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范进中举》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
范进中举课文以及重要知识点教学
范进中举课文以及重要知识点教学范进中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士子范进通过努力和诚心,最终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在此过程中,范进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品格,也教育了人们关于奋斗和诚信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将介绍《范进中举》这个经典故事的教学方法和重要知识点。
课文的基本情况《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庐山谣》中的一段,作者是清代作家李汝珍。
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士子范进通过多年的苦读和刻苦努力,最终中了进士。
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秉持着诚实、努力和勇气的品格,才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成果。
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有: - 范进:一个年轻但才华横溢的士子。
- 司马光:范进的老师,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 周忠:范进的同窗好友,反面形象。
教学方法理解课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旨。
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范进和他所展现的品格:诚实、刻苦努力、勇气。
分析人物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分析范进和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尤其是范进和周忠这对比较明显的对照,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品格,如何才能更像范进。
讨论主题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讨论。
例如,学生可以谈论目标的重要性、诚实的价值等。
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相关价值观的认识。
阅读悟义利用阅读悟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问题,逐步发现范进的优秀品质和对答案的思考。
学生可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范进的品格、自己的人生道路等问题的认识。
透过范进故事代表的对美好品格、努力奋斗、追寻理想的美好愿景和追求,可以让学生受到启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求更高质量的人生,为美好的人生目标努力不懈。
重要知识点修身与健心范进强调修身的价值,他用刻苦读书的方式来纠正自己的个性,也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品格。
教育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塑造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影响一个人健康成长、有效模式和道义表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范进中举》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科举概述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是老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
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范进中举》课文分析《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
它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如痴如狂的追求功名利禄。
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第,苦苦挣扎直到垂老,一旦中举,竟然欢喜得疯了。
《范进中举》中,主要写了主人公范进中举后的遭遇。
中举前,范进家境败落,贫困至极:其人也是岳父胡屠户眼中的“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
而一旦中举,范进虽喜极而疯,家道却立刻兴旺起来;张乡绅送来了白花花的银子,邻里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礼物,惟恐巴结不上;在胡屠户眼中,范进又成了“文曲星”、“姑老爷”。
这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腐朽的科学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无情地揭露、讽刺了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个中心事件,着重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和张静斋这几个人的形象。
《范进中举》精品课件
和制度的影响。
反思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02
范进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影
响,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重蹈覆辙。
探索人生价值
03
范进的生活经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追求名
利地位,还是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重视教育公平
范进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关 注教育公平问题,避免让 类似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 重演。
反映封建思想的荒谬
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和声望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反映了封建思想中“读书做官”和“光宗 耀祖”等观念的荒谬。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范进为中举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却陷 入疯癫,这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 性和危害性。
人文思考
关注个体命运
01
范进中举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命运如
深入探讨科举制度 对古代读书人的影 响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 格特点及其社会意 义
课程内容
《范进中举》的背景介绍和作者介绍 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效果
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及世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的荒谬
02
《范进中举》故事背景与 人物介绍
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 出范进中举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举止,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 的喜怒哀乐。
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品通过对范进中举后一些人的态 度和行为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 的丑恶现象和人们的势利心态。
艺术价值
深刻的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表 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身心 的摧残和社会的扭曲,呼唤人
批判功利主义
范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和 最终的疯癫结局启示我们 要批判功利主义,注重人 的全面发展和精神追求。
从《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 (2)
从《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侯会一提科举制,人们马上想到《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这位屡试不中的穷书生一旦得知自己成了举人老爷,竟高兴得发了疯,在集市上飞跑,拍着手叫:“咦,好了,我中了!”一脚踹在泥水里,鞋也跑掉了一只……作为小说节选,《范进中举》从解放初期就入选中学课本,亿万国人对科举制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这篇课文!于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说:你们看,科举制把人的灵魂扭曲成什么样子?范进就是科举牺牲品啊!老师如此教,学生如此记,于是一个结论牢牢扎根儿心中:科举制是一种扼杀人才、制造废物的糟糕制度。
然而,你若肯多动一点脑子,便会想:范进从二十几岁考到五十几岁,前后考了二十多回,仍旧连个秀才都不是;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单是名利双收的美好前景,能引诱他如此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吗?你进一步又设想:假如范进头一回考试落榜,而东邻财主家的儿子却榜上有名;第二回再度落榜,而西邻县长的侄儿却名列榜首……如此三四番,范进肯定恍然大悟:科举的游戏规则有“猫腻”,平民子弟玩不起。
那么,他还会考第五回、第六回……直至第二十回吗?当然不会。
他不如去当个私塾先生,甚至跟着岳父去杀猪卖肉算了。
然而在小说中,范进没有退缩,他连考了二十多次,在科举中押上了全部的青春岁月乃至身家性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范进的视线里,没发现科举有什么猫腻。
是科举制本身跟范进签订了一纸无形的契约,保证他只要按照要求砥砺自己的学问,科举的大门永远朝他敞开着。
事实也证明,科举在范进身上明白无误地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
作为一介平民,范进始终挣扎在饥饿线上,无力用金钱为自己铺路;从政治背景看,范进没有任何有势力的“后门”关系为他撑腰,他惟一“有头有脸”的亲戚,是个市井屠户!在范进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人能提携他、引荐他、为他叩响富贵之门。
正是这么个无钱无势的平民文士,几乎完全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登上仕途之阶。
他不但入学(即获得秀才资格)、中举,后来还中了进士,当上御史。
范进中举解释
范进中举解释
范进中举解释:
范进中举,是指明朝时期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中举的成绩。
其中,“中举”指的是考试中获得了及格的分数,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官员。
范进中举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以范进的精神为蓝本,激励着许多中国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勇往直前。
故事情节如下:范进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但是他非常聪明好学,得到了一个财主的教育。
在财主的指导下,范进拜师学习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家乡努力学习,终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中举的成果。
此后,范进被任命为官员,努力为人民谋福利,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精神也不断激励着后来的各代人民。
“范进中举”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经典代表之一。
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的考试制度。
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便已经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制度,考试内容包括了《四书》《五经》等各方面的知识。
因此,中举成为了社会上人人向往的目标。
范进中举的故事,是一种功利主义审美的代表。
范进因为中举而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官员,他站在政治制度上获得了成功。
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然而,它也甚至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层
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随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中国的考试制度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本质和品行,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总之,“范进中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经典故事,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范进中举”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鼓励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克服困难,奋发向前,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断努力。
范进中举ppt
范进中举的故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范进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摧残 和浪费,以及它对人们精神的束缚。
范进中举的局限性
过于悲观
缺乏深度分析
这个故事过于悲观地描绘了社会的黑 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它让人们看到社 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性的弱点,但却没 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个故事虽然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 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有 限。
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基石
范进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 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 自己的目标。这表明,只有通过不断地 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实现自己 的梦想。
VS
应对挫折的态度
范进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积极 乐观的态度,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该学习范进的精神,勇敢面对挫折 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
自己的竞争力和机会。
05
总结
范进中举的意义
反映社会现实
范进中举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以及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这个故事让我们更好地理 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人们的价值观。
揭示人性
范进中举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这个故事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成功和权力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状态 ,如欲望、野心、焦虑等。
过于简化
范进中举的故事过于简化了一些复杂 的社会问题。例如,科举制度虽然有 种种弊端,但它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 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教育公平
范进中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是 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实现社会流动 的重要保障。
教案《范进中举》解读科举制度下的悲喜人生
教案《范进中举》解读科举制度下的悲喜人生《教案<范进中举>解读科举制度下的悲喜人生》《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以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为线索,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下人们的悲喜人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开篇,范进以一个穷酸落魄的老童生形象出现。
他年逾五十,却连秀才都未考中,家中贫困潦倒,受尽了乡人的白眼和嘲讽。
他的岳父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辱骂和轻视,认为他是个“现世宝”“穷鬼”,没有出息。
在这样的环境下,范进依然执着地追求科举功名,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范进来说,科举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他摆脱贫困和屈辱的希望所在。
然而,范进的科举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挫折。
他参加了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直到晚年,他才终于考中了秀才。
但秀才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他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
当他得知自己中了举人时,喜极而疯。
这一情节极具讽刺意味,充分暴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
多年的压抑和渴望在一瞬间得到释放,使得范进的心理无法承受,从而失去了理智。
范进中举后的变化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从前对他百般辱骂的胡屠户,如今对他卑躬屈膝,称他为“文曲星下凡”。
乡邻们也纷纷前来巴结讨好,送钱送物。
范进的社会地位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被人唾弃的穷书生变成了众人敬仰的老爷。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趋炎附势。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只看重功名和地位,而忽视了人的品德和能力。
同时,小说中还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比如周进,他在科举场上也是历经磨难,后来靠着他人的帮助才得以中举。
他在监考时看到范进的文章,感同身受,认为范进和自己一样是苦命人,于是将范进录取。
这种因个人情感而决定考生命运的现象,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平和随意性。
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为了科举而不择手段的人,如严监生。
《范进中举》 讲义
《范进中举》讲义一、作品背景《范进中举》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吴敬梓生活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许多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却忽视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真才实学。
作者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二、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满足,继续参加乡试。
在乡试放榜那天,家里已经断粮多日,范进抱着家里唯一的一只生蛋的母鸡到集市上去卖。
当他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高兴得发了疯。
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开始对他百般羞辱和打骂,得知他中举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他阿谀奉承。
中举后的范进,不仅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地位也迅速提高,周围的人纷纷前来巴结讨好。
三、人物形象1、范进范进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花费在科举考试上,屡试不中却依然坚持不懈,表现出他对功名的极度渴望。
中举前,他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受尽了人们的冷眼和嘲笑。
中举后,他却喜极而疯,充分暴露了他内心的脆弱和空虚。
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迂腐、怯懦、麻木、自卑、虚伪等。
他长期被科举制度压抑,失去了自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胡屠户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形象。
中举前,他对范进百般辱骂和轻视,说他是“现世宝”“穷鬼”。
中举后,他马上变得毕恭毕敬,称范进是“文曲星下凡”。
他的态度转变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趋炎附势。
3、众乡邻乡邻们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中举后却纷纷前来送礼祝贺,表现出了他们的势利和虚伪。
四、艺术特色1、讽刺手法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的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
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疯态,胡屠户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都让人感到滑稽可笑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10 范进中举_课文分析
10. 范进中举内容分析《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读书人,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54岁才中了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又以周围人(如胡屠户、乡绅等)的言行对比描绘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众生相。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
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第二部分: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
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
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
这是情节的发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
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第四部分: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
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
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
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胡屠户在这场喜剧中对范进毕恭毕敬,把范进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嘴脸。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人才,以及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举制度下,通过考试选拔才能出众的学子,不仅能够确保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还能够培养出才德兼备的精英人才。
科举制度追求公平公正,不论出身背景,只以才华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这样的选拔方式使得人才具有普遍的价值,鼓励了更多人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
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正的选拔机制,确保了社会人才的合理配置,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支优秀的管理和领导队伍。
其次,科举制度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经过细致的策划和规划。
考试的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注重人才全面发展。
考试形式规范统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通过科举考试,考生在反复的准备和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还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应对能力。
科举制度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追求科学精确,提倡刻苦用功,培养了一批批有文化底蕴且经过严格训练的优秀人才。
此外,科举制度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不论出身背景,只以才华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公平的选拔方式使得人们享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论贫富人家,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都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官员。
这种机会的公平分配使得社会的流动性增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科举制度强调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
科举考试重视人才的知识和素养,使得文化氛围在中国社会得到了更大的推动。
科举制度追求文化修养和才华,并且将文化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将文化和政治相结合的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概述一个故事 ——默读文章,概述情节
★感知一个形象 ——品读文章,探究人物
★学习一种方法 ——研读文章,学习写法
概述一个故事
——默读文章,概述情节
概述提示: ◆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时间、人物、事件) ◆注意语言格式。
背景:_中___秀___才___,___丈___人__“___贺___喜___”___ 开端:_借___盘___缠___,___范__进___遭___骂_________
学习一种方法
遭遇有什么变化? 这些对比变化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对比提示:
1、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行为和性 格上的变化。
2、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对范进前后态 度的变化。
范进
中举前 对比 中举后
经 住茅房 济 每日小菜饭
赠房 拿蛋送鸡
◆古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作业
视个人喜好,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细细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评议其中一个人物。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提示:胡屠户紧紧攥着范进给的银子,千恩万
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回去了。过了没多久, 忽然又一报录人飞马而至,叫道:“报错了! 中举者非此范进,而是邻县范进。”……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范 吴吴敬梓敬梓进 中
举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
屡举不中),23岁丧父。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 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 际关系又深感厌恶。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 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 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随后发展为唐朝的进士科举制度,至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直到清朝废除。
科举制度的设立,旨在通过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参与政府的管理,提升政府的能力和效率,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首先,科举制度的作用在于选拔人才。
在科举制度下,通过举行殿试和会试等考试,评判考生的才能和知识水平,选拔出合格的进士。
这种选拔方式避免了世袭和贵族特权的纵容,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机会,使得社会上具有学识和才能的人有机会担任官职。
其次,科举制度的作用在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通过举行科举考试并选拔合格的进士,国家可以选择具备才干和道德品质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位。
这些进士通过他们的才能和智慧,能够有效地推进政府的和施政,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为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同时,科举制度还起到了反腐和制衡的作用。
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和贿赂行为,相对减少了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考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避免了地方利益集团的形成,对于中央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的制衡作用。
此外,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兴盛和普及。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各地学府和私塾涌现出来,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和学者。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广泛而严格,使得古代中国人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素养,注重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牵制人才的发展。
科举考试过于注重经典文化和经书知识,对于其他领域的才能和技能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和发展机会。
这使得许多有其他专长和才能的人难以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其次,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公也有一定的影响。
进士一旦通过考试进入士人阶层,往往能享受到特权和荣誉,而其他社会阶层的人则很难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范进中举知识点
范进中举知识点范进中举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形象和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范进中举的知识点。
首先,范进中举展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些特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范进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中举,这说明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教育和才能的重视。
范进的中举也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于个人提升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他由此跻身于文人士大夫的行列。
其次,范进中举也凸显了个人奋斗和努力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范进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获得了中举的机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范进的事迹鼓舞着我们每个人,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梦想。
范进中举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关于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问题。
在《红楼梦》中,范进虽然中举了,但是他并没有获得与之相称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同于今天的社会,只有中举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一切。
这提示我们,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并非唯一的价值观,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同样重要。
同时,范进中举还暗示了家族和传统价值观的力量。
范进在故事中秉承着家族的期望和信念努力学习,他所表现出来的坚持和执着正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家族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注重培养后代的品德和才能,追求家族的兴旺和长久。
最后,范进中举还触发了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故事中,范进虽然努力学习,但是却没有得到认可和帮助,甚至被人排斥和嘲笑。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即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与人相处、互帮互助都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范进的故事,我们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重要,有时候它甚至能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中国古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长篇小说。
小说以范进的考试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高官厚禄的考试制度下的腐败陋习和劝学用人的思想观点。
同时,通过写范进之父范爷,范进之友路从严等人物的形象描写和语言交际活动,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士人文化和礼教社会的痛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明代科举制度对中国士人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词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了解范进的社会环境和科举制度。
(2)阅读和分析小说《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进行课堂讨论和解读。
(3)学习和实践写作技巧,尝试写出自己的范进故事或心得体会。
(4)展开情境教学,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深度体验范进的考试之路和与他人的交往。
(5)开展展示活动,邀请范进故事的演说者或求官者演说或宣扬“进士不如范进”理念。
2. 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活动:观看视频“范进中举”,带领学生们回忆当时的人物和情节,并引入文化素养的认识点。
(2)知识讲授活动:读小说《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结合词语运用技巧,注重语文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3)课堂讨论和分析活动:以问题和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并就个人观点和唯美性进行探讨和交流。
(4)写作技巧应用:实际操作环节,教师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开展小品文或读后感书写活动。
(5)情境教学体验:以角色扮演、朗诵和分组互动的形式,实现学生对范进的真实体验,加深主题教育的印象效果。
(6)展示交流活动:学生进行口语演讲和表演,以“进士不如范进”等观点为向导,推广和孕育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四、教学反思1. 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高,热情积极。
《范进中举》ppt大纲ppt课件2023年
随着范进中举,他的家庭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他的经济条件逐渐宽裕,家人 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范进得以尽孝于父母,回馈家乡,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
10
03
人物形象分析
2023/11/29
11
范进的人物特点
01
02
03
懦弱自卑
范进在故事中一开始是一 个自卑、懦弱的人物,对 于自己的能力和身份缺乏 自信。
作品通过对人物性格、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真实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寓言性
故事中的范进中举,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经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体现了作品寓言性的特点。
2023/11/29
21
《范进中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史地位
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讽刺文学树立了典范。
彰显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度的意义
范进中举的故事彰显了科举制度对于 古代士人的重要性。科举制度不仅选 拔了优秀人才,更激发了广大士人勤 奋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023/11/29
9
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变化
2023/11/29
社会地位的提升
范进中举后,他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他成为了举人,受到了社会的尊重 和敬意。这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屠户
贪婪势利,故事中的反派人物, 对范进嗤之以鼻,展现了人性中 的贪婪和势利。
13
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揭示社会现实
通过范进和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俗观
念、等级制度等现实状况。
鼓舞人心
范进从自卑懦弱到奋发向上的过 程,鼓舞了读者在面对困境时坚 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范进中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成功故事
科举制度背景及历史意义
科举制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历 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士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拉近了不同阶层之 间的距离,推进了社会进步和稳定。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人生奋斗的开始
1. 掌握基础知识是成功的基础。范进从小便勤奋好学,刻苦攻读 经书,对诗词歌赋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奋斗之路从学习基础开 始,持之以恒地打牢基础,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素质。
主题:范进中举
范进智勇双全
1.范进具有深厚的家族背景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他曾经在一家丝绸绸厂当过工人,积累 了大量生产管理和商业经验。
2.范进勇于探究考试规律,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复习中总结经验,通过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 策略,最终在科举考试中一举中举。 3.范进有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他曾经因妻子生了病而停止学业,但他依然没 有放弃,最终在照顾妻子的同时重新回到书本前,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范进通过考试
原因可能有多种,其中一方面可能是他良好的家风和教育背景。据《红楼梦》中描述, 范家是南京著名的文学世家,其祖上曾有多位文坛巨匠。范家又有“金玉双教”的美誉 ,指的是范氏夫妇都是才貌双全的人才,能够给予范进优秀的家庭教育。因此,范进在 儒家经典、古文诗词等方面都接受了相对较高水平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的 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勤奋努力,终得中举
2023.01.01
THANKS
2023/4/8 | MGT
2. 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己的极限。范进在争取中举的过程中, 屡屡受挫,但他不放弃,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改进。 他从不断失败中吸取经验,勇敢地面对挫折,最终成功中举。
3. 有恒心、有毅力才能走向成功。范进在学习和考试的过程中经 历了许多的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恒心和毅力。他深知成功需要 付出努力和耐心,不轻言放弃,终于成功地中举。他的故事告诉 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10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
这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 刺小说,共55回。 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 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 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 深刻地接露和强烈地抨击 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 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 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 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老残游记》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对 比
逢迎自如 虚伪世故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 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 刺了什么?
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 (1) 昏厥 (2) 疯跑 (3) 跌倒
(4) 疯走集上
变
对 比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摧残。 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 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 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 分子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 凉。
表现手法分析1
1、以高超的讽刺笔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人物 心态和社会风貌 范进中举之前“唯唯连声”,逆来顺受,对功名不 死心,迂腐又固执。中了举,中了举连呼“我中 了”,竟然疯了,(可笑了疯态、治疯病的“药” 竟是打嘴巴,而且这药方子只有报录的人才知 道……)疯病好了,其他都已记不得了,中了个第 七名却还记忆犹新。与张乡绅的攀谈之际,言语举 止镇定自若,俨然一副“贵人”嘴脸,一系列讽刺 的手法,把这个腐儒的形象刻画得鲜明逼真。社会 的丑恶也在这种巧妙的讽刺中得到揭示。
范进的几段疯话,
张乡绅拉拢新贵的那段对话…… 都是传神写照、剔肤见骨之笔。
本文是悲剧还是喜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影响
科举概述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是老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
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