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物理学基础4-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0年代中叶,Appleton和Tuve等先后用垂直投射的电波 脉冲接收到电离层回波,可以说这是首次成功的电离层探 测。
4. 40年代末期发射了第一批高空探测火箭,随后是一系列 的火箭和卫星对电离层、热层环境的直接测量,或通过电 波传播及卫星大气阻力进行间接测量;地面则开展了高频 波段大功率的相干散射或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研究,并通过 大功率电波及人工释放钡云、电子束手段等开展主动实验。
多种传播模式
可用频率范围如果频率接近ALF,则可能在D区遇 到吸收;如果频率高于EMUF,则传播穿过F层。
仰角固定,频率增加
频率固定,仰角增加
影响电磁波在电离层传播的因素
电离层不均匀结构:
电离层扰动:
突发电离层骚扰
电离层暴
极盖吸收事件
电离层日变化
电离层闪烁
由于电离层存在不 规则性结构,当电 磁波通过时,使信 号的幅度和相位发 生变化,称为电离 层闪烁。
重要性
电离层探测
间接探测/地面探测
雷达
电离层测高仪
直接探测
卫星探测 火箭探测
增加→强烈吸收极盖区的短波信号。
短波吸收在甚低频端最严重
电离层暴
电离层暴的影响
电离层暴的影响
极盖吸收事件
极盖吸收事件效应
电离层的日、夜变化
不均匀结构和扰动对电磁传播的效应
信号相位变化,导致导航误差
最高和最低可用频率变化
影响微波遥感
信号被吸收,通讯中断
数字通讯误码
时间同步问题
右,主要电离源F1(160~180)30.4nm的太阳
紫外辐射,F2太阳远紫外辐射。
电 离 层 各 层
各电离层高度上的离子分布
电离层水平结构
电离层不规则性
除了分层结构外,还 存在各种空间尺度的 高密度“斑”和低密 度“泡”,统称为不 规则性,或不均匀结 构; 最显著的两个不规则 结构是散见E层和扩 展F层。
扩展F层 (Spread-F)
F区的不均匀结构,尺度范围从几
厘米到几百公里。
电子数密度较其背景低2个数量级。
散见E层 (Sporadic E)
在90~120km高度 经常出现的不均匀 结构,厚度约3~5 km,水平尺度约 几十至上百公里, 宽度只有0.6~2km。 电子数密度较其背 景大10倍。
各种无线电波的传播
Biblioteka Baidu
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原理
传播形式:反射或多次反射;
最大可用频率(MUF):在通讯距离给定情况
下,地面短波通讯所能使用的最大频率。 吸收限制的频率(ALF):可用频带的最低限 制,低于此频率,电磁波将被D层吸收。
传播原理
典型的短波传播路径
简单传播模式
天线仰角为4°,E、F层的高度分别是 100 km 和 300 km,则跳跃长度分别为1800km和3200km
定义:依靠电离层的反射来传播的无线电波。 原理:反射或多次反射。 优点:对短波吸收少,最适宜短波传播。 缺点:对长波吸收强,稳定性差,夜间中波、中短
波信号好。
视距传播
定义:依靠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直视的传播方 式。空间波属于此种传播方式。
原理:近似直线传播。
优点:适宜不能被电离层反射的超短波和微波传播 缺点:传播距离近,易受高山和高大建筑阻挡,为了 加大传输距离,必须架高天线。
当散见E层出现时可能的路径
电离层扰动
突发电离层骚扰:太阳耀斑→紫外和X射线突增 →向阳面电离层电离增强 →短波和中波无线电信 号衰落甚至完全中断; 电离层暴:地磁场发生全球性变化时,电离层状 态发生的急剧变化称为电离层暴。正常形态打乱, 使得通信适用频率的选择困难。 极盖吸收事件:太阳耀斑→高能质子沿磁力线沉 降极盖区上层大气→50~90km电子数密度大大
电离层主要物理过程
主要物理过程
光化学
热力学
动力学
电磁学
电 离
复 合
辐 射 吸 收
焦 耳 加 热
环 流
潮 汐
漂 移
电 流
光化学过程-电离层的形成
中性大气 碰撞
吸收光子 碰撞
电离
电离层 碰撞+电磁
复合
离子碰撞
磁层 电磁
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无线电波频段的划分
传播途径:地波、天波和视距传播
地波(ground wave)
定义:沿地球表面附近的空间传播的无线电波。 原理:根据波的衍射特性,绕过障碍物。长波、中 波和中短波易于传播,短波和微波难于传播。 优点:稳定性高,不受昼夜影响。
缺点: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且频率越高损失越大。
因此,中短波传播距离不大。长波成本高。
天波(sky wave)
电离层定义
地球大气被电离的部分称为电离层;
高度范围:60~1000km;
主要电离源:太阳的极紫外线、软X射线和
带电粒子。
电离层电子数密度变化
电离层垂直分层
D层:电离层的最低层,60~90km。主要电离 源是太阳的拉曼辐射和软射线辐射。夜间D 层基本消失。 E层: 90~160km,电子密度峰值在110 km附近, 主要电离源是太阳紫外线和软射线。 F层: 160km以上,电子密度峰值在300 km左
第四章 电离层
第一节 电离层概述
第二节 主要物理过程 第三节 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第四节 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电离层探测
电离层概述
研究历史
1. 19世纪80年代,为解释地磁观测中规则的日变化,预测 高空中可能存在一个电流体系。 2. 20世纪初,短波越洋传播试验成功,人们再次提出高空 中存在一个导电的且能反射电波的层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