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读《1948·长春·未能寄出的家信与照片》有感《1948·长春·未能寄出的家信与照片》是一部纪实性文学,真实摘录了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困守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国民党军士兵与军官的家书和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国民党由盛及衰的一个投影,也向世人无声讲述了一段沉痛的悲剧。

阅罢此书,掩卷沉思,胸中竟不由生出一股抑郁难平之气。

耳边忽然回荡起屠洪刚的《精忠报国》:“……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何须百死保家国,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我不禁喟叹:那些血洒疆场,马革裹尸的儿郎们,来自大江南北四面八方,可是他们最终永远地躺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今天繁华的沥青马路下,静静地掩埋着他们的累累白骨。

他们当初投身国共的军队,绝大多数都是满怀一腔赤诚,抱着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向,可是,最终,当法西斯日本侵略者低下他们高昂的头颅的时候,这些血脉贲张的大好青年,在“如山倒”的军令下,不得已向自己的同胞举起了屠刀。

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而死?又为什么而生?他们的忠魂魂归何处?那些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无比珍贵的家书和照片,静静地为我们阐述了六十多年前在长春那座东北老城里发生的故事。

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些堂而皇之的借口背后,血淋淋的事实让一切道貌岸然的理由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每一幅黑白照片背后的主人,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过后,或是化作一缕忠魂,或是苟延残喘得以善终,或许在他们心中那场战争本身就是一个遗憾。

如今仍然在世的老人恐怕寥若晨星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记忆随着他们而化为尘土,恐怕永远无人得知。

书中第一幅给我深刻印象的照片,盖因其上的一句话:“这第二代国民,将会永远地食着民主行宪的果实。

”今天的我读到这句话,忽而想到了前不久国庆六十周年之际上映的大片《建国大业》中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蒋委员长的一句话,当时面对国民党内忧外困的窘境,他说:“治,亡党;不治,亡国。

”其中的“国”自然指的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不知历史上蒋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但这句话确实代表了当时国民党面临的绝境。

可能当初高高兴兴“和平接收”东北的国军没有想到,仅仅两年后,长春会面临那样的困境,酿成了那样的惨案。

当时驻守东北的是国军精锐新一军、新六军,总司令乃是郑洞国中将,那位和孙立人、戴安澜、杜聿明、廖耀湘齐名的抗战名将。

守军中有一部分人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在异国他乡驰骋疆场,和日本侵略军决一死战。

看到那些远征战士们的铁血英姿,我不禁遥想当年战火纷飞中战士冲锋的万丈豪情。

只是没有想到,最终他们会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同胞手中画上了句号。

这是怎样的悲剧啊!
国军占据长春时,大多数老百姓眼里还认为国军是所谓的“正统”,其实想想也是。

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国民党推翻了封建政权,创建了中华民国,在八年抗战中,也是国民党军在战场上主要地、正面地迎敌,可以说,在抗战中,国民党的战功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共产党不可比拟的,虽然说蒋在抗战初期令人寒心的“攘外必先安内”和妥协消极抗战令人愤懑不齿,但我们无法抹煞国军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的牺牲,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

所以,照片中显示,在国军进驻长春时,百姓夹道欢迎,那场面和解放军解放某地不相上下。

但是,谁能想到,仅仅两年时间,在1948年,国军“杀民养军”,和围城的共军一同导演了那场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围城惨案!
从很多封家书和照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长春围城之后,在城内粮食只能维持到七月的残酷事实摆在面前时,所谓的尊严礼义是多么廉价。

长春城内先后有两次结婚热,第一次是46年国军进驻长春时,那时姑娘们嫁给军官室因为体面和荣耀。

但是,到了围城之后,粮尽之时,姑娘们嫁给军官,不过是为了生存,为了那一口高粱米饭而已。

书中写到,“兵团部政训处处长杨某,都快60的人了,竟娶了个17岁的少女!这是历史的悲剧,战争的悲剧。


这让我想起来今日我们身边很多“傍大款”的妙龄女子,她们下嫁给一些年老体衰的富豪,目的就是富豪的家产,她们不单是为了生存了,而是为了外表的光鲜,这是变了质的委曲求全,这是时代的悲剧!
那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回到1948年的长春,看看尘封的历史下围城之战带给百姓的无边的梦魇吧:
‚李素娥说:每天都有饿死的人。

死在家里的不知道,路边越来越多。

我在南关永安桥头卖大米,身后咕呼一声,一个老头就倒那儿了。

灌口米汤就能活过来。

有收尸队,一路捡,往车上扔,说‘喂狗’。

狗吃人,人吃狗,那狗才肥呢。

宋占林说:死人最多的洪熙街和二道河子。

洪熙街什么样子没见到,二道河子十室九空。

开头还弄口棺材,接着是大柜、炕席甚么的,后来就那么往外拖也没人帮忙了。

都死,谁帮谁?拖不动了,就算到地方了,坐那儿就动不了了,也死那儿了,最后也没人拖了。

炕上,地下,门口,路边,都是。

有的白花花剩付骨架,有的正烂着,刚死的还象个好人。

大夏天,那绿头蝇呀,那蛆呀,那味儿呀。

后来听城外人说,一刮风,十里、八里外都熏得头痛。

刘悌老人说∶独八师当时就在二道河子执行围困任务。

通信员说有个老太太,把饿死的老头的大腿煮吃了,吃了也死了。

团长吴子玉是个老军,说那能有这种事。

通信员说,不信我领你去看看。

进去一看,锅里还剩条大腿。

团长回来跟我说,那天都没吃饭。

(以上都是经历过那次浩劫的老人亲身感受)
——摘自《1948年的国共长春围城惨剧》,中国黄埔军校网‛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想到那样凄惨的景象: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白骨成堆,孤魂游荡。

而到底为何长春——曾经的伪满中央集权所在地,竟沦落到这样下场?看看那时候国共两党是怎么做的:
当时国民党“一是存有幻想,二是顾及军心士气面子,围困之处,国民党不准百姓离城。

尚传道提出‘人人种地,日日练兵’,号召军民同舟共济,保卫长春。

郑洞国讲台湾正在练大批美械新军,即将开赴东北大举反攻,只要守住半年左右,大局能扭转。

幻想成为幻想,口号只是口号。

即便人手一把锄头,掘去沥青的马路能长庄稼,也得等到秋后才能吃到嘴里,而存粮只能吃到七月底。

五十万张嘴,成了国民党的沉重负担。

七月下旬,蒋介石致电郑洞国,从八月一日起,疏散长春哨卡内人口,只准出卡,不准进。

——摘自《1948年的国共长春围城惨剧》,中国黄埔军校网‛而共产党方面,“1948年6月5日,林彪、罗荣桓下达《围困长春办法》,决定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方针。

要求采取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手段,围困长春。

6月中旬,东北野战军进一步明确对长春实施‘久困长围,政治攻势,经济斗争’的总方针,组成围城指挥所,由肖劲光任司令,肖华任政委,统一指挥第12纵队的第34、35师,第6纵队第18师,独立第6、7、8、9、10师共八个步兵师及一个炮兵团担负围城任务。

自6月25日起,对长春正式开始实行久困长围。

以方圆45公里,纵深25公里为范围划为封锁区,禁止粮食、燃料、蔬菜等一切生活必需品运入长春,禁止人员出城。

对有十万重兵守备坚固设法的大城市实行围困,在解放军战史上还是首次,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好在斗争中摸索总结。

解放军采取军事包围、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三结合的方针。

——摘自《大决战》”
进一步了解,原来还发生过为了阻止难民出城,解放军战士捆绑、辱骂、枪击难民的事件。

原来如此啊……
我不禁想到了号称“世界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围城之战”——列宁格勒保卫战。

那次战争持续了882天,超过150万人死亡,在那次战争中,一颗崭新的将星初升——后来又指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朱可夫将军。

曾和同学戏言,说朱可夫和斯大林的关系就如同朱德和
毛泽东一般,朱家可是将才济济啊。

在长春围城之战中,仿佛再一次上演了一次这样的“传奇”,那就是最后郑洞国被迫出降,林彪罗荣桓胜出。

一篇文章中这样评论:“国共两党辽沈战役之时,长春的守将是郑洞国。

郑是与孙立人、戴安谰、杜聿明、廖耀湘齐名的抗战名将。

是对中国抗战立了大功的人,林彪根本不是对手。

于是林彪就利用人海战术把长春围了个水泄不通,不放一个人出城。

其目的是为了迫使城中百姓与守军争食,造成长春粮尽而降。

最后直到满州全境陷共之后,郑洞国才被迫出降。

说起来,郑将军也真是一员骁将,只可惜了中国的长春公民,平白无故地被饿死了这么多人。

”(摘自《1948年的国共长春围城惨剧》)林彪被誉为“诡帅”,位列中共十大元帅其三,仅次于后来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彭德怀元帅,其实本来抗美援朝战争是应该由林彪指挥的,战斗中中方主力军队就是林彪的四野,只是由于林彪以养病为由身在苏联而推之。

由此可见,轻率地说林彪不是郑洞国对手(何况林还有名列十大元帅之七的罗荣桓做助手),我不以为然。

但不管究竟历史背后是什么原因,林罗持“兵不血刃”拿下长春的战略,郑“破釜沉舟”的勇气,把手无寸铁的长春百姓推到了战争的最前线。

如果说新一军、新六军士兵是蒋的炮灰,那么长春百姓就是国共相争最终的牺牲品。

那么,最后,到底有多少人死在这场围城之战中呢?说法不一,其一是解放军中校作家张正隆在《雪白、血红》里说的十五万。

因这一部书,王震差点儿要毙了他。

他本来就不敢在书里披露太多的实情,而他所能得到的对解放军名声不利的资料也肯定是被尽量压缩了的。

所以他书中所说的十五万不足为信。

另外1975年被释放的战犯段克文在他的《战犯回忆》一书中说,长春围城饿死了六十五万。

他当时就在围城之中,有一天忽然听说城中有一家店铺在卖熟肉,大家闻讯都蜂拥去抢购。

段克文带人去了那家店铺一看,果然不出所料,卖的是人肉,当场就把老板拉出来毙了。

段克文在书里说,他当时听说有个解放军连长实在看不下去这么多老百姓被活活饿死,忍无可忍,拔枪自杀。

段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关押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战犯”,对“新中国”当然恨之入骨,释放后绝不留在国内,第一批就出去了。

他当然乐意扬人之短,喜欢听扩大对手劣迹造成损失的传闻。

所以他的六十五万说也不足为信。

还有一些经历过劫难的日本人的回忆录,日本新闻人员估计有二十到三十万人。

具体究竟有多少已经永远没人知道了,只是据经历过的老人回忆埋尸的惨状和综合以上总总说法,目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至少三十万人。

三十万啊,在南京,“300000”被刻在纪念馆里受世人铭记,在历史课上被一代代中国少年学习记忆,多少年之后,全国人民依旧会记得,1937年我们有300000同胞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

但是,长春那死去的三十万百姓就不是人么?为什么知道这件事的人那么少,难道不应该被非历史专业的人知道么?若干年后,如果不到百度上去搜索,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有300000同胞死于同胞之手的悲剧呢?
在这本书后面的部分,从国军官兵家书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们的绝望和悲观。

他们不知道他们能否见到明天的朝阳,不知到底何时这炼狱般的生活能够结束。

蒋介石在东北战场上三易主将,最后连号称“小诸葛”“白狐狸”,连日本人都赞为“战神”的桂系名将白崇禧都无力回天。

蒋难道不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么?失了民心,加上国民党内军阀气息严重,友军受攻击自己隔岸观火的习气,怎会不败?
今天,我们回忆起当年的长春,鼻息还会嗅到一丝丝淡淡的血腥气,和一丝丝复杂的难言的意味。

我想,如果在解放军打胜了平津战役,打到长江边时,蒋委员长若是立即要求和谈,毛主席会怎样回答他呢?也许,毛主席会以实际行动来回答吧。

一个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不放在眼里的人,一个道出“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领袖,怎么会在这种情形下“和谈”、玩分江而治,自然要解放全国完成统一了。

而今,台湾问题,依然是中共心头的隐痛。

经历过当年长春浩劫大难幸存的沙秀杰、刘汉勤老人纷纷表示:“小孩子不爱听这些老故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些事,怎么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呢?”是啊,如果不了解那段辛酸的历史,我们缅怀什么呢?我们铭记什么呢?我们如何对
同胞有更深刻的理解呢?但愿今天的我们和明天的我们的后代们,能够从历史中辨出酸甜苦辣,并把它代代相传,让炎黄子孙不要忘记,同室操戈、兄弟阋墙是多么可悲的事。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祝愿不久的将来,台湾能回到大陆的怀抱,两岸再不是两家人。

愿中国人永远团结一心,愿昔年逝于保家卫国战场上的英灵、各为其主魂丧他乡的忠魂安息,魂兮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