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判断、单选
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
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4]
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7]
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
[9]
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11]
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14]
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5] 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
[18]
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18] 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
[20] 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
[21]
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23]
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
[24] 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25] 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33][34] 19、洪仁玕,《资政新篇》。
[34] 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
[35]
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36]
22、1870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
该书被人称为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38-39]
23、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创刊。
[40] 24、1896年,《强学报》在上海创刊。
这是康有为1895年10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41]
25、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是《变法通议》。
[43] 26、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除《时务报》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澳门的《知新报》、湖南长沙的《湘学新报》与《湘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45]
27、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是晚清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中影响最大的“新闻官司”之一。
[62] 28、1900年,《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陈少白。
[74]
29、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女报》(秋瑾)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
[84] 30、1911年,《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由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
打头,创办时间又相互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86]
31、《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何海鸣撰写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87]
32、清末,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
[91]
33、1913年3月,全国陆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
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癸寅报灾”。
[101]
34、《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113]
35、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有四大特点:1)题材务求重大;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4)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
他在新闻思想方面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14-115]
36、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为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
[117]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是中兴通讯社,1904年,骆侠挺,广州。
[117]
37、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是当时最为成功的通讯社。
[118]
38、1923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18] 39、《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上海创刊,创办人陈独秀。
[120] 40、《每周评论》,1918年,北京创刊。
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128]
41、毛泽东,《湘江评论》;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29]
42、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
蔡元培任会长。
[145]
43、1919年,徐宝璜,《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145]
44、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
[146] 45、《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48] 46、《共产党》月刊,1920年上海创刊,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
[150] 47、《劳动界》(1920年,上海)、《劳动者》(1920年,广州)、《劳动音》(1920年,北京)[151] 48、《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
[152]
49、中共第一份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
[155]
50、中共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青年团中央的机关报则是《中国青年》杂志。
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
[156]
51、《劳动周刊》,1921年上海创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
[159] 52、在国共合作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等。
《政治周报》,1925年,毛泽东任第一任主编。
[165]
53、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基本格局是: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事业通讯事业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事业网。
《中央日报》,1927年汉口创刊。
中央通讯社,1924年广州创建。
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开播。
[188-189] 54、《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复刊。
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198]
55、成舍我,《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民生报》。
[200] 56、邹韬奋,《生活》周刊(1925年,上海)及以“生活”命名的抗日民主报刊《大众生活》周刊(1935年,上海)、《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为《生活星期刊》)。
[201] 57、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事件。
由艾寒松撰写的小品文《闲话皇帝》引发。
[202] 58、《申报》副刊《自由谈》的改版,使其成为左翼作家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重要阵地。
[204]
59、抗日报刊中较著名的有《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等。
[206]
60、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1938年在汉口成立。
范长江,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
[207]
61、“第三条道路”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储安平1946年在重庆创办并任主编的《观察》周刊。
[215] 62、《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1月25日。
日出对开4版一大张。
[224]
63、“红中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诞生。
[239] 64、1931年,《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
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宣传工作: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和巩固民主政权。
2)协助党和苏维埃政权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3)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情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抨击国民党正度的妥协退让政策,宣传中共的抗日救亡主张,报道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消息。
[240] 65、《红星》报,1931年,瑞金创刊。
《青年实话》,1931年,福建龙岩创刊。
[241][242] 66、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
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
[252] 67、1937年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254]
68、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255]
二、名词解释(4题,每题8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创办人是普鲁士籍的传教士郭士立,希望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来征服具有强烈的排外心理、傲慢自大的中国人。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
《蜜蜂华报》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作为当时在葡萄牙执政的立宪派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蜜蜂华报》以鼓吹立宪派的主张为宗旨。
该报取名“蜜蜂”,意味着要像蜜蜂那样痛蛰反对派。
《蜜蜂华报》以周刊形式出版,于1823年12月26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该报的创办人与主笔王韬,是循环论的真诚信奉者,坚信世事之道必将是终而复始、循环不已。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变法自强”为办报宗旨,成为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之一。
澳门新闻纸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派专人赴澳门收集外文报纸,组织翻译,抄集成册,以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材料。
这些参考材料,重点是禁烟和兵事,关于禁烟方面的内容有英国政府纵容和支持鸦片贸易、英国人民谴责鸦片贸易和支持中国禁烟以及英国政府准备发动侵华战争等报道,关于兵事方面的内容有英国备战、中国水师、兵勇等军备情况,以及九龙、厦门战役的报道和评论等。
在形式上,这些参考材料是零散的,并无名称,但后来被汇集成册,取名“澳门新闻纸”。
“时务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
以梁启超在主办的《时务报》、《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民文体”。
“竖三民”
于右任离开《神州日报》后相继创办了的三个革命报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这三个报纸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内容一脉相承,因此在新闻史上
被人称为“竖三民”。
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成立,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任副会长。
该会出版的《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的标志,还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
“四不主义”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的社评中提出了“四不主义”,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新生》事件”
继《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后,1934年,杜重远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
它仍然坚持《生活》的战斗精神和传统,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卖国立场,因此遭到日本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当局的忌恨。
1935年《新生》周刊发表《闲话皇帝》一文,日本方面抗议其中一段文字“侮辱天皇”,引起中日外交纠纷,国民党查封《新生》周刊,判处杜重远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上海“孤岛”报刊
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包围下的上海租界内出版的报刊。
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地区,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因其四围均被日军侵占,形同“孤岛”。
在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各类报刊进行抗日宣传,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一种独特的现象。
拒检运动
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新闻检查制度,规定各省市报刊上的所有文章包括广告都必须送检。
1945年8月,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拒检声明,很快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
中国共产党在拒检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9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三、简答
1、《申报》在初期是如何确立商业性报纸模式的
●赢得读者
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广开言路发表读者来信来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搞好发行
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从上海渗入各地区,先后在多个城市设立分销处,建立全国各地的发行网络。
●多拉广告
对于中国商人采取价格优惠,还向读者招刊广告,鼓励各界人士踊跃刊登广告。
●多种经营
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2、简述王韬的新闻思想和观点
●办报的目的与意义: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报纸的功能与作用:
1)通上下。
指皇帝与民众之间信息畅通、中无阻隔。
2)通内外。
指介绍西方民情,开张对外宣传。
●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报人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3、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
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
●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
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民国政府为确立自由新闻体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颁发了一些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律、法令,如有关核减新闻邮电费的法令
等。
●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5、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报纸的“两大天职”说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6、办报的四条基本原则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7、健全舆论必备五本
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
持论者必须要有:
●知识广博
●以维护国家利益
●不畏强暴
●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
8、报刊宣传的方法
浸润: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醒
9、1927年后国民党政权是如何建立新闻统治的?
●鼓吹并暴力推行“以党治报”、“党化新闻界”等政策,在“九一八”以后,又效
法德、意法西斯,强化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垄断新闻的发布权和评论权,笼络收买报界,控制全国舆论。
●利用政权力量和法律手段,制定、颁布大批新闻出版法令,如《指导党报条例》、
《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出版法》等,建立起一个以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
钳制人民言论出版自由。
●建立报刊登记制、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和禁载制度,任意停刊进步书报。
10、邹韬奋一生主编过的主要报刊有哪些?
1)《生活》周刊 1925年上海创刊,1926年由邹韬奋接办 2)《大众生活》 1935年,上海创办 3)《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1936年6月,香港创办 4)《生活星期刊》 1936年8月,《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出版
11、简述“拒检运动”的经过及意义? P234
实质: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起因: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
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延安归来》翔实记载了中共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成就,揭破了国民党对中共领导下解放区的造谣,为避免遭国民党书刊检查机构的无礼删节,决定不送检查,自行出版。
过程:《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8.17正式声明《东方杂志》等16家杂志社不在送检。
得到了重庆文化界的支持和响应。
发展:在中共支持下,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了笔的解放而斗争》,9月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结果:通过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
成功的原因:当时国际上,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形成国际压力;国内正在重庆谈判期间,和平民主运动日趋高涨,内战时机未成熟。
四、论述(1题,每题20分)材料题(1题,每题24分)
1、论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 P132-13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一样,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他们的办报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第一、办报的主张不同。
革命派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推翻大清国。
而改良派认为报纸是“国之利器”,办报“有益于国事”,只求监督大清国政府。
第二、报纸的性质不同。
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革命党的纲领和主张。
第三,报纸的内容不同。
革命派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把揭露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卖国虐民和激起人民的革命情绪作为其主要内容。
2、论述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活动及历史意义 P205-207
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改革活动其具体做法为:
1)在内容上,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为主,而改革前是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
2)在版面上,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而在此之前,第一、二版长篇登载国际新闻,第三版才登载国内新闻,第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
3)努力实践毛泽东提出的“全党办报”的方针,自觉融于党的集体之中,文风明显改进。
4)发表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还特辟《新闻通讯》专栏,为最早出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报纸上的新闻学研究专刊。
●历史意义
1)确立“全党办报”的思想,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标志着党报工作改革的兴起。
2)正确地宣传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发展。
3)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
4)成功地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5)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五、材料题(1题,每题24分)
论述(材料)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及历史意义 P287
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是一场在人民日报社内最先兴起的、以改版为中心的改革运
动。
●改革背景
全国解放以来,新闻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特别是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
二是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
客观上看,1956年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为新闻改革开创了条件。
●改革内容(1)《人民日报》的改版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
在当天
的《致读者》社论中,阐明了这次改版的目的:①扩大读者范围,多发新闻、发
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②开展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
引向正确的道路
③引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并且提倡写短文,形成生动活泼的文风。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数量增加,报道的题材也广泛了,注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言论质量也提高了,注意从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群众性;报纸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各个版分别刊登读者的来信,使各个版面都保持与读者的联系。
(2)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
《人民日报》的改版成功后,全国各新闻单位以其为榜样,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特色。
①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a. 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争取向世界60至70个国家派出记者,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新华社积极选调培训干部,不断加强国内外分社的力量。
b. 在改进国内外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新闻工作效率,各种措施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时效性。
②广播系统纠正学习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解除了广播宣传上的一些清规戒律和妨碍事业发展的某些消极因素,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各台普遍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了新闻时效,同时扩大了报道题材,增强了知识性,关心、解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③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好节目,报纸版面与编辑工作都有改进。
三、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从中国实际出发,注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
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
在反对教条主义思想时,有的人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全盘否定建国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收益的方面。
在对待旧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些人主张不加分析地学习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