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中细节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课中细节的重要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近来强调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其中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也是一种导向,更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之一。但我认为,不管提出哪一种观点或理念,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正如汪中求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中的提示“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在此,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把握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细节,激发培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志趣。
例如,我在上《斜坡的科学》一课时,很多孩子都知道骑自行车的时候下坡会很省力。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就问学生“大家都知道下坡可以省力,那上坡会不会也是省力的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二、关注细节,保证师生的有效交流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交流带有明显的目标趋向。保证这种交流的顺畅有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凝练。同时,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要及时捕捉,筛选那些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如在听一位教师执教的《冷水与热水》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办啊(讨论片刻)?
生:在第一只空杯中,拿热水杯倒一点,再拿冷水杯倒得少一点。这样就有冷热不同的四杯水了(学生上台来边演示边说,倒完后在杯壁上触摸感受了一番)。
师:呃,对他的倒法有意见吗?
生:我觉得四个杯子里应该倒得一样多!
师:对呀,倒得差不多的话,就便于我们观察。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边做边倒)你们说我先拿冷水杯还是先拿热水杯(学生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老师还是习惯于先拿冷水杯。你们想想为什么呢?
先拿哪个杯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拿哪个杯其实是有讲究的”,因为刚倒下去的热水很热。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不放弃教学过程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有效教学。这个细节的处理,提升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有效、更加有意义。
三、关注细节,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首先我们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时,本想通过“风的形成”实验来验证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
风。由于上课前我没做这个实验,上课时蜡烛火焰上方的通风口燃烧了起来,显然实验失败了,不能说明问题。瞬间,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都在讨论着为什么会着火的问题,如果着火应该怎么办?经过一阵讨论过后,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风的形成实验终于成功地演示了。这次试验之前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没有仔细检查实验材料。通过这一次教训使我警醒: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反复多做几次实验,不能放过任何可能发生意外的细节!
四、关注细节,加强实验自主探究
以前,农村小学的实验室多数是摆投,教师很少在实验室上课,更谈不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偶尔的几次实验也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新课程伊始,我们的科学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而且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认为科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方面进行细心的指导,以确保实验的有序展开、数据的有效采集。
比如教学《常见的矿物》一课时,教师应该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定实验计划,去验证,去分析,去评价,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五、关注细节,重视课堂调控
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虽然说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衡量,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繁殖时,有学生发现植物里有小虫子。于是他们忘了正在观察的植物转而“研究”起小虫子来。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植物的兴趣,从而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我发现了这一“事件”,就用我的植物(无小动物)跟他们交换,并建议
“小虫子先由老师保管,课后咱们再来研究”,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了课堂正轨。
当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怎样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在制度上作一些保证,比如评价机制还应更加合理、灵活,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不是筛选作用。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让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