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论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2、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3、观察法与实验法:
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
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行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
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工水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用)
5、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
定性研究: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
6、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7、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
8、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每个标题后面要再写一句话解释)
(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文献综述、理论综述)
(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用随机化原则,再写几条随机化的方法
(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行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行控制
(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方式写一下
(5)报告撰写:自由发挥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
(一)主试对被试的影响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生影响
2、实验者效应
(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色等
(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
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
②实验的自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
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
(1)定义: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
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包括: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自己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力去做,提高效率
②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
舒缓的现象
(3)要求特征的消除
①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用)
二、变量
(一)自变量
1、自变量的分类:①刺激特点自变量②环境特点自变量③被试特点自变量
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由于不同的指导语/实验任务造成的差别)
被试特点有一些可以操纵,有些则不能操纵
2、操作定义
(1)定义:用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行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
【例】挫折感
抽象定义: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生的情绪感觉或反应。
操作定义: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如幼儿正在玩一个他十分喜爱的玩具的过程中,突然告诉他不能玩,或禁止继续
玩,此时幼儿的反应就是挫折感的反应
儿童的智力: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学习态度:学期学生上
课的出勤率;疲劳: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
(2)作用: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3、自变量的水平:至少有2个水平,具体几个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而定,一般不超过4个
4、零结果
(1)定义:自变量操纵行为的失败,常被称为零结果
(2)原因:①实验者作出自变量是重要的猜测可能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正确的
②实验者未能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例】给小孩奖励,看奖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A组给1块糖,B组给2块,可能因为差别太小而无效,此时就是由于主试未能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若A 组1块糖,B组10块糖或更好的奖励,则结果会出现不同
(二)因变量
1、因变量的分类:客观指标中,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最常用,主观指标主要是被试的口语记录
2、对被试的控制:
(1)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主要通过指导语来实现
(2)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3)因变量的信度(可靠性)(4)因变量的效度(有效性)
(5)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①高限效应:任务过于容易,所有水平的被试都能取得很好地结果天花板效应
②底限效应:任务过于困难,所有水平的被试都能获得很差的结果地板效应
(三)额外变量
1、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它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
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自变量的混淆
2、额外变量的来源:①实验仪器②实验环境③主试④被试⑤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⑥数据和统计分析
3、额外变量的控制
(1)消除法或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具体措施:①直接消除额外因素:隔音室/暗室②双盲③提高实验的标准化与自动化程度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随机化法:随机化有两重含义:抽取样本的随机化和分组的随机化。
随机化是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常用的方法,随机化法不仅适用于被试,也适用于刺激的呈现
(4)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访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被试较少的情况
(5)抵消平衡法: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抵消平衡法主要作用是控制顺序误差、空间误差、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6)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方法
方法:①协方差分析②剔除极端数据
4、中间变量与调节变量
(1)中间变量:如果在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时,自变量通过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就称M为中间变量
(2)调节变量: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指导方法的关系,往往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学生一般自我概念与某项自我概念(如外貌、体能等)的关系,受到学生对该项自我概念重视程度的影响
三、实验效度(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一)实验的内部效度
1、定义:指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2、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1)历史:前摄历史因素包括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后摄历史的是指在实验过程,与实验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
(3)选择: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
(4)测验:前测验所带来的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5)被试的亡失:被试中途退出实验或者死亡
(6)统计回归:选择了在某一方面具有极端分数的被试,前测具有极端值,实验处理后的后测分数有向中间值回
归的趋势
(7)仪器的使用:仪器使用不当或者仪器失灵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最常见的是交互作用)
(二)实验的外部效度
1、定义: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
2、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前测可能会增加或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由于抽样的错误,使被试的样本具有某种特征,这种特征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进行随机取样。
(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被试在实施处理前了解实验的安排或者因参加实验而受到暗示,那么被试可能会产生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同一组被试在短期内接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时,前一实验处理往往对后一实验处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关系
(1)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在内部效度的前提下提高外部效度
(3)基本研究比较重视内在效度,而应用研究则比较重视外在效度。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I
1、按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划分:①真实验设计(被试随机化、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控制)
②准实验设计(被试不能随机化,但是可对额外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③非实验设计(不能对被试进行随机化,不能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2、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分为: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基本实验类型I
(一)真实验设计(①完全随机化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③随机化区组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指用
随机化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
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
试实施不同的处理(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随机分配被试实验组O
1
X O
3
O
3
—O
1控制组O
2
O
4
O
4
—O
2
注意:实验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外,其他各方面均需与实验组保持一致
A: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在做统计分析的时候,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方法:①检验②曼—惠特尼检验或中位数检验),也可以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
【案例】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实例分析
实验名称:沃坦阿贝、黑尔和洛马克斯研究
实验背景:8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热衷于报纸上文娱性的报道,很少关注新闻报道,即使优秀的学生也缺乏根据新
闻报道的题目预测内容的能力
实验目的:通过一系列教学程序和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根据报纸标题预测所报道内容的能力
被试:随机抽取了46名8年级的学生,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布置一组
另一组为控制组,仍接受常规阅读教学
对两组学生进行前测:阅读20个标题并预测其所述内容
随机指被试是
实验处理:用3周时间,对实验组进行标题阅读教学,对控制组进行常规教学 后测:对两组学生进行后测
记分方式:对前测后测所预测内容实施五点量表的客观记分标准
• 0分表示对标题所含内容未正确预测任何内容 • 1分表示预测标
题所含内容基本不正确
• 2分表示预测标题所含内容难以确定 • 3分表示预测标题所含内
容基本正确 • 4分表示预测标题所含内容完全正确
统计方法:协方差分析,前测分数作协变量 结果: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随机分配被试 随机分配被试 实验组
X O 1 控制组
O 2
【案例】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的实例分析
实验名称:卢仲衡等的研究项目“初中一年级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协作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 被试:北京小升初的学生随机选择,分为两个班,实验班和控制班 程序:时间为一个学期,然后进行后测 结果的分析:t —检验 结论: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如右图) 【案例】随机多组后测设计的实例分析
实验目的:儿童在识别物体时,物体的清晰度和识别能力的关系
自变量:物体的清晰度:高、中、低(100副图片) 因变量:被试命名图片的准确率
被试:36名4-5岁的儿童,随机分为三组,随机分配到三个处理水平,每组12人
实验
实验
实验任务:依次说出每幅图片的名称
结果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成对比较,进行两两之间的检验)结论:
(4)控制组的作用
①控制在实验处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额外变量:历史、成熟、测验、仪器等
②作为判断实验处理效果的基线
③在某些情况下,要考虑设置安慰剂控制组,尤其是药物实验中
2、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最重要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得到交互作用
主效应:指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如:学习动机(强弱)与智力(高低)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交互作用效应:指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
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即:一个自变量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水平上起作用
【注】一个2ⅹ3的实验设计有1个交互作用,6个实验处理;
一个2ⅹ3ⅹ3的实验设计,有4个交互作用(),12个实验处理。
(1)实验处理的自变量安排
①2X2因素设计,即有4个处理的安排②2X3因素设计,即6个处理的安排
B
b
1b
2
A a
1
a
1
b
1
a
1
b
2 a
2
a
2
b
1
a
2
b
2
(3)2X2X2因素设计,即8个处理的安排(4)2X3X3因素设计,即18个处理的安排
a
1a
2
【例1】多因素设计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的效应
•实验目的:探讨教学方法和教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 2×2完全随机化实验,自变量A:教学方法(1:自学辅导;2:传统教学)
自变量B:教师教龄(1:2年以下;2: 5年以上)
因变量:学生成绩
•四种实验处理水平:①自学辅导2年以下②自学辅导5年以上③传统教学2年以下④传统教学5年以上
【例2】
b
1
b
2
b
1
b
2
c
1
c
2
c
1
c
2
c
1
c
2
c
1
c
2
3、随机化区组设计
(1)定义:随机化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某种标准分为不同的组(区组),每个区组的被试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2)原则: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同质”
(3)优点:把被试进行分组,使得被试的个体差异分离出来,使实验处理的效应更纯粹
(4)应用:以随机化区组两因素设计为例
①假定一个实验有两个自变量A和C,每一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因变量是操作器上测试的分数
②已知被试的智力水平会影响因变量,在实施处理之前,对被试进行智力测试
③在智力测试的分数上,将被试划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由4名被试由智力分数相同的被试组成,都随机接受两因素各个水平组合的全部实验处理
(二)准实验设计
特点:①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化抽样②获得的因果关系的结论不是十分准确,但是可能是合理的
③准实验的实验情景更接近自然,人为性较低,结论的外部效度很高
适用情况:①自量为被试变量时,很难把被试分配到不同处理水平上(性别、年龄、人格等)
②自变量不被试变量,际情况不能进行随机分配(班级、民族、失业、居住地等)
类型:①单组准实验设计②多组准实验设计③交叉滞后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定义:对被试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多次的系列前测和系列后测,前测与后测之间插入一个实验处理
特点:①只包含一个实验组②多次前测和后测;且前测和后测的次数相等,时间间隔相等
优点:①可以较好地控制“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②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③可能控制统计回归
缺点:①无控制组:不能控制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②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不易受到充分控制
③多次实施前测验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影响被试在实验处理后的成绩
应用案例1
①实验目的:探讨某种药物对治疗低血压是否有效
②被试:一组低血压患者
③程序:患者每隔两天测量一次血压,共测量了8次,在第4次和第5次中间给被试服药
④结果:看实验处理前后趋势的变化(即实验处理前后的回归直线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案例2: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特点:包含一个实验组接受多次实验处理,处理和不处理交替出现,时间间隔相等
【例】实验目的:某种降压药是否对高血压患者有效
被试:50名高血压患者
程序:①实验共进行100天,每位患者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量血压;
②每十天作为一个时间段,把患者在这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值作为该段时间的血压
③共10个时间段中,5个是服药时间段,5个是不服药时间段
2、多组准实验设计
类型:①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②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③平衡设计
(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
优点:①控制组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②前测验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
缺点:
①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来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该设计的效度②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验,因而其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去
【例】评估美国学前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效果
被试:①实验组:一组观看节目的学前儿童进行阅读测验
②对照组:学前儿童的哥哥姐姐几年前进行同一测验的现成数据
额外变量的控制:①出生顺序②经历不同(多看组和少看组)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定义: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合而成
【例】工人制定工资刺激计划程序是否能解决无故旷工的问题
①参与组:一组工人参与制定和发展工资刺激计划
②施加组:不参与,只是向他们宣布已经制定的计划
③实验周期:实施工资刺激计划前的12周和计划实施后的16周
(3)平衡设计
定义:平衡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
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的采用轮换的方法。
(主要是对实验顺序进行处理)
①平衡对抗设计:由于前一实验处理容易影响后一实验处理的效果,出现由于实验处理的顺序导致的误差。
通过
对实验处理顺序的控制,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实验处理的顺序导致的误差
②转轮设计:实验的内容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因而有必要使实验内容的先后次序轮换,消除实验时间导致
的顺序误差
组A X
1O X
2
O X
3
O X
4
O
组B X
2O X
4
O X
1
O X
3
O
组C X
3O X
1
O X
4
O X
2
O
组D X
4O X
3
O X
2
O X
1
O
注:每种实验处理在每行和每列中仅发生一次
【例2】用鲍尔的实验为例,以老鼠来研究奖赏对反应形成的影响
实验任务是让老鼠走迷宫,自变量是奖赏量。
假设现在奖赏量有6个或5个水平,而不是2个,如何安排实验顺序?
①首先,把老鼠尽量分成数量相等的6组或5组,使被试的组数和自变量水平数(奖赏量的数目)相等
②建立拉丁方的步骤将取决于自变量的水平是奇数还是偶数,我们分别用6个水平(偶数)和5个水平(奇数)来说明
③建立拉丁方的第一行公式为:1、2、n、3、1、4、2,如此类推。
n代表实验条件的总数。
那么被试a就按 1、2 、6、3、5、4 这个顺序进行实验,当第一行明确以后,对于每一列,只要按顺序从小到大写出既可,当遇到n时,再按字母顺序重新从1开始。
3、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在时间1对两个变量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求得同步相关1B1和 2B2, 1B1和 2B2为稳定性相关。
在同步相关稳定的前提下,如果1B2>1A2,可以认为与B引起A相比较A是B 的更强原因;反之,B是A的更强原因
【例】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实验目的:看电视的时间和词汇量之间的关系
被试:70个男孩和女孩
实验过程:分别在3岁和8岁进行观察,每次观察时,
实验者都测试被试看电视的时间和词汇量
(三)非实验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①O1是O2的原因或者部分原因②O2是O1的原因或者部分原因
③O1和O2是未被测量的第三变量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被试间设计
1、定义: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
2、优点:一种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实验处理,
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缺点:①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
②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3、等组问题
(1)定义: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必须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2)解决技术:匹配和随机化(针对被试差异)
①匹配设计:也叫对等组设计、配对组设计,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
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
优点:在实验处理之前把组间变异缩到最小,并使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机分配更接近相等
缺点:a.匹配往往是不完全的 b. 耗费大量的工作量
c. 匹配的多个特征之间如果存在交互作用,就可能混淆实验结果
②随机化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统计学前提是: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
是在统计允许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
【例】背诵次数对学生记忆无意义单词的影响
自变量:诵读次数(一次或五次)被试:30个
被试间设计:被试分成两组,每组十五个学生,一组学习五次,另一组学习一次。
(二)被试内设计
1、定义:被试内设计就是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2、优点:①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②组内设计方便、有效
③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④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①顺序效应②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
③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④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平衡技术(针对顺序效应)
①自变量的水平为两个时:②多个自变量:拉丁方设计
(三)混合设计
1、定义:混合设计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2、基本方法:①首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
②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