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1945年8月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市与长崎市投下原子弹,这也是原子弹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

盟军在空袭日本许多城市后,准备进行没落行动对日本本土进攻。二战欧洲战场在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投降后结束,但是太平洋战争仍在持续。美国与中华民国与英国在1945年7月26日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并未作回应。美国于是计划使用曼哈顿计划中成功制造的核武器,并分别在8月6日及9日在广岛与长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弹及胖子原子弹。广岛约有90,000-166,000人因核爆而死亡,长崎则有60,000–80,000人死亡。

长崎遭受核弹轰炸后六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盟军投降,并在1945年9月2日签署《降伏文书》,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影响所及,导致日本政府于1967年宣布非核三原则,表明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

广岛遭原子弹轰炸事件

【广岛遭原子弹轰炸事件】 广岛是日本本州西南部广岛县首府所在地,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 7月26日, 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 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 .5万吨。炸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 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截至2007年8月,广岛因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达253008人。>> 日本纪念广岛遭原子弹轰炸64周年[组图] 长崎是长崎县的首府, 面积406.35平方公里。16世纪,长崎在葡萄 牙人的要求下开港。开港后,长崎与荷兰、葡萄牙 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期间, 长崎是日本同外国交往的唯一港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德 国法西斯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 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 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 8时15分,美军向广岛市内投下一颗代号为“小 男孩”的铀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 广岛市24.5万人中的20万人死伤,整个城市 化为废墟。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02分,继袭击广岛之后,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目标是长崎。此次袭击密码代号为“16号特别轰炸任务”,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TNT)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胖子”采用复杂的“内爆法”引爆系统,由气压、定时、雷达和冲击4个不同引信组成。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广岛和长崎因原子弹轰炸造成的伤害遗留至今,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截至2007年8月,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广岛、长崎因受原子弹爆炸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分别超过25万和14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胡德坤韩永利 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 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

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练)(解析版)

1.1943年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库尔斯克战役 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1943年7月”“苏德战场的主动权”等信息,可知为库尔斯克战役。B项正确。 2.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英美军队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次会议在图中何处召开()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位置是苏联的雅尔塔,图中②位置是埃及的开罗,图中③位置是伊朗的德黑兰,图中④位置是德国的波茨坦。据所学可知,1943年开罗会议结束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又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故C项正确。 3.以下二战期间通过的国际文件中,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签字的有() ①《联合国家宣言》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定》 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基础篇

【答案】D 【解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是美、苏、英、中等26国;《开罗宣言》是美、英、中三国;《雅尔塔协定》是美、英、苏三国;《波茨坦公告》是美、英、中三国。故选D项。 4.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说:“我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这一现象说明() A.苏联的实力最为强大B.罗斯福称霸野心最大C.三国的争霸意图显现D.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答案】C 【解析】美、英、苏三国在“世界主宰”和“宇宙主宰”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它们争夺世界霸权的企图。C项正确。 5.加速下图所反映事件到来的因素有() 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③雅尔塔会议的召开④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未涉及日本问题,③错误;①②④均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故选C项。 6.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的内容,具体内容: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此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力量被瓦解消灭。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此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力量被瓦解消灭。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6月,德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7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3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 ②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如何看待美军对广岛长崎投原子弹

1.Based on the cruel 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in China, south Asia and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do the Japanese deserve this fate? It is har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ithout firstly defining in this circumstance who we defined as “Japanese” for this question. From the microscopic view, the Emperor of Japan and the General (“Shogun”), the Commander in the war are Japanes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common citizens in Japan. Based on the regime of Japan, the decision for Japanese aggression in other countries was directly made from both the emperor and the commander. Soldiers had no choice but to obey it. They were trained to kill people, believing that this is the best way for people in other country to liberate themselves. War fanatics used citizens to achieve their ambition to conquer the world. Thousands of Japanese Soldiers was sacrificed in the wars, although we can’t say that they are all innocent, but they are also victims of war too. The citizens and most of the soldiers don't deserve these two bombs.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it is Japan who started the Second World War, invaded other countries and tortured the people there. The American detonated two atomic bombs in Japan to end the war as quickly as possible, with the cost of more than 200,000 Japanese dying in the bombing. This avoid the need for a ground invasion of Japan, which would likely to result in even more military and civilians deaths for both side in the conflict. We can’t estimate how many people (regardles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would still die if the war had continue. Therefore, the question here becomes a question regarding the ethics of the war: Can we justify the use of violence to prevent more violence? If the sacrifice of 20,000 people can save millions of people’s life, would it be worthwhile to do this? Furthermore, it is the fact that Japan did launch the war for its own sake, therefore in this context, the rest of the countries who were invaded by Japan (China, south Asia and USA were treated as enemies of Japan. In this case, Japan deserved to be bombed because they attacked others first. It is not a question about morality, but more about winning and losing, and about defending the thousands of lives in our countries. Although it is sad to see that thousand of Japanese lost their families, parents, children and friends in the war, this is the same could be said for other countries, where millions of people died (1700 Mio.) because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2. Based on the Japanese history, is it reasonable for them to start and participat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Yes. 1) Lack of resource.Japan is as large as Germany with a population of about 64.5 million people up till the 1930s. However, about 73 percent of Japan is forested and mountainous, which made the land un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 residential use. It is also a country with more than 1000 times earthquakes every year and based in a highly volcanic region, with threats from volcanoes as well as typhoon. They have a huge demand of resources from outside world. 2) Culture difference. Though Japanese and Chinese share almost the same characters in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pronunciations and meaning of the word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orally. To some degree, Vietnamese, Indonesians, Malaysian and Singaporean may agree that parts of their cultures are derived from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Japanese do agree that Chinese culture has an impact on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有 ( ) ①法律至上②议会主权③分权制衡④代议制民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 )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英国人普遍认为沃波尔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了内阁大臣,还常常主持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B.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做上了枢密大臣 C.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D.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5.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 ) A.总统制B.联邦制C.共和制D.邦联制 6.以下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对各国国情的描述,其中与史实有明显出入的是 ( ) A.“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B.“日耳曼邦内分十余邦,不相统属……信奉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尤甚” C.“花旗邦即米利坚……邦长七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优,各省再举” D.“佛兰西邦亦是信上帝、耶稣基督之邦,但其教多务异迹奇行,而少有别” 7.2010年5月18日《新京报》报道:“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按传统,虽然议员任期 5年,但首相可以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去女王那里提出解散议会申请。卡梅伦说:‘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名主动提出放弃这一权力的首相,这是对首相权力的妥协,但我觉得是件好事。’英国新任首相卡梅伦认为,这一传统过于随便,给下院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现在是时候让我们寻求一个固定任期议会了’。”这段话的意图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二战美军往广岛投放原子弹,为何投弹飞行员能全身而退、毫发无伤

二战美军往广岛投放原子弹,为何投弹飞行员能全身 而退、毫发无伤 展开全文 执行广岛投弹任务的机组成员共有12名,他们都没有在任务中受伤或丧命。不过,当年虽然有惊无险,但思及此事时,飞行员们肯定还感觉到心有余悸。 因为在逃生成功之前那一秒,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没事。他们执行此任务冒着生命危险,稍有不慎肯定是机毁人亡的结果。 1945年夏天,日本在各个战场上遭到打击,败局已定。但日

本不甘心接受失败的命运,在美军登陆硫磺岛、冲绳等地时发动了疯狂的抵抗,造成美军不小的伤亡。 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并向世界(尤其是苏联)展示自己的武力,美国决定秀一秀肌肉,对日本本土投放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武器:原子弹。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美军非常谨慎。经过多方研究,投放的备选城市初步定为东京、京都、新潟、小仓、广岛、长崎。考虑到前三个城市可能关押着美军战俘做“人质”,所以被排除。剩下后三个城市,以广岛为第一优先级。 原子弹是核武器,有着超乎想象的杀伤力,在爆炸后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几千度的高温,以及无法估量的核辐射、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等。 当时,美军已经完全掌控日本本土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所以原子弹的投放操作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投放成功后,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们如何逃生。 每一个飞行员都是珍贵的,不能无故损耗,为了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美军在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周密的方案。2万吨TNT的原子弹最远杀伤力在5.6公里左右,投向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当量更小,是1.5万吨TNT,理论上杀伤力不超过5.6公里。但为了保险起见,科学家们将安全距离定为12.8公里。

确定了承担投弹任务的是有空中堡垒之称的B-29重型轰炸机,其最高时速为每小时574公里,是当时飞行速度最快的轰炸机,但还是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投弹之后,机组只有45秒的逃生时间,必须利用好每一秒才能提高生存率。 原子弹被投放后会因为惯性继续向前,呈弧线下落,所以飞机不能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那就是自投罗网了,只能折返,这无疑又增加了逃生的难度。 经过试验,科学家们发现,飞机投弹后转弯155°是最好的逃离方向。 为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美军挑选出一批优秀的飞行员,在美国空军基地进行了长时间的秘密训练,称为“509小组”,参与训练的飞行员并不知道自己将执行什么样的任务,只知道任务目的地在海外。 后来美军还在日本上空模拟了四次,以测试飞行员的应变能力,不合格的都淘汰了,最后留下来参与任务的都是表现出色的佼佼者。 但是,12.8公里这个安全距离,主要在于避免原子弹爆炸后的冲击波,能不能有效避开核辐射还是个未知数。所以,飞行员们的防护很到位,他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就像进了生化实验室。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曾说:“有一群社会贵族精英,他们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这里说的“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而实现了“换掉了”目的的历史事件是() A.国王与议会之间爆发内战 B.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 C.“光荣革命” D.承认美利坚民族独立 2.下图是英国女王及丈夫菲利浦亲王在伦敦白金汉宫会见奥巴马夫妇的情景。当今, 英国女王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历史上“在选举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表明 ( ) A.国王无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英国国王可以任意组成内阁 C.英国历史上出现了责任内阁 D.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3.伏尔泰赞扬英国的政体:“一个受人尊敬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 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这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是()A.君主制 B.共和制 C.贵族制 D.君主立宪制 4.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 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B.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5.下图为英国政治制度机构示意图,关于该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首相是政府首脑 B.国王是国家“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C.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 D.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6.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 ( )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2

第 2 讲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备考指南】 考试大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代特征】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表现政治上 建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 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经济上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 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 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生 活上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 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预习案】 使用要求: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整理总结系统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课堂案中探究问题,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知识梳理】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 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 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 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5、九下(训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2014·南宁)《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返回伦敦,向簇拥着他的人群高声宣布:“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事实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A.延缓了二战的全面爆发B.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C.遏制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D.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2.(2015·北海)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 A.联合国B.东南亚国家联盟 C.欧洲联盟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3.(2015·贺州、北海)贺州市某中学九年级(8)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下列同学们的辩论观点不符合 ...史实的一项是() A.莫斯科保卫战终止了德军进攻苏联的计划 B.美、英等联军发起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C.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绥靖政策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D.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并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2015·重庆)下列图片,反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的是() 油画《五四运动》报道西安事变的报纸从慕尼黑返回的张伯伦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A B C D 5.(2015·菏泽)2015年5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6.(2015·崇左)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决定成立该组织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 7.(2012·崇左)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信息化和全球化B.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C.高速度、低失业率D.高速度、低通胀 8.(2015·贺州)“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利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材料所强调的“日本发展的原动力”是指() A.重视发展教育B.加强国家合作 C.拥有丰富的资源D.占据广阔的海外市场 9.(2015·南宁)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会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哪一组织的成立表明雨果的说法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A.东盟B.欧盟C.世贸组织D.国联 10.(2014·来宾)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 A.持续发展时期B.危机时期 C.调整时期D.新经济时代 11.(2015·南京)为推进西欧的联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共同采取的措施是() A.组建“欧洲共同体”B.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12.(2015·玉林一模)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其外因都是() A.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B.得到美国的援助 C.重视科技和发展教育D.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13.(2015·厦门)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70周年”。“70年前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27年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27年:野生动物神秘回归核灾难27年“死区”今成“动物天堂” 野生动物神秘回归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大量强放射性物质泄漏,数百万人受辐射影响,酿成迄今为止全球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27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依然是“灾难”、“死亡区”的代名词。然而,就在这片令人闻之色变的禁区里,由于人类活动的退出,野生动物反而保持着勃勃生机,且迄今未发现变异物种。 为何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不受核辐射影响,成为待解之谜。 日落时分,一辆大巴车在普里皮亚季河桥上停下。一行人走下车,靠在锈迹斑斑的桥栏上侧耳倾听。 鸟类学家保罗·戈留普听出了黄鹀、黑顶林莺、画眉鸟、戴胜鸟、云雀和布谷鸟。桥下,鱼儿不时跃出水 面吞食蚊虫,一只河狸警惕地游回巢穴。 河水上游,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筑在落日余晖中投下的黑色剪影,仿佛提醒着这群“观光者”:这里 并非纯净的原始森林,而是距离当年事故发生地不到3公里的辐射重灾区。这水,这桥,这花草鱼鸟,甚 至小小的蚊虫,都有放射性。 核事故发生后,以核电站为圆心、30公里为半径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其中,距电站最近的小镇普 里皮亚季全部居民紧急撤离,成为没有人烟的“死亡之城”。 戈留普一行共14人,包括来自英国和瑞典的动物学家、野生动物保护者和记者。这次探访活动目的 并非观光,而是考察那些栖息在辐射之地的野生动物。 团队导游是生物学家丹尼斯·维什涅夫斯基,来自乌克兰,在“切尔诺贝利放射生态研究中心”工作。 他对野狼“情有独钟”,曾多次深入隔离区追踪和拍摄狼群。 他说,隔离区内有至少5个狼群,总数不少于30头。他的相机镜头记录下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 中心列宁大街上散步,一头野猪带领一群小猪仔穿过足球场,白尾鹰在电站冷却池上空盘旋。 科学家广泛认同,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干预,在过去20多年里,切尔诺贝利周边隔离区实质上已成 为欧洲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安居着狼、熊、野牛、驼鹿、野猪、山猫、狸和野马等野生哺乳动物,还有多种鸟类、蝴蝶和爬虫,其中不少是珍稀或濒危物种。 高辐射下未变异没绝种种群数量不减反增 动物们是怎么做到的?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教案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 本课是近现代历史开篇,英国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本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课标要求为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把握本课主线君主立宪政体历程,感受制度创立的艰辛。设计中应当注意线索贯穿、重点突出。 学习目标/重点: 1.了解议会形成的历程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的转变和巨大作用。 2.通过史料教学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 度内涵,感受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 教学难点: 1.重点:《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特点. 2.难点:君主立宪制特点. 单元课时分配: 1.第一课2个课时 2.第二课1个课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640~1688年) 1、原因: 2、完成:1688年“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确立:1689年的《 》 1、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意义:该宪法使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 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的权力得以保障, 标志着英国的 制确立起来。 (三)、内容: 1、国王: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 “ ”地位;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 邦的纽带作用; 2、议会: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的最高 机关。议会掌握 的权力、 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的权力。 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职能:掌握国家的 大权和 权 3、首相:(英国第一位首相是 ) 4、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及首相对 负责,体现 原则。 (四)、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②国王是国家 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五)、作用及影响: 1、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各派可通过议会竞争 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得更多席位。) 3、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政体模式。 一、美国1787年宪法 (一)、建立原因和条件: 1、前提条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2、主要原因:独立之初的美国的邦联制使形势很严峻(中央权力 较弱,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 更是各行其是。邦联制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受阻。) 3、理论来源: 受启蒙思想家 的“三权分立”学说 的影响 (二)、制定:1787年在 召开 制定了 1787年宪法。 (三)、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 制 A.联邦政府拥有 、 、 、 大权,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B.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权力的分配 (1)、立法权—— 行使 ①国会实行两院制 : 每州2名,任期 年,每两年改选1/3 : 按各州人口比例由选民直接选出 ②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经 批准后才生效 ③国会除有立法大权外,还拥有 权和 权, 参议院有对总统 和 的审批权 (2)、行政权—— 行使 ①总统由选民 产生,任期 年 ②总统是 、 和 ③总统可任命政府官员和大法官,但须经 同意 ④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 权 (3)、司法权—— 行使 ①最高法院法官由 任命,但须经 批准 ②最高法院拥有 权,并有权 (四)、原则:1787年宪法体现了 原则 (五)、评价: 1、积极意义: ①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并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②加强了国家的权力,又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2、局限性: ①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承认 的存在,留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②妇女地位低下,印第安人、黑人无选举权。 (六)、实践: 1789年,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两届任满后,坚持不再参选,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 届的先例。 二、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