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地区葬礼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式与意识——对临洮地区葬礼的解析

摘要:丧葬习俗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形式,反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丧葬习俗。本文以临洮的葬俗为研究对象,从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礼三方面的研究中得出临洮葬俗所反映的灵魂意识、宗教意识、恐惧意识和“荫护”子孙意识,探讨了丧葬习俗与群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对临洮的葬俗形成的原因作了探讨。

关键词:临洮;葬俗;调查

临洮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素有“文化县”之称,是著名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的发现命名地,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丧葬习俗有其独特的风格。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生的荣耀和羞辱在转瞬间如过眼云烟,只剩下一具尸体而已,然而“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途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到了‘阴世’(冥界),因此从人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下葬的礼仪,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的必经手续”[1]。

对于丧葬习俗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21世纪,有众多学者为民俗学的研究做了重要贡献。研究从单篇论文到多篇专著研究;从以介绍为主到对特殊葬式的研究,以及对某一地区,某一民族葬俗的研究,研究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深入。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的问世,催生了关于丧葬文化的研究。这是一本制度史方面的研究著作,只对古代帝王之家的陵寝制度进行了研究。1991年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2]和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3]。徐、贺的著作,是一本比较系统地对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丧葬礼俗进行研究的著作。而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是一本对丧葬习俗中的丧俗丧制以及葬式进行叙述的著作。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4]对特殊的葬式悬棺葬进行了研究。霍巍、黄伟的《四川丧葬文化》[5]是一本研究地方性丧葬文化的著作。

然而,对于丧葬文化的研究除以上成果外,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编辑性的著作占相当数量,真正有份量开拓性的研究少;第二,我们知道地方性的丧葬文化在民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地方性丧葬文化的研究还很欠缺;第三;历史层面的丧葬文化相对比较集中,而对现实层面的尤其是建立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缺乏对现实的关注。所以本文以研究地方性丧葬习俗为重点,对临洮地区的

丧葬习俗做出一些解析。

一、葬前的礼俗

“人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要进行一系列仪式来使自己所在得到族群的认可,方可享受其他人享受的权利,同时也就可以履行一定的义务。正如维克多.特纳所说:“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之时,一个群体会出现某些变化,而随变化的就是仪式”[6]。葬前礼俗就是人死后第一天要做的一些事情。临洮葬俗具体事项如下:

1.穿寿衣:寿衣俗称老衣,穿寿衣也叫小殓。老衣要在死者断气之前穿好,因为在人们看来,死者即便在死后穿上衣服,死者在“冥界”还是光着身子,或者穿的很破烂,对死者来说是不好的。

当老者即将咽气或咽气后,亲属要先为其净身,而后才开始穿衣。老衣一般是由子女事先做好的。颜色以黑色为主,一般情况下四季的衣服都有。穿衣的数量为单数,五件或七件,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多穿。无领,不用扣子而用布带,布料为绸子。因为在中国,人们对谐音很重视,因为“领子”谐音带走子女,使死者的子女缺乏,“扣子”谐音是把子孙扣下,“缎子”谐音“断子”,“断子缺后”是一个农耕宗族社会的人认为是很悲哀的事。用绸子做寿衣,象征着多子多孙,后辈无穷尽。

2.停尸报丧:老衣穿好后就要停尸,从家中找一块木板放到正屋,俗称“厅房”。木板不能直接放到地上,要用两条木凳架起来,按当地习俗,摆有遗体的木板或者棺木都不能直接接触地面,只有下葬时才能挨地,即入土。尸体头朝东,脚朝西,意为西去西天之意。两脚用麻绳绑住,并且在死者脸上盖上两三层麻纸,俗称“遮脸纸”。如果死者是年轻人则停在偏房。遗体要用一块布从前方隔起来。将死者断气时准备好的碗放到灵前供桌上,上面插三根筷子,叫“倒头饭”。之后,子女们集中在院子里烧纸,并放声大哭,叫做“倒头纸”。一切完毕后,丧家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做主事,俗称总理,带领亡者的长子到每家每户报丧,孝子穿上孝衣,戴上孝帽,拿着哭丧棒跪在邻居家门口,总理口中喊到“某某请了”然后两人离开。之后贴丧联,置纸盒,做孝帽,孝衫等,并派人通知丧家的好友,请他们前来吊唁[7](在当地人们称为“烧纸”或者“吃斋”)。

3 .择日及挖坟:人死之后,丧家要请阴阳先生选个黄道吉日,葬日的凶吉会影响到后人的安危,因而特别重视。一般人死后三天就下葬,但有时为了等待黄道吉日的到来,要停尸数日。当地大多数人都实行土葬,而且重视归葬,即所谓的叶落

归根,魂归故里。风水学说认为人们死后归葬故乡,可以沾家乡的灵气,荫育后代。无论亡者死亡时离家多远,都要不远千里拉回家安葬。墓地对于死者及其亲属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墓地的好坏不仅能使死者入土为安,而且关系到“荫护”子孙后代的发达。墓地的形状为长方形,长约2.5米—3米,宽约1.5米,深约2.5米—3米。跟棺材的大小相当。丧家请阴阳来“相阴宅”,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定墓地方位后,首先进行破土,破土时阴阳先生要读祭文告慰土神,丧家人要准备一些水酒祭神,这样方能使死者安稳,家人兴旺发达。人们认为墓地上草木茂盛的话,后辈子孙定能兴旺发达。

4.坐夜:坐夜俗称晚殿。死者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晚上,亲属要彻夜守灵,天擦黑,村中的人们纷纷来到丧家,在灵前烧香酹酒祭奠,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惜别之情。这时丧家请的“吹相”即吹奏乐器的人,也来到丧家,他们便是这晚的主角。吹相一般是6个或8个人,当然家庭富裕的可以请十三、四个。过去吹相只带几把长号,短笛、钹和唢呐等吹打器,但现在都用西洋号,有萨克斯,各种号、唢呐以及架子鼓等,主要吹奏《孟姜女哭长城》、《长亭送别》、《苏武牧羊》、《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哀乐。从五点钟开始吹奏,十二点结束。用音乐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依依惜别之情。

二、葬礼

这是丧葬过程中最为隆重的仪式,从葬礼的一系列仪式我们可以看出该地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些丧葬习俗及特点,是最能体现地方习俗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告别祭典,出殡(送葬)及下葬等环节。

1.告别祭典

出纸、监幡、挂榜:第三天天还未亮时,吹相,孝子等都集中在大门外,准备“出纸”,出纸时阴阳先生要挂“倒头幡”,幡的圈数与死者年龄相仿,一般十岁围一圈,如果死者是六十岁,便是六圈。吹相吹着声音浑厚的大号、唢呐,孝子们大声痛哭,绕着倒头幡先向左转三圈,再向右转三圈,并在幡上挂上面条之类的食品,意即给亡人吃喝。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死者虽然过世了,但他的灵魂还在,之前死者还不知他已过世,出纸的目的就是告诉他,他已经离开了人世到了冥界。之后阴阳先生就开始出丧牌,也叫挂榜,榜文表明亡者的生卒年月、名讳、家族大小及送葬时间。家族大小也就是“五服”。所谓“五服”就是死者家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衣服,《仪礼·丧服》[8]中把他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五服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