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Schrödinger昆明城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拓东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城市格局的雏型。
在明朝云南府设立后,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了清末,由于昆明此时处于国家边疆,周围受地形阻隔,成为四塞之地,这样的格局使昆明的经济缺乏外力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发展缓慢。
昆明城市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期的中法战争,法国通过签订条约取得了修筑铁路权,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修筑了滇越铁路。
20世纪初,昆明出现了大量商办企业,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1910年滇越铁路修通,1922年修筑了巫家坝机场,自此昆明彻底成为了全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打通了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
由于对外交通条件改善,此时城市的发展加速,清末民初的拆墙运动和城市发展对昆明的城市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南护城河并取名为“南屏街”,此时的城市发展围绕火车站进行,城市空间扩张,沿着主要的商业区和对外交通流线向外溢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昆明具备了作为战争时期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条件(对外交通方便,有天然屏障),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不同于陷入停滞的全国大多数城市,昆明这时由于外来经济的注入和影响,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的对外交通枢纽,这是昆明近代发展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此时,城市内部空间在旧城的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而城市外部空间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了城市中心,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城市郊区或周围城镇,此时的城市空间形态是跳跃式的,呈现出了一种不连续的空间扩张状态,这样做似乎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让城市外部的工业区与老城区适度脱离,为后续发展留出空间。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内部
外部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二)城市景观特色
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比较分析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成 形态 整体,内部有 机联系 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 形态 分布,但有明 显的内部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无 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等 限制,长期经 济发展的影响 类型 简单集中式 复杂集中式
一城一区、分 散成组、城镇 组群、大城市 群城市带等
这类城市,位于平原上,发展历史比较短, 规模比较小,现代规划影响较大
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主城区 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复杂
分散形态
这类城市或受地形河流的影响, 或受资源和生产的分布的影响 任丘由老城区和油田新城区组成
欧洲古城
纽约
提示:可以从城市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以及城市 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 往往是这个城市代表性的标志
下面的城市标志
上海
法国凯旋门
法国卢浮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的封建思想
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区的空间布 置能够反应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协调
威斯
杭州
重庆
总结:
构成要素:
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
区布置,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城市景观特色
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自然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区域协调下的昆明市域城镇空间发展布局研究
din
a
t io
K ;
u n m
in g ; u r ba
n
s
pa
c e
la y o
u
t; s tr
a
te g y
中 图分 类号 :T U 9 8 4
O
1l
+
l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4 3 1 1 ( 2 0 14 )0 4 0 2 8 4 0 3
—
—
—
一
—
—
引言 作 为 中共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的 五 个 统 筹 之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被 首 次 提 出 到 中共 十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
张鹏
u n m
Z HA NG P
i ty
e n
65000 0 )
a n
(C o lle
ge
o
f A r c hite c tu
r e
a n
d Ur b a
n
P la
n n
i n g ,K
i n g Un i v
e r s
o f S c ie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K u
“ ”
再 次提 出 要 落 实 区 域发展 总体 战略 促 进 区 域 协调 发展
, ,
,
。
在这 个 城 市化 进程 不 断推进 的过程 中 如 何平 衡 城 镇 化 发
展 水 平 已 经 成 为 各 个 城 市 发 展 的 关 键 问题
。
,
2 0 10
年昆明
作 者 简 介 :张 鹏 ( 1 9 8 6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20、《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 21、《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 22、《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3、《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4、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5条 规划区范围 1、市 域 市域面积 21011 平方公里。含昆明市的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 东川区、呈贡县(区)、嵩明县、宜良县、晋宁县、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 石林县、安宁市。 2、城市规划区 包括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和呈贡区全 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滇池流域所涉及到的晋宁县六个乡镇(昆阳镇、晋城镇、 宝峰镇、新街乡、上蒜乡、六街乡)嵩明县两个乡镇(滇源镇、阿子营乡)的 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 4060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 含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西山区的主城二 环路以内地区和福海、前卫、马街、碧鸡四个街道办事处;呈贡区的乌龙、洛 羊、龙城、斗南、吴家营、雨花、大渔、马金铺八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为 1722 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 10.7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主城区、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构成,其中:五华区、盘龙区、 官渡区、西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滇池旅游度假区的城市 连片建设区为主城区范围;呈贡区的乌龙、洛羊、龙城、斗南、吴家营、雨花、 大渔七个街道办事处为呈贡新区范围;昆明国际机场所在地的大板桥镇为空港 经济区范围。 第6条 规划期限为 2011 年-2020 年 规划近期至 2015 年,远期至 2020 年,远景展望到 2050 年。
3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5、强化城市交通规划,构建现代交通系统。建立高效通畅的城市对外交通 枢纽,优化城市内部路网结构,形成发达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昆明是中国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
该城市位于昆明盆地中,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和教育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昆明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方面介绍昆明这座城市。
地理位置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滇池东岸,属于长江中游及珠江流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毗邻贵州、广西和四川等省份,同时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家接壤。
昆明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的距离较远,但是该城市因其在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中的地位,使得昆明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区位优势昆明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优越:昆明是连接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南向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
昆明市交通网络完善,陆路、水上、空中交通通达世界各地,为云南省内各地及中国西南地区不同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及旅游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人文环境优越:昆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哈尼族、彝族、白族等民族文化、古滇池文化以及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而成。
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使昆明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发源地和推广中心。
3.自然资源丰富:昆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花城”和“春城”之称。
春天,昆明市满城飘香,百花盛放;夏天,气候宜人,温度舒适,成为天然的避暑之地;秋天,温和宜人,气候宜人;冬天,虽然有点冷,但却是滑雪运动爱好者的最爱。
经济发展昆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昆明市GDP在2019年达到了1344.3亿人民币,居云南省首位。
昆明市重点发展旅游、物流、高科技等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1.旅游业:昆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花卉城市”、“春城”等美誉远近闻名。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受主城区的城市经济发展, 受主城区的城市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和人为规划等原因
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各 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各大城市由交通干线相互连接 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 模不断扩大, 模不断扩大,沿交通干线相 成城市群或城市带 互连接成片
2.城市景观特色 2.城市景观特色
分析两座城市的建筑物历史,高度,风格及城区街道等的 分析两座城市的建筑物历史,高度, 主要景观差别? 主要景观差别? 建筑风格是城市景观的集中反映! 建筑风格是城市景观的集中反映!
城市立体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平面形态 分散形态 集中形态
1.城市的空间形态 1.城市的空间形态
集中形态 特征 成因 分散形态
空间上连续成整体, 空间上连续成整体,景观上绵延分 空间上不连续分布 景观上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分布,景观上分散 布,内部有机联系 布局,但其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布局 但其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地势平坦, 地势平坦,无山水的阻隔 受地形,河流等的限制,或经 受地形,河流等的限制, 济长期发展的影响
巴黎——城市建筑风格 巴黎——城市建筑风格
与北京相比,法国巴黎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堂梁柱和圆顶形建 与北京相比,法国巴黎是另一种建筑风格, 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 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优点
①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 城市的每一部分接近郊区, ①城市的每一部分接近郊区,亲 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设施,方便居民生活;②便于行政 近自然;②容易克服交通拥挤, 近自然; 容易克服交通拥挤, 领导和管理; 各种设施利用率高, 领导和管理;③各种设施利用率高, 环境污染等问题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0级建筑学3班程轶学号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
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
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巫家坝机场。
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
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
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区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昆明市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该市。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区域,在昆明市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首先,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呈现出明显的辐射状分布。
由于市中心地区的限制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区开始向外扩展,形成了辐射状的发展格局。
这种格局使得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其次,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较多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昆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边缘区中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自然资源,政府在城市边缘区划定了较多的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城市的扩张。
这种空间形态的特点使得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更加绿色,并且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者。
最后,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由于城市边缘区的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因此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富人都选择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产业或者住宅区。
然而,这也加剧了城市边缘区内部的贫富差距,并且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更加匮乏。
二、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模式在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主要探讨两种主要模式: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首先,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以建设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主要手段,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其次,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昆明市较为重视的发展方向。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地理通道是一定的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向外迁徙与流动的线路。
据史学家考证,客家先民五次南迁中,前四次都选择赣江为必经通道,逐渐以江西赣州为中心向四周山区定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客家聚落。
图示意主要客家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客家先民选择沿赣江水系迁徙南下和选择定居山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交通、土地资源B.经济、气候C.战乱、水资源D.资源、政策2.龙川县佗城村仅有2500多人,但姓氏有140个,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交流B.人口迁移C.民族通婚D.地形阻隔(2024·云南昆明·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1可知()A.城市建设用地广阔B.河流制约道路布局C.地形影响城市形态D.居住地分布较均衡4.目前该市最大商业中心最可能接近()A.①B.②C.③D.④5.今后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之间的片区最适合发展为()A.中心商务区B.高级住宅区C.科技产业园D.城市森林公园(2024·辽宁·模拟预测)乾州古城地处湘西万溶江(沅江上游)北岸,与鄂、渝、黔三省相邻,历史上主要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
1513年,乾州成为与凤凰镇、花垣老卫城并列的湘西三大重镇。
古城四面环山,厅署位于城中心,街巷众多且以“丁”字形为主,回环曲折,其中位于城墙外万溶江畔的河街一直是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
下图示意乾州古城街巷分布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6.乾州古城内街巷以“丁”字形为主的目的是()A.方便确定方向B.便于军事防御C.节省土地资源D.减少交通拥堵7.河街成为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主要得益于()A.地形平坦开阔B.居住人口多C.水路运输便利D.手工作坊众多(2024·广西南宁·二模)现代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老旧建筑,如何利用这些老旧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难题。
昆明快速公交系统(BRT)适应性及现状发展问题分析
昆明快速公交系统(BRT)适应性及现状发展问题分析摘要:我国城市交通存在拥堵、运行效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
快速公交系统(brt)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
昆明是最早建设公交专用道的城市,取得成绩的同时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探讨了昆明发展快速公交的适应性问题,并对昆明brt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快速公交系统;brt;适用性;昆明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机动车加速增长,居民出行需求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我国采取“公交优先”这一交通发展模式。
国内各个城市也都在探索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式,单一普通公交方式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而轨道交通纵然运量大,但建设周期长、成本高;快速公交系统(brt)综合了普通公交与轨道交通的优点,近年来国内城市出现了建设brt的热潮,但brt在发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分析brt交通系统在大城市中的适应性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对探讨适合城市本身的公共交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快速公交系统(brt)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快速运行的公共交通方式[1]。
brt系统一般包括5个组成部分:(1)专用路权;(2)大容量、高性能、环保车辆;(3)先进的封闭式车站;(4)面向乘客需求的线路组织;(5)信息化、智能化公交运营管理系统。
brt系统具有经济、灵活、便利等特点,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满足中长距离、大中运量出行的快速准确;然而建设brt投资只有轨道交通1/5~1/20,运营成本只有轻轨的25%;且建设周期比轨道交通短,运营见效快,其运输速度高于普通公交,能达到与轻轨相当的水平。
二、国内外brt发展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巴西库里蒂巴市最早投入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据调查显示,到如今,库里蒂巴市3/4的通勤者都使用公共交通,而brt系统日客运量高达190万人,在分担城市客流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收稿时间:2014-07-08;修回时间:2014-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男,甘肃嘉峪关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分析。
E-mail :panjh_nwnu@ 。
快速城市化是中国正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能够清晰地刻画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的空间扩展、功能演替和群组空间的融合,必然引起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而城市中不同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组合、嬗变,也必将强烈地作用于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1]。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 )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在外部形状、紧凑度和破碎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管理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2]。
城市空间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了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历经经验主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潘竟虎,戴维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构建了SVBI 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
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 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消费视角下城市第三空间建构研究 ——以昆明市南屏街为例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消费视角下城市第三空间建构研究——以昆明市南屏街为例云南财经大学 吕叶文摘要: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进步发展,空间已经不仅仅只是自然意义上的空间,更是一种赋有社会内涵的人文空间,第三空间则是这种社会内涵中最好的表现形式。
在消费主义的视角下,第三空间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符号化指向”和“消费性指向”。
本文以昆明市最具有代表的南屏步行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从风格构建和人文需求等方面,探究消费主义的“符号化指向”和“消费性指向”对于城市第三方空间的塑造和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第三空间;符号消费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鲍德里亚提出“符号消费”的概念,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个体对于物体使用的价值消费转向对于符号的价值消费,对物体的象征性需求超过了对物体的功能性需求。
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物体的使用价值几乎会完全让位于符号价值,人们对于某一物体象征性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功能上的需求。
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能指是有物质、行为或者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向或指称;所指是指符号‘意义’,是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的”。
(Ray Oldenburg,1982)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认为第三空间是除了家庭和工作地之外的非正式公共场所,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即公共空间的社交属性。
以往的茶馆就是人们最开始与陌生人交谈、打发闲暇时光、获取更多资讯的地方。
如今,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场所成为了更加舒适和浪漫的第三空间。
一些学者开始对消费空间中的消费行为和社会属性进行研究,第三空间就是介于这些群体之间的具有社会内涵的公共空间的新形式。
消费性指向和符号化建构成为了城市第三空间建构的基本法则。
一、空间塑造:消费对于第三空间风格的塑造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正在加速对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调整和重构,城市空间的内涵在不断的演进和拓展,第三空间这种新的空间形式在风格上的塑造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比较昆明市南屏商业步行街与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的空间特色
比较昆明市南屏商业步行街与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的空间特色摘要:近年来,为了改善购物的环境,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步行街已成为城市环境设计的一个热点,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步行街的景观环境设计。
昆明南屏商业步行街(以下简称“南屏街”)与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是昆明两条重要的步行街。
本文根据合理的步行街的空间布局,对昆明南屏商业步行街与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的历史与区位、交通状况、空间形态及景观节点等分析说明,通过对这两条步行街的空间特色分析,来总结商业步行街和文化步行街的特点。
关键词:昆明;商业步行街;文化步行街;空间特色一、区位与交通状况比较(一)历史与区位南屏街坐落在昆明市的中心地带,地势优越且繁华,南屏街的两端与历史悠久的文庙、金马坊相连,文化背景和的文化底蕴都极其浓厚。
从旧时昆明起到现今都是是昆明最中心地带,集合着昆明市的商业和历史,今天的南屏街是集购物、休闲、餐饮、旅游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最繁荣的商业步行街。
古老的东寺塔和西寺塔一东一西,遥遥相望,一起经历风雨的打磨,见证昆明的历史变迁。
东西寺塔已是昆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2001年在东西寺塔之间修建了一条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它与拥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的金碧广场相邻,整条步行街注重打造历史文化内涵,营造出了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
(二)交通状况和流线组织交通方面,南屏街的内部交通采用人车分离式,这样的设计为南屏街动静态交通组织提供了良好条件。
而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的交通状况就相对松散,在其内部的交通形式过于单一,是采取的平面分割式。
但是其街道很宽,承载量大,空间上相对通透。
二、比较空间形态设计师在设计步行街时,一般是采取线状设计,使其具备流动性。
在空间布局上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空间,这样的形式充分表现在建筑、街巷、广场三个方面。
(一)建筑在南屏街的平面布局上看,其建筑分布是呈放射状向周边街道扩展,其空间结构的组成包括街道两侧的商场、电影院、银行系统、餐饮空间等建筑物,为了使空间尺度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步行街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路面宽度比例约为1:1。
桥下空间形态及空间介入策略研究——以昆明为例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30桥下空间形态及空间介入策略研究——以昆明为例彭瀛莹,梁 峻,毛志睿(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在城市空间中,公共交互空间的质量是评价一个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空间也在城市空间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本文所指的桥下空间即城市公路及地铁线路的高架下灰空间。
高架作为在城区内缓解交通压力的惯用手法,因为桥下空间的空间尺度及其影响范围都较大,所以桥下空间在城市空间形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对桥下空间的介入可以在保证城市功能区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城市公共交互空间,促进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的复合使用,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功能联系。
关键词:桥下空间;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介入策略;人性化[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04.06Study on the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Interven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ridge——A Case of KunmingPeng Yingying, Liang Jun, Mao Zhirui(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Abstract: In urban space, the quality of public interaction space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urban s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traffic space also takes up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urban space. Viaduct is a common method to relieve traffic pressure in urban areas, but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spatial form due to its large spatial scale and wide influence range.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can not only guarantee the integrity of the urban functional area, but also increase the urban public interaction spac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limited urban space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groups.Key words: under-bridge space; spatial form; public space; intervention strategy; humanization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车辆增加,平行交通难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
《昆明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2019
《昆明市城市设计导则(试⾏)》2019⽇前,《昆明市城市设计导则(试⾏)》发布。
该导则的编制⼒求解决当前昆明市城市⼭⽔环境特⾊不突出、空间杂乱、品质不⾼、城市建筑设计⽔平不⾼、历史⽂化特征不⾜、城市设计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导则在落实《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昆明市域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实施的重点,增强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实施的规范性,是指导昆明市域范围内城市设计⼯作的重要依据之⼀。
昆明市域风貌分区引导图尊重⾃然地理特征,塑造特⾊景观风貌01市域层⾯塑造⾼原湖滨⼭⽔城市的⾃然环境特⾊尊重昆明⾼原⼭地地貌、⽔系密布的⾃然地理特征,充分发挥各类⾃然地质地貌的景观价值。
加强各县(市)⼭体、⽔体周边景观视线控制,塑造特⾊⼭地景观风貌。
02北部突出⾼原⼭地风貌加强三台⼭、拱王⼭、梁王⼭的⽣态保育,维护城市⾃然⽣态基底,构建完善的⽣态安全屏障,整合⼭体、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态要素,严守⽣态保护红线,突出⾼原⽣态⼭林特⾊风貌。
03中部彰显⼭⽔相融现代都市风貌充分发挥“⼭、林、湖、河”等各类⾃然地貌的景观价值,塑造⾼原湖滨⼭⽔城市的⾃然环境特⾊,尊重⼭地地貌、⽔⽹密布的⾃然地理特征,彰显⾼原湖滨⼭⽔相融现代都市风貌。
04东南部展现喀斯特地质风貌严格保护坝区优质耕地,杜绝坝区城镇⽆序扩张,彰显坝区景观风貌特⾊的基础上,要对主要⾯⼭区域、⽔体、森林公园、⽥园风光、城市主要出⼊⼝及城市边界、重要开放空间等进⾏坝区空间格局进⾏管控。
东南部充分展现喀斯特地质地貌,加强保护地质地貌⾃然景观风貌。
都市核⼼区总体城市设计鸟瞰图显格局:彰显依⼭、滨湖的⼭⽔城市格局特征都市核⼼区保护“群⼭环抱、池海湖泽、⼭⽔相融”的⾃然⼭⽔格局,加快⾯⼭“五采区”的植被修复和⽯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滇池流域综合治理,控制环滇池区域及阳宗海区域特⾊⼭⽔风貌,严守环滇池区域、滇中东区、安宁地区、阳宗海地区四个坝区的城市开发边界,保护城市⾃然⼭⽔格局。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摘要:建筑的品质主要来自于其中凝结的劳动量,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数量质量,这种难以准确量化但是一般人又很容易切身体会的东西。
古代创作者尽心尽力整体构造出优美的事物。
需要我们去更加详细更加认真的去研究,当今社区形态都会参照古代的建筑格局所以这让对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更为重要。
本文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探究,对古镇建筑空间的构成、含义以及空间形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为下一步保护古镇建筑和改造古镇建筑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关键词:昆明官渡古镇;空间形态分析昆明官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历史厚重感,是昆明地区少有的著名历史文化古镇之一。
官渡曾经是誉满滇中的古渡口,唐宋时期古镇已成为滇池东昆岸的集镇,元代设县,到了明清时期,古镇已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乡镇了。
官渡古镇的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历史文化古迹虽有一定程度的损毁,但官渡古镇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得以保存至今。
1 古镇的总体布局官渡区既是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结昆明主城区和呈贡新城区的枢纽,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区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新老昆明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都仍然坐落在区内,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客运、货运窗。
形成了以城市快捷干道为骨架、以规划片区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官渡古镇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古镇处于滇池之畔,地势平坦,位于昆明的南入口。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官渡古镇在多年的开发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不管是哪个流派都自成体系,拥有自己独特建构方式。
古镇建筑跟西方古典建筑相比,并没有西方建筑体积庞大,期望气势恢宏给人以华丽壮大的感觉,古镇建筑另辟蹊径,低调却不失优雅,以院落的形式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到一起,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的平衡和谐,从实际出发满足了对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需求,又表现出了中国渊远文化的智慧和内涵。
昆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摘 要 :城 市 空间结构 演 变十 分复杂 ,一直是 城 市地 理 、城 市规 划等 学科 的研 究重 点与难 点.以 高原 山地城 市 昆明为例 ,梳 理其 空间结构 演 变“时.空”过程 ,发现 演 变特征 为 :1)演 变的基 点未 变;
2)城 市空间 结构 高度 密集和 能分 区混 杂 ;3)圈层 结 构 日益 明显 .并从城 市空 间结构优 化 角度 提
化 、自然条件及 各类建 筑的组合 ,是城市发展程 度 、阶段 与过程 的空间反 映.由于学科背景 差异 ,对城 市空 间结构的界定存在差异 :1)城市地理学围绕人类活动的空间投影及其空间分异特征阐述城市空间结构【J ;
2)城 市经济学 从经 济活 动 自身属 性及其 区位特 征界定城 市空 间结构 I6 ;3)建筑 学界将 城 市空间 限定 在城市
物质实体空间结构转向城市社会 、文化的空间结构.然而 ,对高原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甚少,主要有刘 "J对 20世纪 80年代 前昆 明城市空 间形态演 变简 析 、周 J探 讨 了昆明 市域 城市 空间形 态演变趋 势.以
昆明主城为例 ,重 点梳 理城市 空 间结 构演变 的时空 过程及 基本特 征 ,不仅 能够发 展和完 善城市 空间科学 的 相关 理论 ,而 且有 助于 中西部 1【l地城市 空间合理 化发展 .
出调 控 措 施 . 关键词 :昆明主城 区;城 市 内部 空 间;空 间结 构演 变特 征
中图分 类号 :TU98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09.2854(20 1 0)02—0050-04
城 市空 间是城市 范 围内诸种 人类活动 和功能组 织在地 域空 间上 的投影 ,是城 市人 口、经 济 、社会 、文
昆明主城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张
猛 (91 ) 18 一 ,男 ,理学硕士 ,云南省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研究方 向:GS与区域规划 。 I
解鹏超 ( 92 ) 18 一 ,男 ,理学硕士 ,莱州土地规划利用管理站工程师 ,研究方 向:土地利用规划。
昆 明主 城 空间 结 构 演 变 的驱 动 力研 究
研 究 的聚 焦 。对 比中西 方 学 界 对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昆 明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演 变 ;霍 志 红 等@定 性 分 析
形成 六个 流 派 ( 1 ,它 们 间差 异 表现 为 : 期 ,武进 、胡俊 、吴 良庸 、崔功豪等对城市空 表 ) ② 90 ①研 究 问题 由物 理 空 间 ( 自然 环 境 空 间 )一 间 结构 的演 化 机 制 进 行 了 较 系 统 阐 释 。1 9 或
经济 空 间一 社 会 空 问 ( 治 空 间 、文 化 空 间 年代 中期后 ,地 理学 界 完 成 了对 我 国沿 海 发 达 政 等 )… 等演进 ;②研 究 理 论基 础 ( 法 ) 由古 地 区城 市空 间结构 实 证 研 究 ,阎小 培 以广 州 信 方
关键 词 :历 史 视 角 ;城 市 内 部 空 间 ;驱 动力 ;历 史 事 件 中 图分 类 号 :T 9 U8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4 1 ( 00 —0 — 0 8 0 63 5 3 2 1 ) 2 0— 6
城 市空 间是 人 类 活 动 和功 能组 织 在 城 市 地 15 9 0年代 ,之 前仅 有 零 星 引介 西 方 理 论 的译 9 0年 代 后 ,城 市 规 划 、 城 市 地 理 、 建 域 上 的投 影 ,是城 市发 展 程 度 、 阶段 与过 程 的 文 。1 8 空 间反 映 。城 市空 间结 构 就是 城 市 内部 空 间结 筑 学 等专 家 聚 焦城 市 空 间 研 究 ,在 城 市 内部 空
昆明市城市扩张遥感监测及空间特征研究
棚
l 0 — 0 0 2
&《 鼍 蕞 )
粥 . 趟 .
1引言
城市用地信息 的提 取方法采用 了陆砒川 等提 出的对于非监督 分类结果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简化为植被及其它用地 、 建筑用地 以及 水体 3 种土地利用类型 ,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 ND VI ) 、 归一 化建筑 指数( ND B I ) 和 归一 化差 异水体指数[ 2 1 ( ND WI ) 等3 种不 同的植被 指 数结合来提取 简化 的土地 利用类型 。 3 . 2城 市建 成 区范 围确定 利用E NV I 软件分 别提 取出昆明市1 9 9 2 、 2 0 0 2 和2 0 0 9 年三时相 2研 究方 法 归一 化植 被指数( N DV I ) 、 归一化建筑指数( ND B I ) 和归一化差异 水 2 . 1 研 究 区概 况 体指数( ND WI ) 的波段值 , 并分 别对三个 时相 的植被 指数 波段影像 进行 图像 融合 , 得到三个 波段 的融合 图像 , 然后对 合成的影像进 行 昆明市地处 中国西南边 陲、 云贵 高原中部 , 位于东径 1 0 2 。 1 0 分类结果借助G o o g l e e a r t h 上高 清遥感 影像和人工 目 至1 0 3 。 4 0 , 北纬2 4 。 2 2 至2 6 。 3 3 之间 , 面积2 1 0 1 8 k m2 。 属低纬 非监督分类 。 由于提 取出来 的城市用地 图斑 比较零碎 , 高原 山地季风 气候 , 纬度低 , 海拔 高 , 城 区海拔 1 8 9 1 m, 年平均气 温 视解 译对结果进行验证 。 需要 进行多次去噪处理 , 最 后对 分类结果进行合并 ( 如 图2 ) 。 l 5 . 1 ℃, 年均 降雨量 1 0 7 5 mm。 城市化 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 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 。 随着城市化 速度 的加快 , 城市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扩张成为城市发展过程 中的必 然现象。 2 0 世纪9 0 年代 以来 ,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处理及 分析技术迅速 发展 , 为从较小尺度对 城市进行 细致 、 定量 和多时空 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提供 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0级建筑学3班程轶学号 100202031118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
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
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巫家坝机场。
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
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
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
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症结2.1昆明城市空间“单中心同心圆”的拓展模式使多种功能混合在一起,随着各功能的强化,不同功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城市的复合职能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与中心区过度密集相伴的是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绿化用地的蚕食及交通负担的加重造成的社会成本增大,长此以往必然降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2.2 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脱节昆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和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发展脱节。
城市产业与城镇发展未形成互动态势,郊区工业化、居住化先于城镇化,郊区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效益低、布局分散,城镇化滞后于产业化的发展。
2.3 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
昆明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和结构性失衡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昆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
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形条件所限,滇池北岸的发展空间已经所剩无几。
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已成为昆明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从大区域范围考虑城市的发展空间显得日趋重要。
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3.1 区域层面——轴向延伸:跳出昆明市域的界限,着眼于省域城镇及“滇中城镇群”的共同发展,形成未来空间发展的基本构架省域层面。
“轴向延伸”表明昆明与区域的产业和空间的拓展方式是以昆明为中心,沿三条重要交通轴线向外部延伸。
从省域的角度看,重要交通轴的沿线成为相关城市与昆明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地带,这些轴线未来将成为省域的重要发展骨架。
在省域层面,形成以“三轴”经济增长轴带动“三圈”的发展,对内连接内陆腹地,对外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空间发展模式(图3。
①“三轴”,即以高速公路为轴向延伸的通道形成三条经济增长轴,包括中轴、西轴和东轴。
中轴(主轴,即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思茅,是云南省乃至泛亚的重要经济大通道,向北连接内陆经济腹地,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是昆明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和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西轴,即潞西—大理—昆明,是连接滇中城镇群、滇西城镇群与南亚的重要经济增长轴;东轴,即昆明—蒙自—河口,是连接滇中城镇群、个开蒙城镇群与东南亚的重要经济增长轴。
②“三圈”,即依托“三轴”逐层推进的三个梯度经济圈,包括以昆明都市圈为主的核心经济圈,以玉溪、曲靖、楚雄为主的滇中经济圈,以大理、蒙自为主的第三层次的经济圈,形成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带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2滇中区域层面:形成“昆—玉—曲”城市带。
城市群(带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昆明和它所在的滇中城镇群的经济指标总和基本占据了云南省经济指标总量的60%,其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城镇密度相对较大,为城市的集聚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但目前滇中城镇群的结构失衡,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昆明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滇中城镇群的有序构架应增强昆明、玉溪与曲靖的互补发展联系,将滇中最大的“三个增长极”转化为最大的“经济增长带”,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功能互补,对区域发展形成更强的带动作用。
从滇中区域的空间格局分析,“昆—玉—曲”城市带的交通建设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起到引导和拉动作用,促城市空间沿昆曲、昆玉交通轴向南北拓展,通过在昆明与玉溪、曲靖之间建立两个新城,变蔓延扩散为有重点的轴向增长,促进新的产业增长空间的整合,为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及“昆—玉—曲”城市带的发展奠定空间基础(图4。
3.2 市域及都市区层面——轴向发展:在市域范围内重新把握昆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基于生态指向的城市空间发展。
通过对昆明市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看出,生态适宜区和生态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东南部、东北部及现状建成区;生态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拱王山系、东部的梁王山系、水源及水源涵养区(图5。
未来将以自然地形分隔所形成的地理单元作为城市发展单元,城市空间沿拱王山系与梁王山系之间的谷地南北轴向展开,组团轴线沿昆曲高速公路、昆玉高速公路延伸;城市组团与生态资源保护区间隔分布、平行发展,形成开放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图6。
从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分析,采取沿轴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将有利于昆明城市空间发展与自然空间相契合,充分体现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自然特色和地域性。
(2基于产业指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在昆明市域内,通过强调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产业要素组合,形成两条“十字”型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带。
第一条是南北向的新型产业带,北起曲靖、经空港经济区,到昆明主城,南连经开区、信息产业园、物流园区、新加坡工业园、马金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向南延伸到玉溪,将已经有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第三产业联合起来。
第二条是传统产业带,西起安宁,经马街工业区、昆明主城,到宜良工业区。
这两条产业带在昆明交汇,昆明应该成为区域性的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这种区域性综合服务的优势区位将为昆明带来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
从市域产业发展的态势上判断,采取沿轴拓展的空间发展模式有利于昆明将自身的产业发展有机地融入区域中,通过产业的统筹安排,拓展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空间发展模式调整的机遇与动力,并体现出昆明在区域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图7。
3.3“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昆明在三个不同区域层面的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综合考虑昆明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区域空间发展关系、现状自然条件及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未来昆明城市将形成“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
与圈层蔓延相比,轴向发展更适合昆明城市的快速发展,以交通线为导向的跳跃式发展,城市不是连续的蔓延,而是相对独立组团的串珠状成长。
这种模式有利于完善基于滇中区域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职能优化重组,有利于适应“昆—玉—曲”城市带的产业拓展与联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蔓延发展的过高成本,有利于处理好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与主城区发展的宏观矛盾问题。
3.4 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6昆明必须突破传统的拘泥于市区的“同心圆” 式的封闭格局,将市区的中心组团、边缘的开发区、卫星城和小城镇,视为区域城市的空间构成要素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选择,根据区域空间整体发展的需求重新整合,形成“一核、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图8。
(1“一核、两轴”,即以昆明作为核心区域,向外放射形成的两条空间发展轴线,分别联系区域其他重要城市,为昆明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①核心区是由一主(主城区、两次(呈贡、小哨新城组成的带状区域。
鉴于目前中心区各种功能空间高度密集,已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效应,未来主城区应以整合城市空间、改善生活环境为空间发展的重点,重视改造和完善现有城市建设。
新城,即位于中心城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呈贡、小哨,其作为城市新的增长点,逐步构建两个综合性次中心。
该区域是昆明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是未来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商贸、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城市职能。
②南北向发展主轴。
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连接主城区以东的嵩明、小哨等城镇;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连接呈贡、晋城、昆阳等城镇,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
向东北通往曲靖以至内陆腹地,向东南通往玉溪以至东南亚腹地,是中国至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经济大通道。
③东西向发展次轴。
由位于主城区西南的安宁、东南的宜良等次级城市相互联系而成,向西通往楚雄、大理以至缅甸等南亚国家,向东通往滇南的个开蒙城市群以至东南亚国家,是一条中国至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大通道。
(2“两带、多中心”,即城市空间与生态资源保护区间隔分布、平行发展,形成开放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7①“两带”,即与城市发展空间平行布局的两条生态控制带,由拱王山系地带、梁王山系地带组成。
拱王山系地带是昆明城市西部形成的以拱王山系为主的山区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区,城市化水平低,集中了山、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生态控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