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先生_为何自杀_评夏目漱石的_心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价值。 而经历了自我觉醒的英国文学则是主张应该解开 一切束缚, 世界的中心不是国家而是自我。 由国家转向自我, 对夏目漱石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觉醒过程。 这里的痛苦有两层 含义: 其一, 以自我为中心势必对他人造成伤害, “自我忍 这与 耐、 自我压抑” 的儒家道德修养格格不入。 面对无限巨大的自 我, 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感到无所适从。 其二, 夏目漱石的自 我形成还有一段独特的个人体验。幼年的夏目不招人喜欢, 一岁时过继给外人做养子。由于养父母离异, 九岁时又回到 亲生父母和兄弟中间。 而十年后才恢复了 “夏目” 这个原姓。 其间还有养父母在钱财方面的纠缠。 可以想象这些经历给少 年的夏目漱石的性格增添了多少敏感、 不安的因素。在英国 留学期间, 经历了全面自我解体的夏目漱石也没有得到妻子 和亲友的安慰, 完全像断线的风筝一般在空中飘来飘去。 三 觉醒后的自我是如此孤独, 现实世界是如此残酷。在夏 目漱石的作品中, 人的存在是灰暗的。 发表于 1908 年的短篇 小说 《梦十夜》 是由十个晦涩难懂的梦组成, 除了第一夜以外, 其他的九个梦境大多是灰暗的色调。 其中, 第三夜讲述了 “我” 背着一个瞎眼的孩子朝前走, 孩子却给 “我” 指点行进的路径。 当 “我” 悟出孩子是一百年前自己所杀死的那个瞎子的时候, “忽然觉得背上的孩子就像变成了地藏菩萨似的沉得厉害” 。 这个梦显然建立在轮回转世的佛教观念上, 表现了前世罪孽 造成的生的压力。 可以说夏目漱石在这里是从佛教的观点解 释人的原罪行。 其实, 见利忘义、 损人利己是哪个时期都有的社会现象, 平心而论“先生”的所作所为并非卑劣到要以死来偿还的程 度。 只是在明治社会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 并且以一位 “自 我” 觉醒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这一现象时, 意义就变得 非同一般。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涌入日本, 近代自我开始 确立, 价值取向由 “治国平天下” “以我为中心” 变成 。而无限 扩大的 “自我” 势必侵犯别人的利益, 不断膨胀的 “自我” 必定 与道德相碰撞。 夏目漱石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 给出了 “则 天去私” 的解决办法。 而就在几年之后的大正时期, 有岛武郎 在 《不惜夺爱》 (1920) 中提出 “爱不是馈赠, 而是抢夺;不是牺 牲自己、 成全他人, 而是发展自己、 培养个性” 。显而易见, 与 夏目漱石生活的明治时期相比, 价值观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 的变化。 此时个性已经成熟, 自我也已强大, 然而责任和道德 感却当然无存。 “先生” 终于走上了朋友的那条路, 他在长长的遗书中讲 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 “我是孤寂的, 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 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 的” “先生” 。 的独白将转型期知识分子深切惨痛的心理变形 和生存困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夏目漱石在此写出的是人 性深处的原始悲怆, 令人沉思和震撼, 给读者一种启示③。
经 典 重 释
“先生” 为何自杀?
——评夏目漱石的 《心》
◎王 梅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
摘 要 关键词
辽宁・大连
116001)
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 《心》 的分析, 探讨小说中 “先生” 自杀的深层原因。 夏目漱石“自我” 孤独
夏目漱石 (1867—1916) 作为亲身经历日本近代文明开化 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少年时代积累的汉学修养和后来从事的 英国文学研究、 以及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其一生都在苦苦思索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 精神与肉体、 理性与感情的问题。 本文 试对其后期代表作 《心》 的主人公 “先生” 的自杀原因进行分 析, 以探讨作家 “自我” 观的形成。 一 《心》 (1914) 这篇中篇小说是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先 “ 生” 的父母病故, 唯一的亲人叔叔却侵吞了父母留下的财产。 遭受打击的 “先生” 决定不再相信任何人。在东京求学时期, 为了得到喜欢的姑娘不得不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朋友自杀, “先生” 虽然与姑娘结为夫妻, 却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忏悔中。 多年后, 当得知明治天皇逝世、 乃木将军随后自杀身亡后,先 “ 生” 决定为明治的精神殉葬。 小说的主人公 “先生” 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即与朋友 爱上了同一个姑娘。 “先生” 面对的是友情与爱情的矛盾, 即 利他与利己的矛盾。 朋友通过毁灭自己将爱情拱手献出, 先 “ 生” 虽然利用心计打败了朋友, 却永远失去了快乐。 前者将生 命献给了 “道义” 后者因 , “利己” 用生命付出了代价。那么, “先生”的自杀是赎罪?抑或是为国献身?我想这些都是原 因, 但恐怕有不止这些。 在这部小说里, 人的存在是孤独的。先生” “ 被自己的亲叔 叔暗算家产后,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与妻子虽然表面和 睦, 却又隔阂, 无法自由交流使得 “先生” “深感寂寞” 仿佛与 , “ 一切都失掉了联系, 全世界只有我一人” 朋友也是孤独的, 。 他 总是独来独往、 没有朋友。看起来是因为失恋而死, 实际上用 “先生” 的话说 “他大概和我一样, 孤独得受不了所以要自杀” 。 孤独, 大概是近代人、 特别是明治时期知识分子最显著的 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这种孤独感从何而来呢? 二 与古代日本不同, 明治时期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开始。 日本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 在政治、 经济、 法律、 科学乃 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方面开始建立新的文化体系①和价值 体系 [1]。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责 任感将目光投向近代文明的发祥地。如何调和东西两种文 明、 如何使日本跻身成为世界强国是他们学习的目的。出生 于明治维新前一年的夏目漱石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所获得的传 统教育造就了他出色的文学功底,而两年半的英国留学 (1900.9—1903.1)却彻底改变了夏目对文学的认识。 “少年时 代我喜欢读汉书。 《左传》 从 《史记》 等汉籍里明白了文学的定 义。并私下认为英国文学也应该如此, 为此耗尽一生也绝不 后悔。……然而汉学所谓文学与英文学却大相径庭, 绝然不 ② 同” 。 为了探究本质不同的东西文学, 夏目足不出户, 将自己 困在寓所里苦苦研究, 而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回国后 在东京大学授课所用的讲义— 《文学论》 。 这是在这一时期, 夏目对 “自我” 的认识开始改变。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告诉人们 “修身” 的目的是 “平天下” 即自我 , 应该服从于国家。朱子学主张人的存在价值是以他相对于 “天” 的关系来决定的。如果被剥夺了这种关系, 他就失掉了
注释: ①叶渭渠. 日本文学思潮史.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漱石.文学论.漱石全集第十八卷.日本: 岩波书店, 1979. ③李光贞. 夏目漱石小说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