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灸感探析_季辉
督脉隔姜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28例
督脉隔姜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28例
王恩乐;师彬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2(10)5
【摘要】目的探讨督脉隔姜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督脉隔姜灸法治疗患者28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结论督脉隔姜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痛苦小,效果显著.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王恩乐;师彬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人民医院针灸科,章丘250200;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督脉透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失眠临床观察
2.益肾壮腰片与隔姜督脉灸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肾阳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3.臭氧注射配合隔姜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0例
4.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5.综合护理在督脉改良隔姜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阙穴古今临床应用探析
2 . 1 神 阙 穴 的经 络 学基 础 神 阙穴 为 任 脉 之 穴 , 任脉 为 “ 诸 阴之 海 ” , 受纳于手、 足 三 阴 的脉 气 , 任、
督、 冲三 脉 同起 于少 腹 , 另 有 足 阳 明经 夹 脐 , 足 太 阴
之筋 结 于 脐 , 手 太 阴之 筋 下 系 于 脐 , 足 少 阴 经 与 冲 脉夹 脐上 行 , 足厥 阴肝 经上 行 人 脐 中。神 阙穴 居 于
任脉 穴治 男女 气血 不调 ; 清代 《 医宗 金鉴 》 指 出神 阙
主治 百病 如 老 人 虚 泻 、 产后腹胀 、 小 便 不 通 等 。上
述历代 医家对 神 阙穴 使用 方 法 、 禁 忌及 治 疗 病 证 的
阐述 , 对 当今 临床仍 具有 指导 意义 。
3 神 阙穴 的现 代临床 应 用
状如 未放 莲 花 , 顺 五 行 以生土 , 赖 母 气 以相 转 , 十 月
行” ; 明・ 张介宾《 类经图翼》 载: “ 神阙当脐 中, 灸三
壮, 禁刺 , 刺 之令 人 恶 疡 溃 矢 , 死不治 , …… 或 以川 椒 又代盐 亦妙 ” 等。
胎满 , 则神 注 脐 中 而成 人 , 故名 神阙。 ” 本 文 基 于 神
人体 正 中 , 与督 脉 相 表 里 , 连 十二经脉 、 五脏六腑 、 四肢百 骸 , 能通 达 百 脉 , 故 神 阙可 谓 一穴 而 系全 身 ,
神 阙穴 , 又称 “ 脐 中” 、 “ 气舍 ” 、 “ 下丹 田” 、 “ 命 蒂” 等, 始 见 于《 素 问 ・气 穴 论 篇 》 “ 藏 俞 五十 穴 ,
… …
可达 通 脉 、 调 脏腑 、 培元 固本 。 2 . 2 神 阙 穴的 治疗 方 法 历 代 医家 均 主 张神 阙用
隔姜灸中极穴干预骨科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
隔姜灸中极穴干预骨科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李巧林【摘要】目的:观察隔姜灸中极穴解除骨科手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60例骨科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隔姜灸中极穴.观察两组患者的排尿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尿潴留患者的排尿显效时间(t=3.43,P<0.01)及有效时间(t=2.78,P<0.05)明显提前,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 =7.03,P=0.0048 <0.01).结论:隔姜灸中极穴配合常规护理能显著改善骨科术后的尿潴留情况.【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2页(P472-473)【关键词】艾灸;骨科术后;尿潴留;护理【作者】李巧林【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尿潴留是骨科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麻醉、体位、精神等因素造成的尿潴留,致使患者下腹憋胀、疼痛、坐卧不安,情绪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机会[1-2]。
常规的护理方法很多,但效果并不满意,最终为缓解症状通常采用导尿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3]。
护理临床中,隔姜灸可利用药力和热力温通经脉,温阳扶正,启闭利尿,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解除患者的术后尿潴留。
2015年1~9月我科对6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采取隔姜灸的护理干预以解除患者术后尿潴留,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5年1~9月我院骨科拟择期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55岁;胸椎手术10例,腰椎手术11例,髋关节手术9例,下肢骨折手术30例。
术前均能自行排尿,且在麻醉后保留导尿管,留置尿管时间20~72 h,使用尿管均为14号Foley氏气囊导尿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年龄、病情、术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间隔灸督脉法改善老年性失眠症效果观察
间隔灸督脉法改善老年性失眠症效果观察
谭新玲;张吉玲;丛金丽;高燕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0(025)015
【摘要】目的探讨改善老年性失眠症睡眠质量的中医护理方法.方法将90例老年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隔自制眠安散及姜片间隔灸督脉法,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隔灸督脉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谭新玲;张吉玲;丛金丽;高燕
【作者单位】威海市中医院护理部,山东,威海,264200;威海市中医院护理部,山东,威海,264200;威海市中医院护理部,山东,威海,264200;威海市中医院护理部,山东,威海,26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R248
【相关文献】
1.督脉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J], 马恰怡;李艳;曹莲瑛;张奕奕
2.任督脉热敏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J], 刘建新;马金顺;陈鹏典
3.间隔灸督脉法改善老年性失眠症效果观察 [J], 谭新玲;张吉玲;丛金丽;高燕
4.耳穴贴压与督脉灸联合应用于心虚型失眠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J], 张华佳
5.逐经灸督脉疗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阳虚型失眠症38例 [J], 李秀兰;马春杰;李秀霞;戴奕光;陈苑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柱穴临床应用举隅
天柱穴临床应用举隅
欧建文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7(013)001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欧建文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05
【相关文献】
1.天柱穴的临床应用举隅 [J], 欧建文
2.《百症赋》中针灸治疗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症的思路探析及临床应用举隅 [J], 张立志;刘霄潇;许能贵;易玮;孙健
3.葛根汤颗粒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J], 王世彪
4.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J], 冯鑫;常钰甜;高艳霞
5.己亥年运气方白术厚朴汤探析及临床应用举隅 [J], 罗敏;李艳彦;赵子苇;阴倩雅;靳荃;郜宪明;张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灸疗必读——古今灸疗名家理论及实战总结
灸疗必读——古今灸疗名家理论及实战总结作者:风湿骨病康复注:本帖转自今宁的博客。
原文作者牛玉东。
为方便广大朋友阅读,本元风清重新进行了编辑。
我出生在针灸世家,从小目睹父亲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父亲治病独树一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九九六年我读了刘洁先生的《太乙神针临证》录之后,对灸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临床上以温和灸,隔姜灸,直接治好一批中西药几近无效的疑难病,其中有闭经(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前列腺等。
因效果出色,病人喜悦,所以我对灸疗的研究信心倍增。
二〇〇一年的春天,我治好了两个危重病人,使我对灸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中一个是一位79岁的老太太,在十多年的糖尿病,又合并了肾病,头面四肢浮肿,胸水,腹水都有了,气息奄奄,浑身无力,已不能进食水,输液都有输不进去了,六脉细若游丝。
当时病人家属问我还有办法没有,我说,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下,就是直接灸。
当天下午即做灸疗,我当场捏艾炷,先灸腹部,取了三个穴,分别是水分,右天枢,气海,先用麦粒大的艾炷,逐渐过渡到黄豆大的,最后用莲子大的。
一直灸了三个小时。
之后又在右足三里直接灸了半个小时,艾炷也是先小后大。
当晚,病人有了食欲,吃了一碗稀饭,一个鸭蛋,大小便也解下来了。
次日病人可以坐着吃饭,此后我又开了一些汤药,水肿在半个月时慢慢退去,病人体力好时可以从二楼下来散步,此后病人又活了二年半。
另一个病人是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重感冒高烧十天不退,大量输液(用药不详)体温也只能是暂时下降,降而复升,体温总在39度徘徊,病人本来就是干瘦体型,在加上八天未吃东西,面容枯瘦,站立不稳,到县医院验血,诸多指标紊乱,本县医院拒绝收住,家属求助与我,我看完病后,先为其井穴厉兑(双)足窍阴(双)刺血,后分别取身柱,中脘直接灸,艾炷先小后大,由麦粒大逐渐过渡到莲子大,共灸了三小时,当晚病人食欲大开,睡眠香甜,体温徐徐下降,三天后体温正常,又吃了三付中药,一周后体力完全恢复,至今身体健康。
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
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摘要: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问题是当今运动医学的重要课题。
从临床表现看,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证范畴,而艾灸对治疗虚证有其独特的疗效。
综述了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及灸疗选穴的原则,并指出了目前艾灸治疗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同行参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艾灸;恢复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生理现象,一直伴随着运动实践的存在而存在。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员承受的负荷也越来越高。
若运动员经常承受大的运动负荷而得不到恢复,就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疲劳,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影响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严重者可导致运动生涯的结束。
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掌握合理的诊断方法,从而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理论基础1.1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中医对疲劳的认识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早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文献就有许多有关疲劳的论述。
疲劳一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明确地把因疲劳引起的症候与“虚劳病”同类论述,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主要集中在形体疲劳、神志疲劳和脏腑疲劳三个方面,体现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思想,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症候,与内伤虚劳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本质主要与脾、肾、肝的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恢复的主要手段是以补法为主,即“虚则补之”,对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所出现的偏态进行纠正和调整,即“以平为秘”,使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达到最佳状态,进而实现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1.2传统中医艾灸疗法灸疗是传统中医一种疗法,是利用易点燃的材料和某些药物,烧灼穴位,凭借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失衡,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疗是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实践的结晶,它对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症更有确切的疗效,这使它具有“重症速效,难症神效,常见病久效”的鲜明特点,现代研究也表明了灸疗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
《针灸大成》中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针灸大成》中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朱俐娜; 徐思思; 叶一林; 王曙辉【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2)002【总页数】4页(P75-77,87)【关键词】膻中; 针灸大成; 临床应用【作者】朱俐娜; 徐思思; 叶一林; 王曙辉【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膻中位于任脉,为心包经募穴,又为气会,有宣肺、宽胸、降逆的作用,现代医家将其广泛用于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以及产后无乳、乳痈等病证。
《针灸大成》[1] 为明朝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所著,是在祖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增辑而成。
全书共10 卷,汇集了明以前针灸著作及各家经典学说,系统论述了针灸临床的理、法、方、穴。
该书阐述详实、博采众长、见解独到,不仅对明以后针灸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膻中始见于《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难经·二十六难》云:“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见陷者。
”现代针灸词典[2]解释:“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
”本文通过整理《针灸大成》有关膻中穴的论述,意在剖析其运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指导。
1 腧穴定位关于定位,《针灸大成》中有关记载大致相同。
如《针灸大成·任脉经穴主治考正穴法》曰:“膻中(一名元见)横量两乳间陷者,仰而取之。
”[1]365《针灸大成·百穴法歌》记载:“膻中两乳中间索。
”[1]94《针灸大成·穴法》中的定位为“在两乳间,折中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
”[1]405 现代新世纪第2 版《经络腧穴学》定位为:“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同时,参照《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中有关膻中的定位方法[3],可知古今定位相同。
灸疗理论与实践漫谈
灸疗理论与实践漫谈王六文(微信:wanglw100)灸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1 )灸疗基础理论 (2--12)灸疗与保健养生 (12--14)灸疗的原料及操作技巧 (15--25)艾草、艾绒、艾条产品介绍 (26--27)第一部分灸疗研究的最新进展据了解,国家科技部于2009年专项设立“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中医理论专项资2009CB522904)资助经费1200万元,由来自上海,江西,成都,湖南,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117名专家及科研人员组成,并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吴焕淦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艾灸疗法要走向世界,疗效是基础,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必须用现代科学方法来验证这一古老的疗法。
”“这一项目是国家首次针对灸法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从艾灸的材料、光热、艾燃烧生成物、穴位等角度,全方位阐述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
这一研究无疑为艾灸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打开了一扇窗户。
”该项目通过对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疑难病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和膝骨性关节炎等340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
基于《灸法文献数据库》数据,回顾了1954年以来有关灸法针灸论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灸法疾病谱有364种疾病。
创新性总结出艾灸疗法温通温补效应规律,阐明了中医艾灸温热刺激、艾灸对穴位红外辐射共振是艾灸起效的重要机制,该项目成果验收为优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
笔者通过亲身对艾灸的体验、深思、感悟,总结艾灸的治病、健身机理为五个方面:1、温热效应,{寒则滞,滞则不通,不通则百病生)2、穴位刺激效应;(14经脉穴位对应五脏六腑)3、燃烧生成物生理效应;(艾绒及药物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物质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4、光谱共振效应;(艾绒燃烧发出红外光与机体组织内部产生的红外光同频谱共振)5、正向心理暗示效应。
经络辨证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
经络辨证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
梁钰;史光伟;梁恬
【期刊名称】《按摩与康复医学》
【年(卷),期】2022(13)23
【摘要】中医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简称“腰突症”)方面存在优势。
根据下肢症状不同与经脉循行部位差异并结合临床所见,可以总结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临床分型为足少阳经型、足太阳经型与督脉型,将辨经取穴与辨位取穴综合配伍,施以针灸、刺络拔罐、普通针刺与电针结合的中医综合治疗获效突出。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运用此类经络辨证方法在临床上成功治疗2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深感经络辨证取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其他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亦可借鉴此法治疗。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梁钰;史光伟;梁恬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酒泉市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9;R249
【相关文献】
1.经络辨证与循经取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2.腰三针联合分经辨证取穴配合揿针留针候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研究
3.腰三针联合分经辨证取穴配合揿针留针候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研究
4.基于经络辨证的表里经取穴法
结合扬刺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临床研究5.基于经络辨证的首尾取穴法结合冲击波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级非遗——蕲春艾灸疗法
国家级非遗——蕲春艾灸疗法
韩吟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年(卷),期】2024()6
【摘要】蕲春艾灸疗法源自中国古代民间灸炳法,是以产自蕲春的艾草为主要灸材,以流传于鄂东地区四百余年的民间灸法为独特技艺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该法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复兴于当代,以李时珍等医家为代表,以《本草纲目》等医籍为载体,是蕲春及周边地区世代相传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习俗。
2013年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总页数】1页(P52-52)
【作者】韩吟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国家级非遗项目鲁西南鼓吹乐的文化特点——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伊双来为例
2.传承文化经典彰显非遗魅力燕青门正骨疗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传承瑰宝守正创新——记国家级非遗项目“藏医放血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尼玛才让
4.国家级非遗项目进校园的传承路径研究——以国家级非遗项目
“蔡李佛拳”为例5.湖北省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与传播研究——以蕲春艾灸疗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大成》肩井穴的应用探析
《针灸大成》肩井穴的应用探析
杨飞;王迅
【期刊名称】《基层中医药》
【年(卷),期】2024(3)2
【摘要】本文整理《针灸大成》中肩井穴的文献记载及现代应用,对其在定位、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归纳总结后进行分析。
该穴可针可灸,但针刺深度不宜过深,且孕妇禁针;对其针或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通调肝胆气机等作用;肩井穴的临床治疗范围较为广泛,可用于治疗肩臂等局部的疾患,头胸部、腰背部等经脉所过之处的疾患及瘰疬等特殊疾患,临证需依据患者形体和疾病的轻重缓急加以灵活变通,但还有部分主治作用未能得到较好的运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与验证,并在临床中推广。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杨飞;王迅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芜湖市中医医院专硕培养基地;芜湖市中医医院北京路分院中医综合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针灸大成》中对于关元穴的应用探析
2.《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3.《针灸大成》中申脉—照海的临床应用探析
4.《针灸大成》中期门穴的临床应用探析
5.《针灸大成》中风池穴临床应用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素问·刺腰痛论》之体悟
《素问刺腰痛论》之体悟
张爱红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9(024)005
【摘要】在《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全面论述了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等正经,任、督、带、阳维等奇经,以及足太阳之分支,足少阴之支脉,足少阴、足太阴之别络等不同经络受病后,出现腰痛的特点与针刺方法及针刺部位。
全篇可分三段,在这我们主要探讨第一段:正经引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
【总页数】1页(P807-807)
【作者】张爱红
【作者单位】许昌市中医院中风科,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析《内经·刺腰痛》篇六经腰痛的辨治
2.《素问·刺腰痛论篇》中特殊九条经脉
考辨3.《素问·刺腰痛》诸脉的实际意义4.恢刺傍针刺合谷刺在腰痛中的应用5.《素问·刺腰痛篇》诸脉证例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内经的腧穴定位方法
谈内经的腧穴定位方法
李辉;王旭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 正确取穴是针刺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为腧穴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将腧穴定位方法大致分为4种:【总页数】2页(P3-4)
【作者】李辉;王旭
【作者单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浅议腧穴定位练习的方法--《经络与腧穴》教学体会 [J], 赵云龙
2.从"董氏奇穴"的应用谈腧穴的定位、定病与定性 [J], 杨一民;孙东云;田俊丽;张宏丽
3.谈腧穴定位的准确性 [J], 丁一丹
4.《内经》几种腧穴特殊定位法 [J], 郑少祥
5.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J], 张志辉;黄泳;曲姗姗;张继苹;杨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灸随年壮探析
灸随年壮探析
王洪彬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20)004
【摘要】通过对“灸随年壮”施灸壮数、适宜人群、适宜腧穴、适宜疾病和在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探讨,明确“灸随年壮”为实施灸法时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灸量,即根据不同年龄的人体体质选择适宜的施灸剂量,为临床采用灸法治疗疾病时因人施灸奠定理论基础.
【总页数】2页(P516,524)
【作者】王洪彬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81
【相关文献】
1.孙思邈灸随年壮应用探析 [J], 王洪彬;崔建美;赵舒;孙娜
2.《黄帝内经》年长、年少与年壮探析 [J], 王玉芳;郑红
3.“随年壮任脉灸”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 [J], 冷军; 魏方月; 马赛; 田梦; 刘会敏; 郭文; 张晨
4.近十年针灸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的研究进展及优势探析 [J], 谢玥;秦懿囡;杜元灏
5.古代医籍中“灸随年壮”应用情况分析 [J], 王洪彬;崔建美;赵舒;孙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今治疗慢性肾炎用药异同
古今治疗慢性肾炎用药异同
王珣;任建素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25)3
【摘要】将古今 439首治疗慢性肾炎方剂中的药物按功用分类、比较 ,并作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 ,分析了古今治疗本病用药中的区别 ,提示现代中医人应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认识。
【总页数】3页(P192-194)
【关键词】慢性肾炎;古今用药;异同;中医药疗法;治疗
【作者】王珣;任建素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523
【相关文献】
1.古今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之异同 [J], 董巍;方剑乔;陈勤;方莉;罗培;张璐;孙晶;沈亚芳
2.古今治疗焦虑症常用药物异同分析及比较研究 [J], 秦竹;杨晓丽;褚蕾
3.古今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异同探析 [J], 侯静萍
4.张昱教授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肾炎经验总结 [J], 王如梦;张昱
5.古代治瘿方剂用药规律探究及古今用药异同初探 [J], 王彤瑞;高天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李辉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22(41)6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我院临床门诊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红篮球分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并对两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86.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临床治疗满意率(100.00%,30/30)高于对照组(86.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针灸推拿联合中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李辉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9
【相关文献】
1.中药熏蒸联合推拿针灸疗法治疗特勤人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3.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4.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5.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灸疗保健的功用及发展
灸疗保健的功用及发展
车露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2(031)012
【摘要】灸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人体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疗的效果.灸疗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灸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灸疗作用机理的认识.
【总页数】1页(P129)
【作者】车露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康复保健门诊 1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8
【相关文献】
1.保健用灸疗身壮疾病少
2.灸疗保健
3.浅谈蒙医灸疗的保健作用及其机理
4.发酵食品的保健功用及技术发展趋势
5.怀孕了,能用针灸疗法进行保健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灸疗中当灸至敏感腧穴或区域的时候,由于 敏感腧穴处灸感活跃,患者会有酸胀、痛痒、热冷 及放电 样、 吹 风 样、 蚁 行 样、 定 向 扩 散 的 特 殊 灸 感,或出现从敏感区域定向扩散的皮肤色素斑变化 或温热感直入体内等灸感。出现以上几种灸感均显 示找到了敏感腧穴。艾条灸新疗法力求在寻诊过程 中通过出现特殊灸感发现敏感腧穴,这是整个治疗 过程的准备阶段。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灸感理论也在不断深 化、扩展。广大针灸学者应该不断地去探索与实 践,总结归纳灸感与灸效的关系,让其应用并指导 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刘龙彪,冯祯钰 . 829 例患者灸感分析[J]. 陕西中医, 2000,21( 4) : 176-177.
[2]高希言,奥晓静 . 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
中医杂志 2014 年 6 月第 55 卷第 11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Vol. 55,No. 11
其内容丰富,各科论述全面,既总结明、清以前医 学成就并进行辑录,也汇集作者临证经验及医学见 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指出: “凡灸诸 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说明只有灸感在穴位 停留的时间较长,给穴位以长时间的刺激,才能提 高临床疗效。清代吴亦鼎在 《神灸经纶》 中也提 出,用针宜重视手法,用灸宜重视穴法。所谓重视 穴法,就是要 重 视 施 灸 后,产 生 “穴” 即 “点” 上的感觉,以及穴位的远道传导和治疗作用。 1. 3 灸疮是灸感的特殊表现
灸法感传的性质以温热感传为主,其次为沉 重、麻木、灼痛、抽痛、痒、胀、酸困、蚁行等感 觉[1]。灸感表现 为 当 艾 灸 灸 到 一 定 程 度 时, 灸 感 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组织或施灸的远端传导; 或在施灸部位出现肌肉的跳动或灸后局部有舒适 感、痛感、沉感、痒感、红色斑块,甚至全身汗出 等。灸至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时,为最佳灸 量效果[2]。研 究 发 现,施 灸 量 与 疗 效 关 系 密 切, 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3]。
从马王堆汉墓古医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 中的大量灸法治疗 到 《史记》 所载仓公的 25 个病例,均说明当时古 人比较擅长使用灸法治病。 1. 2 古代灸感描述
《灵枢·刺节真邪》 曰: “火气已通,血脉乃 行”[6]。《备急千金要方》 曰: “炷令平正着肉,火 势乃至病所也。” 《外台秘要》 曰: “火气不行,不 能除病也。” 《黄帝明堂灸经》 曰: “灸穴不中,即 火气不能远达。” 《备急千金要方》 曰: “灸两胛中 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 水状。” 《灸膏肓俞穴法》 则认为灸疗应达到 “若 不失其穴,灸至数壮,觉肩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 意自快畅” 等灸感的出现。《备急灸法·骑竹马灸 法》 曰: “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 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 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 《医宗金 鉴》 是 由 清 代 政 府 编 订 发 行 的 大 型 综 合 性 医 著,
艾灸所需的剂量。周楣声[7]147 - 149 总结了影响灸感 感传的因素,分别为刺激量的蓄积、年龄与性别的 差异、个体素质的不同、时间和环境的影响、病理 变化的性 质、 操 作 的 态 度 和 信 心。 陈 日 新 等[11] 则 强调热敏点灸感。第一是透热,灸热从经穴皮肤表 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透 热现象出现概率为 60% 左右; 第二是扩热,灸热 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扩热现象出现概率为 75% 左右; 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 方向传导,传热现象出现概率为 65% 左右; 第四 是局部不 ( 微) 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 ( 或微) 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出现概率为 25% 左右; 第五是表面不 ( 微) 热深部热,施灸 部位的皮肤不 ( 或微) 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 至胸腹腔脏器甚热,出现概率为 35% 左右; 第六 是非热觉,施灸 ( 悬灸) 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 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独立 出现概率约 10% ,相兼出现概率约 60% 。根据以 上现象总结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 热异常敏感,从而产生一个 “小刺激大反应”[12], 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感觉。 陈日新等[13]以 腧 穴 热 敏 化 现 象 为 切 入 点, 阐 述 灸 之要为 “气至而有效”。在用灸法治疗时,若灸的 壮数 ( 灸的时间) 达不到得气的程度,则疗效甚 微; 若能达到得气的程度,则疗效显著。此点同针 刺 “气至而有效” 的理论一致。洪文学[14]认为与 灸法疗效密切相关的 6 个要素 ( 艾、灼、穴、久、 均、传) 中,涉及灸感的要素便有 3 个,分别是 “灼”、“均”、 “传”,说明灸感在艾灸疗法中的重 要地位。
椎病灸感与灸效关系的临床观察[J]. 江西中医药, 2011,42( 1) : 48-49. [14]洪文学 . 关于灸疗效果要素的认识与实践[J]. 中国 针灸,2000,20( 5) : 297-298. [15]薛宁,王耀帅,王玲玲 . 温和灸足三里 600 穴次灸感观 察[J]. 吉林中医药,2009,29( 12) : 1054-1055. [16]张会芳,王玲玲 . 艾灸温通调脂临床研究[J]. 世界中 医药,2013,8( 8) : 871-874. [17]口锁堂,吴焕淦,刘慧荣,等 . 灸量的认识和意义[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 5) : 935-937.
在现代艾灸临床应用中,除可从艾条与皮肤距 离、艾条粗细、艾条松紧、艾条红火状态、艾炷燃 尽与 否 等 方 面 把 握 外, 进 一 步 把 灸 感 细 分 为 温、 热、灼、痛等 不 同 程 度 的 感 觉[15], 并 强 调 灼 与 痛 之间的灸感是取效最佳灸感[16]。
3 小结
灸感的主要作用是循经行走,当灸处温度升高 到一定程度时,灸感即开始循经前进,前进过程中 又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感应为患者所感知,如发热、 发麻、蚁行、风吹、水流或是压重感等,其中以热 感占绝大多数。周楣声[7]150 - 152 还具体讲述了感传 速度、感传深度、感传宽度及感传走向。
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从点到线再到
中医杂志 2014 年 6 月第 55 卷第 11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Vol. 55,No. 11
·907·
面,从机体表面到深部再到远端的传导,当达到一 定的灸量时,又从深部或远端逐渐退回施灸部位。 艾灸时仅皮表有热感,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透 灸时不以时间或壮数为指标,而以灸后患者的感觉 和机体的反应为标准,这种方法比一般灸法的灸量 大,热力可以透过深部肌肤,无痛苦。所以要达到 一定的 灸 效,首 先 要 保 证 一 定 的 灸 量。口 锁 堂 等[17]认为,有 灸 效 不 一 定 需 要 灸 感, 但 获 得 一 定 灸感必定有灸效。
古人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 要指标。晋代陈延之 《小品方》 记载: “灸得脓 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南宋王执中在 《针灸资生经》 中提出: “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 不得疮 发, 其 疾 不 愈 ”, 认 为 只 有 灸 后 出 现 灸 疮, 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明代杨继洲 《针灸大 成》 记载: “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 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 热履,以赤葱,即万无不发理”,认为对于不出现 灸疮的情况,应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或局部 热敷,服用辛辣刺激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
[3]谢华,易受乡,易展,等 . 灸法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与 思考[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 5) : 1003-1005.
[4]陆寿康 . 刺法灸法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86.
[5]陈汉平,施茵,吴焕淦,等 . 灸法研究[C]/ / 全国针法灸
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 编,2005: 12-15. [6]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 [7]周楣声 . 灸绳[M]. 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8. [8]蔡耀明 . 特殊灸感研究[J]. 中 国 针 灸,1994,14 ( 增 刊) : 306-308. [9]周楣声 . 灸法对经络感传作用的探讨[J]. 中国针灸, 1982,2( 3) : 20-22. [10]陈日新,康明非 .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
* 通讯作者: jihui429@ 163. com,18602539906
灸感传导现象产生了原始的经脉理论。理论一旦形 成,又成为原始的灸法医疗实践的指导。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时期 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 与 《阴阳十一脉灸 经》 是目 前 针 灸 界 公 认 的 现 存 最 早 的 针 灸 文 献,是 《灵枢·经脉》 的雏形[5]。帛书中论述了 “脉” 的 循行、 症 状 表 现 和 灸 法 治 疗, 但 并 未 提 到 “针 刺”。可以想象,施灸过程中如果不产生由施灸面 到点的灸感,不产生由点到线的灸感传导,不产生 灸疗的治疗效果的话,古人是不可能将当时灸法的 医疗实施上升归纳成经脉循行和证候理论的。
灸,2007,27( 3) : 199-202. [11]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等 .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
疗疗效的关键[J]. 针刺研究,2010,35( 4) : 311-314. [12]陈日新,康明非 .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