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始终努力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课程改革之初,一些专家过于强调“先破后立”,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被否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呢?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一)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

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

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

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

即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

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
(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

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

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

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

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二、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之一。

(一)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

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帮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正如有的
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

(二)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

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

但是,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

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优势互补,不可偏废。

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

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需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

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

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达到听懂别人的话,说好自己的话;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0分钟要效率。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作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同时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会让广大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多年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已经深入人心。

三、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主动参与性”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

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此为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高语文水平。

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

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同时,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四、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就要割裂传统。

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勇于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观念、新方法。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

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

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
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

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

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的。

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一些经验,要总结过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当代要求。

要改哪些不符合当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有辩证观点。

语文教学改革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

完整、正确地认识传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改革的起点和目标,减少盲目性和重复劳动,也可以减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五、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的课游离了文本的学习,成了自然课或社会课;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选择、整理和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