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考试总分:20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A.咖啡和可可B.洋纱和洋布
C.产于印度的茶叶D.产于泰国的香米
2、(4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A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4、(4分)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
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6、(4分)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A.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D.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7、(4分)英国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印刷厂曾出现“牛拉机器印刷”的怪事。据传教士回忆:“这个前景在国内(指英国)引起极大兴趣,为了满足当时估计的需要,……预订了《圣经》10 0万册。……几部大机器从英国运往上海,安装后,以牛车为运转工具,立即开始昼夜印刷。”对该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A.“这个前景”应该是指鸦片战争英国的胜利
B.“这个前景”应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C.“牛拉机器印刷”反映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竞争的激烈
D.“牛拉机器印刷”反映出英国印刷技术的落后
8、(4分)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D.民族资产阶级救国诉求强烈9、(4分)鸦片战争前,田赋一直是清政府支柱性的财源,但到晚清时期,它的支配性地位逐渐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逐渐被卷入了世界市场B.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猛C.扭转长期贸易逆差局面D.已经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A
C.农产品的世界竞争力上升D.资本主义经济已渗入农村
A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12、(4分)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3、(4分)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14、(4分)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15、(4分)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16、(4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7、(4分)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军饷,在扬州始设厘金所,对当地集市交易抽取百分之一的“厘金”。1855年,清政府将厘金制推行于全国。厘金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
A.有利于加强中央管控地方B.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不利于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D.阻碍近代军事工业产生发展
18、(4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B.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D.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19、(4分)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合177.6675吨),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根据材料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
A.近代逐渐发展衰败
B.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
20、(4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D.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21、(4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