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要基础,主要思路是对城市建成区所表现出来的形状特征进行描述。

3.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1)文献分析法:成一农(2001)、王建国(1994)[7]、相秉军等(2000)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城市的历史文献资料来了解城市形态的演变,或做出城市形态未来发展态势的结论。

(2)分形研究: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于 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陈勇、艾南山(1994)、张宇星(1995)、陈彦光等(1998)、刘继生等(2000)、张宇等(2000)、叶俊等(2001)、李江、段杰(2004)等运用分形几何学,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的使用,丰富发展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

(3)网络拓扑分析:武进(1990)、张勇强(2001)、李江等(2003) 等运用网络拓扑分析方法或针对具体城市进行研究分析,或对中国部分城市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和对城市结构的网络拓扑分类,得出了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4)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林炳耀(1998)[8]、段汉明等(2000)、杨山等(2001)等在空间形态的研究中引入量化的分析,使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在笔者查阅到的众多文献中,与城市形态的其它研究内容相比,涉及城市形态计量方法的文章是最少的。

(5)数理统计中的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陈勇(1997)在重庆南开步行商业街空间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然后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权重。

(6)系统动力学方法:肖莉等(1993)运用物理学中的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形态结构动力学模型研究乡镇的形态受力和运动状态变化规律。

4.城市内部空间模式: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较大,如罗楚鹏(1979;转引自:武进,1990)、梁志强(1981;转引自:顾朝林,等,1995)、朱锡金(1987)、武进(1990)、胡俊(1995 ) 柴彦威(1999)等主要集中于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面。

5.城市社会空间: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取得进展。许学强等(1989)、胡序威等(2000)、吴启焰(2001)、李志刚等(( 2004 )对于城市内部空间模式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研究的一部分重要内容。研究方法体系已经成熟,总体上以实证研究为主,并且较多采用了定量分析,

研究内容深入,结论比较有说服力;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涉及了城市物质实体、经济、社会等城市内部空间的诸多方面。

6.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及城市结构:顾朝林等(1994)[9]、王承慧(1999)、王颖(2000)、张鹏举(1999)、何流等(2000)、陈玮(2001)、周维钧(1993)、疏良仁(1997)等认为城市职能直接影响到城市规模和城市用地构成,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态一般有较大的差异。

7.城市历史研究: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研究,由于受城市近代化进程较晚的影响,其发展一直落后于欧美等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推动了城市发展历史的研究,董鉴乱(1989)、贺业矩(1996)等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的发展进行了通史性的研究。

8.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研究:胡俊(1995)、武进(1990)、段进(1999)、张宇星(1995)等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部分学者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地域性特点较强的状况,对于某一区域内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规律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如郐艳丽(2004)、周霞(2005)等。

9.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量化分析:姜鲁光等(2003)、冯健(2003)、王新生(2005)等通过量化分析的引入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并且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内容比以往更为深入,能够揭示出许多的新的特征和规律。

10.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机制:武进(1990)、邹怡等(1993)、韩晶(1998)[10]、段进(1999)等研究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普遍性规律。

11.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力:何流等(2000)、陈前虎(2000)、陈玮(2001)等认为造成城市内外空间形态变化的动力机制实质上是所谓“政策力”、“经济力”和“社会力”三者的共同作用,但其中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动力因素。

四、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针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出现了几个主要趋势:研究时间范围缩小,侧重于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展机制的研究(张庭伟,2001),研究的空间范围缩小,限定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内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规律和特征(郐艳丽,2004),以上两者结合,研究特定区域内新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架峰,2004)。城市形

态理论研究的深度日渐加强,包括对城市形态系统的构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清晰的结构构成及关系构成分析,建立更加科学的城市形态系统模型,更好地解释城市形态演变中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研究内容与以前相比更为深入和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