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一、灸法的适应证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的。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证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证。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壳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我们祖先早已十分重视艾灸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了。
二、灸法的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形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三、禁灸穴
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禁灸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时至今日,如人体解剖学以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禁灸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古人的禁灸穴: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清明、下关、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申脉、委中、素髎、巨髎、禾髎、颧髎、天牖、髀关、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晴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其它的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四、灸疗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乙醇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瘢痕灸后要注意营养,以助灸疮的发起。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在颜面部施灸时或幼儿患者要特别注意。如有起疱时,可用乙醇消毒后,用毫针将水疱挑破,外用消毒敷料保护即可,数日后可痊愈。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灸治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事故发生。
5.灸法操作方法上的补泻,在《灵枢.背腧》篇说:“以火补之,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针灸大成》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接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指补法施灸,须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以补虚扶赢,温阳起陷。而泻法施灸须用口吹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即便扫除,力促而短,以起消散作用。
五、影响灸疗效果的要素
取得艾灸疗效的6个要素是艾、灼、穴、久、均、传。
1.艾(材料)艾具有温经通路、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功用。艾叶加工成艾绒作为施灸材料,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点:(1)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2)艾绒便于搓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3)取材方便。
2.灼(刺激强度)从历代医学文献看,有创伤艾灸疗效极佳。灼的刺激较强,灼伤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灼和灸相关,多次短时强刺激可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连续强刺激的结果。
3.穴(点、配穴)灸不离穴,效由穴生。艾灸一定要针对穴位刺激,即点刺激。这里的穴有两个含义,一是穴位刺激,二是正确配穴。艾灸的取穴不一定,但要对症,要选要穴。
4.久(治疗时间与疗程)从字义上看,久用火则为灸,要取得疗效,灸必须久。久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每次治疗时间不能太短,二是多疗程。要使身体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久治是可以理解的。
5.均(均衡、连续作用)连续均匀的艾条刺激是获得疗效的关键,也是灸法之要旨。这主要是一般情况下连续均匀的刺激可使刺激量积累,在达到一定作用量后,就能出现感传,否则感传不能出现,而感传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6.传(感传)要提倡灸法,推崇灸法,必须掌握灸法的基本规律。灸感是灸效的保证。
总之,艾是刺激源,穴是施灸对象,均、久和灼是方法和方法的特征,传是效果。灼中含久,久均则传,6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
此外,施灸的顺序是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
六、灸伤等级与灸量
(一)灸法与皮肤组织
灸法是通过温度及灸材化学刺激,或利用温度、化学作用使皮肤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所有的灸治方法必须通过皮肤才能起到作用。灸后皮肤的一切变化,是灸治的疗效标志。因此应用灸法治病,必须对皮肤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各种灸法,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柔韧而富有弹性,是人体抵御外界各种有害刺激的第一道防线,为卫气的运行部位,具有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和排泄以及感觉等功能。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表皮在最外层,是复层扁平上皮组织在真皮下面,主要是脂肪组织。人体各部位皮肤的厚度不同,一般四肢的内侧面和胸腹部较薄,四肢的外侧面、背部、手掌面及足底等处较厚。皮肤的表面有着无数高起的皮嵴和下陷的沟纹,它们将皮肤分成高低不平的三角形、菱形和其他形状的小片。
皮肤除本身结构外,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纤维,另外还有皮肤的附属器,包括皮脂腺、汗腺、毛发等。
(二)灸伤的等级
1.Ⅰ度灸伤使用任何灸疗方法,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伤害发生水肿或水疱者均称之为Ⅰ度灸伤。Ⅰ度灸伤不损害基底层,灸伤的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不留瘢痕,故又称之为无痕损伤性灸。
(三)灸伤的处理
1.Ⅰ度灸伤的处理Ⅰ度灸伤后,95%会发生水疱,一般直径为1厘米左右,不需任何处理,待其吸收即可。直径2-3厘米的水疱多数会破裂,待水流尽,可涂龙胆紫以防感染(禁忌剪去疱皮),待结痂自愈。
(四)灸量与灸效的关系
实验证明,灸量与灸效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据一组879例次的实验统计,用底面积6平方毫米、高8平方毫米的艾炷灸,平均19.6壮出现循经感传,随着壮数的增加,感传逐渐由线状加宽呈带状,速度也逐渐加快。不同灸量对“阳虚”动物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也有不同的影响,艾灸命门3壮组与羟基脲组相比,差别不显著,但5壮组与羟基脲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虽然艾灸命门可以纠正“阳虚”动物的虚损症状,但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的水平来看,采用5壮要比3壮为好。
然而,灸量与灸的关系,并非都是灸量越大疗效越好。例如,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较明显,第3次以后效果则较差。因此,临床证实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