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神内守的养生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精神内守的养生方法
作者:尤松鑫
来源:《祝您健康》1981年第04期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79年曾报道说,通过对二百多人、将近四十多年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精神舒畅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其实,对精神的保健和抗衰老作用,中医二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早已提到,即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就是说,如果能使精神活动保持正常,就能抵御疾病、维护健康。
可见,中医早就把精神保养视作讲求养生的重要内容了。
“七情”过用必成灾
人的精神活动,中医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合称“七情”。
在一般情况下,“七情”仅是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所作出的精神上的反映,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精神刺激过大,情志波动剧烈,就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进而便可致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内脏直接有关联,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这种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够看到。
如盛怒的人,会面红目赤,感到气往上逆,甚至“肺也要气炸了”,更利害的,还可象“一气周公瑾”那样令人口吐鲜血。
暴喜过度,会使体内“气血涣散”,甚至精神错乱,犹如《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所描述的那样,竟然会高兴得发起疯来。
思虑太甚,则可以使主管消化的“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悲伤过甚,损伤肺气,往往形容憔悴。
如突然受惊恐,则会伤害肾气,使人浑身无力,站立不稳,甚至二便失禁。
现代的临床研究也表明,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可以成为精神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以至癌症等的诱发因素;而因大喜过望而触发的急性心肌梗塞也并不少见。
所以“七情”中的任何一种“情”都是不可过用的,否则均有带来危害的可能。
修身养性安康来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名医,他注重养生,寿过了百岁,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孙真人卫生歌》。
其开头几旬便是,“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说的是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使心胸宽广,光明磊落,情绪安定,是为卫生之道。
医家孟铣认为:“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
”又说。
“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
”所谓
“行善”,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多为国家、多为人民做好事。
这种人必然会受到周围人们的敬重和爱戴,从而在精神上感到无比快慰。
英国人西特尼说过。
“做好事肯定是人生唯一乐事。
”看来他深知其中之道。
“寡欲”有助调情志
对道家“超尘出世”、“清净无为”的逃避现实的思想,中医是抱批判态度的,认为只是欺人之谈。
“摒弃俗缘,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者,千万人中恐无一人。
”但在承认感情和物质欲属于人生正当要求的同时,中医也提倡“寡欲”来求得精神上的安宁。
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少思寡欲……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
”不过在这方面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也不无困难,为此有人提出如下主张:即要怡情适怀,不可任情使性;应心情达观,不作无病睥岭;须处世入俗为怀,不存去世离俗之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为名为利而如醉如狂;遇事既不忧心忡忡,也不盲目乐观。
认为这样也将带来精神安宁,使气血调畅,身心健康,免生疾病。
“排遣”及时亦奏功
由于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情绪波动,实也在所难免。
《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
”指出遇有此等情况,可以通过自我宽慰和排遣,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使自己解脱精神上的窘困局面。
《友渔斋医话》也载有“遇逆境,即善自排解”之句,同样指此而言。
古人的“排遣”方法,有些属消极遁世的,自当摒弃,有些则至今仍不无可供借鉴之处。
如医籍中多有引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典故,其宗旨即在提醒人们:“世事皆有倚伏,如意处常有大不如意之变。
”也就是应看到事物可以具有两面性,不能忘形于一时。
此外“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的说法,同样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气功偏能显灵验
中医还倡导利用气功锻炼以取得保养精神的效果。
气功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要求“意守”和“调息”。
这在《黄帝内经》中称作“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与《庄子·刻意篇》中的
“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的法则相仿。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锻炼方法,能够使大脑皮层产生“良性诱导”作用,一方面让人体弛缓的代谢功能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则可恢复组织细胞的疲劳,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
这样,在气功效能的影响下,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便可得到新的调整,从而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可见气功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效验,是“名不虚传”的。
精神形体分不开
在强调精神作用的同时,中医对形体也并不忽视,因为形体是产生精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不敞”,才能“精神不散”。
明代医家张景岳更指出:“形伤则神为之消。
”所以精神情志的变动,固然与外界刺激密切相关,而当内脏发生病变时,同样也会带来种种不良影响。
如“肝火”旺的人,往往容易发怒;“血气”不足的人,每每胆怯易惊等。
这时除了应注意情绪的调节外,适当配合饮食起居的调理乃至药物治疗,也是很必要了。
因为只有尽快促使内脏功能恢复正常,才能使精神更好得到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