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解体与中国近代变迁

合集下载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

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

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

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

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

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

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

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第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

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第三、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第四、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第五、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自然经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即:鸦片战争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第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

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第6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40年代(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洋纱、洋布涌入,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误区警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18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概况: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列强陆续在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

主要是一些代办处,船坞,修船厂,码头,转运站,从事纺织,窼丝,茶叶加工,面粉稻米加工等,如英商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耶松船厂,1861年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在中国运营。

(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

中国近代史疑难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疑难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疑难点汇总知识结构时空定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洋务运动1.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②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在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

(3)影响①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主要活动(19世纪60~90年代)类别旗号表现军事工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民用工业“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筹划海防“自强”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培养人才“自强”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4)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

[释疑重难]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点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产生①条件a.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产生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③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2)初步发展①背景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表现a.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鸦片战争后)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洋务企业的兴起。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企业。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3)外资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中国民资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1)近代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产生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结果都失败了(失败的共同原因)。

(2)工人阶级诞生并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出现近代工矿企业后就出现了工人阶级,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诞生后,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1)放弃原有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

(2)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维新变法产生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变奋发图强”的思想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自然经济解体与中国近代变迁

自然经济解体与中国近代变迁

自然经济与近代社会变迁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迁的社会, 这个大变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而引起的。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 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慢慢形成, 城市近代化趋势慢慢加强。

城乡关系也由传统的格局慢慢地趋向近代化。

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1.纺织分离。

洋纱的大量进口打击了中国的手纺业。

由于廉价洋纱涌入各地, 呈现了土纱价高、洋纱便宜, 许多地方农民用棉花纺土纱已“无利可图” , “用洋纱织布就比用中国人自纺的纱合算了”。

于是一些通商口岸手工纺纱几乎停止了。

2.耕织分离。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则为耕与织的分离, 即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

这一过程比洋纱代替土纱的过程缓慢得多, 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作用3.家庭手工业的破产及其他手工业的破产。

洋布进口不断增加, 洋布以低廉的价格逐渐代替土布, 由城市一些达官贵人们穿用而逐步发展为城乡广大群众也穿用了。

这样, 家庭手织业遭到破坏, 使手织业逐步与农业分离了。

4.农产品商品化。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农产品。

使中国迅速扩种经济作物如:茶、棉、丝、大豆、桐油等, 并有大量产品作为商品被外国掠夺。

由于经济作物的扩种, 出现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使商品粮食的需求量增加, 进一步促进粮食的商品化。

粮食商品化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标志。

农产品的商品化使中国农业被迫接近世界市场,使农业发展的命运日益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支配,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开始有所发展。

三、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中,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相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形成这样四个层次:一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较快、范围较大, 社会各阶层对洋纱和洋布的认可度比较高, 许多地方的纺车和织机基本被闲置, 农业生产与市场发生了更多的联系, 以至出现了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手工业。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商业和工业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随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民族企业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但也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在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向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它强调等级秩序、礼教道德和家族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一阶段:1840——1870中国在各方面的变化与回应(1)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

(2)政治:各阶级的回应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产生。

(3)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农民阶级:《资政新篇》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的主张(选修)。

第二阶段:1875——1927 整体发展阶段(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2)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3)思想文化上: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第三阶段:1927——1949 曲折前进阶段(1)经济: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

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的近代化陷入绝境。

(2)政治:国民政府屠杀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影响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建立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独裁统治和国民党一党专政。

(3)现代化发展: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主要角色。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腾飞阶段(1)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政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进行修订和完善。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上:文革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探析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探析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探析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摘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主要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内部结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以个体家庭经营的小农经济,它生产工具和技术简单,产品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成为农民的生存之本和维系封建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1840年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的瓦解。

【关键词】自然经济鸦片战争甲午战后解体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的瓦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论述中国近现代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更加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从18世纪60、7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采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到1840年基本完成,而本国市场有限,急需开辟更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纵观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政体僵化,军事落后,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成为英国理想的侵略目标。

同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使英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首当其冲的是沿海地区,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的农户依然实行耕织结合的农耕经济,陈旭麓先生说“因西方势力揳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

这一过程,终近百年尚未完结。

”【1】但对于几千年未变的经济结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它的变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现代进程的发展。

首先,农业方面,主要破坏了中国东部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使“耕”与“织”分离,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面积扩大,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其次,手工业方面,英国及西方国家大量机器棉纺织品流入中国,使中国城市小手工业者破产,造成“纺”“织”分离现象。

最后,商业方面,出现了洋行、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面对英国强大的武力和物美廉价的商品,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失去了抵抗力。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习目标: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重点: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知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基本史实。

2.难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材整理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质优价廉的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日趋商品化。

3.影响: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图解示意]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教材整理2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主要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②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2.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3.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4.影响(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单元 第2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单元 第2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C)
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 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 A.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C.洋务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解析 洋务民用企业在募集资本方面,体现了股 份均一的特征。体现了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 度的某些雏形。
企业;学思之窗中关于张謇的图片及其简介。
尝试命题4
材料一
阅读下列材料:
产生
初步 发展 进一 步发 展
19世 纪末
第一次 世界大 战期间
显著 发展 萎缩 严重 萎缩
国民政 府前期 抗日战 争时期 解放战 争时期
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 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 措施
先天 官僚资本的压制,日本 不足, 的掠夺 后天 畸形 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 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 加,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世界工业化的浪潮,为了巩固
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回望历
史,洋务企业开启近代化和民族企业的实业救国, 将会对现代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以诸多启发。
印有张謇半身照片的南通博物苑门票
尝试命题1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养生文化根基,这
是国外保健品与我们民族保健品无法抗衡的!我
们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外来的先进技术的引进 和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产品品质的最佳 保障、产品功效的最大发挥。”安庆广润董事 长陈勇博士如是说。早在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
人;D项也不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才放宽了对民
间设厂的限制;正确答案是C,洋务派的口号是“师 夷长技以制夷”。 答案 C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讲教材的重点主要有三:一是鸦片战争后中 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二是洋务派企业的创办及 对民族工业的影响;三是中国民族工业曲折而艰难 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1860~1895年

中国近代史1860~1895年
中国近代史大致分期 1840~ 1840~1860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开始沦为双半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
思想领域
开始学习西方器物(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 开始学习西方器物(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
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时期
政治领域
双半社会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双半社会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政治制度变 革迫在眉睫
经济领域
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思想领域
由学习西方器物向学习制度过渡
41、(37分 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 41、(37分)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 、(37 为主题的展览。请结合下列展览内容,回答问题: 化”为主题的展览。请结合下列展览内容,回答问题: 展览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展览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⑴上图反映了世界经济 发展的什么现象? 发展的什么现象?简析 其形成的原因?( ?(8 其形成的原因?(8分) 展览二: 展览二: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西用 师夷 长技 以自 强 变法 君主 立宪 制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 1860~1895中国的思想领域 三、1860~1895中国的思想领域 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 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 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 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 1.洋务派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主张“ 1.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引进西方先 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基本史实:①黄海海战(丁、刘、邓、林等爱国将领) 基本史实: 黄海海战( 林等爱国将领)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口号、两支力量、四个地点、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口号、两支力量、四个地点、斗 争意义) 争意义)

黄金押题0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2019年高考历史黄金押题(原卷版)

黄金押题0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2019年高考历史黄金押题(原卷版)

【高考考纲】【真题感悟】例1.(2018·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名师点睛】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地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

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3)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变式探究】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例2.(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名师点睛】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史学角度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4.指导思想(宗旨):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 5.性质: 运动。
6.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7.主要实践活动(内容):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筹划海防 d.创办新式教育
一战期间: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 前期:较 快发展
抗日 战争: 日益 萎缩
建国后:获 得新生,改 造为公
19世纪末: 一战后: 初步发展 迅速萧条 夹缝 产生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解放战 争:陷 入绝境19源自5消亡1949 1952 1956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表现: ①农业: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开始受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影响; 开始卷入:鸦片战争之后; ②手工业: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败; 完全卷入: 19世纪60年代——标 ③商业:外国洋行大量出现;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 志是1865 年中国正当贸易第一次 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出现入超。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着 资本主义萌芽;(注意:近代民族工业并不是由明 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2)主要: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着 资本主义萌芽;(注意:近代民族工业并不是由明 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2)主要:鸦片战后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 (3)洋务运动的诱导

近代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探析论文

近代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探析论文

近代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探析新课程人教版第二单元的第九课讲到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纱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主要就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中的棉纺织业的衰落,并且与农业的分离过程。

本文就这一问题作探讨。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耕”与“织”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实际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以满足自给自足,当出现耕织分离的状况,表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结束,开始转向商品贸易,预示的小农经济的解体,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

在鸦片战争以前,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现象的发生,但大规模解体则在鸦片战争以后。

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列强在全球进行扩张以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强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

处于封建社会未期的中国被英国以武力打开了大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的倾销地。

外国资本主义破坏中国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具体经过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输进洋纱(机制棉纱),用洋纱代替代土纱,把手工纺织业强制割裂,也就是“纺”与“织”分离。

中国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分纺纱和织布两道工序。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棉花的需求引起棉花价格上涨,使国内植棉纺纱或购棉纺无利可图,不如买外国价格低廉的洋纱来织布合算,于是“纺”与“织”分离了。

在19世纪七十年代初棉纱的进口只有年均5万担,但到了19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到17万担左右,十年时间增长了2倍以上。

第二步,输进洋布,用洋布代替土布,把手织业与家庭农业强制割裂,也就是“耕”与“织”分离。

资本主义国家在用洋纱夺取中国土纱市场的同时,还不断降低价格与中国土布竞争。

在开埠初期洋布是远不如洋纱畅销,这是因为在中国织布是小农的半边饭碗,小农必须拿出一切力量来抵抗洋布的侵袭,同时小农用洋纱代替土纱来织布,成本也下降,这就加强了土布的竞争力。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请设想一下:此 后张謇的个人前途将 是怎样?






“面粉大王”
课堂小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近 自然经济

解体
仍占主导地位

国 经
外国资本主 义入侵

外商企业


的 变 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
近代教育 创办海防

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
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刺激
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
诱导
洋务经济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农经济 的解体?
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
洋棉者,十室而九。”因
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
销” ……洋商还从中国收
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
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三)社会结构的变动
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导致了社会结构 及阶级结构的变化:
• 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逐渐形成了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李鸿章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工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业 曾国藩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2020/10/21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1877年 开平煤矿

李鸿章
用 1888年 湖北织布局
工 1890年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产品,大批丝、茶从上海、广东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 1844年,茶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鸦片战争前的最高 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持续上升。丝、茶等农产品的 的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经济与近代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迁的社会, 这个大变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而引起的。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 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慢慢形成, 城市近代化趋势慢慢加强。

城乡关系也由传统的格局慢慢地趋向近代化。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纺织分离。

洋纱的大量进口打击了中国的手纺业。

由于廉价洋纱涌入各地, 呈现了土纱价高、洋纱便宜, 许多地方农民用棉花纺土纱已“无利可图” , “用洋纱织布就比用中国人自纺的纱合算了”。

于是一些通商口岸手工纺纱几乎停止了。

2.耕织分离。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则为耕与织的分离, 即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

这一过程比洋纱代替土纱的过程缓慢得多, 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作用
3.家庭手工业的破产及其他手工业的破产。

洋布进口不断增加, 洋布以低廉的价格逐渐代替土布, 由城市一些达官贵人们穿用而逐步发展为城乡广大群众也穿用了。

这样, 家庭手织业遭到破坏, 使手织业逐步与农业分离了。

4.农产品商品化。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农产品。

使中国迅速扩种经济作物如:茶、棉、丝、大豆、桐油等, 并有大量产品作为商品被外国掠夺。

由于经济作物的扩种, 出现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使商品粮食的需求量增加, 进一步促进粮食的商品化。

粮食商品化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标志。

农产品的商品化使中国农业被迫接近世界市场,使农业发展的命运日益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支配,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开始有所发展。

三、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中,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相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形成这样四个层次:
一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较快、范围较大, 社会各阶层对洋纱和洋布的认可度比较高, 许多地方的纺车和织机基本被闲置, 农业生产与市场发生了更多的联系, 以至出现了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手工业。

二是中部沿江地区,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高, 仅次于沿海地区, 购买洋纱和洋布的农民不在少数, 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沿江的几个大中城市被开放为商埠, 外国商品输入该地区的数量大增, 土布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三是在内地的广大城乡, 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时间上要晚得多, 大约到19世纪80年代,洋纱洋布仅有少量输入到内地, 并没有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四是边远、偏远的地区或山区, 外国商品的输入就更少, 仅是少数富裕阶层得到少量洋布等外国商品并作为奢侈品, 自然经济结构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冲击。

但从总体上看, 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依然不可阻挡地在中国农村发展着。

同时,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极不彻底并具有反复性。

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 一方面破坏着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

另一方面又扶植着封建势力,使封建土地制度和地租剥削长期存在, 严重栓桔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增长。

由于自然经济解体又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造成, 所以侵略势力一旦发生变化,自然经济结构又会恢复。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漩涡,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上的风吹草动往往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民的生产和命运。

2)农产品的商品化决定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着农村的商品市场出现新的格局、新的商品结构。

传统商品市场以粮食、棉、盐等为的商
品结构在逐步改变。

3)产生了大量剩余的农业人口,除商品性农业生产、商品性手工业生产、开荒性农业和都市工业消解一部分以外,仍然有绝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

大量的农村人口被迫离开本土农村,成为都市产业工人、商业职员或部分自由职业或移民垦荒性农业或游民无产者,或加入各种秘密结社,或加入匪盗。

4)农业生产规模的日趋缩小:由于自然自然经济的解体,兄弟分析离居,加之一部分人离村,造成了中国近代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传统农业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得生产规模变小,这也是近代农业投入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地主为获取更高的地租,为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往往出租更小块的土地,使较多的人口能够租到土地。

四、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自然经济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一、乡村向城市化发展
中国乡村传统经济的解体, 导致农村经济近代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最终引起乡
村城市化,导致了乡村城市化加快, 城镇以及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内地,一部分乡村由于获得了开矿设厂,通商开埠的境遇,慢慢的发展成为各种类型的城市。

如山东省的烟台,青岛,威海等地,由于开埠而逐渐变为城市。

江西安源由于开采煤矿,集结了几万矿工和商民,形成数里长街,人称“小南京”。

1796- 1802年,松江,苏州,滦州,代州四个州府共辖有城镇235个,1875- 1908年增加为341个。

自然经济的解体, 城乡手工业者的破产, 致使许多人失业, 而此时又兴起了许多工厂, 码头, 商埠, 这些闲散劳动力为谋生而涌向这些地方, 必然导致了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城镇人口的增加, 也意味着城市的需求的增大。

因为城市人的物质生活需要, 特别是食物来源主要取决于农村的供应。

相对应的农村的农产品在很大部分上要供应于城市, 农产品的作用就不简单的只满足于农民自己, 而要销售给城市人,从而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所以,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 不但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 而且加速了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 再加上通商口岸的阶梯作用, 最终导致了乡村向城市化发展。

二、城市和乡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是带着机器大生产方式侵入中国的。

先进的机器大生产在取代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产的同时, 也使得中国城市和乡村生产发生了变化。

棉纺织业的生产由农民家庭手织演变为机器纺织, 由农村的分散生产演变为城市集中生产。

其他的传统的生产品如手磨面粉被机器磨面代替,旱烟被机器生产的纸烟代替, 原来照明用的植物油被煤油代替,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城市的工业品对农村手工业品已有了部分替代, 也说明了城乡社会分工的慢慢
扩大。

外国资本主义带来先进的机器生产, 破坏了旧中国的城乡分工格局, 原有的生产习惯发生变化, 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变迁。

三、城乡人口流动与贸易扩大
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 势必造成上层建筑的变化。

表现为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势力的衰弱。

原来那种乡村聚族而居, 严守族规的制度也慢慢的解体。

宗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限制与束缚力逐渐减弱, 人们可以相对自由的交往、安排自己的生活。

自然经济的解体, 城乡社会的分工, 农村有多余的劳动力涌向城市, 城乡之间都需要对方
的产品来获得利益,改变了以前城乡经济联系的单向性, 即由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等农产品的单向流动, 转变成为城乡之间相互提供产品的双向流动。

一方面借助于近代交通运输工具, 农产品大量涌向城市, 另一方面, 城市的产品也大规模的流向农村
四、商品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的解体必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 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之后, 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商品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在向中国倾销商品的同时, 大量掠夺中国的农产品, 使中国农业生产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轨道, 农产品的出口量也相应迅速增加。

如蚕丝、棉花、大豆、花生等农产品的出口量在鸦片战争以后逐年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反过来又促进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