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知识讲解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导语: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浅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欢迎大家阅读。
一、以乡愚的眼光嘲讽乡愚即乡镇愚民,他们的产生与中国传统乡镇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物质财富相对贫乏以及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乡镇居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尤其在城市兴起,形成了自己相对庞大的经济与文化规模之后,乡镇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力就更加趋于弱势,而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因此,往往被智识之士称为愚人。
与此同时,乡愚的朴实、无知与憨直成为对于装腔作势的官方礼仪的有力的攻击。
乡愚式的嘲讽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下愚民的口吻风趣而犀利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装腔作势的伪善嘴脸,无论“真命天子”如何乔装改扮,在对他知根知底的乡愚们面前,都要脂粉脱尽、原形毕露,用巴赫金的话说,这是典型的“脱冕”,而这一“脱冕”则是通过一个愚人――一个乡间愚民的无知却又质朴真实的眼光而达到的,但是这种眼光却具有所向无敌的洞穿虚伪的揭露力量。
二、白描中暗含讽刺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基本技法,指的是不着颜色,纯用墨线勾描物象。
我国素有“白描打底”的传统,无论是画人物肖像,还是花鸟山水,是工笔画,还是水墨淡彩画,都把白描勾勒当作绘画之本。
白描同样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
它在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不作静止的、繁重的描摹,而是用最简练的笔触,勾画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外部现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到描写对象的整体品貌、内在生命和全部关系,得到美的享受。
在鲁迅小说中,作者往往使用白描手法就让讽刺对象无以遁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以对照手法冷静、客观讽刺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有尊卑之分,命自然有贵贱之别,在中国革命还没有胜利、社会处于动荡的旧社会,以赵太爷、鲁四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牢牢掌握着其他人的命运,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其他劳动人民,而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眼里,他们高高在上,仗着有钱有势对别人的剥削和压榨都是理所当然毫无异议的。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荒谬与黑暗。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他所运用的语言魅力。
一、讽刺艺术的特点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善于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以至于让读者既感到可笑,又深感沉重。
其次,他通过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夸张的形象来突显问题的现实性和荒谬性。
不仅如此,鲁迅还通过对话和描写人物举止等方式,将讽刺的箭头直击社会弊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狂人日记》中的讽刺艺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展现了人性的愚昧与丑陋。
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鲁迅巧妙地借用了讽刺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和社会病态。
在小说中,主人公笔记的内容兼具讽刺性和呼唤人性觉醒的目的。
比如,主人公写道:“夫国民既能如是,近代大进步,亦可未必不能如是,思想大进步。
”通过这样的讽刺描述,鲁迅表达了对旧观念和顽固习俗的不满,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反省。
三、《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部小说以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示了他的无知和自负之处,同时也揭示了剥削阶级对阶下团体的残酷压迫。
阿Q的失败和自欺欺人的态度成为了小说中最鲜明的讽刺点。
四、鲁迅语言的魅力鲁迅的语言犀利而生动,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所表达的观点。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主人公的视角,用细腻的描写将讽刺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运用夸张和比喻来渲染故事情节,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善于捕捉社会问题的实质,亦善于以幽默的方式将之呈现给读者。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杂文的重视在他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对于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对于杂文的重视。
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直观地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对于鲁迅来说,杂文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娱乐读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在杂文创作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字风格,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杂文中。
他的杂文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语言简练生动,引人入胜。
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于人性的揭示,鲁迅的杂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鲁迅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杂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鲁迅的杂文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对于杂文的重视体现在他对于杂文的认识、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上。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他在杂文创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自己的杂文既内容丰富多样,又语言简练生动。
他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杂文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
他的作品犹如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领略其文学魅力。
一、幽默与诙谐的运用鲁迅的杂文常常充满着幽默与诙谐,然而这种幽默并非单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他善于运用夸张、反讽等手法,将严肃的主题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对于“落水狗”的论述就充满了幽默。
他说:“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
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以看似轻松的口吻谈论狗,实则是在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再如《拿来主义》中,鲁迅用“大宅子”来比喻中国的传统文化,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以及既有有益又有害的部分。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幽默风趣,又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二、犀利的讽刺与批判鲁迅的语言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旧道德、旧传统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种直白而犀利的批判,让人触目惊心。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中,鲁迅把“一群绵羊”比作在军阀统治下的民众,而“凶兽”则是军阀,形象地揭示了民众的麻木和军阀的凶残。
他写道:“中国现在的事,即使如实描写,在别国的人们,或将来的好中国的人们看来,也都会觉得grotesk。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杂文作品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考见长。
在鲁迅的杂文中,讽刺技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不仅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丑陋和荒谬,还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社会的问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本文将就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讽刺的定义和作用讽刺是一种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方式,通过扭曲、夸张、隐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讽刺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讽刺在文学艺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够揭示社会的问题,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意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二、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鲁迅的杂文作品中,讽刺手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他通过夸张、扭曲、比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下面将就鲁迅杂文中常用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
1、夸张手法夸张是鲁迅杂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夸张描述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来讽刺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
阿Q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自认为是“最有出息”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比喻手法比喻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比喻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来揭示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和荒谬。
狂人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人,他不断地反抗和挣扎,但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淘汰。
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描写,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荒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扭曲手法扭曲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扭曲描写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鲁迅讽刺艺术透析
鲁迅讽刺艺术透析我们认识鲁迅,了解鲁迅,主要是我们学过他很多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章,有小说、散文和杂文等。
这些作品中最抢眼的当数鲁迅先生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他语言的讽刺手法,从中看出鲁迅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出语之机智,修辞之巧妙,文笔之简洁,真可谓别具一格。
鲁迅并不简单的把自己所处的社会看成“垃圾桶”,而认为它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
里面有许多人,熟睡的,较为清醒的,鲁迅对他们进行了讽刺。
讽刺是鲁迅最为得心应手的锋利无比的解剖刀,不过,他所解剖的不是人们的肉体,而是一切恶势力及其所统治的罪恶社会,以及那些被传统心理扭曲了的病态灵魂。
不管被讽刺者如何痛楚躲闪,他只是冷静举刀径刺,让社会的血淋淋暴露无疑。
鲁迅的讽刺不仅满怀冲破“铁屋子”渴望,而且饱含医治的热情和疗救的希望,从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祖国和人民倾注的全部热情与对恶势力的全部的憎恨。
鲁迅先生得心应手的使用了讽刺库中的种种武器,或冷峻辛辣,或调侃戏谑。
总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突显了鲁迅先生文学大师的风采。
从艺术方法看,鲁迅的讽刺手法可分为三类:一、白描式的讽刺二、谩骂式的讽刺三、嬉笑式的讽刺这种讽刺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或故事情节的铺叙,或用变形的独特夸张,或进行漫画式的勾勒,或以人物的矛盾言行进行对比,或用人物高尚的表白反衬其丑恶的心灵,或表现人物违反正常生活逻辑的心态,来造成戏剧性的讽刺效果。
这种手法多见于鲁迅的小说和记叙性的散文中。
读者需在了解全文或相对完整的篇章之后,才比较容易体会到其中强烈的讽刺意味。
怒骂成了文章,嬉笑也成了文章。
例如“,你还不配。
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阿Q正传》)乍一看阿Q的形象,让人大笑不已,再一看笑意顿失,你怎么能笑的出来呢!文章记叙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在现实中无法取得胜利,就通过自己的语言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这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的一种表现,是旧社会愚昧无知的一种反应。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非常重视。
杂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首先,鲁迅认为杂文是一种能够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
在他的眼中,杂文是一种快速、直接、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文字传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在杂文中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鲁迅的杂文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犀利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认为杂文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反思的重要途径。
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通过对这些现象的鲜明描绘和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困境。
他的杂文作品常常对官僚制度、封建性社会关系、民众劣根性等进行批判,为民众呼喊正义,让人们思考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责任。
此外,鲁迅在杂文中也关注艺术批评。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非常严谨,在杂文中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和观点的陈述。
他的艺术批评不仅涉及文学形式和技巧的讨论,更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他的艺术批评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对当时文学界的作品和现象有着深入的洞察和评论。
综上所述,鲁迅对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非常重视,他认为杂文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反思的重要途径。
他的杂文不仅对社会现象进行鲜明描绘和深入剖析,呼唤社会正义,同时也关注艺术批评,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价和观点陈述。
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发具有重要影响。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2011年04月事,宁愿少卖几个钱,财政少一点收入,留下几间房子,用作社区的学习、开会、开展活动的场所,让同在一个小区的居民,有空到这里走走,坐坐,让他们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家”,让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大家”里,通过心对心的交谈、沟通得以顺利解决。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区人员队伍,加强社区工作力量。
重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挑选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及具有较好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社区干部。
同时,根据管理范围和开展工作需要,从离、退休队伍中挑选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并具有某些方面特长的人员,担任长期的或是某项特定事项的工作人员。
另外,还可聘请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开展某项特定工作,也可以接受假期返乡或是待业大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文化知识、技术专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尤其可以探索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的有生力量,一方面为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人力保证,另一方面让那些精力充沛却感到无所事事的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各级组织、各部门、单位培养、锻炼实用人才,使他们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可谓是两全其美。
第三,有的放矢地引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组织学习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政治时事、政策、法律等,邀请当地的法律工作者作普法讲座,或邀请有关人士作形势、任务报告等,帮助社区居民拓宽眼界,提高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可以组织恳谈会,采取一对一的或众人帮一人的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疏导他们的思想,排解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纠结。
有些问题,说不定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心平气和地倾吐出来,郁闷也就消除了;有的问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怎么说都想不通,可是听的人听着听着,很快云开雾散了,于是,你一点拨,他一开导,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四,努力给社区居民创造就业半就业的机会。
社区组织要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就业参与经济活动,可以向辖区范围内的企业、单位推荐就业人选,也可以向辖区居民介绍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引进或培养一些经纪人来社区办一些小作坊,搞一些小加工等,让需要就业的社区居民得到就业或半就业。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浅谈“骂”的现象
鲁 迅 在 一 次 次 论 战 中遭 到 “ 围剿 ” , 深 受 其 苦 。 在 论
争 时 或 者 在 针 对 错 误 的 观 点 提 出 自己 的 看 法 时 , 鲁 迅 并 没
骂 ”来 做 自 己 的 武 器 。 但 是 , 鲁 迅 遭 到 论 敌 的 痛 的 实 况 实 在 不 忍 直 视 , 立 场 的 对 战 很 多 时 候 变 成 人 身 攻 有 用 “
判 艺 术及 其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鲁迅
杂文
批判性 “ 骂”
鲁 迅 开 现 代 杂 文 之 风 。杂 文 在 鲁 迅 的创 作 中 占据 着 极 家 女 子 是 婊 子 ,这 是 ‘ 骂 ’ ,说 婊 子 是 婊 子 , 就 不 是 骂 。 其 重 要 的位 置 。数 据 显 示 ,鲁 迅 的杂 文 篇 目高 达 9 0 0 多篇 , 我 指 明 了 有 些 人 的 本 相 ,或 是 婊 子 ,或 是 叭 儿 ,他 们 却 真
是 不 同 的 。所 以, 首先 要 对 鲁迅 的 “ 骂 ”进 行 界 定 。 鲁迅在 《 谩 骂 》 中清 楚 地 说 明 : “ 假如指着 一个人 , 在 是 做 卖 笑 生 涯 的 , 就 并 不 是 谩 骂 ,倒 是 说 了事 实 。 ” 『 3
骂 ” 的特 点 , 即 揭 露 敌 人 的 真 面 目, 以事 而鲁迅也只不过 是 “ 百鸟 中声音 比较洪亮 的一只鸟 , ‘ 骂 反 映 了鲁 迅 的 “
人’不是只有鲁迅才 为之 。”[ 2 7 文人学士站在 自己的立场上 实为依据 ,而 并不是像 一些人骂鲁迅 那样 ,不分 青红皂 白
休, “ 骂 ”也 就 自然 而 然 地 出 现 了 。笔 者 主 要 以鲁 迅 的 杂 揭 出本 相 不 是 “ 骂 ”,那 么 ,到 底 何 为 “ 骂 ”呢 ? 文为研究对象 ,分析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 “ 骂 ” 的 现 象 与 鲁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家。
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
鲁迅自己曾经说过,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本文试就他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说;讽刺艺术;表现手法鲁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作家,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对社会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小说之中,他的讽刺艺术的卓越成就即在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某些重大的方面。
1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形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与中国的、外国的优秀文学遗产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
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在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曾看了百来篇外国作品,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在鲁迅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没有把自己与世界文学隔开来。
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下,他将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讽刺与幽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
2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夸张、白描、对比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2.1 夸张背后实含讽刺在《阿Q正传》中,几乎全篇都贯穿着夸张的手法,它像显微镜般,把事物的本质更加凸现出来。
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阿Q临终时在法庭上画圈,更使人啼笑皆非、笑与泪俱涌。
这些夸张而带有漫画式的讽刺之笔,把阿Q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声色态齐俱。
阿Q 无端被捉,糊里糊涂被人押着画押,他不但不申述自己的冤枉,反倒羞愧自己画押时圈画得不圆,这种惊人的麻木和愚昧是何等可笑,又是何等可悲。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他在将阿Q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过程中,将喜和悲,笑和泪,哀和愤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幕幕带有喜剧色彩的大悲剧,使人不得不在经历一段喜,悲交加的感情风波后又燃起愤怒的火焰。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杂文是他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
单从数量上说,鲁迅一生创作了700多篇杂文,16本杂文集。
在文中,他以情动人,以理制胜,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政治批评,泼辣而幽默的讽刺,是构成鲁迅杂文战斗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修辞技巧(一)夸张鲁迅杂文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使讽刺对象浓缩或突显,坏的显得更坏,丑的显得更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在《张资平的小说学》一文中用“A”符号,夸张地描绘出专写黄色三角恋的张资平的卑劣灵魂,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
又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并非中庸,并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他解释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
”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
这样的推论并不常见,但我们又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因为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是确有夸张成分的,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让人忍俊不禁。
他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的结论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
(二)对比对比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显示反动阶级的假、丑、恶的真面目。
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一文中,列举了同时出现的极不相干的两件事加以对比,通过对比,把国民党反动派表面宣扬“王道”“仁政”,实际上却不顾人民死活的虚伪本质揭示出来。
(三)反语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
他好用反语,在文中往往以貌似肯定的话,迂回驳斥敌论。
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发扬国光”。
就用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还有“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也是反语,实为“倒退”。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以犀利、讽刺和激烈的语言风格著称。
鲁迅的语言讽刺艺术在他的杂文中得以充分展现,其讽刺手法常常以夸张、比喻、讥讽等手段来揭露社会现象,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以下是关于鲁迅杂文语言讽刺艺术的相关内容。
首先,鲁迅的杂文常常以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
例如,在《呐喊》一书中的《阿Q正传》,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将其身上的缺点和弱点夸大和放大,以此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阿Q偷羊被抓后淡定自若地说:“我不怕,我还有债主呢。
”这种夸张的语言方式,使得读者无法不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感到愤慨和厌恶。
其次,比喻也是鲁迅杂文中常见的讽刺手法之一。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进而讽刺社会或某些个体的行为。
在《狂人日记》一书中,比喻被广泛运用。
疯狂的主人公将自己比作“抽屉”,将一切困扰他的事情都丢进抽屉,以此来讽刺当时的社会及其道德规范。
此外,讥讽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
讥讽是通过言辞或行动上的嘲笑来揭示人们的虚伪和荒谬。
例如,在《鲁迅杂文精选》中的《四讲四不讲》一文中,鲁迅通过挖苦和讥讽的方式,讽刺官僚主义的特点。
他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官员们的四讲四不讲的行为,以此来揭示他们的虚伪和可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杂文语言往往使用简练明确的句子结构和犀利的词语选择。
他运用严肃而犀利的语言对时弊进行批判,令人深感鞭辟入里。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讽刺,营造出一种深刻而讽刺的意境,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总结而言,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夸张、比喻、讥讽等手法,他以简练明确的句子结构和犀利的词语选择来揭露社会现象,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的杂文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讽刺手法对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浅析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
浅析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作者:钟晓英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12期鲁迅先生笔下的讽刺艺术彰显他进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
写作要做到语言得体,需要虚心学习、勤于积累、反复练习。
下面以鲁迅作品为例,浅談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魅力及多种颇具讽剌效果的写作手法。
一、褒(中性)词贬用褒词贬用写作手法就是将褒扬、赞颂(或不含贬斥之意)之词用于被贬斥、抨击(或批评)的对象,看着好像恭维,实则嘲弄(或警醒)。
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写道:“这人现在也已‘寿终正寝’了,但在那里继续跋扈出没着的也还是这一流人……”此处“寿终正寝”本属于中性词汇,指人自然老死,但这里用于写刽子手袁世凯等人,则明显地不是溢美,而是斥责,有力地揭露了革命者被残杀,杀人者安乐死的黑暗现实,对一味讲究“费厄泼赖”的人也是显明的警醒与批评。
又如《〈呐喊〉自序》中写道:“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此处“赏鉴”与“盛举”是含褒义的词汇,用在这一群“久违的中国人”身上,讽刺其麻木不醒、荣辱不分的意味也十分显明。
二、绘形摹状通过描绘人物的丑行丑态来进行讽刺抨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此处一个“昂”字,类似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将中外杀人者残暴无道、恬不知耻的丑态暴露无遗。
又如《拿来主义》一文中“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此处一“振”一“挂”,将国民党反动政府表面慷慨大方,实则打肿脸充胖子和媚外求荣的实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借(敌之)刀杀敌”借用敌人攻击、诬蔑革命者的话语去讽刺敌人,反戈一击。
如《〈呐喊〉自序》一文中的“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此处“金心异”就是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以“金心异”影射攻击钱玄同,鲁迅先生在这里借而用之,是为了回击林琴南对革命者的发难。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
的,下面试做赏析 :
一
、
反语
例 :中国军人 的
屠 戮 妇 婴 的伟 绩 ,八 国联 军 的惩 创 学 生 的武 功 ,不 幸 全 被 这 几 缕
血痕抹杀 了—— 《 记念刘 和珍君》 其 中 , “ 绩” “ 功” 伟 、 武
两 词 是 运 用 反 语 ,抨 击 了北 洋 军
通 过 反 语 、 比喻 等 修 辞 手 段 实 现
地 ,这才能够安心读 书—— ‘ 友 邦 惊诧 ”论》 把 对 内镇 压 ,对 外 投 降 的 “ 国民党 反动派政府” ,采用 曲笔 说成 “ 大人 老爷们 ” ,刻 画 出了 他 们对外十足的奴才嘴脸 ,表达
了作 者 对 “ 民党 反 动 政 府 ” 的 国 愤 慨 和蔑 视 。 六 、仿 词 例 : 中 国一 向是 所 谓 “ 关 主 义 ” 自己不 去 , 闭 ,
然 而 据 我 看 来 , 还 不 如 将 这
“ ” 割 去 了 , 同 别 人 一 样 粹
好—— 《 随感录三十五》
鲁 迅 在 文 中把 所 谓 的 “ 国 粹 ” 比喻成 “ ” “ ” , 瘤 、 疮 ,非
品卓越 的讽 刺艺术的形成 ,虽然
有作家本人 的条件 ,但从根本上
说是 当时的斗争环境 造成的 。正 像毛泽东所指 出的那 样 : “ 鲁迅 的倒掉》
雕。
同杀出一条生存 的血路 的东西” ,
强 调 它 必 须 通 过 生 活 的形 象 和 语 言 的魅 力给读 者 以艺术 感染 力 。
五 、婉 曲
例 :读 书呀 。不
错 ,学生是应该读 书的 ,但 一面
也 要 大 人 老 爷 们 不 至 于 葬 送 土
其 杂文 语言表现 出杰 出的幽默才 能 ,卓 越的讽刺艺术 ,往往使 文 章机趣横 生 ,让读者发 出会 心的 微笑 。鲁迅 杂文讽刺艺术 主要 是
简述鲁迅文学作品的讽刺写作手法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讽刺手法而闻名。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通过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1.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现象,通过讽刺的笔法将这些问题暴露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呐喊》中,他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扭曲,以及对封建道德的讽刺,例如描述了“送葬宋江”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 对人性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还常常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莫言的自白,讽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封建伦理的颠覆。
3. 对权力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也经常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权力进行讽刺。
比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糜烂和腐朽,以及对旧式伦理道德的讽刺,展现了对权力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愤懑。
总结起来,鲁迅的讽刺手法贯穿了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对社会、人性和权力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讽刺的手法,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讽刺手法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贯穿了他的短篇小说、杂文和翻译作品。
其讽刺手法的深刻和犀利,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鲁迅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和讽刺,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呐喊》中,通过对晚清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扭曲;而在《彷徨》中,他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旧式封建伦理和社会倒退的现象。
这些作品以其毒舌和犀利的讽刺手法,直指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在鲁迅的作品中,人性的批判也是他讽刺手法的重要方面。
鲁迅杂文集对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评点
鲁迅杂文集对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评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鲁迅杂文集》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集结了他的许多杂文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集》中的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进行评点。
一、鲁迅杂文的思想鲁迅的杂文主要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他对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冲击和矛盾深感忧虑,因此,他在杂文中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旧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1. 批判封建制度鲁迅在杂文中经常揭示封建制度下的陈旧观念、道德束缚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他以冷嘲热讽的语言,让人们看到封建统治者和传统道德的虚伪和欺骗。
例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的塑造,揭示了封建传统下人性丑陋的一面。
2. 不满旧社会鲁迅对旧社会的不满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揭露,他对社会阶级和等级制度的批判尖锐而犀利。
他以饱含愤怒的笔触,揭示了旧社会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不幸。
例如,在《故乡》中,他描述了故乡的一切都被城市的统治者剥夺的情景,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不公正和无奈。
3. 反思人性鲁迅在杂文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懦弱和崇高。
他通过对人的思想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揭示,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药》中,他通过主人公潮州人的遭遇,对人性的懦弱和自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鲁迅杂文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独特,他运用生动的语言、犀利的反讽和鲜明的形象象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他所想表达的思想。
1. 生动的语言鲁迅杂文的语言通俗易懂,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和方言,使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更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文字来描绘人物和情节,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力量。
2. 犀利的反讽鲁迅在杂文中经常使用冷嘲热讽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现象的剖析和辛辣的调侃,让作品更具震撼力和威力。
他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直指社会现象的荒谬和虚伪。
3. 鲜明的形象象征鲁迅在杂文中刻画出许多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可以代表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或者人性特点。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讽刺在鲁迅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他运用的最广泛也最纯熟的艺术。
讽刺的对象往往是否定性的形象和事物,但它绝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那么,鲁迅认为讽刺艺术的真谛是什么呢?他认为,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
假如过甚其辞,就失去了文艺上的价值。
这些言论说明了讽刺小说在内容上的真实性外,在艺术上尤以“语婉”两字为要旨,即讽刺的含蓄性。
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见个方面。
一、佯为赞誉反语讽刺这是鲁迅运用的最多也最娴熟的讽刺技巧,即对否定的形象或事物佯为赞誉,而收到对被赞誉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我们且看《风波》中对赵七爷的描写“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这里暂不说作者笔墨的节俭,赵七爷的形象呼之欲出。
“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这对赵七爷的刻意赞美,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孔乙己。
他所熟记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这种学问到底有多少的现实价值呢?他们是否可以凭这些知识造福于人们呢?或者仅是提高个人的体养呢?但是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活的木乃伊,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当“黄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被他获悉,他便第三次穿起了那件竹布长衫,为着仇家的遭殃。
而一到七斤的饭桌时,便研究起饭菜说“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将“干菜”和“风声”联系起来,赵七爷的卑劣和阴险已一览无余了。
鲁迅对反语讽刺的运用可追溯到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其中有对秃先生的评论为“人谓遍搜芜市,当以我秃先生为第一智者,语良不诬。
先生能处任何世,而使己身无几微之疣,故虽自盘古开劈天地后,代有战争杀伐治乱兴衰,而仰圣先生一家。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讽刺艺术深深吸引着读者。
他运用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对封建社会及其弊端进行了犀利的讽刺。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其语言魅力,并进一步探索其特点和影响。
一、鲁迅讽刺艺术的特点1.1破旧形象的塑造鲁迅在作品中经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来进行讽刺。
他用生动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那些陈旧腐败的社会形象。
比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他以疯狂的医生讽刺了自私和无知的封建士大夫;而在《阿Q正传》里,他以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和自嘲的心态。
1.2 锐利的语言鲁迅的讽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情节构思上,他还通过锐利的语言来强调对不公和荒谬的批判。
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运用大胆而犀利的辞藻,细致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各种弊端和虚伪。
例如《狂人日记》里的“我这样直爽的人,实在连被雷打的可能也没有…”这样的语言表达,巧妙地讽刺了一些善于掩饰自己的人。
1.3 挖掘封建伦理鲁迅善于通过讽刺揭示封建伦理的脆弱性和虚伪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的本性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讽刺阿Q的人性缺陷,进一步揭示了整个社会伦理结构的虚假性和破败性。
二、鲁迅讽刺艺术的语言魅力2.1 独特的文学形式鲁迅在讽刺作品中采用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运用夸张、反差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常常通过对比来达到讽刺的效果,例如在《阿Q正传》中,通过描写阿Q的自嘲和无知,使得讽刺更加深刻。
2.2 丰富的表现手法鲁迅的讽刺作品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他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语言更加生动,触动读者的情感。
通过这些手法,他不仅仅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更深入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风气的恶劣。
三、鲁迅讽刺艺术的影响3.1 对社会思潮的引导鲁迅的讽刺艺术对当时的社会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通过对现实的直接揭示,使得人们思考,唤起了社会对封建伦理的质疑意识。
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鲁迅研究课程论文)
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肖敏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摘要】鲁迅作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核心有力的革命斗争方式是将手中的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将革命思想外化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力争在精神上拯救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
小说犀利的文风,因其独到的反讽手法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反讽手法的运用,对于他的文学作品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研究的方向是鲁迅小说中所用反讽手法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第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第三,针对存在虚无感的反讽。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手法,特征鲁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氛围等条件对其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而他个人经历和内在精神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指引,也是形成他创作风格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的一生中,叔本华、尼采、施蒂纳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对他的思想造成了影响,而在这几位伟人中,克尔凯郭尔作为西方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反讽哲学家,对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影响至关重要。
正如克尔凯郭尔在《反讽的概念》中指出:“对于反讽的主体来说,既有的现实完全失去了其有效性,它成了处处碍手碍脚的不完善形式。
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占有新的事物,他仅仅知道面前的事物与理念有极大的差距。
……反讽者是先知的,因为他不停地指向将来的事物,但他并不知道这将来的事物究竟是什么。
……而对于他所严正以待的现实,他却非摧毁不可,他以锋利的目光逼视着这个现实。
”1鲁迅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中间位置——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所受的教育和接触的思想,所以鲁迅能够综观前后,反讽手法的运用,反映了诙谐的玩笑和严肃的事实之间的对立冲突,背后是人类社会的无奈又绝望的生存困境,正是因为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堪,从而在文字中以反讽的手法加以体现,以有效地达到精神疗救的目的。
1【丹麦】索论·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22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人物,其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般的对黑暗的历史、传统、社会和人生进行着破解与嘲弄,他杂文中的讽刺性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其杂文中所运用的反语、夸张、仿词、比喻等方面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其中充满了自贬、俗化、讽刺、仿词等万紫千红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深刻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民族魂”人物为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的精神。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
《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今天我们给它的解释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
所以说讽刺它是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学。
它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
鲁迅擅长的就是笔墨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一、修辞技巧(一) 夸张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
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中国女人的脚》。
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单从标题看,这已经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如何会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奇怪的结论呢?鲁迅自有解释,他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
”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
这样的推论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但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却确有夸张的成分,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文中还写道:看他的语气是赞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一味溯古求源的有考据癖的人疯狂运用考据来为复古的程度。
如果连“孟子的母亲是小脚女人”这样的“古迹”也能考出来,那中国的历史不知要被这帮人糟蹋到什么地步了。
鲁迅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考据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翻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莫须有的证据的行径。
夸张也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
又如《偶》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而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
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
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是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提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骆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剩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二) 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
具有强烈的效果。
他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如《论“费厄泼辣”应该缓行》里,“《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的“国光”实际上指“国耻”。
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外,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国粹,显然都是反语。
“《纪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都是反语。
杀人者自呜得意,以创建“伟绩”、“武功”的胜利者而自居,不知道自己脸上都溅有中国人民的血污,真是再颜无耻,可悲,可笑之极!再对三个女子由衷赞扬,崇高评价的同时,对中外反动派则是辛辣的嘲笑,有力的讽刺,表达出对凶残而又卑怯的反动本质的极大轻蔑。
表达了“先子那样悲痛,那样愤激……非有彻底变革,中华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恨透了残酷反动的军阀统治”的感情思想。
“那些卖国贼‘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很多,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高超固然是可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深为日本侵略所欢迎,然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到地上最不平净的地方去”。
毛泽东先生们的理论在“地下”却是中国人民极力拥护的,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求得独立解放的指航明灯;而“天上”的理论却是卖国贼的理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通过“天上”,“地下”,“高超”对那些卖国贼喊捉贼进行讽刺,彻底揭穿了其“理论”的本质活画出了一群“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奴仆”的丑恶面目。
(三) 比喻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往往比抽象的说理更生动、更鲜明、更深刻。
鲁迅善于把握住对象的内在精神,扼其要而传其神。
如《看书琐记(三)》中将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比喻成厨师与食客关系: “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帐"。
批评家们摆出专家的架势,对作家的作品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说不定他们自身的监赏水平和道德水平就有问题,也许“挟夙嫌”,也许“神经病”,鲁迅借此取笑了某些批评家吹毛求疵不懂装懂。
类似这样精彩的比喻在他的杂文里俯拾即是,如他把投机文人比喻成“革命小贩,翻筋斗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把谄媚的汉奸比喻成“媚态的猫”,“比主人更厉害的狗”,“二丑”;把利用愚民政策害人民于无形的专制统治者说成“细腰蜂”,“蚊子”,“青蝇”。
这些比喻准确深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事物的本质,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某类人某种现象的代名词。
《拿来主义》一文深刻地论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应该采取的态度,既是评论精当的文艺论文,又是文辞精彩的议论散文。
文章所论述的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作者能在于余字的杂文中进行清楚、准确、深刻的论述,主要就得益于比喻的精彩运用。
比如,巧妙的将外来事物以及本国的文化遗产比喻成一座旧宅子,然后通过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形象的说明了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深刻道理,又比如,以“鱼翅”和“鸦片”为例,说明了对待外来事物的正确方法;“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档的吃掉,只不过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会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的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一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这些方法既加强了文章对道理的表述,也显示了作者的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
他的杂文随有政治特点,但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
(四) 仿词仿词指比照现成的词语,更换其中个别的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修辞格式。
在鲁迅的杂文中,这类辞格的使用也比较广泛,例如:《望勿“纠正”》中鲁迅说热衷于标点和校正小说的“汪原放君已经成了古人了”,后来听胡适说汪还健在,只好改成“汪原放君未经成了古人了”。
由“已经”到“未经”的仿造,颇见鲁迅调侃的功力,让人不禁想起马克吐温著名的黑色幽默来。
又如: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议不论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今天看见北京教育部禁止白话的消息,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衷。
我觉得连思想文字。
也到处都将窒息几句白话黑话已经没有什么大关系了。
“婆理”由“公理”仿造而来,鲁迅不明说绅士们如何自以为是,损人不利已而是以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将他们卑鄙可笑的丑态揭露出来。
“黑话”是由“白话”仿造而来,鲁迅笼统地说白话黑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巧妙地表达了鲁迅对文言的反感以及对那些反对白话的复古倒退人的批判和讽刺。
此外黑话即是指文言文。
黑话词又让人联想到“流氓盗贼帮会等所使用的秘密的语言”。
文言文原来是和“黑话”一样,恐怕那样死钻文章纸堆的人了解这一点后会要瞠目结舌了。
鲁迅杂文中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遗老”就有“遗少”由“老头子”就是“小头子”,有“喜形于色”还有“义形于色”,有“憨态可掬”,还有“平正之状可掬”,这些仿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二、词汇的选择鲁迅曾谈到他的小说语言时说:“采说书而去致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事实上,不仅小说如此他的杂文也常常采用这样的“博取”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暴君的臣民》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死的话“哎呀”活的高兴着。
“哎呀”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口头语,表示惊愕、叹息、忏悔、伤心等情绪也可表示惊喜、庆幸放心安然等等。
此处的“哎呀”可指死者死到临头的惊愕,继而叹息,虽包含了大尽的懊丧和怨恨,却已经不明白地死去,呜呼哀哉!活的呢,也许也会对死者来一句“哎呀”,但他却是幸灾乐祸的“高兴着”。
因为事不关已,所以暗暗庆幸。
一句“哎呀”的口头语的运用,狠狠批判了麻木不仁的民众,他们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却从未想过要联合起来推翻它,结果不知何时暴政就暴到自己头上来了。
惯用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固定的词或短语,其形成比口头语更凝练也更丰富,极富表现力。
如在从《新的“女将”》他写道:中国本来喜欢玩把戏,乡下的戏台上往往挂着一副对……做起戏来……其中的女战士,看客称之为“女将”。
“玩把戏”和“女将”都是惯用语。
“玩把戏”原指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词用在俗语里一般含有故弄玄虚,耍伎俩坑蒙拐骗的意思。
如“这个小瘪三最喜欢玩把戏了”。
而“女将”通常用来形容很有能耐的女子,有时则含有贬义,暗指女人不像女人。
古时“玩把戏”时有了所谓的“女将”,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女将”,他们是上海滩的某些太太小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