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名人——范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容县名人——范蠡
世传春秋越国大夫范蠡死于华容、葬于华容,是否真有其事,没有人去作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华容县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华容县城以西的田家湖边,原有范蠡墓、墓碑和石雕翁仲灵兽,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破四旧”捣毁。2004年,华容县城修建商业步行街,在街头竖起了范蠡的汉白玉塑像,将这条街命名为“华容县范蠡商业步行街”。建设者认为,范蠡是我国古代商圣,是儒商鼻祖,范蠡是在华容去世的,在华容县商业步行街树立范蠡塑像,是为了纪念范蠡,寓意商业的兴旺发达。这样做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言之凿凿,不由你不相信。
范蠡,字少伯,曾名鸱夷子皮,晚年称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生卒年月已不可考。谭宁贵先生所撰《商圣范蠡"范蠡年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出版)认为,范蠡比孔子小约34岁,比鬼谷子小约38岁。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范蠡曾拜鬼谷子为师,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谋略。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仇之后,弃官经商,成为巨富,后又散其财帛,偕夫人西施泛舟五湖,隐居终身。
范蠡究竟是否死于华容、葬于华容,这是一个历史谜题。但有关古代文献上确实有范蠡死于华容、葬于华容的记载。《史记》集解张华曰:“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也”。王隐的《晋书"地道记》载:“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荆州记》均认为范蠡墓在华容县西。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夏水又东过华容县南”,“夏水又径交趾太守胡宠墓北,历范西戎墓南”,并在注文中,引南朝宋郭仲产《荆州记》(《荆州记》有各个时期不同作者撰写的多种版本)加以说明,郭仲产在华容“亲径其地”见到的故西戎令范君墓碑,是西晋永嘉二年(308)所立,尽管碑文上没有“蠡”名,但“称蠡是其先也”。这些是现今可以查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这些记载表明,范蠡墓在华容县应当不假。胡宠墓,通过《南郡华容胡氏族谱》和世居华容的胡宠后裔,可以在华容县城找到其具体位置。范蠡墓同样也可找到具体位置,两座古墓相距不到一公里。
我们再来看看地方志书的记载。清光绪壬午年(1882)纂修的《华容县志》,除记载范蠡墓在华容县西田家湖边外,还有两处关于范蠡在华容县生活和活动的记述。一是陶朱洞:“樊陀山,邑东七十里。山背有石穴,可半里许,日月莫照,闻为陶朱洞,云范蠡牧羊处。俯视洞庭,忽忽如案几间。山顶方平,一名方台山。”方台山今在华容县东山镇洪山头境内,其洞穴仍可找到。二是范蠡鱼:“范蠡鱼产赤沙湖,昔范蠡乘扁舟至此,钓得大鱼,烹食之;小者投于波中,因名。”清人黄本骥撰《湖南方物志》(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录有南朝祖冲之、任昉《述异记》关于范蠡鱼的一段记述:“洞庭湖有一陂中有范蠡鱼。昔范蠡钓得大鱼,烹食之;小者放之陂中。”范蠡泛舟五湖,在船上度日,总得要有食物。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范蠡来到属于洞庭湖范围的赤沙湖钓鱼,以解决食物问题,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范蠡鱼是一种什么鱼,我们不知道。有人估计是鲫鱼。华容的河湖港汊中,鲫鱼是最常见的野生鱼种,繁殖力极强,味道鲜美,而且容易钓上来。说范蠡鱼即鲫鱼,似乎不无道理。古代赤沙湖的范围很大,包括华容县的南山乡以西、终南乡以西、新河乡、北景港镇、注滋口镇和南县县城东南的大片地域。现已淤积开垦,只剩下一些零星水面。范蠡在赤沙湖钓
鱼的地方,已无从确指。这些记述说明,范蠡确实到过华容,其与华容的关系,是不容否定的。明代纂修的《(万历)华容县志》,也有范蠡墓在华容县西的记载。万年淳(1761—1835)《洞庭湖志》有“范蠡墓,旧传在华容县西南湖滨”的记载。1958年出版的《湖南省志"文物志》有“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的记载。地方志书关于范蠡墓在华容县西的记载,是非常明确、具体的。
《湖北方志通信》1984年第1期,刊载了一篇题为《范蠡寿终鹿角峰》的文章,提出范蠡死在石首的鹿角山上。该刊同年第8期又登出一篇题为《范蠡并非死于石首》的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之后,又有张善长、刘伯扬先生和何浩先生分别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也谈范蠡寿终何处》(1985年第3期)和《再谈范蠡的寿终之处》(1987年第1期)的文章,对范蠡的寿终之处进行探讨和争鸣。范蠡死于石首鹿角峰的观点虽被一些学者质疑甚至否认,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有其值得采信的地方,可以成为一家之言。因为石首古属华容,石首第一次从华容县分置出去是西晋太康元年(280),后经过多次合分,最后一次从华容分立出去,是唐武德四年(621)。说范蠡死在石首,与说范蠡死于华容是不矛盾的。把这个一家之言同范蠡在华容的多项记述和传说结合起来研究,或许更能够说明问题。这个鹿角山在哪里呢?鹿角山是桃花山脉中的一座景色秀美的小山,位于石首市桃花山镇境内。华容人习惯地称鹿角山为鹿角峰、鹿角头,明代中期以前全属华容县管辖,明代中期至民国,是华容和石首的分界之山,半属华容、半属石首,解放后于1950年7月,随其所在的青竹沟村(青竹沟古名青兕沟,是古云梦泽特有动物青兕最多的地方,后青兕灭绝,人们见这里生长着大量竹子,故名)等几个村一同划归石首县管辖。这个鹿角山与方台山相距不远,方台山在东,鹿角山在西,两山相距不到十公里。明代兵部尚书刘大夏(1436—1516)晚年曾写过一篇《鹿角山隐居记》的文章,说鹿角山两峰如髻,中有平地数亩,为昔人隐居遗址。刘大夏所言“昔人”或许包括了范蠡。今考鹿角山,山上树木青翠,山顶两峰耸立,两峰之间确实有一块2000多平方米的平地,山下原有范湖,从明代起逐步淤积开垦成农田,山北不远处就是长江。古时从这里可以乘船经夏水(华容河)到达华容县城以西的田家湖。以此看来,范蠡在鹿角山去世,然后经水路运至田家湖边安葬,也是有可能的。
关于范蠡的墓葬,史学界多认为在安徽涡阳县东南。但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说在山东定陶县城东北15里者,有说在山东肥城陶山者,也有说在苏州太湖者,还有说在浙江桐庐者。全国大约有五六处之多。孰是孰非,谁也拿不出直接证据,谁也说不出让人确信的理由。笔者以为,范蠡“浮海出齐”、“泛舟五湖”,是其告别越王勾践之后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行动。范蠡晚年泛舟五湖,应该离开了齐鲁之地,说范蠡墓在山东,似乎不合情理;太湖和桐庐属吴越境地,范蠡不可能再去吴越,范蠡墓也不应该在那里;而涡阳又没有大的湖泊,泛舟五湖不可能到达涡阳,与涡阳相距较近的城父虽然做过楚国的陪都,但那是范蠡去世以后很久才有的事情,范蠡墓也不应该在这里。真正有可能存在范蠡墓的地方,只有湖南华容这个地方。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泛舟五湖”的概念问题。按照《周礼"职方氏》的记述,五湖不是抽象概念,不是泛指,而是具体概念,是确指。“其浸五湖”即太湖。《国语"越语》所载“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至反五湖,范蠡辞于王”,其五湖也应该是指太湖。范蠡“泛舟五湖”的概念出自《国语》。《史记》上只有范蠡“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浮海出齐”、“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的说法。没有“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