
国立湟川中学 青海西宁
港澳等地侨生
东北失学学生
招收战区入滇学生
东北撤入关内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1941 年 8 月设于四川永川 ,1943 年 7 月迁至四川荣昌
原国立东北中学与四川三台私立国本中学合组改设 原安徽太和的鲁苏豫皖边区中学改组而成 ,1945 年 2 月迁山阳 原私立山东成城中学迁安徽阜阳改设 ,1944 年底迁至陕西 汉阴
原私立黄魂中学 、新民中学和中华中学合组改设
1934 年初设于北平 ,1936 年 12 月迁至南京 ,1937 年 11 月又 迁湖南湘乡 ,1939 年 6 月再迁威远
原为私立汉民中学改设 ,1944 年转迁广西百寿 、贵州榕江 原北平的私立东北中学迁川后改设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黔江中学改为国立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河西中学改为国立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湟川中学改为国立
较之公立中学 ,数量更多的原战区私立中学也加入了 这场声势浩大的西迁运动 ,其中有个人出资开办的 ,比如 孔祥熙任董事长的太原友仁中学 ,也有由某些团体组织捐 资办理的 ,位于重庆上清寺牛角沱的江苏复兴中学是由江 苏省青年协会设立 ,而迁至重庆江北的南京青年会中学 , 顾名思义乃本是由南京青年会所设立 。作为私立中学里 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会学校在这场西迁运动中更 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939 年夏 ,中国境内有基督 教中学 196 校 ,除在四川等西部各省共有 25 校外 ,其余多
原设于重庆青木关 ,1941 年易名后由位于贵阳的中大实中 改称国立十四中
国立十五中 四川荣昌 川境各儿童保育 、教育机关毕业生
国立十六中 四川永川 国立十七中 四川江津 国立十八中 四川三台 国立二十中 湖南芷江 国立二十一中 陕西山阳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原国立东北中学学生 湘 、黔 、桂 、粤四省各保育院学生 鲁 、苏 、豫 、皖退出学生
校名 私立光华大学附属中学 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中学 孔学院附属中学 国立社会学院附属中学 武昌中华大学附中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中 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大夏大学附设中学 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中法大学附属中学 南开中学 文华中学
昆华中学
武汉大学附中
浙江大学附中
贵州省平越高中
表二 战时西迁高校附中情况表 ③
国立二十二中 陕西汉阴 鲁 、苏 、豫退出学生
国立女中 四川合江 战区失学女生
国立华侨一中 云南保山 暹罗等国归国侨生
国立华侨二中 四川綦江
国立东北 中山中学
四川威远
国立西南 中山中学
云南昆明
国立汉民中学 广西桂林
国立东北中学 四川三台
国立绥远中学 绥远临河
国立黔江中学 贵州安顺
国立河西中学 甘肃酒泉
·31 ·
都迁入西部地区 ,但几经辗转 ,最终迁定后的所在地却相 距甚远 :如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 ,而其实验学校却在贵 阳 ;还有的附中因为高校合并的关系 ,自身的校名在西迁 后也发生了变易 ,如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因北平师大与北平 大学 、北洋工学院合而复分 ,最终方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 学院附属中学[3 ] (P93) 。当时 ,还有一部分高校在西迁后也
·32 ·
主席陈诚同省教育厅长陈剑修分任正副校长 ,下设 22 个 分校 ,属于中学性质的有 :恩施 、武当山 2 所高中分校 ,恩 施 、均县 2 所高中女子部 ,来凤 、利川 、鹤峰 、兴山 、郧县 、保 康 、宣恩 、均县 8 所初中分校[2] 。相对鄂省联中来说 ,江苏 省立联合中学的西迁过程则更为艰辛 ,其从江南辗转跋涉 而至巴蜀 ,并于 1942 年 8 月改名为江苏省立旅川临时中 学[7] 。
会一致议决将校名改为南开学校 ,除呈请教育部备案外 , 还将当年的 10 月 17 日定为该校成立 25 周年纪念日 ,使 其名正言顺的接过天津南开学校的衣钵[2] 。随着战局的 变化 ,很多其他高校的附中也随同本校陆续迁到了西部地 区 。这批中学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西迁后的情况却比较复 杂 :有的附中是在所属高校本部所在地就近择址办学 ,如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中与其本部俱迁到四川江津 ,国立社 会学院附属中学迁至重庆青木关 ,距其校本部所在地壁山 亦为不远 ;有的附中乃是随所属高校之分部一同西迁 ,如 私立光华大学本部避入上海租界 ,而其分校与附中西迁至 成都西郊 ;更特别的是 ,有的高校附中虽然与其所属高校
摘 要 :抗战期间 ,为应抗战救国和培养人才之亟需 ,敌占区各中学纷纷迁往偏远的西南 、西北等地坚持 办学 ,这不仅使我国中等教育得以维持发展 ,也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并对其西迁所在地教育事业的发 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因此 ,回顾和研究抗战时期这场艰苦卓绝的中学西迁的历史 ,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中 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对今天西部地区的教育开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
原址 上海 上海
南京 武昌 武昌 南京 南京 上海 北平 北平 天津 武昌
新址 成都西郊外草堂寺 四川 四川涪陵 重庆青木关 重庆南岸米市街 江津德感坝 贵阳 四川万县 贵阳 陕西城固 昆明 重庆沙坪坝 云南镇南
昆明
备注
随同济大学转迁多地
中华大学在湖南湘乡另办有湘校 ,后改 名中华中学 后改为国立第十四中学 后改名为伯群中学 后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