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正式样本

合集下载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页脚内容1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页脚内容2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是指能够在突发事件或灾难发生时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采取应对措施,减轻其损失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整合性的综合性工作。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由一案三制构成,即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制度、应急建设基础设施三个部分。

本文将就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进行分析。

事件应急预案事件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具体的组织机构编制的,规定采取的应对措施、分工及指挥系统的具体文件。

我国采取分级管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分别是中央、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五级,各级别的事件应急预案也不同。

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评审需遵循相应的程序,确保常态下的预案及时更新,做到及时有效。

常见的事件应急预案有:地震应急预案、洪水、山火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特种事件应急预案,如恐怖袭击、疾病突发等。

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是指对应急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制度体系。

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形成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划指导和管理模式等,对于保证应急管理的高效、科学、系统化和标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全国行政管理、部门特定领域的规章制度构成。

通过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设,能够使得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统一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体系,清晰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协调应急管理的各种资源和力量。

应急建设基础设施应急建设基础设施是指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设施和能力。

应急建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监测、预警、救援和救治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加强气象、环保等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完善应急救援设施和力量,建设分散式、网络化的综合指挥平台,开展应急演练训练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加强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后盾和基础保障。

结语一案三制体系是我国应急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前言随着时代的进步,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

应对这些灾害事件,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运而生。

一案三制体系概述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指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这三种不同级别应急预案的体系。

总体应急预案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组织编制的,涵盖了全国范围内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和多种情况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专项应急预案是在总体应急预案基础上,就某一特定类型的突发事件编制的应急处置措施方案。

地方应急预案是各地应急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应对特定灾害或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方案。

这三种应急预案相互之间是一体关系,都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构成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完整体系。

一案三制体系的作用一案三制体系对于我国应急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下是它具体作用的几个方面。

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及其配套预案的制定,加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了政府和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提升应急响应的效率一案三制体系中总体应急预案规范了各级政府进行应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应急行动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大大提升了应急响应的效率。

完善安全风险管理一案三制体系中专项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都是以实践运用和高风险事件为基础编制的。

通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应急演练的组织实施,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危机安全隐患,从而有效提升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促进应急资源整合一案三制体系规定了应急资源的协调整合机制,及时调动、配置和投入应急资源的能力被大大提高,保障了突发事件应急活动的需求。

总结通过对一案三制体系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保障。

一案三制体系的建立不仅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而且可以确保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和处置,有效减少了灾害对社会的伤害。

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范本(三篇)

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范本(三篇)

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范本对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降低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各种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应急响应能力。

首先,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定期组织演练,可以发现和弥补应急预案中的不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急救援工作中,预案的质量和演练的频率直接关系到应急响应的效果,为有效防控灾害风险、减少损失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健全的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可以提高政府部门和单位在应急事件中的协同配合能力,增强社会整体抗灾能力。

通过演练,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健全应急决策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一盘棋”应对突发事件的格局。

再者,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也是提升国家形象和社会信任度的关键环节。

当灾难来临时,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经过充分演练的救援队伍能够展现国家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的凝聚力。

国家和单位在危难时刻展现的抗灾实力和应对能力,将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增强国家和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此外,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还可以促进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

通过演练,不仅可以检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发现资源闲置或短缺的问题,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应急响应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总体来看,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手段。

各级地方和各类单位应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建设和演练,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范本(二)____年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工作,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机制和配备应急资源等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其中,应急管理体系的三个制度是:
1. 应急预案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的一份文件,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型、应急工作的组织、任务分工、资源调配、信息发布等内容。

2. 应急演练制度:应急演练是测试应急预案及配套应急措施、检验应急组织体系及应急机制运转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应急演练,可以发现应急预案和资源配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完善和更新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 应急资源管理制度:应急资源是指在突发事件中供应给人员、物资、设备、信息等支持的资源,应急资源管理制度是指对应急资源的收集、管理、调配和保障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应急资源能够及时到位、有效利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

4,建立健全应急法制
法制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 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
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
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不断完善。
(三)“一案三制”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大力普及自救和互救常识;
2,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3,借鉴国内外经验,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 4,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 5,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
2,应急预案工作目前存在差距
(1)有些应该制定应急预案的尚未完成 预案的制定工作。 (2)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 业单位的差距大。 (3)一些中央驻各省(区、市)单位的 应急预案向地方政府报备工作有差距。 (4)许多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 (5)缺少必要的培训和演练。ຫໍສະໝຸດ 3,进一步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近几年出现环境事件的高发态势。生产安全事故导
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增多。
3,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 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球新发现 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有些还 造成了严重后果(特别是非典疫情和高致病性 禽流感疫情)。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 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多发。
币。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三)小结
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 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
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
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
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
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

应急管理局档案三合一制度

应急管理局档案三合一制度

应急管理局档案三合一制度篇1第一条:安全台帐资料记录是反映一个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情况,在安全台帐的记录、整理和积累过程中能起到自我督促、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本公司所属生产单位均必须遵照本制度,根据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范围分别建立相应的安全台帐,安全台帐由各生产单位指定专人负责,保证资料收集的及时、准确、齐全。

第二条:各生产单位安全台帐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以年度为界)装订成册,编写相应的目录。

第三条:各生产单位安全台帐资料分为以下几大类:1、责任书:承包合同、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的文件、安全组织网络图、上下两级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安全责任状、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责任状、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副职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技术人员、安全员、车间主任(工区、段、队)长、班组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2、制度文件:有关部门制订和下发的'制度性文件。

3、通知、通报:有关部门下发的安全生产方面的通知、通报。

4、花名册:全员花名册、安全管理人员花名册、特种作业人员花名册及相关身份证明、安全资格证书复印件。

5、新工人(含民工和临时工)三级教育资料。

6、安全检查、安全学习、安全宣传培训教育活动情况资料。

7、机械、电气等设备管理资料(含设备保养、维修、检验、检测、使用情况等资料)。

8、安全技术交底资料。

9、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管理台帐资料(如有则建立)。

10、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记录和报告资料、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材料。

11、安全设备设施和劳保用品购买、发放登记台帐(附票证复印件)。

第四条:以上安全台帐统一采用12种台帐格式附后,各生产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增加表格(采用a4纸)。

第五条:每年年终台帐装订成册保存。

第六条:公司质安部对各生产单位安全台帐的建立落实情况督促和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检查时间为每季进行一次。

应急管理局档案三合一制度篇2安全工作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都有可能遇到各种不安全的因素。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应用探讨】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应用探讨】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应用探讨】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摘要。

本文简述了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分别就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的基本概念、属性特征与功能定位作以表述;将“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与开采天然气应急管理做了简单(相应)的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应急预案1引言顾名思义,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指在应对突发性生产事故、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其危害,通过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所进行的相关控制和处理等活动过程。

随着应对处理天然气生产突发事件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天然气开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综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对比天然气开采应急管理,希望能对天然气开采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所帮助。

2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基本框架“一案三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案三制”具有一定的优先次序。

无疑,在“一案三制”四个核心要素中,体制具有先决性和基础性;在解决好应急管理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发展。

2.1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也可称为行政应急管理体制,通常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利分配关系及组织形式等。

项目部应急管理的机构有组织、有领导、有指挥。

简称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项目部生产经理、生产科科长、安全主管组成。

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小组:生产现场组(一分组,二分组,三分组,四分组)、生产保障组、生活后勤和卫生急救组。

在生产现场组的小分组中:也设立了组长、集气站、井口等多个应急岗位。

以上是应急管理的基本体制:大概分为三级,逐级进行指挥处理各种突发事故。

2.2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应)理解为。

“一案三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

“一案三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

“一案三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2010年3月至5月,在短短50天内,我国连续发生了6起学校安全恶性事件,脆弱生命的消逝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阴霾尚未散尽,新疆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的重大踩踏事件又在临近岁末之际再次敲响了学校安全的警钟。

这一系列事件在填满人们痛苦记忆的同时也迫使我们认真反思当前在学校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这些事件在去年如此集中和持续地爆发,我们在整个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到底缺少了什么?毋庸置疑,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着眼于长效治理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才是最大限度保障校园安全的治本之策。

“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本框架,它是一个由4个不同维度共同构成的综合制度体系,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

在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诸如雪灾、地震等众多突发事件中,这一相对完备的、科学的和可行的制度体系在事件的应对管理中发挥了重大的制度保障作用。

作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这一制度体系也能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借鉴。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学校相关问题的解决必然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相统一。

从事件类型的角度看,学校突发事件包含于国家突发事件类型体系之内。

从实效性的角度看,“一案三制”体系在实践中的成功运行为其在子领域的“适用”提供了适度的正当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案三制”的科学体系架构对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借鉴性。

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上,可以对“一案三制”这一制度体系进行适当的“移植”(至少在核心理念和体系结构上),但同时应当注意融入本领域的特殊性以及规避和解决“一案三制”体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即建立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

与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类似,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也包括从体制、机制、法制到预案这一完整的阶梯状制度序列。

具体而言:一是关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一案三制

一案三制

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1、预案汇总
截至2006年底,我国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余万件,其中包括《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截至日前,我国已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也初步形成: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包括《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在内的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31个省份制定了本地区的总体预案。

2、发展历程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应急管理法制:在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形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环境应急预案一案三治

环境应急预案一案三治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环境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环境事故,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环境应急预案。

二、编制目的1.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环境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3.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一案三治1. 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2)加强环境监测,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强化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违法企业依法予以处罚。

(4)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2. 应急响应(1)建立环境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职责。

(2)制定环境应急预案,明确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后期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

(3)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4)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3. 治理措施(1)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

(3)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环境监测,评估污染范围和程度。

(4)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对污染区域进行整治,恢复环境质量。

(5)开展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依法追究责任。

四、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环境应急工作。

2. 资金保障设立环境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演练、事故调查等。

3. 人员保障建立环境应急队伍,包括环境监测、救援、处置等专业人员。

4. 技术保障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治理技术,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五、总结本环境应急预案一案三治,旨在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是指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应急调度三个制度。

这三个制度相互配合,构成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框架。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由应急管理部门依法制定的应急救援行动方案。

预案内容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资源调配、应急处置措施等,旨在指导和规范各级各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工作。

应急演练是指根据应急预案,经过组织、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程序,模拟真实突发事件场景进行的模拟演习。

通过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应急调度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应急预案,协调、调度、指挥各类救援资源和人员,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和救援工作。

调度中心会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和救援队伍,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一案三制”是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

通过良好的预案制定、演练和调度,能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公众安全,降低灾害风险。

SARS后的“一案三制”

SARS后的“一案三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ARS后的一案三制
《左传昭公四年》曰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每一个重大灾难之后,都是一个国家自省并前进的契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众多的灾难事件,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也在应变中成长。 2016年,SARS撕开了中国公共应急体系的缺口。21世纪初的中国,正值经济和体制转轨,随着传统政府职能的退出、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存在职能缺位。这导致SARS期间,政府缺乏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当政府意识到,中国传统的条块化应急体制已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时,中国公共应急管理体系的改革之路旋即开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也随之起步。一案三制成为建设的核心内容,即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应急法制的建设。 应急预案体系 从以往的国际经验来看,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及部门预案,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国家预案。而在中国,是以总体预案的制定来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从而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2016年9月,在及时总结应对SARS过程中的工作与经验后,北京市发布了《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开始全面布置政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总结大全 zongjie 201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为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将公共事件实行分类分级,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共计4类,级别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级。该预案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此间,各省市陆续开始按照总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体预案及其框架指南,编制地方应急预案。自此,中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6年4月,国家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240余万件。 应急管理体制 从SARS开始,依托各行政部门设立的跨部门、跨单位的专项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迅速建立起来。2016年4月23日,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成立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全国非典性肺炎防治工作,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任总指挥。2016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成立正局级别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国务院、各省区、市政府也均组建了各自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与现有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一起,初步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应急组织管理体系。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016年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发布,将国务院应急办公事国务院总值班室设置为国务院办公厅内设机构。 各部门、各地方也纷纷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国家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通讯、公安、反恐怖、反劫机等专业机构的专业应急指挥与协调机构也进一步完善。军队系统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也得到了加强。目前,31个省区市相继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根据不同的需求状况和城市规模,南宁、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分别建立了集权、 、、网络等不同模式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运行机制 应急运行机制涵盖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全过程,主要是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 自2016年SARS疫情结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了很多有关具体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文件,涉及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决策指挥、信息发布、恢复重建等多个方面。 论文网 在监测与预警方面,国家加强了气象、地震、水文、海洋、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截至2016年4月,中国已建立健全了覆盖中国省市县乡四级的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完善了气象、地震等监测网络。 2016年4月27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总参谋部应急办公室共同签署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总参谋部应急办公室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机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总参谋部机器应急办公室,正式建立了协调配合、高效顺畅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此为新形势下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加强军地合作的积极探索,也必将对军地跨部门、跨行业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应急法制建设 5月9日,国务院公布并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专门针对sARS防治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而制定。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纳入了法制轨道。 2016年6月7日,《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公布,将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的经验,用法规形式固定下来。2016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本法原拟《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自2016年后屡经修改而成。此为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中国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的确立。截至2016年4月,国家已制订修订相关法律法规70余件。 代写论文 十年来,中国的公共应急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个十年,中国还将沿着世界应急体系发展的趋势,逐步实现由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单向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的转变,由注重事发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应急转变,由政府应对向社会组织、社会个人共同应对转变,由一国应对向多国携手共同应对转变。

资料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资料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臵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前言日常生活和各种事故事件中,都需要应急管理的应对措施。

应急管理的核心是制度建设,体现在制定一系列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方针的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培训制度。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Emergency Plan)是一套预先制定的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旨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编制需要参照其所针对的具体危险源或事件类型。

具体包括:1. 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应急预案建设的基础。

一般包括危机处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小组等一系列机构。

这些机构需要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及标准,以便应急行动时能够高效快速地响应。

2. 应急响应阶段应急响应阶段包括四个阶段:应急预警、应急处理、应急恢复和应急评估。

应急预警是指通过特定方式发出有关事故或灾害预警。

应急处理包括事故或灾害处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蔓延等一系列活动。

应急恢复阶段是在事故处理后开始的,用于恢复日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应急评估阶段是事故处理后对事故影响的评估,持续观察和作出相应的决策。

3. 应急预案的内容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纲要、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应急装备清单、应急卫生防疫预案等等。

此外,每个预案还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等特点,使其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

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是指为预防和减轻事故灾害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管理活动,可以对应急响应措施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风险评估等工作。

应急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制度的核心,它包括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人员以及应急管理全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等。

其中,应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应急预案运作的实操知识和应急危机处理的技能。

2. 应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发展应急管理制度的制定常有基础保障,危害评估,演练验证和知识培训等环节。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突发事件应急预算体系
(续表)
二、“三制”
1. 应急管理体制
• 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门
2. 应急管理机制
• 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式与措施
3. 应急管理法制
• 应急管理的保障
(一)应急管理体制
• 应急管理体制(或称应急体制)也可称为行政应急管 理体制,是难
工业事故
Solid line: Command and control in governments Dotted line: Command and control in CPC agencies Double solid line: Command and report Double dotted line: Coordination
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 第四条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 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 管理体制。
•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置了国务院应急 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承担国务院 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 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 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分类管理
微观角度
• 应急预案要求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 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 础上,对应急管理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 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预先做出具体安排, 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进程中,谁来做、 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
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规定
•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 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
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 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 门应急预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2456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正式样本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xx 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xx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xx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xx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xx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xx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20xx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

《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在此期间,各省市陆续开始按照《总体预案》及其框架指南编制地方应急预案。

《总体预案》及其框架指南已成为地方编制应急预案的模本,例如《总体预案》中公共事件实行分类分级,分为4类:自然灾害类(7个预案),事故灾害类(10个预案),公共卫生事件类(5个预案),社会安全事件类(12个预案);而分级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级。

从20xx年底开始,在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9个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和22个事故灾难类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部门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发布了有关应急预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县也已基本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

1.2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体系20xx年1月23日新华社发布的《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是《总体预案》中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9项专项应急预案的首项。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关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制修订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集团公司(总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

中央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应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报所在地的省(区、市)和市(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中央管理企业总部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审查、演练等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应急预案的备案、审查和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做到相关预案相互衔接,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改变动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预案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预案演练的总结等,及时对应急预案予以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高危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预案的演练。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高危企业、部门、地方的联合演练。

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教育公众、提高能力,促进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和对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

为了规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已多次征求了意见,于20xx年以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9002-2006下发。

许多地方将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列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和建设项目交工验收中将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必查项目,有力推动了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

目前,一些企业集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了应急预案编制步伐,也有一些企业在编制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其下属的各级企业单位也都编制了相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企业内部自下而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

2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2.1 应急管理体制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

国务院是应急管理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应急救援队伍3个层次组成。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都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职责。

到20xx年,完成省、市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建设;应急救援任务重、重大危险源较多的县也要根据需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做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

2.2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

监测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监测机构和监测网络由省级、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监察员对监测机构和监测网络进行检查监督。

应急信息报告机制主要指建立条块结合的应急信息平台。

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是指建立应急管理工作的协谓机制,其作用是理顺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工作关系,协调《总体预案》与已有预案之间的关系。

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合力。

2.2.1 事故灾难监测预警机制美国“9•11”事件、韩国大邱地铁火灾、国内外地震、海啸灾难噩梦般的轰鸣和人们面对未知致病菌的恐慌,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天灾人祸的不可预知。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建立全国性的突发事件预警反应机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目前,国内已建设的事故灾难监测预警系统如下:(1)化学品事故预警:科技部、北京20xx年奥运会组委会在“奥运科技专项”课题中设立了《化学品相关紧急事故处理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项目,该项目将为奥运会主要场馆等重要地区周边的化学危险源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做到第一时间控制事故现场,将危害降到最低点。

该项目主体之一“危险化学品应急技术中心”,已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开始局部试验。

(2)地铁预警:北京地铁有两套自动防火设施:一套为两级自动监控系统,对地铁车站内的情况进行监控,另一套为自动灭火喷淋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火灾原因进行调控。

地铁隧道里还没有专门的排烟装置,一旦发生火灾,隧道内的事故风机系统就会启动,在最短时间内将有毒烟雾排到外面,防止乘客窒息。

(3)沙尘暴监测预警20xx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顺利发射成功,一套极端天气的预警体系正逐步完善。

国家气象局已启动沙尘暴监铡预警服务系统的一期工程,提供针对沙尘天气的特种监测资料。

20xx年2月,环保和气象部门提前启动包括卫星和地面监测站在内的沙尘暴监测系统,我国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及影响范围等情况将被精确预报和严密监测。

2.2.2 应急信息报告机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有关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均应及时通报同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当及时分析处理,并按照分级管理的程序逐级上报,紧急情况下,可越级报告。

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