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殿

宫殿形制演变

1、朝和寝:前朝后寝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三朝:大朝、日朝、治朝

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明清北京宫殿艺术成就:

1.吸收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

2.强调中轴线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

3.建筑处理上,采用以小衬大,以底衬高的对比手法

4.富丽的色彩与装饰;

5.技术设施(材料、供水、排水、防卫、采暖等)

天坛的艺术成就:

1、就建筑而言,运用中国理性象征

A.天圆地方的早期认识

B.单体建筑采用圆形

C.数字——用阳数与天象有关的数字

2、布局:采用轴线串联反复用圆形来强化天的意义

3、对比方法:方圆对比,高低对比,体量的对比,地位上的对比

4、强调环境的作用:大量用松柏,建筑占1/20,强调天的纯粹性

5、抛开内环境做法: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

陵墓

陵: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

寝:本义:卧。灵魂坐卧起居之所。

墓:本义: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坟:土堆。

冢:高起的山顶

陵墓组成(地上、地下)

(一)地下部分—墓道、墓室

1)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2)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二)地上陵体—“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1.早期墓而不坟,不封不树

2.春秋战国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

1)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

2)以山为陵:唐乾陵,围以正房的神墙,四向辟门

3)宝城宝顶:明清以后,地面陵体建筑越来越脱离早期神怡、自然,走向人工化,宝城宝顶出现。

(三)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

1)汉及以前:寝殿

2)唐宋:献殿(享殿,上宫)与

3)明清:棱恩殿,隆恩殿

2、神道: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实例

(一)战国中山王墓北城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始皇陵: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三)汉陵

●中国最早的陵邑制出现在我国的汉代

●各陵有享殿,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年)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

(四)六朝陵墓

1、薄葬

2、依山而建,凿山为穴

(五)唐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合葬;

●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六)宋陵

1、北宋陵制

1)上宫

①正方形平面的神墙围绕,四面各辟神门;

②中央为陵台,方截锥体夯土,其地下深处为地宫;

③上宫南神门外为入口引导部分。

2)下宫

①陵园管理人员,供祭区;

②按风水说规定在上宫西北。

(七)明陵

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

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B.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座五间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

C.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到龙凤们,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

D.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巨大者稍远;

E.轴线长而富于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八)清陵

仿照明朝

一.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

二.四大佛教名山

三.佛教寺院的构成演变

1.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2.南北朝:前塔后殿

3.唐代:寺塔并列

4. 宋代:寺庙型制基本定型

5. 明清:形成标准的寺庙型制

伽蓝七堂: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

伽蓝为梵语,即僧园。

七堂,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包括佛殿、法堂、

僧堂、库房、山门、西净及浴室,其基本功能

在于佛礼、藏经与生活起居。

这是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重建于唐大中11年(845年),是年代仅次于南禅寺的木架建筑,而规模远大于南禅寺

●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

●正面五间设板门,两端尽间和山墙后间辟

●直棂窗,其余三面均围以厚墙。

●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柱网层有显著的侧脚及生起;

●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都包砌在很后地土坯墙内;

●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都包砌在很后地土坯墙内;

●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

●脊榑下不施侏儒柱而仅施叉手,上平榑下用托脚;天花用平棋;(更利于抗震、抗风)●斗栱用“材”已标准化。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槽后半部建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协侍另散置

有二十余尊,均为唐塑,立于低矮的台子上,与后世高佛座的氛围迥异,反映唐代低坐具习惯。

佛光寺大殿的成就

1)解决了大跨度的梁袱和较大的出檐

2)初步建立了模数制、规格化的技巧

3)采用了叠梁式与三角屋架相结合的形式(无侏儒柱,只用叉手)

4)斗拱的功能合理

5)体现宏伟博大的唐风

西藏布达拉宫

喇嘛教建筑共同的艺术特点:

a、结构:大部分使用密梁平顶构架

b、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建筑上面有轻飏

的汉族形式屋顶,使坚实的体形并不呆板

c、檐口和墙身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很多层的感觉

d、色彩和装饰才用对比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