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荒漠化的防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影响和危害深远,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教学荒漠化对自然、社会的危害是本课重点。

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与防治作用及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是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了解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带来的危害。

提高图文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小实验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基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图文分析与综合论证荒漠化的危害探究应对措施。

3、情感和价值观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及荒漠化的威胁,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的表现及分布特点2、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五、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根据中国地形图、降雨及气温等资料图确定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典型懂得气候特点。

五、教学过程2.1 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到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这些诗句描写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景观(展示西北地区荒漠景观),那你知道荒漠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学习荒漠化的形成(板书)。

那我们能否在中国的地形图和中国的行政图中指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呢?(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行政图,学生回答略)。

荒漠的形成与当地的土地、气候等存在着密切关系。

(教师出示荒漠植被照片,学生观察并总结其特点略)由于植被稀少,所以沙质土的有机质含量也很低,比较松散,地表裸露,更容易被风吹起,又会失去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植被又受到影响,这样恶性循环就逐渐形成了典型的荒漠化景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天山的这一侧降水偏多?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个问题探究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这 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堂练习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的条例性知识。) 3、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自然原因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给出的 PPT 资料来 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以其危害结果用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 是导致荒漠化最主要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自然因素提供学生分析一区域环境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而这 也是较难的一点,再者,通过分析人为原因,是学生树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布置作业:书本课本 20—22 的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 因素分析
4、问题解决法:在提出为什么天山中部降水随高度为什么会呈现图 2.3 这样的分布? 和思考题 1 题。在这些问题中,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把握程度和接受状况。 5、教学过程(说过程) (一)视频引入:视频中国减灾 (设计意图:以动态材料让学生明确荒漠化的危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分钟) (二)新课学习过程
4、分解法:为了更好地研究荒漠化概念这个整体,把荒漠化的概念分解为五个部分 (书中活动 1),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进行整合。
5、类比法:在讲解新课之前,将荒漠、沙漠与荒漠化进行一个类比,引导学生从已 知推未知。 四、学法
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 2.1,落实西北地区的范围和行政区域。观察多媒体课 件的西北地区风力、降水分布图和图 2.2,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 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 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 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 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 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4.介绍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原则和措施。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并选取一个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2.案例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荒漠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和防治策略;
2.教师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
3.反馈和建议: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4.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1.完成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短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分布特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从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特点入手,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对荒漠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
3.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公开课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公开课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本节课旨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提供借鉴。

(二)教学目标分析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1.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丰富的图片和资料,采用启发式、兴趣教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一般分析方法和思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设计思路:
本节课总体内容不难,但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以课本的主要知识为框架,从具体的图片、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我授课的这个班学习能力整体纪律特别好,上课时很快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2、这节课可说是上得比较活跃。

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精心设计了很多师生互动的环节,所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他们都能来说明荒漠化概念,荒漠化的原因。

3、本堂课内容较多,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

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比如,说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要突出讲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激增。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背景分析:荒漠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可占陆地国土的1/4以上,并有总体扩张趋势,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知识框架:这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基础上,本课主要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一般知识,然后引出西北地区案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整治模式,并以内蒙古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本课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

3、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鉴于此,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干燥的原因和相应得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 位置
西北 地区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载畜量 小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 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 流水分,提 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 固沙植被生 存。
设置沙障——草方格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过 短期的经 度 济利益

超载

放牧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过度开垦
•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 2、绿洲地区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⑤控制人口
5.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二、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与技能: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

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人类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才能获得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已受到破坏,并且出现了恶化的趋势,表现出了很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学过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接下来请大家看一部短片,看看这部短片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的环境在哪些方面出现恶化?荒漠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全球四分之一的陆地,三分之二的国家已深受其危害,那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国家包不包括在三分之二的国家里面?其中我们国家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有这么严重的荒漠化?我们将如何去防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有关荒漠化的防治。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什么是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荒漠化的发生?荒漠化的产生过程又是怎样的?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1.荒漠化的概念(略)是什么原因导致土地退化?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相当严重,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这么严重?下面我们来学习我国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

二、西北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原因有多个,但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那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学习第一个自然原因。

(一)自然原因──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自然环境请大家想一想西北地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西北地区具有如此干旱的自然环境?这与哪个因素有关?它位于我国西北部,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西北地区的确切范围。

●西北地区的范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有相当干旱的自然环境?在干旱气候的影响下,西北地区所出现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活动可能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与植被景观的关系通过我们前面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受干旱气候影响下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特色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就会破坏植被,导致荒漠化的发生。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讲的课题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保护环境和开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章是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线开展的根底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开展的关系,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为此,本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

本节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过程、荒漠化成因以及防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对区域开展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开展问题的方法。

二、说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形成过程和原因,让学生明白中国乃至世界荒漠化形势的严峻性,并且能够切实体会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从自身出发为缓解环境问题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综合思维学生通过学习荒漠化概念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点,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并且以多元化的方式分析自然以及人类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机制,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提升学生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开展的过程,辨证地看待地理问题的习惯。

3、地理实践力本节内容中荒漠化的实际地理现象,向学生展示了该类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以此培养学生发现、解释生活中地理事物以及主动探索和解决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4、区域认知本节内容所表达的区域主要为我国西北地区。

学习本节内容的首要前提是对该区域的根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图,让学生自主讨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等方面的特征,并合作探究该区域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所形成的影响。

以此让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拟、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并能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开展。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一、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 mm~200 mm~400 mm土地生产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能力2.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成因是什么?提示属于石质荒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试简要说明。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随州市曾都区一中邹良敏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在第一章基础上,以典型区域为案例,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以西北地区为案例,第一课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本节课探讨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

2、教学目标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通过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

(2)、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文原因。

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图文结合,提高读图能力。

(2)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难点确定依据对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节的重难点为: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难点:1、教会学生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创设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总结提升法三、说学法学情分析:学生对西北地理环境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区域特征分析及区域环境问题分析方法,知之甚少。

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四、说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探究新知】一、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技术和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成因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
为确保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前置知识,但对于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一是对荒漠化成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较弱,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三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荒漠化案例,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实现生生互动。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任务,如设计防治方案、制作宣传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说课标】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的解读:依据对课标理念和课改精神的理解,可以明确课标的要求里存在两个不确定和一个确定:两个不确定中一是区域的不确定。

课标里的某一区域没有明确是哪个区域。

另一个不确定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不确定。

一个确定是课标明确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该问题的形成原因,该问题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治理保护。

课标解读的结论:1.就本节内容而言,荒漠化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教学应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3.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导学和对迁移案例的自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区域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共性的知识推广应用。

【说教材】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选取了荒漠化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典型的区域研究对象。

教材的主标题是“荒漠化的防治”,副标题则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教材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荒漠化的概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

其中荒漠化的概述统领全节内容,点出了本节的中心思想。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作为典型案例、精选案例占了本节约90%的篇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是作为案例迁移和方法推广而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素材,表面上看,它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上它却承载着新课标的思想精髓,我们是否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键是看他们是否已经能够使用这些方法了。

教材分析的结论:1.讲清本节内容的中心荒漠化的概况;2.带学生走进案例,精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危害和防治。

公开课荒漠化的防治说课讲稿

公开课荒漠化的防治说课讲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下面我将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在第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了解了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第二章以具体某一区域为例,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可持续发展。

作为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既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同时,它又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学习基础。

2、教学目标按照大纲要求,另外考虑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荒漠化只是一种片面的、肤浅的认识,也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所以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使学生理解荒漠化认为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西北地区案例,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人为成因及危害,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难点(1)结合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的人为成因,理解人为原因是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知识点的难易,主次,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为了使此次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解决必修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背景,必须用具体某一区域为案例。

如本节是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个案例的学习,总结出研究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得到能力的提升。

2、探究法探究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地理问题,我将采取分组探究,各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召集本组同学对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思考及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下,并在谈论结束后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背景分析:
荒漠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可占陆地国土的1/4以上,并有总体扩张趋势,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知识框架:
这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基础上,本课主要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一般知识, 然后引出西北地区案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整治模式,并以内蒙古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本课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

3、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鉴于此,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展的危害程度是难以把控的,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另外,分析西北地区的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教材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其设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

很多东西需要老师仔细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意识较差。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的自然环境及荒漠化已有所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所以他们只是获取了一些感性认识,而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原因及如何综合治理方面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

而且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给学生分析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激发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法
以4*10模式为依据,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营造利于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1、图示法:在荒漠化的三种表现形式、对荒漠化的分布上、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等方面,用直观的实际图片展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深入。

2、列表法:针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的三种形式的特点,利用列表的形式将这三种原因一目了然的串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增加多样画的记忆方式。

3、典型法:针对联想已经学过的典型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从而找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解题思路。

4、分解法:为了更好地研究荒漠化概念这个整体,把荒漠化的概念分解为五个部分(书中活动1),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进行整合。

5、类比法:在讲解新课之前,将荒漠、沙漠与荒漠化进行一个类比,引导学生从已知推未知。

四、学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环境有所了解。

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的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学习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自然原因,学生主要以小组讨论和听教师讲解为主。

难度较小的人为原因,主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P21页和P26页的活动探究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完成。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
(一)视频引入:沙尘暴问题引出生态环境建设,引出荒漠化的防治问题。

(二)新课学习过程
一、荒漠化
1、荒漠化的概念理解
2、分布现状
首先图片展示PPT荒漠化,阅读课本找出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现状。

让学生明确:荒漠化是一种形成过程,是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最终形成荒漠化景观。

以及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
2、地形特征
3、形成干旱的原因
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气候异常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以上两点用PPT展示西北地形图,让同学们明确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和地形特征。

(设计意图:以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以上第三小点结合教材的知识框架和扩充资料让同学们对其干旱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并深入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权威数据和课外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于西北地区荒漠化干旱气候的原因分析方法。


问题探究:
1、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什么?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2、判断天山中部降水量最多的位置在南坡还是北坡?大约海拔在多少米?为什么会在天山的这一侧降水偏多?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个问题探究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堂练习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的条例性知识。


三、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自然原因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给出的PPT资料来进行分析。

人为原因以其危害结果用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最主要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自然因素提供学生分析一区域环境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而这也是较难的一点,再者,通过分析人为原因,是学生树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布置作业:书本课本20—22的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设计意图:)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形成过程
2、概念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
2、地形特征
3、形成干旱的原因
三、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