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就医模式下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就医模式下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摘要】我国医院发展与社会医疗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涌现的诸多问题值得关注,也给医院建筑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文章以现代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

工程实践及案例,探索了医院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法,旨在为创造令医患人员舒适的就医环境,

对医院建筑的设计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医疗事业;医院建筑;设计模式;人性化设计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以及国家对医疗建设的重视,我国医疗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医院是向人们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往往会存在设计人员对医院的功能了解不全、设计内容与实际需求

不符等问题,造成在今后的医院使用过程中无法发挥某项功能。这种问题是医院建筑缺陷中

的常见问题,一旦缺乏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不仅会影响建筑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医院在社会

体制中作用的发挥。因此,新时期下的医院建筑也应随之变化,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广大病患者病有所医,如何才能让广大医生医有所乐,如何才能让广大病者

家属有所安慰,就迫切需要当代建筑师在现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提出新要求,总结不足,发掘

新理念,创造新作品。

2 国内医疗现状与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综合医院的数目持续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近年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广泛覆盖全国,帮助大量农村家庭解决“没钱看病”这一医疗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享受

到政府的医疗支持,积极到医院进行治疗。在政策支持下,人们对医疗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量变引起质变,这对我们的医疗水平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1-图3)

目前,突出的医疗问题体现在:

(1)挂号流线不合理

挂号、买药、缴费等行为耗时过长,这种现象在等级越高,规模越大的医院越为突出。

(2)缺乏便捷有效的导视系统

(3)单一空间形式无法满足功能的复杂化

医院的主体建筑门诊大楼是集门诊、医技、急诊、急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其内部科室多,功能复杂,传统的“一”字型交通流线已远远满足不了日常使用的要求。

(4)城市发展对医疗建筑发展的挑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土地已成为城市十分珍稀的资源,土地使用带来的矛盾也很尖锐。

3 新型就医模式下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当前,三种医疗模式如表1所示。

3.1 分层挂号模式

在过去的就医模式中,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在一楼大厅挂号处进行挂号。在患者不多的时候,

几个挂号窗口同时工作即可满足需求。然而近年来随着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挂号排起了长

队,一楼大厅的空间显得愈发拥挤,挂号及等候时间长,患者往返各楼层退号换号极为不方便,各种纠纷随之产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大医院纷纷进行改革,推行分层挂号。即门诊楼内各个楼层均设置挂号

收费窗口,相关科室与检查设备相对集中,从而简化就诊流程。与此同时,在各楼层配备咨

询人员,对患者挂号期间出现等候时间长或者挂错号等问题进行调配,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3.2 医院街模式

医院建筑空间一直以来都给人以冷漠、呆板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此外,建筑体量庞大,

功能流线复杂,令人难以辨识。面对这些问题,“医院街”的模式应运而生。医院街最开始的

概念和直接感受是医院内部的商业街,为病人、医生等提供便利服务。结合分散式医院的整

体布局特点,将医院街设计为半开放的室外空间,增加自然通风及采光。这种空间组合模式

结合了人们常见的走街串巷的日常行为体验,因而可接受性强,识别性强,便于辨认。

3.3 超大型医院

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匮乏,加上医疗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医疗模式的变化,都促使城市医院愈加集约发展,医院主体建筑门诊大楼逐渐成为集门诊、医技、急诊、

急救等为一体的功能复杂的综合性建筑,内部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这导致医疗资源不断集中。《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综合医院建设规模限定为1000张床位,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建设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然而在实际项目实施中,许多医院根据实际需求,在医院迁址及改

扩建项目中,均超越标准,大幅增加了床位数,由此在新时期的实际需求的促使下,出现了

超过1000床规模的超大型医院。

3.4 医疗港(图4)

概念源自航空港的构成模式。航空港主要由飞行区(如停机坪)、客货运服务区(如候机楼)以及维修区组成。基于这个分区逻辑,将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门诊大厅置于中心位置,类似飞行区。沿环状向心布置各个门诊单元,使其各自具有独立候诊区,类似各登机口前独立的候机厅。门诊大楼由此形成一种类似航空港的平面,使医患分流,人物分流,动静分区更加明确,也使每个门诊单元具有了独立的采光通风。

案例一分层挂号模式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某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目前采用的就是分层挂号模式,在入口大厅处

设置楼层分布指引,每层分设挂号处,且仅服务该层特定科室。就调研结果来看,此方式效

果较为突出,起到了疏导人流,避免拥堵的作用。但初次来诊的病人较难迅速弄清就诊模式,并难以确定自己的病情属于哪科,因而该模式需要在一楼大厅加强引导服务。(图5)

案例二医院街模式

某医院属于医院街模式。它于1992年建成,有贯穿全院的12m宽的玻璃顶棚主街,它打破

以往人们对于医院空间的固有印象,创新了交通流线关系,给病患和医疗工作者带来全新的

体验。医院街在空间上结合了其他公共建筑的特点,将传统的纵向走廊两侧房间的空间模式

变成横向展开的街道,解决了空间乏味冷漠、辨识度低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病患、家属和

医疗工作者的许多生活需求,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原则去尝试。

案例三医院街模式

某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大楼是一例典型的外向型医院街。其底层长达300m,沿街架空,向城

市开放,从垂直方向看,由上层内向的医疗区过渡到底层公共区,再由架空灰空间向城市人

行公共空间过渡,通过电梯可达所有医疗功能所在的二层,首层看不到就医景象,只留医院

院史展示区、便利店、医药保健品商店、配镜中心等特色商业功能。对城市开放的医院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