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8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所以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

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乘法分配律》课标分析
1、新课程标准倡导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本节课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现实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

2、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新课程标准强调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呈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算式具有共同特点,从而进行大胆猜想,继而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验证,并最终总结出数学规律,而这一过程正是探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进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乘法分配律》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排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间的关系——写成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给出用式子表示的算律”这样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

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点和关键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并不是要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①芍药每行12棵,有9行,牡丹每行8棵,有9行,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②芍药地长15米,宽8米,牡丹地长10米,宽8米,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通过两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让学生观察。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感受两道算式的相等关系。

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体会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把两种方法的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观察、思考等式两边的联系,初步感受两个数相加后再与一个数相乘的积,跟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后再相加,所得的和相等。

2、举出同类例子的计算,发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获得一定感知后,引导学生写出同类例子,计算得数,发现这样的两个式子都相等,并和同学交流,使大家获得相同的认识,发现相应的规律。

3、用字母式子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现用字母表示出来,归纳乘法分配律。

这样的过程,是联系具体问题,经历发现、概括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便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经验。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以及验证猜想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接着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同时注重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使学生明白学习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上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课堂上虽然成功引导学生发现了定律,但学习之后,做练习过程中还有少部分学生掌握不好,在下节课练习设计上,力求有针对性,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