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容若笔下的民国济南城市形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容若笔下的民国济南城市形象
20世纪30年代初,梁容若在济南工作生活了3年左右,他对济南的商业交通、市政设施、文化教育、风景名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描写了外地人眼中济南城市形象。

梁容若将济南与当时的大都市北平、南京、杭州等城市进行比较,认为济南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他看来,济南是一个“可爱的都会”,济南是“中国的小影”。

标签:济南梁容若城市形象城市记忆
一、梁容若与济南
容若,即梁容若(1906—1995),河北省行唐县(今改灵寿县)人。

原名梁绳禕,192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34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36年毕业回国。

1948年去台湾,在台北创办《国语日报》,并先后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教授。

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史及中日文化关系史研究,著述甚富,主要有《容若散文》、《汉学东渐丛考》等。

大约自1931年起,梁容若来到济南,开始在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本部设于济南贡院墙根北头)从事民众教育工作。

其间,梁容若曾在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主办祝甸乡民教实验区工作,后来又到了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本部,负责编辑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主办的《民众周刊》,并曾担任民众教育馆编辑委员会主席。

因此,梁先生对济南特别熟悉,并用文字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济南城市建设与风土人情。

梁容若关于济南的文章很多,主要代表有《济南风土概况》、《我看大明湖》、《历下杂记》等。

二、梁先生笔下的济南城市形象
1.交通商业
在梁先生的笔下,济南“当黄河的南岸”,离天津六百三十五里,离南京一千二百里。

作为山东的省城,他认为济南是“津浦路上除了南京和天津以外,要算第一个大都会”。

在他看来,济南扼山东全省水陆的中枢,有津浦铁路以通河北、江苏,有胶济铁路以通青岛,有良好的港湾以供吞吐。

往东北方向,小清河水深流稳、帆舶如织,由黄台桥经章丘、桓台、博兴、广饶、寿光,直达河口羊角沟,承担了山东全省的食盐集散。

如果加以疏浚,小火轮可由小清河直达济南,再由大清河经大运河,南达济宁,北至天津,由黄河东达滨县、蒲台、利津以通海运;溯流西上,可达河南归德。

此外,济南有汽车路、有长途电话以与全省各县相联络,交通可称便利。

梁容若认为济南商业最繁盛的地方有两处:城内为西门大街,商埠为经二路、纬三四路一带。

其中,商埠在西关外,南至马鞍山阴,西抵黄河左岸,北界胶济铁路,规划整齐,街衢宽广。

自1904年自开商埠以来,“商店林立,人烟稠密,
一天比一天繁盛”。

梁先生指出了济南经济繁荣背后的隐忧,即洋货充斥市场、日本势力深厚、民族工业不发达。

梁先生记录了鲁丰纱厂、振华火柴公司、造纸厂、电灯公司等重要工厂,但“规模皆不甚大”。

而济南“支撑市面者完全为洋货倾销,盖济南为全省一洋货批发中心,洋行林立,弥望皆是。

日本商人的实力也极深厚。

” 1
2.市政建设
民国时期,很多到过济南的游客认为,济南的市政建设是比较落后和糟糕的。

1925年,一个外地游客来济南,发现“济南城内外的市政很坏,不如天津远甚”2。

李佚缘认为“历下空气,城内较商埠稍清畅,市政則尚须进步。

仅西门大街至舜井大街一带修筑马路,他仍石道坎坷。

一遇阴雨,甚碍交通”。

3
在梁容若看来,虽然济南市政建设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老城内的道路“秋溢不堪,石路凹凸,车行在上边,颠摇极烈,走不惯的人,极以为苦”。

4而且,济南虽有电灯,但机器损坏、电力不足的事情时有发生。

但他肯定了民国以来济南的城市建设,他认为“济南繁荣,年来有蒸蒸日上的样子”,省立体育场、城头马路是全市知名的新建设。

5商埠“街市平坦,皆为新式马路”。

而且老城墙业已辟为马路,“围栏厕所、岗警路灯,设备应有尽有”。

梁容若还获悉济南准备在胶济铁路以北疏浚河道、发展水运,因此他对济南的发展非常期待,认为“将来胶济西展,发达更不可限量”。

6
3.文化教育
梁先生很羡慕杜甫笔下“济南名士多”,对济南的文化遗迹信手拈来。

如,西关柴市路南有李沧溟白雪楼的旧址,布政司街有张养浩的故居,李清照的柳絮泉,历下亭是杜工部、李邕、王士禛等歌咏的地方,百花堤、沧浪亭是曾巩、苏辙、阮元寄兴的所在。

甚至大明湖的画舫,以及湖中的台亭祠庙都有很风雅的对联匾额。

梁先生认为,清代金石文字之学在山东特别兴盛,孔广森、郝懿行、桂馥等都是卓然名家,这也影响到了民国时期济南的文化风气:20世纪30年代初大明湖畔张公祠、历下亭的碑帖很多,省立图书馆金石古物收藏丰富,布政司街一带古书店林立。

但是梁先生笔风一转,认为“时代变化了,抱残守缺的学风终于建树不起新的文化”。

梁先生走遍济南的书店,发现新书异常缺乏,说明新书读者稀少;而全济南竟然没有一个出版专著的书店,说明研究者不多。

在他看来,济南的高等教育机关只有教会办的齐鲁大学,除此之外,省立的学校只有一中、女师、男一师、一职、二职、一乡师等高中。

梁先生认为,济南的大学和中学数量不多,“对于全市四十万的人口是一个很讽刺的对比”,如果再想到这是全省文化中心的寄托,“那便更可感慨”。

7在梁先生的笔下,济南的文化教育机构还有保存一省文献的山东省立图书馆,收买古今典籍以供給民众阅览及学者研究为职责;有省立民众教育馆以实施民教,研究实验民教方法,辅导各
县民教事业为职责;有省立体育场,以普及民众体育为职责;还有新成立的民众实验学校等。

4.风景名胜
梁先生工作之余,喜欢游览风景名胜,对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龙洞佛峪十分熟悉。

他认为,“历下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济南潇洒似江南”、“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是文人对于济南的礼赞。

梁先生认为趵突泉附近是闹市,“嘈杂聒耳,完全丑俗化了”。

在他看来,龙洞佛峪在济南的盛景中首屈一指。

佛峪悬岸绝壁,配以苍松翠柏,“真有江南山泉的风味”。

他认为除了被济南人士所艳称的“龙洞红叶”非常可观外,残春盛夏也另有一种风致。

但由于这处风景离城三十多里,又加上道路崎岖难行,游观颇为不易。

除此之外,梁先生认为橛山(今佛慧山)东麓的开元寺是六七百年来的古刹,黑虎泉三泉平出、水势奇盛,公园花木畅茂,图书馆曲榭回廊泉石秀丽,也都值得一看。

梁先生站在千佛山上,望见黄河如带,俯瞰全城及鹊华秋色,感慨“算是个盛景”。

但他认为千佛山山太矮、太平凡、太少林木,既没有嶙峋的怪石,也没有淙淙的流泉,甚至山上吃水还须下山搬运,缺点太多,“得天下实在不厚”。

虽然梁先生对千佛山有诸多不满,但是他对山上的兴国禅寺赞不绝口。

这不仅是因为在兴国禅寺的门前可以看见似缕的鹊山、像未开芙蓉的华不注山、金碧辉煌绿树红墙的全市建筑,如带的黄河萦绕在后边,“美丽的世界,一幕一幕地扩大到无边回转头来”。

更因为兴国禅寺有深厚历史文化。

寺门前石刻联语,横幅是“一花一叶一如来”,立看是“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里人”,发人深省。

此外,梁先生在兴国禅寺的山壁发现大的白字写着:“看见这破碎的山河,应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想一想我们的仇敌!”寺门上是“江山依旧,外侮频来”八个大字,门旁是“秋水一湖,贮五三烈士血;佛山万仞,作国耻纪念碑。

”一幅联语。

1928年5月,日本为阻挠革命军北伐,制造“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军人和百姓六千余人。

几年过去,济南人民并没有忘记国恨家仇,这些标语是济南人民对于济南惨案中死难者的缅怀,更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无声控诉!这些都使梁先生和同游者“悚然动容”。

8
关于大明湖,梁先生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常听见人说,读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一定会感到失望或幻灭,因为百花堤没有花,历下亭碰不到名士,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条小河,夹岸长满了芦苇。

”但是,梁先生实际上对大明湖青睐有加、特别留恋。

他在大明湖畔工作、生活了整整3年,“玩味过它的春夏秋冬”,“领略过它的晴雨昼夜”,故“理解得越深,越觉到它的可爱可親”,于是后来便有了《我看大明湖》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传世。

梁先生认为,从北极阁上或是到城头马路上看,“一城山色半城湖”、“满湖荷花绕湖柳”,并没有什么夸张。

他将大明湖与洞庭湖、太湖、乌梁素海、北平的昆明湖、杭州的西湖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了大明湖出类拔萃的好,认为大明湖的特征是“安静朴素,有储蓄,有用处”。

并通过对大明湖的赞美,对山东人人性
美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
在这种寂静的环境里,宜于书画,宜于写诗,更适于哲学家艺术家的深思。

齐鲁的先哲们喜欢讲:“讷于言而敏于行”,“吉人之词寡”,“恶夫佞者”,“多言多败”,在我看都跟大明湖的德性有一脉相通的地方。

山东人在厚重里有潇洒,在纯朴里有灵秀,在平凡里有器用,接触的越久,越能发现心灵的美。

大明湖正是山东人的象征。

我在湖边作客,住过整整三年,我玩味过它的春夏秋冬,我领略过它的晴雨昼夜,理解得越深,越觉到它的可爱可亲。

我爱齐鲁,我爱明湖,在“一天一地一圣人”的省份,我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优秀面和“地灵人杰”的真意义。

9
梁先生的文字空灵细腻,写景论人,入木三分,比喻贴切,评价中肯。

时间越久,就越能觉出他文字中确切而深远的意义。

三、结束语
梁容若将济南与当时的大都市北平、南京、杭州等城市进行比较,认为济南比不上北平的堂皇富丽,“因为他没有七八百年的帝王经营、官僚宅窟,因此也不像北平的颓废暮气沉沉”;他也比不上南京的龙盘虎踞、气象伟大,“因此也不像南京的浮夸空虚”;他更比不上浓妆淡抹、四时咸宜的杭州,“可他也没有杭州的奢靡纤弱”。

最后,梁容若得出结论:“历山的环绕,黄河的萦带,小清河左近的沃野,七十二名泉的浸润,使他具有伟大与纤小、炎荒与富裕、高燥与湿润种种矛盾性格”10。

因此,在梁先生看来,“济南是中国的小影”,是个“可爱的都会”。

当前,城市形象和城市记忆等名词流行开来。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地理环境、商业交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等要素作用于社会公众,并使社會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

而“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不管城市形象,抑或城市记忆,都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我想梁容若先生在80多年前写下这些亲切的文字,不论当时是作何考虑,但确实给我们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的城市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济南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
[1]容若:《济南风土概况》,《民众周刊(济南)》1932年第4卷第44期。

[2]容若:《历下杂记》,《民众周刊(济南)》1931年第3卷第3期。

[3]刘书龙、管萍编著:《名家笔下的老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版。

崔轶男(1987.04—),女,山东鄄城人,硕士,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史。

张晓波(1986.10—),男,山东安丘人,硕士,讲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国际关系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注释:
1. 容若:《济南风土概况》,《民众周刊(济南)》1932年第4卷第44期。

2. 佚名:《一個礼拜日午后的小游:大明湖张公祠之外观》,《学生杂志》1925年第1期。

3. 李佚缘:《济南游略》,《新游记汇刊续编(第一册)卷七》,中华书局1923年,第16页。

4. 容若:《历下杂记》,《民众周刊(济南)》1931年第3卷第3期。

5. 容若:《我爱大明湖》,引自刘书龙、管萍编著:《名家笔下的老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73-7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