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师培训新理念 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教师培训:新理念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提升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如何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大规模推动,教师培训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起来。在回顾近两年来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课程实验的推动过程中,教师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有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使教师培训更加规范有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有必要就相关问题实行研究,持续探寻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近两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相关培训工作的要求,各地展开了广泛的新课程教师培训,不但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问题,结合案例实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不过,如何将先进理念使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仍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困惑。
很多教师反映,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培训者介绍的理念非常好,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似乎也已经明了,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起来却很难。面对传统的培训模式与新课程新要求的冲突,如何更新培训观点,变革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专家明确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点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点必须先‘走进’,没有教育观点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新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将走样、走味,一旦遇到困难或防碍,最终必将回到老路上去。所以,在教师培训中,必须首先抓好通识培训,抓好教育观点的转变。当前,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点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专家提醒:“不要小看通识培训的作用,要引导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在转变观点上下功夫。对于教师来说,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指导,是教育思想的引领。”
据来自实验区的教师反映,绝大部分教师在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用到日常课堂上,这种困惑始终困扰着教师。这表明,教师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都要面对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正如一位校长所言:“培训仅仅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持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实行重组,才能持续适合新的变革。”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提出,当前,为适合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系统的培训,也就是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还有一些专题培训,比如综合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教学方式的改变,评价与考试改革,学校课程开发等,主要围绕这些专题展开讲座、研讨、交流等;二是展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这是后续培训的关键。
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实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的最为有效的办法。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但仅在于岗前培训,也不但仅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更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而理应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水平的显著提升是在教学实践中。
据相关人士介绍,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两个观点:一是教师事关重大;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
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所以,把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理念之三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
究竟哪种培训方式对教师协助最大?一项调查显示,83%的教师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的研究、反思、改进,而不但仅是听几场报告,看几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展示”,搞几次有影响的课堂教学研讨或开放日活动。
来自实验区的经验表明,除了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外,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持续提升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水平,提升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水平,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专家指出,教师的研究是立足于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实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而且,这种研究是以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为例的研究,围绕着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一系列的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实行教学,课后实行反思、交流。
专家强调,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理应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协助每一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实行个案研究,促动教师持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实行剖析,协助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动学生的发展。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这理应成为教师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模式之一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
如何展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展开“以校为本”的教研,要具备三大要素,一是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行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实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升水平的专业人员。二是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升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记者在实验区采访了解到,一些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棘手问题,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进。对此,有的学校将问题分类,结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一同来“会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教师普遍认为,在办公室随时随地的交流对自己协助非常大。由此可见,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力量。三是专业支持。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推广“同伴互助”这个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但明显缺少了纵向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教师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强调,“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构成校本教研制度,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模式之二让参与式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他们迫切需要的不再是在几千人几百人的大会场上聆听专家的报告,而需要更加广泛的、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过去的培训,一般来说是请专家开讲座,或组织听课、评课,这种方式效果是有的,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