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 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1918.4 《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
一。 “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
人风格。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
《宇宙风》 1934
2、写作立场 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 除去讽刺的酸腐辛辣而得淡然之味。自由主义立场,“热心人冷 眼看人生”。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针对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创造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
洒自在的散文笔调。
3、左翼文坛与林派刊物的论争
《太白》《芒种》
4、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大荒集》《我的话》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 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 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对先驱者命运 的思考。 《理水》 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 “先王之道”的本 相。 《出关》 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 神圣哲学的戏谑化。杂 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 2 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 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 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
的逃避。
《在酒楼上》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 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
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发生背景:文学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的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A.新诗派: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B.诗界革命: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C.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D.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这些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未结出实在的果,然而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其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的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承袭。
2.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亦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出现域外小说的翻译大盛,直接刺激和启迪了新旧时代交接中的中国作家,使他们打破封闭的思想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这势必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
此外,晚清域外小说输入所造成的开放态势,也被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拓展。
近代的一系列文学变革都只能作为后来文学革命的序幕,其规模、声势、社会影响面及其对传统文学所构成的挑战力度,都远不能与文学革命相比。
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它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①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原因a.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并在大约十多年时间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比较自由的一段时期。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为其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
c.“废科举,兴学堂”导致新式文化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主力军。
d.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1917.2),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自我)——反思)为什么文化纯度: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一、文艺运动与社团流派:(一)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二)左联:(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理论纲领宣布: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
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大会决定同国际左翼文艺运动发生联系,同国内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
大会讨论了帮助新作家、培养工农作者、出版机关刊物等事项,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出了具体规划。
大会还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稍后,茅盾、周起应(周扬)相继自日本回到国内,也分别参加了“左联”的工作。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通常把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做是一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
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有关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讲解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一、具体的发展过程1、炫目的花与未结的果: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2、1915年9月陈独秀于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主要从两反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3、1917年初,陈独秀与杂志迁京,杂志更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
4、其中的一些文章,包括:A、胡适《文学改良诌议》,曾提出“八事”;以及1918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将“三大主义”作为征战的目标。
C、钱玄同、刘半农导演的“双簧信”D、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文学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论战:A、与鸳鸯蝴蝶派的论战B、与旧文学势力林琴南的论战C、与梅光迪、吴宓等“学衡派”的论战D、与章士钊“甲寅派”的论争。
6、文学革命的实绩:A、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B、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进和文学团体的蜂起。
C、文学理论建设的初步成果。
D、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E、总结: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命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大革新、大解放。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外国文艺思潮对当时作家的影响A、意象派对胡适“文章八事”的影响B、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运动的启发C、西方人道主义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影响D、易卜生主义对问题小说的影响。
2、文学社团的蜂起A、1921年的文研会。
B、1921年的创造社。
C、1923年的新月社。
D、1924年的语丝社。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1、重要的作家与理论作品A、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B、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C、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铺垫: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1)“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2)让诗歌“适用于俗,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3)企求“改良群治”“新民”的“小说界革命”(4)要求打破桐城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新文体”的“文界革命”(5)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倡议。
(6)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借鉴与模仿中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引起文学内部结构变迁2.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机缘:(1)辛亥革命结束帝制(2)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3)清末的新式教育造就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者群体,运动主体(4)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出现,现代文学市场形成(5)稿费制度规范化,职业作家出现(6)走马灯式的军阀政权无法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束缚,精神启蒙救国。
1915.9《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起变为《新青年》)1917迁京,1919借五四大势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推向高潮4.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知识者“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讨论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思想启蒙课题具体化。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争相译介文艺复兴以来各样思潮理论(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思潮等)进行思想启蒙。
不足:为了冲破罗网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
4.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力色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进化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勿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轮复习资料小说第一第二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一)清末民初的小说1、“小说界革命” 190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新小说”。
2、“新小说”的发展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稿费制度3、“新小说”的局限1商品化媚俗倾向黑幕、鸳蝴2文言束缚文言章回体的衰败(二)“五四”小说转型1918《新青年》4卷5号《狂人日记》1、社会变革的推动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2、西洋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周译小说。
3、小说中心的形成小说现代化进程加快。
思想启蒙、反思人生、叛逆主流。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处于近代社会小说和30年代社会小说之间。
承续和区别。
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新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2开创:冰心《斯人独憔悴》19193高潮:文学研究会19214原因:思想启蒙和思考的一代。
用小说提出和讨论社会人生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生存价值;尖锐性第一,形象化降低,简单化、概念化倾向。
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对“为人生”的肯定。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2《超人》1921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沉思》“爱”与“美”理想的破灭。
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
2艺术个性:擅长象征,与写实性并存,受古诗影响。
《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
《湖畔儿语》社会现实感加强,困境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沉实的笔触,底层人民穷苦惨痛的生活图景。
3长篇实践揭露封建家族丑恶。
感伤意绪,控制气氛的笔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近百年来中国出现的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的文学作品。
三十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指1980年代至2024年代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大特殊时期,对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极大限制,许多作家、艺术家受到打击、迫害,文学作品基本上停滞。
1980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现代文学开始逐渐复苏。
2.文学的自由与个体价值的探索:198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复苏的关键时期,作家们开始敢于表达个人的想法、体验,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独立见解。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化,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关注个体的价值与人权问题,如《红高粱》等作品。
3.小说的繁荣:1980年代至今,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之一、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成为表达个人及社会关注的重要媒介。
其中,《丰乳肥臀》、《妻妾成群》、《梦回大清》等作品都取得了较大的影响。
4.频繁的文化转型: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文化转型,包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
这些转型为作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社会背景。
他们通过文学的方式反映和探讨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挑战。
5.青春与成长:许多中国作家在这三十年间以青春与成长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创作,通过描写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追求、困惑、挣扎和成长。
如《围城》、《红楼梦》等作品都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人的心理和现实。
6.女性文学的崛起:这三十年间,中国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点,呈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挣扎与追求。
她们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家庭与事业平衡,如亦舒、莫言等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戏剧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的传入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 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俞平伯
《杂拌儿》《燕知草》《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
②钟敬文
《荔枝小品》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荔枝》《茶》《黄叶小谈》咏物小品。
《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情思清朗。
③冯文炳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
李大钊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纪元》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
①批判心理和灵魂《论“他”》《论照相之类》
②“推背式”思考方法《小杂感》
③独辟蹊径的思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
④反常规的联想: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
《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
《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针对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创造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洒自在的散文笔调。
3、左翼文坛与林派刊物的论争《太白》《芒种》
4、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大荒集》《我的话》“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多国民性改造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谈中西文化》
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①“美文”和“言志”
引入“美文”的概念。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②闲谈体
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风格。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
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③“文抄公体”30、40年代
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山中杂记》真率、俊逸。
茅盾《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
《宿莽》集旅日散文,低沉格调。《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郁达夫
率真、坦诚的自剖式文字,“自叙传”特点。
倾诉自身遭遇,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带有时代病的感伤。
《归航》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所顾忌的文字。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理水》古今一炉的“油滑”。《采薇》“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老子哲学的本质。《起死》神圣哲学的戏谑化。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
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街头文谈》通俗性文艺从话。
2、风格多样的小品散文
茅盾力图在小品篇幅中全景式反映社会生活。
《还乡》《还乡记》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不平,渗透着遁世思想。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鼓动青年反叛,惊世骇俗的冲击力。
《一个人在途上》感人肺腑的至情。
2、郭沫若
《月蚀》《卖书》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的悲愤呼叫。
《路畔的蔷薇》青春的欢悦与离乡的孤寂。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语丝”派
①“语丝文体”
快如闪电的感兴,刹那灵感的流动。繁复华丽。
②陈西滢
《西滢闲话》贵族化立场,但行文流畅,富幽默感。
第二个十年
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刊物
《论语》半月刊1932.9《人间世》1932《宇宙风》1934
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2、写作立场
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
除去讽刺的酸腐辛辣而得淡然之味。自由主义立场,“热心人冷眼看人生”。
陈独秀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
钱玄同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
刘半农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
鲁迅《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
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1、冰心
“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①空灵清丽的风致
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
《往事(一)·七》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山与海的对比。
②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八)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
②唐弢
《推背集》《海天集》《谈礼教》《看到想到》《东南琐谈》《〈周报〉休刊词》
简明有文采,政论与艺术散文笔调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生发,笔锋锐利。
《乡音》叙事抒情散文。《落帆集》散文诗。
③徐懋庸
《打杂集》《不惊人集》针砭旧物,触及时事,摘取生活片断中外掌故,拙直质朴。
《揣》《“泼臭料”》《过年》《赏月》《上帝的心》《神奇的四川》《秋风偶感》《苍蝇之灭亡》
3、“贬锢弊常取类型”
①“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上考研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书信360108》
《二丑艺术》“二丑”《一点比喻》“带头羊”《“题未定”草(二)》“西崽”
《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书信3605》“革命工头”
2、朱自清
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匠气。
《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执著地表现人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3、其他作家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赤子之心,佛理的渗入,平易淡远和悲悯之色。
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英国随笔的影响。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铸剑》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
《理水》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
《非攻》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
二散文
第一个十年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