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史》科目考查卷
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1、全国性的统一局面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政治环境。自东汉以来,中国曾长期处于军阀混战、豪强割据的分裂状态之中。这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频繁,权力不断转移,王朝不断更替,社会经济凋弊,人人朝不虑夕,加之人口不断迁徙流亡,因此,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无论从分裂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还是从衰败的经济条件以及人人自危的社会心理来看,都不可能为象科举制度这样广揽人才的制度创造机会和条件。而隋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之间虽然也有王朝间的更替,也有较大的动乱,但每一王朝都有较长的较稳定的统治时期,这为科举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因而才使得科举选官自隋之后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为其产生及确立奠定了必要的阶级基础,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混乱和动荡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大大地削弱了世族大地主的实力,中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与世族大地主在政治上并驾齐驱,并逐渐占据了优势。这一优势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就是以推荐为主的选举官吏制度逐渐被以考试获取官职的科举选官制度所代替。因为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多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其出身、门第。
3,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发展完善使得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自春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摆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种种影响,至隋唐时期进入成熟时期。其标志是:统治阶级的队伍日渐扩大;政治机构不断扩充,分工越来越细;赋税制度逐渐整齐划一;各项必要的政治制度相继建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统治体系。科举选官制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为满足封建统治对各种官吏的需要,为适应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4、物质上的原因的条件。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道路交通的的完善使得许多的举人能够及时的赶赴考场。
5、隋唐时期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比如说规定考试的范围,举个例子说明,明清时期规定的考试范围就是八股文。
第二,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一项特定的制度范型,在其长期的历史运行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客观论述:
(一)、科举制度对经典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影响
“经典化”意味着某些文学形式和作品,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并且其引人瞩目的作品,被此共同体保存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其原因就在于儒学的“经典化”过程。而儒学的经典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1、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唐代将儒家九部“正经”按篇幅份量分为大、中、小三类,作为不同级别考试的内容;宋元明清各代虽然在考试形式上各有改变,但都承袭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传统。
2、儒家经学随着科举制度而不断演变发展。唐代为了统一全国的经学注疏,唐太宗命孔颖达等编撰科举考试的规范读本《五经正义》。宋代,随着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策论地位上升,逐渐提倡发挥经典中的精神义理,从而形成了新儒学—宋代理学。王安石推行变法,科举基本上统一成进士一科,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其自撰《三经新义》,并废除以前各家传注,作为士子唯一“经术”及科举取士的教科书。朱熹的《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是宋廷将儒家思想通过科举和教育社会化在民族成员心灵中内化的新成果。
3、科举制度造就了庞大的自觉承担传承与传播儒家经典任务的士人群体。广大的儒生阶层通过讲学、办私塾等各种方式,使得儒家经学下移至平民百姓,“四书”“五经”成为家传户诵之学。例如,晚明的泰州学派,运用如“诗歌”、“口诀”、“救心”、“七日闭关”等贴近百姓习惯的方式手段来宣传儒学,将儒学由“士学”真正变成了“民学”。
(二)、科举制度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300 年间,不仅多数文学家是科第出身,而且科举影响到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代科举的考试科目以贴经、策论、诗赋为主,进士科尤以诗赋为主要考试科目,而政治人才的选拔则倚赖进士科。作诗既然成了士人的进身之阶,就必然促使他们将心血浇灌于诗的创作,推重诗歌的社会风气也随之形成。
科举制度促进了古文复兴。1044 年科举改革,以用古体散文写成的策论确定取舍,对当时文风产生极大影响,奠定了古文复兴运动的基础。随后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优秀作家主张文贵以平实优美而非绮丽华艳,纷纷以个人的创作实绩纠正文风,使得古文远动取得最终胜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元曲的兴盛。中国戏剧的成熟晚于西方,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使知识分子阶层和人民大众之间产生较大距离。而元朝统治期间,科举制度是科举史上最低落的一代,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没落的一代。大批儒生求仕无门,农工商又皆非所长,于是走上文艺道路,将不肯埋没的知识水平和创作才能献给社会大众,极大地推动了元杂剧的兴盛。
科举制度促进了明清小说的发展。首先,科举制度壮大了小说的作者群。由于清初的科举仕途明显窄于明朝,许多仕途蹭蹬,处境困厄的中下层文人便寻求新的排遣之道,创作小说便是其中一种。其次,科举制度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内容。其一是才子佳人模式的盛行——才子一般就是有文章才学能高中科名的士子,而才子与佳人能否最终团圆却决定于才子的科举考试成功与否。这种题材的盛行一方面表达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普遍生活期望,另一方面又使落第士子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其二是以批判科举制度腐朽没落为题材的讽刺小说。明清时期,绝大多数文学巨匠将其前半生的心血倾洒在钻营入仕之道上,目睹着登科者飞黄腾达,落第者穷困潦倒,巨大的反差驱使他们通过艺术形象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以批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为中心,勾勒出封建末世官场的糜烂景象。
(三)科举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经济特权的依据。
一朝高中,母鸡也会变成凤凰,这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色。科举成为了文人雅士
施展抱负的一种途径,成为确定读书人社会等级的一个依据。一旦高中,就是官老爷,就可以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社会等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经济特权也和一般的老百姓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都围绕着它转。
读书人地位也要高于一般人。
(四)、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一项文化遗产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社会晋升机制都是其社会结构的核心。因此可以说,公元587-1905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文明,都是建立在科举制之上的。由于科举选士是传统社会的重心所在,它必然在传统文化的演进中发挥枢纽作用,因此科举考试的发生、发展与衰亡史,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历史。篇二: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影响
郭易卉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