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人类学》教学大纲
赵丙祥编写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14 目录
前言 (1116)
第一章人类学是什么? (1118)
第一节什么是人类学 (1118)
一、人类学家的文化良知。
(1118)
第二节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流派及框架 (1119)
一、“文化”与“社会”的概念 (1119)
二、人类学专题 (1119)
第二章人类学简史(上) (1120)
一、古典进化论与传播论 (1120)
二、现代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 (1120)
第三章人类学简史(下) (1122)
一、新进化论 (1122)
二、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1122)
三、结构主义人类学 (1122)
第四章政治人类学 (1123)
第一节弗雷泽与神圣王权研究:《金枝》 (1123)
第二节政治人类学的现代典范:《努尔人》 (1123)
一、努尔人与“有序的无政府状态”。
(1123)
二、非中央集权社会的运行问题。
(1123)
三、对内和对外的关系: (1123)
第五章政治人类学(二) (1124)
一、关于社会动态平衡论的评论: (1124)
二、贡萨制(gumlao)与贡劳制(gumsa) (1124)
三、钟摆原理 (1124)
四、“土著人”对本土社会结构的“土著解释”:如山官的亲属 (1124)
第六章政治人类学(三) (1125)
一、“国家”的一般定义 (1125)
二、“尼加拉”的神话 (1125)
三、“剧场国家” (1125)
四、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 (1125)
五、权力之符号学 (1125)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一) (1126)
一、“经济动物”理念在西方社会的发生 (1126)
第八章经济人类学(二) (1127)
第一节 (1127)
第二节 (1127)
一、什么是礼物 (1127)
二、礼物交换的“三方”当事人及三种“义务” (1127)
三、礼物为什么必须偿还?——礼物之“豪”(hau) (1127)
四、莫斯礼物理论的含义: (1127)
社会人类学
第九章经济人类学(三) (1128)
第一节什么是“豪”(hau) (1128)
一、毛利人的Hau的社会学意义: (1128)
二、礼物之“灵”(spirit)的逻辑 (1128)
三、“不可交换的”与“不可让渡的” (1128)
第十章宗教人类学(一) (1129)
一、爱弥尔.涂尔干和马塞尔.莫斯 (1129)
第十一章宗教人类学(二) (1130)
第一节马克斯.葛拉克曼 (1130)
一、马克斯.葛拉克曼 (1130)
二、维克多.特纳 (1130)
第二节玛丽.道格拉斯 (1131)
第十二章宗教人类学(三) (1132)
第一节三种当代理论 (1132)
一、拉尔夫.林顿 (1132)
二、安东尼.华莱士 (1132)
三、彼得.沃斯利 (1132)
第二节当前世界体系下的本土宗教运动 (1132)
一、南美洲的民间宗教与商品拜物教 (1132)
二、本土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再思考 (1132)
第十三章仪式研究 (1133)
第一节范.吉纳普 (1133)
第二节历史变迁中的仪式:以非洲个案为例 (1133)
一、仪式研究的问题: (1133)
二、马达加斯加割礼仪式的社会与历史语境 (1133)
三、割礼的神话与仪式 (1133)
四、历史政治的巨变与仪式的稳定性:一个悖论 (1133)
五、重新定义“意识形态(ideology)” (1133)
第十四章历史人类学(一) (1134)
第一节历史学与人类学 (1134)
第二节一种关于历史的人类学的可能性 (1134)
第十五章历史人类学(二) (1135)
第一节库克船长的故事 (1135)
第二节文明社会中的历史人类学问题 (1135)
人类学与现代问题 (1135)
田野作业及其方法 (1135)
1115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16
前言
本课程主旨在于介绍人类学的学科特性、主要研究范畴、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及著名人类学
家的研究成果。
主要专题包括人类学史、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仪式研究、历史人类学和田野工作等。
在课堂上,我们将以泛文化民族志资料为基础,同时辅以民族志影片,目的在于增进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相对性与统一性的理解。
所谓人类学,向来被称为是“人的科学”,是一门从独特角度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科学。
时至今日,人类学家的研究旨趣已经全面延伸、渗透到每个社会的角落,并从总体上为社会科学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观点,以“民族志”生产为模式的人类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共同的知识文本,而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正是建立在这种“地方性知识”之上的。
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及民族志影片或幻灯片做为辅助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还应按照课程进度根据老师要求进行阅读文献或资料收集工作,并写作读书报告。
授课方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选修学生最好已经学习过《社会学概论》课程。
考试成绩:课堂发言(30%)、讨论(20%)、期末作业(50%)
主要参考资料:
1.埃文斯-普理查德:《努尔人》,华夏,2002;
2.M. Fortes & Evans-Pritchard eds., African Political System, Oxford, 1940;
3.E. Leach, Political Systems in Highland Burma,Athlone, 1970;
4.L. Dumont, Homo Hierachicus, Chicago, 1970;
5.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2002
6.莫斯:《礼物》,上海人民,2002。
7.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社会学与知识理论”(《社会—文化人类学读本》)。
8.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社会—文化人类学读本》)。
9.H·余伯尔和M·莫斯,《献祭》。
10.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上海人民,2002;
11.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1987;
12.卡尔·马克思:“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13.拉尔夫·林顿:“本土主义运动”。
14.安东尼·华莱士:“复兴运动”。
15.萨林斯:“历史的隐喻和神话的现实”,载《历史之岛》,上海人民,2003;
16.萨林斯:“历史之岛”,载《历史之岛》,上海人民,2003;
17.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N·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
19.M. Bloch, 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Cambridge, 1986;
20.B. Kapaferer, A Celebration of Demons, Berg, 1991;
21.格尔兹:“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个爪哇的例子”,《文化的解释》,1999;
22.萨林斯:“资本主义的宇宙观——世界体系中的泛太平洋地区”,《人文世界——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年刊》,华夏,2001;
23.:《东方学》,三联,1999;
社会人类学
24.萨林斯:《甜蜜的悲哀》,三联,2000;
25.S. Mintz, Sweet and Power, New York, 1985;
26.埃里亚斯:《文明的进程》(第一卷),三联,1998;
27.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2000;
28.列维-斯特劳斯:“历史学与人类学”,《结构人类学》(一),1995;
29.萨林斯:“历史的隐喻和神话的现实”,载《历史之岛》,上海人民,2003;
30.萨林斯:“历史之岛”,载《历史之岛》,上海人民,2003
1117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18
第一章人类学是什么?
第一节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自称是“关于人的科学”(anthropos和logia),那么它的合法性究竟何在?人类学向
来以研究在其他学科和平常眼光看来“奇怪”的“原始人”为荣,但它有何理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支柱之一?
一、人类学家的文化良知。
从知识上来说,人类学是对与自己不同的他者(others)及其“文化”(other cultures)的探索,研究了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人类学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揭示这种文化的“地方性”和“特殊性”,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学强调“文化的自觉”(cultural consciousness),有意识地在异文化面前体认本文化(native culture)的有限性。
因此,与文化的自觉相关联的,是文化的良知(cultural conscience)。
1.“文化良知”首先意味着康德所说的“敢于求知!”(Dare to know!)敢于求知?这意味着我们有勇气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对我们的局限,去寻求知识的其他可能性。
对于人们自身在知识上的局限性,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表述,“见驼橐言马肿背”,“坐井观天”。
那么,“知识”又是什么?知识是对我们的日常知识的超越和反思。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寻求知识上的诸多可能性?
2.其次,文化良知同时也意味着文化的宽容,也即“文化的相对性(cultural relativity)”,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存在理由。
对人类学家来说,首先就是要尊重那些与我们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人们和他们的“文化”,倡导一种“费也泼赖”(公平的游戏)精神,而不是“我一个也不原谅”:(1)我们外部世界的文化:
如:西方文化。
对于我们从这个文化中接受过来的一些观念和概念,如“进步”、“现代”、“新”、“先进”、“变化(变迁)”;“凡是新的,就是好的”;与此相反,这些概念在历史上曾经有着负面的含义,变法者不得其死。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东方文化崇拜不已,而且构成了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动力,如哥伦布。
再如晚清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外交活动就是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于1793年出使清朝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其动机与此也是相似的。
(2)我们内部世界的文化:
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也存在着与“原始人”相类似的所谓“异文化”,如“少数民族文化”,但无比记住,这只是从我们“汉人”看来是如此,我们在他们看来也是一样。
“农民”也是一样。
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些“亚文化”?我们很轻易地将历史人物或某些社会人群判定为在道德或价值上有某种“缺憾”,在人类学家看来,说得好听一点,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说得不好听一点,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人类学家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对方,将对方当作“主体”来看,他们有自己的理由。
其次,人类学怎样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所谓的“现代文化”?当我们戴上人类学这副有色眼镜时,这个文化就会呈现出一幅非常怪异的画面。
比方说,我们会喝下大量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可口可乐”。
对电脑(互联网、信息)的崇拜,同样也是一种拜物教(fetishism)。
我们的现代文化真的那么“现代”吗?如咖啡;古柯。
所谓的现代“时尚”,只不过是时尚化了的民间习俗。
(3)文化的良知也意味着我们应在某种程度上恢复我们曾经一度拥有过的文化自信心(cultural
社会人类学
self-confidence):“天下”观念对我们人类学家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在“礼”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我们所用的概念是“仁”和“义”,所谓的“仁至义尽”,这里面具有一种包容的态度。
而我们现在采取的则是由西方人发明出来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框架,坚持的也是由西方人发明的“民族主义”。
第二节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流派及框架
一、“文化”与“社会”的概念
西方的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阵营:
(1)英国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2)美国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3)法国:“民族学”(比较社会学的根基)。
二、人类学专题
亲属制度
经济人类学
政治人类学
象征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与历史
1119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20
第二章人类学简史(上)
一、古典进化论与传播论
(一)进化论
进化论观念:古代、中世纪、18世纪以后。
康德、莱尔(地质学)、生物学(达尔文、赫胥黎)。
社会进化论:(1)斯宾塞(社会超有机体、社会的集中与分解)。
(2)泰勒:文明进化论与
文明退化论。
(3)摩尔根:蒙昧(火、渔猎和弓箭)、野蛮(陶器、畜牧业、农业和铁器)、文明时代(文字);婚姻。
共同点:(1)全人类的总体发展;(2)单线进化;(3)心智的一致性。
(二)传播论
拉采尔(F. Ratzel)历史事件在空间中发生的。
(1)人类创造能力有限;(2)文化的转移、接触、冲突和借用。
文化特质:巴斯缇安(A. Bastian)和拉采尔。
德奥传播论:格雷纳布(F. Graenber)和施密特(W. Schmidt):文化多中心论。
英国传播论:里弗斯(W. Rivers)——单一文化中心论(文化单源论)-埃及。
费边(J. Fabian):全球性的历史过程的概念。
其前提是“时间的自然化”:启蒙时期以前的犹太教-基督教。
时空自然化之后:客观的“现在时”,“过去时”和“异地”。
进化论与传播论的共同点:前者主张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后者主张直线性的、不可逆转的时间在空间上的表现。
野蛮-文明、东方-西方、过去-现在、传统-现代、此地-异地等等。
弗兰克: metropolis与satellites。
沃勒斯坦:中心与边缘。
二、现代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
1.广义的人类学。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
(1)社会人类学:1907年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布朗。
反对将文化作为自主的单位,强调日常社会、社会体系和族群关系中来加以分析。
(2)文化人类学:博厄斯,将文化作为自主的单位来分析,同时强调要在文化接触过程中来研究。
(3)民族学:法国对“民族志”感兴趣,但有比较社会学的取向。
2.古典人类学向“小”人类学的转变
(1)20世纪初期西方世界遇到的问题:内部矛盾、统一战线破裂、利益冲突;
(2)西方民族主义传播到其他世界地区时被加以改造。
(3)迫使西方社会思想界对“社会越变越好”和“西方是最高的发展阶段”提出怀疑,同时也承认非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价值。
1.法国社会学派
涂尔干:(1)社会整体观(holism)—社会形态学—社会事实—社会结构。
(2)集体表现。
莫斯。
个人和“自我”。
2.美国历史具体主义
博厄斯:(1)有限的地理;(2)客观的方法(统计学);(3)“类型”概念和心理学方法。
前提是文化独立论:文化的超有机性、超个人和超心理和独立的系统。
文化决定文化。
社会人类学
文化相对论。
“文化区域”作为研究单位,即部落: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类型。
“人格”:文化是一个社会特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个人受文化的制约,“社会化”——“群体个性”和“国民性(民族性格)”。
米德和本尼迪克特。
“本文化与异文化”。
“认知与文化”: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人的主观意识由语言或语言所具备的概念与分类系统决定,语言作为文化的象征系统决定了每个人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3.英国的功能—结构主义
传统:斯宾塞和涂尔干。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的科学理论》(1945)、《文化变迁的动力》(1945)。
需要和功能:反对历史学的虚构历史的倾向。
第二性的环境就是“文化”。
方法论:(1)反对构造历史而忘记现实。
(2)整体性的田野方法(holistic fieldwork method):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反对割裂文化。
规则—观念—行为。
个体主义的取向。
布朗:集体主义的取向。
社会是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在维系社会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最重要的:生命有机体的类比——生命通过功能的延续来维持结构的延续。
社会研究也像生命体一样,研究形态学、生理学和发展,即研究社会结构的类型、差异、分类和社会结构的运作与发展。
社会组织和社会形式的区分:(1)社会组织:社会赖以联系个人的网络,如家族制度;(2)社会形式:指文化制度、观念、价值和仪式等。
社会形式往往起着维持社会组织的延续的作用。
这是一种社会决定论:社会结构决定文化形式。
11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22
第三章人类学简史(下)
一、新进化论
二、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三、结构主义人类学
1.结构主义理论兴起的背景:
(1)田野作业遇到的困难:殖民主义的没落。
(2)对二战引起的悲观情绪的反应。
(3)对“五月风暴”的反思。
2.结构主义理论的来源
1.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1)索绪尔:语言与言语;
(2)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2.形式主义:普罗普(Propp)的故事形态学。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物质基础。
4.法国社会学:礼物理论。
5.心理学:精神。
6.地理学:空间的对立与相互依赖性。
3.结构主义的要旨:
(1)基本结构(structure)。
(2)交换(exchange)。
(3)转换(transformation)。
第四章政治人类学
“政治”这一概念的通常定义。
“政俗”的说法表明政治本身也是一种“风俗”,而风俗则意味着它始终具有地方的特征,受一套文化观念(ideology)的制约。
第一节弗雷泽与神圣王权研究:《金枝》
《金枝》讲述的意大利奇特风俗:内米的祭司继承制度与“神圣国王(the sacred king)”。
塞林格曼关于神圣国王的定义:
(1)他拥有“对自然的力量”,无论他是自愿地还是不自愿地实施的;
(2)他被认为是“世界的动力中心”,其行为和生命历程都会影响这个世界的繁荣昌盛,因此必须被完全管制起来;
(3)当他的力量衰竭时,他必须被杀死,“以确保世界不会随着‘人神(Man-God)'的衰败而陷入衰败状态”。
神圣国王也可能演变为另外的形式,最有名的一种就是“替罪羊”(scapegoat)。
中国的神权政治:“巫觋与政治”。
第二节政治人类学的现代典范:《努尔人》
1.埃文斯-普理查德:《努尔人》,华夏,2002;
2.M. Fortes & Evans-Pritchard eds., African Political System, Oxford, 1940;
一、努尔人与“有序的无政府状态”。
二、非中央集权社会的运行问题。
(1)三种类型的关系:政治关系、亲属关系和年龄组关系——部落及其裂变支、氏族与宗族以及年龄组。
(2)部落:最大的政治群体。
部落的裂变方式:一级裂变支,一级裂变支分出二级裂变支,二级裂变支又进一步分出三级裂变支,三级裂变支则由许多村落构成。
(3)亲属结构的裂变分支的对立与统一:宗族。
三、对内和对外的关系:
原则:努尔人依据自己与交往对象所属群体的相对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行止——通过相互对立来达成社会的整合,即“对立裂变制”:
(1)即一个群体内部的各个裂变支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
(2)当其与另外一个同级群体产生对抗时,各个裂变支则会联合起来,融合为一个统一体来共同行动。
(3)通过“地缘”与“血缘”间的这种既对立又融合的关系,努尔人的社会才得以达到平衡,组织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有序的无政府的社会结构。
1123
第五章政治人类学(二)
1.E. Leach, Political Systems in Highland Burma,Athlone, 1970;
2.L. Dumont, Homo Hierachicus, Chicago, 1970;
一、关于社会动态平衡论的评论:
1.社会系统并非是一种自然的现实;
2.对于民族志和历史的事实只有加入一种人为的思想,事实才能现出一种系统的秩序来(语言范畴)。
二、贡萨制(gumlao)与贡劳制(gumsa)
1.掸人制度:类似于一种封建的专制等级制;
2.贡劳制:无政府和人人平等状态;
3.贡萨制:理想的贡劳制与掸制互相妥协的产物。
三、钟摆原理
四、“土著人”对本土社会结构的“土著解释”:如山官的亲属
1.语言学的解释:贡萨和贡劳的对立意义
2.贡劳制的内部不一致性存在:
理论意义上的平等与亲属关系的实际不平等——两难困境——贡萨和贡劳作为“历史的片断。
”1124
第六章政治人类学(三)
一、“国家”的一般定义
“暴力”、“阶级统治的机器”。
二、“尼加拉”的神话
国家起源神话——“土著”与“外来者”;典范中心的神话。
三、“剧场国家”
国家的表演本质;展示性(国王的葬礼)。
实际的权力和象征的权威的反比关系。
四、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
1.种姓;
2.亲属制度;
3.庇护关系;
4.国家
五、权力之符号学
1.国家庆典的目的在于将国王转化成一个偶像:
国王越神圣,国家才越真实。
2.西方语言中“国家(state)”的词源:
(1)等级;(2)荣耀;(3)治国术。
最后一种意义是最晚起的。
3.符号学的意义:象征体系的真实性。
1125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一)
一、“经济动物”理念在西方社会的发生
1.经济的“实质”含义和“形式”含义:
卡尔·波拉尼(Karl Polanyi):
(1)经济的实质含义:人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为他提供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
(2)经济的形式含义:源于手段—目的关系的逻辑特性。
它指的是这样一个确定的选择状态,即因为手段不足会造成要在手段的不同使用之间进行选择。
经济决不是抽象的市场活动,而是被嵌入各种人类生活、各种制度和文化之中的过程,它无法按照“自我调节的市场”及其规范运动。
经济学家的形式主义理解。
2.“经济理性”的人类学知识论反思
(1)个人主义的想象;
(2)平权主义的想象。
马克思对“鲁宾逊神话”的批评。
(3)实践理性:从一种“悲惨的堕落状态”转变为一种“刺激动力”。
圣奥古斯汀。
亚当·斯密。
人类生存手段的不足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动力,由此,“禁欲”生活从此转变为对“放纵”的追求。
马歇尔·萨林斯的批判:新教伦理与“工作(work)”,“天职(vocation)”(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末,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人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现代经济学家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1126
第八章经济人类学(二)
第一节
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2002
一、物品在不同社会与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英格兰王室与特洛布里恩德岛
二、库拉的形式:臂镯与项圈
三、库拉的“社会”含义:象征意义与社会意义
第二节
莫斯:《礼物》,上海人民,2002。
导论:马塞尔·莫斯的贡献
一、什么是礼物
礼物(le don)与“礼品”的区别
二、礼物交换的“三方”当事人及三种“义务”
三、礼物为什么必须偿还?——礼物之“豪”(hau)
四、莫斯礼物理论的含义:
1.象征的交换;
2.社会的形成;
3.一种政治哲学
1127
第九章经济人类学(三)
第一节什么是“豪”(hau)
一、毛利人的Hau的社会学意义:
1.零度价值;
2.社会的填充
二、礼物之“灵”(spirit)的逻辑
1.礼物偿还的内在动力:狩猎的仪式
2.第二方的新解释
三、“不可交换的”与“不可让渡的”
1128
第十章宗教人类学(一)
“宗教人类学”专题主要介绍宗教人类学的几种主要代表性理论,包括法国年鉴学派的社会学观点(涂尔干与莫斯、万·吉纳普),英国人类学的“社会结构”视野(马克斯·葛拉克曼、维克多·特纳),以及这两者的结合(玛丽·道格拉斯)。
阅读书目:
(1)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社会学与知识理论”(《社会—文化人类学读本》)。
(2)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社会—文化人类学读本》)。
(3)H·余伯尔和M·莫斯,《献祭》。
(4)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上海人民,2002;
(5)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1987;
一、爱弥尔·涂尔干和马塞尔·莫斯
请阅读涂尔干和莫斯的两篇文献,以此把握年鉴学派的总体理论:
(1)宗教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性的;
(2)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
(3)仪式的作用在于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的心理状态。
莫斯对“巫师”的描述指出,是“社会心理”决定并界定了巫师的身份和特征。
涂尔干的宗教理论为宗教人类学奠定了基石,是在社会结构和宗教(文化)这二者之间寻求一种辨证关系,而莫斯的有关论述对后来的人类学家(尤其列维—斯特劳斯开创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和思想家(如福柯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1129
第十一章宗教人类学(二)
第一节马克斯·葛拉克曼
一、马克斯·葛拉克曼
葛拉克曼坚持一种冲突论的社会学理论,其代表作是《东南非洲的造反仪式》,这篇文章受弗雷泽的影响,分析内米祭司的谋杀仪式(请回顾并参考“政治人类学”一讲中的相关介绍)。
他认为,应该从“社会矛盾”方面考察仪式,如在某些仪式中,女性要支配男性,臣民对国王不满。
如在祖鲁人为纪念女神努库布瓦那的农业仪式中,女性的行为与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完全相反的,这个仪式是为了祈求雨水和丰产。
这个仪式由女性主持,她们穿男性衣服,把牛赶拢再挤奶,而这在平时都是禁忌行为;男性都躲起来,不得靠近仪式现场,否则要遭到惩罚。
虽然在祖鲁人看来,女性占主导地位及其易装癖行为是有益于社会幸福的,但葛拉克曼认为,人类学家不能局限于当地人的解释,我们应该看到,在这种仪式中包含着一种反抗的意义,平时处于弱势的女性通过仪式来反抗男性的支配地位,社会结构被颠倒过来。
二、维克多·特纳
特纳主要承袭了万·吉纳普和葛拉克曼的学术传统,其主要著作有《象征的森林》、《仪式过程》、《从仪式到剧院》等。
但他试图超越葛拉克曼的功能主义。
特纳的主要看法是,在仪式象征机制(ritual symbolism)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功能上的关系,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即社会戏剧(social drama):仪式是一种社会戏剧,人们通过仪式这种表演形式来认识社会。
在《模棱两可》(见《读本》)一文中,他接受万·吉纳普的方法,认为仪式由三个阶段组成,仪式就是处在两个“稳定状态”中的转换过程,是一种阈限阶段(liminal phase)。
他发明了一个概念communitas来概括这种阈限阶段的特征,communitas指一种非常的、颠倒的、共同的、平等的、狂欢的社会状态和情感状态:
(1)阈限阶段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状况,年轻人在参加仪式之前都被看作是无性别的或非男非女的,或者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2)平时所有的分类和范畴在仪式中都不存在,参加成年礼的青年人被象征性地看作一个胎儿或新生儿,甚至是“死人”。
(3)男女的角色颠倒,或者日常生活中必须履行的义务暂时停止,如首领或国王遭受侮辱,或者人们可以做平时绝对禁止的事情或不道德的事情。
(4)仪式当事人要被从日常生活状态隔离一段时间,承受某些禁忌或限制。
(5)长老在仪式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是道德的和仪式的,而不是世俗方面的。
长老反映了部落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这与部落社会的秘密知识的重要性有关,正是这种秘而不宣的知识构成了“阈限阶段的关键”。
由此,特纳将仪式与社会的关系总结为一个公式:结构—反结构—结构。
反结构(anti-structure)的功能最终在于强化“社会结构”,他指出,经历了转换仪式的个人会认识到社会结构,实际上,只有在个别的、反常的场合中,“一个社会才能认识到它自身”。
这种观点正是万·吉纳普和葛拉克曼两者的结合。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