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
最近在教学小说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如果小说的主要人物只有一个,那对主人公的判断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有多个人物,不仅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就连教学参考书也往往提供了多种答案,弄得学生一头雾水。
有人认为,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主人公”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于勒的三次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于勒的变化展开的。
根据“主人公”的定义和以上分析学生很容易就断定:小说的主人
公是于勒。
小说以于勒这个形象为中心,还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他们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
于勒变化着的身世,好像一扇窥视他们心灵的窗子,从中可以一下子洞察他们灵魂深处。
也就是说作品虽花了较大的篇幅,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但菲利普夫妇的出现及其活动是围绕于勒展开的,即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不是围绕菲利普夫妇展开的,写菲利普夫妇只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又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所以说菲利普
夫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以“我”为明线,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详写“我”的父母对于勒叔叔态度的变化,主人公于勒却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
他的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的放荡,中年时的得意,老年时的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者都把这些置于幕后,而把菲利普夫妇推到幕前。
菲利普夫妇虽在幕前表演,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围绕于勒展开的,他们只不过是幕前的小丑,而不是小说的主人公。
因此,我们判定一个人物是否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只看明暗虚实或着笔的详略,而应看人物在表现中心方面的地位,在故事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比如鲁迅的另一篇小说《故乡》,虽然闰土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我”所占的篇幅,却是作者的着力点,通过他来揭示劳动人民走向灾难的根源:多子、饥荒,沉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甚至是隔膜”(茅盾语)。
可以说闰土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他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线索性人物。
那么《社戏》呢?主人公是平桥村的人们还是“迅哥儿”?我认为都可以。
这就要看我们所处的角度。
如果侧重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我童年的“乐园”,所写的内容都是对平桥村生活的热爱,对深奥难懂的封建教育内容的反感,那么主人公就是“迅哥儿”。
再说,写到双喜,写到阿发,写到桂生,也是进一步说明平桥村就是我的挚爱,正因为他们,“我”才能尽情地钓虾、放牛、看社戏。
当然,说主人公是小伙伴们,也不无道理。
理由很简单,作者正是通过这篇小说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淳朴善良。
有了他们,“我”的沮丧可以在瞬间出现转机,有了他们,“我”看到了再也没有看到的好戏,吃到了
再也没有吃到的好豆。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主人公是那个画家。
作者写小说是要反映一些东西的,或者映射社会,或探究某种现实,或者干脆满足自己某种心理。
那么小说中最能体现这些的就是主人公。
一般来说,花在主人公身上的笔墨越多,反映的东西就越丰满。
某种程度来讲这是评判的一个标准。
但欧·亨利的小说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著称,通过情节的曲折可以塑造出一些人物,也许所着笔墨不是最多,确最能表达作者内心,应该算上一种侧面烘托,但这毕竟是少数。
有人认为,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第一人称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
文章虽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但很显然,文中的“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也不是鲁迅自己,孔乙己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虽然“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客观上起到了贯串全篇的线索作用。
二、着墨多的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不以着墨的多少判断。
如鲁迅的《故乡》,闰土虽然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所占的篇幅多,但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如《七根火柴》,着墨多的是卢进勇,作为主人公的无名战士却着墨少。
那么,小说为什么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实际上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用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用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
小说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因此无名战士才是小说的主人
公。
三、焦点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是焦点人物,小说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也是紧紧围绕于勒展开的。
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虽是边缘人物,他们却是小说的主人公。
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了出来,把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于勒充其量是一面镜子,是一
个道具。
四、正面人物更宜为主人公,反面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在教学小说《窗》时,对主人公的看法,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一是不靠窗的病人,二是靠窗的病人,三是两人均是。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作者是通过对不靠窗子的人的刻画,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这
一主题,因此主人公是不靠窗子的人;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文本的主题是
对友爱、善良
的歌颂。
他们认为靠窗子的人为他人着想、给人以快乐的形象在文中更突出,因此主人公是靠窗子的人;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认为文本既批判人性的自私,又歌颂人性的善良,因此两人都是主人公。
笔者认为,碰到多元主题的小说时,对主人公的确定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据此,第二种观点似更值得称道,即把不靠窗的人作为反面人物来反
衬主人公,即靠窗病人的善良、无私。
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统治的忠实卫道士,是一条沙皇的走狗。
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是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其“变色龙”般的两面派本质,是沙皇专制政府虚伪和专横的集中表现。
作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
所以奥楚蔑洛夫是小说的主人公。
六、群像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个体人物,也可以是群像人物。
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
众所周知,《西游记》叙述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求取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他们师徒四人虽然性格相异,但却团结协作,终成大业。
他们四人缺一不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
因此,他们都是小说的
主人公。
七、看抓住细节刻画谁
作为一篇小说的主人公必定是作者倾力刻画的艺术形象,作者定然会不惜笔墨,而且还会抓住某个局部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去描绘、刻画,从而达到主要人物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在《七根火柴》中对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两个人物描写的都很多,都是浓墨重彩,那么到底谁是主人公呢?让我们再细看课文发现:虽然卢进勇是先出场的,但作者对无名战士眼睛的刻画却有八处之多。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
”作者在刻画无名战士时,就抓住了眼睛这一细节。
首先从“紧闭的眼睛”到“失神、呆滞的眼睛”,刻画出无名战士的伤势之重,病情之危,但仍苦苦的与死神抗争,延续生命,完成他想嘱托的一件事;其次从“忽然睁开的眼睛”到“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刻画他忠诚于革命事业的最后嘱托;最后从“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到“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刻画了他重托已嘱,心愿已了,以及对战友由衷的信赖。
由此一个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军无名战士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那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也就不说自明了。
但是,从抓住细节刻画谁来判断谁是主人公的方法是表层的,有时还不够准确,还应当结合其它方法。
八、看借宾衬托凸现谁
有一些小说中作者刻意对有些人物细节刻画,但他们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对主人公起烘托作用的,那么在这里就要分析一下,看看作者借宾衬托凸现谁。
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从题目中看是写“葫芦僧”的,即门子。
而且文中对门子的言行细节描写如六次笑,占了很大篇幅,从而刻画出门子是个狡猾刁顽、心怀鬼胎、手段恶毒的人。
这样看来门子应该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了。
然而纵观全篇分析发现,门子在贾雨村面前是小巫见大巫,不但没捞到半点油水,反而被贾雨村利用,最终“充发”了。
这说明贾雨村的歪本事绝非
门子可比。
用门子来衬托出贾雨村更阴险、更狡猾、更恶毒、更卑鄙。
分析至此可见门子不是主人公,在这里起衬托作用,用来凸现贾雨村的,贾雨村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另外还有两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也是衬托贾雨村的。
一是英莲,贾雨村恩人之女。
写她的遭遇越惨,越能衬托贾雨村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另一是薛蟠,越写他无法无天,越衬托贾雨村的玩弄权术,热衷钻营巴结豪门的丑恶本性。
这从看到析虽更进了一层,但如果要准确的寻找到主人
公,还应更进一步。
九、主题思想涉及谁
一般来说,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指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显示出来的,并贯穿于全篇的主要思想。
由于小说的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具体地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寻找主人公时,就要思考理解一下小说的主题思想,看看表现主题思想涉及到了谁,涉及到的人物,一般来说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了。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于勒,因为文题是于勒,并且本篇情节和人物活动都是以于勒作为枢纽和基点的,对文中刻画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出于勒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所以主人公应该是于勒。
那么到底是谁,这里我们来略加分析一下。
首先,本文抓住神态语言细节刻画的是菲利普夫妇,而对于勒进行的是略写和虚写,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其次,本文是借于勒的贫富变化和“我”的眼睛来表现和观察一对市侩小市民的。
如果这些还不够说明主人公是谁,那么最后看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小说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的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鄙、冷酷自私的丑恶灵魂。
”由此可见,小说的主题思想涉及到了所鞭挞的对象——菲利普夫妇。
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
因此,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一定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欣赏一篇小说,把握主人公是一个关键,如何寻找小说中的主人公,其方法也很多。
总的来说,要纵览全篇、细、加揣摩、认真思考、综合分析、做到持之有据、条分缕析,最终能够达到自圆其说。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
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
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
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
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
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
区宿舍。
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
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
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
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
这就是,红苕片,100斤。
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
”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
”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
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
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
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
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
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
借一袋红苕干片。
春天还。
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
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6.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示例:
(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
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
【2分】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
【2分】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
【2分】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2分】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
【2分】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
【2分】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
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分】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2分】
(三)两位都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两位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
【2分】)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
【2分】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
【2分】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